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观察腹痛刺激及电针前后脚间核、黑质内P物质(SP)含量的变化。在实验性腹痛大鼠上应用免疫组化方法,结合计算机图象处理。腹膜腔注射醋酸致痛后,脚间核吻外侧区(IPRL)内SP免疫阳性物质的含量明显减少(P<0.01);而腹膜腔注射醋酸后再给予电针,IPRL内SP免疫阳性物质的含量明显增加(P<0.05)。痛刺激促进了SP从IPRL内释放,在脑内传递痛觉信息。电针可激活痛觉调制活动,抑制SP释放,出现镇痛效应。中脑黑质内的SP免疫阳性物质含量在各组无明显差异(P>0.05),提示痛刺激和电针对黑质内SP含量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
缺血状态大鼠纹状体-黑质通路P物质的变化李庆有张瑞珠薛蓉程焱江德华近年研究表明,P物质(Substance,SP)不仅参与了心血管活动的调节,而且与应激及脑缺血的发生发展有关[1]。为此,我们对应激及脑缺血时鼠纹状体-黑质通路SP变化的相关性进行了实...  相似文献   

3.
本实验观察了大鼠黑质网状部(SNR)微量注射P物质(SP,10ug/0.2ul)对黑质多巴胺能和非多巴胺能神经元单位放电活动的影响,结果如下:(1)在记录的26个多巴胺能神经元之中,有8个单位自发放电频率增加到31.00-117.77%,平均54.78±10.99%(x±sx)9个单位自发放电频率减少为51.57-100.00%,平均75.55±6.85%,(2)对在记录的42个非多巴胺能神经元中  相似文献   

4.
电针对大鼠脑内P物质基础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P物质(substance P,SP)在大鼠脑内的基础表达及不同强度的电针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观察SP在大鼠脑内的基础表达及电针大鼠下肢足三里穴位后24 h大鼠脑内SP表达的变化。结果:SP在大鼠脑内许多部位均有分布,电针能引起大鼠脑内许多部位SP表达阳性细胞数明显增高。结论:SP在大鼠脑内的广泛分布提示其可能对机体有重要的调节作用,电针可能部分通过SP起作用。  相似文献   

5.
腹腔注射吗啡(7.5mg/kg)或电针“夹脊”穴(3V,3Hz)均可使痛阈明显升高,脊髓内P物质样免疫活性物质(Ir-SP)含量及脊髓背角P物质样免疫反应物(SP-LI)显著增多(P<0.05~0.01)。腹腔注射吗啡加电针刺激,上述效应更为显著(P<0.01)。纳洛酮可阻断吗啡及电针所引起的痛阈升高和脊髓内Ir-SP含量增多的效应。结果提示:吗啡与电针的镇痛效应可能与经阿片受体为介导的脊髓内P物质增多有关。吗啡和电针对此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微电泳P物质(SP)及其拮抗剂对问情期雌性大鼠弓状核(ARC)神经元自发放电活动的影响,进一步探讨整体情况下SP对生殖活动的调节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 选择成年雌性大鼠,采用自制多管微电极微电泳方法研究微电泳SP及其拮抗剂对大鼠ARC神经元自发放电活动的影响。结果 微电泳SP使70.37%(38/54)的受试神经元自发放电频率减慢,27.78%(15/54)神经元无反应,1.85%(1/54)神经元表现为兴奋作用。微电泳SP过程中给予其拮抗剂可逆转SP的作用。单独微电泳SP拮抗剂则使75.43%(43/57)神经元自发放电频率加快。结论 SP对ARC神经元具有紧张性抑制作用。提示整体情况下,SP及其拮抗剂作用于下丘脑水平参与生殖轴活动的调节。  相似文献   

7.
耿力  王浩军 《医学争鸣》1996,17(2):144-146
研究P物质和P物质受体在大鼠终纹床核各亚核内的分布。正常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6只,体重约200-250g.按ABC法行SP和SPR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应用图像分析仪对染色结果进行半定量分析。BST各亚核内的SP及SPR样免疫阳性反应有较明显的差异。提示BST细胞构筑上具有非均一性,各亚核在功能上可能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电针对I型超敏反应模型大鼠的治疗效果。方法:将40只实验大鼠随机分成4组,分别为电针组(10只)、阳性药物组(10只)、模型组(10只)、空白对照组(10只)。应用卵白蛋白对实验大鼠造成I型超敏反应模型,模型建立后对电针组、阳性药物组给予相应治疗,采用ELISA法测定大鼠血清中P物质浓度,用比色法测定大鼠体内肥大细胞脱颗粒率,并通过录像回放观察并统计大鼠的搔抓次数。结果:电针组与模型组大鼠相比搔抓次数明显减少(P0.01),血清中P物质含量显著降低(P0.01),肥大细胞脱颗粒含量明显减少。电针组和阳性药物组相比,以上两种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电针对I型超敏反应模型大鼠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大鼠纹状体和黑质多巴胺,P物质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雄性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三组:(1)6-OHDA纹状体注射组,(2)单纯0.02%抗坏血酸注射组,仅注入含0.02%抗坏血 的生理盐水10ul,(3)正常大鼠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选择成功模型大鼠,利用荧光及放射免疫法检测黑质和纹状体多巴胺及SP的含量,结果:PD大鼠毁损侧DA和SP含量明显下降(P<0.001),而对侧两者均正常,结论:PD大鼠黑质及纹状体DA和SP水平的改变是一致的,并且SP的减少促进了DA的进一步减少,SP参与了PD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大鼠纹状体P物质的分布及其与脑内其他重要结构如基底神经节和边缘系统内P物质之间的相互联系。方法 对大鼠脑进行连续冠状和矢状组织切片,尔后进行ABC法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 冠状切面上大鼠纹状体内SP免疫反应阳性物质主要分布在纹状体的边缘区内,主为为背腹走向的阳性纤维,苍白球的内侧绷亦有一条呈背腹走向的SP免疫阳性纤维带。杏仁枋的SP免疫阳性物质主要分布在杰仁中央核和杏仁内侧核;其中可仁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局部及肢体远端不同穴位低频脉冲电针对慢性根性痛大鼠背根神经节P物质(sP)的影响。方法:复制慢性根性痛大鼠模型。将25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局鄙电针组(取双侧L4“夹脊”穴)、远端电针组(取双侧“阳陵泉”穴)及远近结合电针组(取双侧L4“夹脊”穴+双侧“阳陵泉”穴)。通过免疫组化法,观察比较惠侧背根神经节sP表达的变化。结果:与模型组相比,正常组、电针组惠侧背根神经节sP的表达均减少(P〈0.05)。各电针组之间,远近结合电针组惠侧背根神经节sP的表达较局部电针组、远端电针组减弱(P〈0.05)。结论:低频脉冲电针的镇痛作用可能部分是通过抑制sP的合成实现的。与局部电针组和远端电针组相比,远近结合电针组抑制sP的合成作用较强。  相似文献   

12.
电针对炎性痛大鼠脊髓P物质和谷氨酸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电针治疗慢性炎性痛的相关机制。方法:采用完全弗氏佐剂关节炎大鼠模型,将36只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弗氏佐剂致炎组(B组),电针组(C组)。电针处理在实验的第4d和第7d,电针(2/100Hz)阳陵泉和足三里两穴。观察患侧脊髓背角P物质(SP)表达的变化趋势和大鼠脊髓谷氨酸(Glu)含量。结果:与致炎组相比,正常组、电针组谷氨酸含量和患侧背角SP的表达均减少(P<0.01)。结论:电针的镇痛作用部分是通过抑制谷氨酸含量和P物质的释放实现的。  相似文献   

13.
家兔蓝斑复合核注射P物质对血压和心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P物质在蓝斑复合核对心血管活动的影响。方法:实验在35只麻醉,制动,人工呼吸的家兔上进行,结果:将S 量注入蓝斑复合核,家兔血压明显升高,心率加快;于蓝斑复合核区内微量注射P物质抗血清,使血压降低,心率减慢,结论:SP在蓝斑复合核具有兴奋心血管活动的效应,内源性SP可能通过兴奋蓝斑复合核区神经元参与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相似文献   

14.
清开灵注射液对实验性脑出血大鼠脑内P物质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采用胶原酶注入脑内造膜法,经ABC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显示了清开灵注射液对脑出血大鼠脑内P物质(SP)的分布及含量影响。揭示清开灵注射液治疗脑中风的机理之一很可能是通过调节脑内SP的含量达到治病疗效的。  相似文献   

15.
1982年Hall等首先报道外侧网状核(LRN)对脊髓伤害性信息的传入具有紧张性下行抑制作用。1954年Gebhart等报道,电刺激LRN可明显抑制甩尾反射。Morton等报道,损毁LRN区域可以明显减弱电刺激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对脊髓背角伤害感受性神经元的抑制作用,提示LRN在痛觉的下行抑  相似文献   

16.
本文应用放射元疫方法测定了雌性大鼠侧脑室注射 P 物质及其拮抗剂后,在不同性周期中血清内的孕酮含量。以探讨 P 物质对大鼠卵巢孕酮生成的中枢性作用。以人工脑脊液做对照。在间情期,侧脑室注射 P 物质拮抗剂2μg/1μl,使血清孕酮水平明显增加;而在情前期和情期,侧脑室注射 P 物质1μg/1μl,引起血清孕酮明显降低。这些结果提示,P 物质可能在中枢水平对雌性大鼠孕酮生成具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7.
P物质(Substance P,SP)是由11个氨基酸组成的神经肽.早在1931年由Von Euiet和Gaddum首先提取并描述其功能,但直至七十年代才由Leeman和Carraway阐明其结构并人工合成,使SP的研究得以迅速发展.近年来多数学者认为SP可能是一种神经递质或是一种调节物质,既在痛觉的调制中起着重要作用,又在血压调节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对垂体前叶激素的分泌也参与调控作用.本研究是为了进一步探讨SP在正常妊娠血浆及胎盘和子宫内膜、蜕膜中存在的意义,采用特异的放射免疫测定法观察了健康未孕妇女血浆和子宫内膜,正常孕妇血浆及早期胎盘中SP水平的变化,并对妊娠晚期母体血浆、胎盘绒毛和脐血中SP水平加以比较,以进一步探讨SP在妊娠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郭梦和  王锦玲 《医学争鸣》1994,15(6):401-404
探索P物质(SP)在听党脑干中枢中对声信号传递的作用,方法:作采用豚鼠耳蜗核(CN)、下丘(IC)核团电极,记录耳蜗核团内的听觉诱发电位(CN-AEP)及下丘核团内听觉诱发电位(IC-AEP),观察核团内注射微量抗SP抗体与等量对照兔血清后对CN-AEP,IC-AEP相应波峰振幅,潜伏期的影响,结果:注入抗SP抗体后,豚鼠CN-AEP,IC-AEP峰值振幅明显降低,潜伏期延长,而注入兔血清(对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电针对l型超敏反应模型大鼠的治疗效果。方法:将4()只实验大鼠随机分成4组,分别为电针组(10只)、阳性药物组(10只)、模型组(10只)、空白对照组(10只):应用卵白蛋白对实验大鼠造成I型超敏反应模型,模型建立后对电针组、阳性药物组给予相应治疗,采用ELISA法测定大鼠血清中P物质浓度,用比色法测定大鼠体内肥大细胞脱颗粒率,并通过录像回放观察并统计大鼠的搔抓次数。结果:电针组与模型组大鼠相比搔抓次数明显减少(P〈0.01),血清中P物质含量显著降低(P〈0.01),肥大细胞脱颗粒含量明显减少。电针组和阳性药物组相比,以上两种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电针对I型超敏反应模型大鼠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缺血时电针内关穴和蓝斑区P物质对血浆内支皮素的影响,方法:以血浆内皮素为指标,在冠脉结扎的心肌缺血运行模型上观察电针内关和蓝斑区注射P物质及其拮抗对急性心肌因恢复过程的影响,结果:电针内关穴和P物质入蓝斑区能够抑制急性心肌缺血后血浆内皮素量的异常增高,但二者没有协同作用,蓝斑区注射P物质拮抗剂则有对抗电针内关阴止血浆内皮素含量增高的作用,结论:血浆内皮素含量降低可能是电针内上进急性心缺血损伤后恢复的机理之一,P物质在内关与心脏相关联系途径中可能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