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资料与方法1 1 病例选择与诊断依据 1 992~ 1 996年住院新生儿 985例 ,其中确诊为败血症 87例 ( 8 8% )。男56例 ,女 31例 ,男女之比为 1 8∶1。早产儿 1 0例 ,足月儿 77例。发病日龄 0~ 7天 33例 ,8~ 2 8天 54例。诊断依据 :①临床具有感染中毒表现。②血培养为阳性者。1 2 病原检测方法 所有病例均行血培养 ( 2次 )及药敏试验。2 结果2 1 病原 葡萄球菌 4 8例居首位 ,占 55% ,其中表皮葡萄球菌 (表葡 )凝固酶阴性 31例、溶血性葡萄球菌凝固酶阳性 1 2例、金黄色葡萄球菌 (金葡 )凝固酶阳性5例。其次为大肠杆菌 1 2例… 相似文献
2.
3.
新生儿败血症病原学及药敏结果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新生儿败血症病原学的分布及对抗生素敏感和耐药情况。方法:采用K-B法对新生儿败血症培养出的细菌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金葡萄52例(37.7%),表皮葡萄球菌2代码列(18.1%),大肠埃希菌22例(15.9%),腐生葡萄球菌6例(4.4%),D群链球菌5例(3.6%),其他革兰阴性菌28例(20.3%)。金葡萄、表皮葡萄球菌等对青霉素和红霉素普遍耐药,对苯唑青霉素的敏感性仅达17.3%和15.0%,对头孢唑啉、丁胺卡那霉素及诺氟沙星等喹诺酮类较敏感,对万古霉素与西力欣有高度敏感性。革兰阴性杆菌对头孢噻肟等第3代头孢菌素及诺氟沙星等喹诺酮类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头孢唑啉、丁胺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对革兰阴性杆菌仍有较高敏感性,而氨苄青霉素的敏感率仅为30.5%。结论:表皮葡萄球菌的感染呈上升趋势;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有加快现象;丁胺卡那霉素、万古霉素、第3代头孢菌素、喹诺酮类等仍为敏感抗生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特点、病原学。方法:对2013年3月至2017年2月濉溪县医院儿科124例血培养阳性的新生儿败血症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并依据败血症发病时间将病例分为早发型组和晚发型组,比较2组之间的差异。结果:住院新生儿败血症占同期住院新生儿的3.4%(124/3634)。其中早发型占54.8%(68/124),主要表现黄疸,呻吟、青紫、呼吸困难、反应低下,C反应蛋白增高;晚发型败血症占45.2%(56/124),主要表现发热、气促、黄疸,合并局部感染灶;早发型组羊水污染和胎膜早破发生率高于晚发型组(P<0.05);早发型组黄疸、呻吟、青紫、呼吸困难、反应低下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晚发型组(P<0.01);早发型组肺炎、合并局部感染灶的发生率低于晚发型组(P<0.01和P<0.05)。败血症致病菌中,革兰阳性菌占88.7%,革兰阴性菌占11.3%;革兰阳性菌对夫西地酸、万古霉素、米诺环素高度敏感,革兰阴性菌对碳青霉烯类高度敏感。结论:早发型和晚发型新生儿败血症临床表现各有特点,早发型临床症状较重;葡萄球菌及大肠埃希菌是我院儿科新生儿败血症主要病原菌,临床医生根据其临床特点及常见致病菌选择抗生素,再据血培养结果及药敏结果调整抗生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新生儿败血症的病原学和临床特点。方法对2012年7月至2013年6月淮安市妇幼保健院住院的101例血培养阳性结果且诊断为新生儿败血症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败血症发病时间将病例分为早发型组和晚发型组,比较两组间的差异。结果住院新生儿败血症的发生率是3.2%,临床表现以黄疸、反应低下、肺炎、合并局部感染灶、体温异常、血C反应蛋白升高和需要机械通气为主。早发型组羊水污染的发生率高于晚发型组(χ2=3.918,P=0.048);早发型组黄疸的发生率(79.0%)高于晚发型组(23.1%)(χ2=30.659,P=0.000);早发型组合并局部感染灶的发生率(9.7%)低于晚发型组(38.5%)(χ2=12.044,P=0.001);早发型组肺炎的发生率(27.4%)低于晚发型组(51.28%)(χ2=5.873,P=0.015)。败血症致病菌中,革兰阳性菌占80.2%,革兰阴性菌占13.86%,真菌感染占5.94%。革兰阳性菌大多对力奈唑胺和万古霉素高度敏感;革兰阴性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高度敏感;真菌对氟康唑、两性霉素B均敏感。结论早发型和晚发型新生儿败血症临床表现具有各自的特点。临床医师应根据其临床表现和常见致病菌的特点选用抗生素,再根据血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及时调整。 相似文献
6.
新生儿败血症是指新生儿期致病菌侵入血循环中生长繁殖及产生毒素而造成的全身感染,病死率高,在新生儿疾病中占重要地位。随着医疗条件不断提高及抗生素的广泛使用,病原菌发生变化,条件致病菌引起的败血症渐增多。由于抗生素应用不当,耐药菌株增多,使病程延长。现将我们于1986~1995 相似文献
7.
新生儿败血症按发病时间分为早发型新生儿败血症(出生3d内,EONS)和迟发型新生儿败血症(出生3d后,LONS)。近年来国内新生儿败血症报道较多,但LONS病原学分析报道较少。为了解LONS现状,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减少耐药菌发生等,我们对近10年收治的LONS病例血培养检出菌及药敏试验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病原菌变迁及药敏结果变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的主要组成及其药物敏感情况和耐药性,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统计2009年12月~2011年9月败血症新生儿血培养阳性的临床资料,分析药物耐药性和敏感资料。结果近2年新生儿败血症病原学的主要组成前4位依次为表皮葡萄球菌(20/45),大肠埃希氏菌(11/45),溶血性葡萄球菌(4/45),屎肠球菌(4/45),对临床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不断增强。结论葡萄球菌成为新生儿败血症的主要病原菌,耐药性强,在防治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9.
新生儿败血症系指生后28d内发生的败血症,分为早发性与晚发性败血症。发病率占活产婴儿的1%~8%。为了解不同时期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特点,现对我院儿科1990年至1994年与2000年至2004年两个不同年份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1987~1989年我科收治经血培养确诊的新生儿败血症82例,致病菌以葡萄球菌为主(60.9%),其次为鼠伤寒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临床表现大都不典型。确诊主要靠血培养。除积极应用抗生素外,特别强调免疫疗法。本组治愈66例(80.2%),好转6例(7.3%),自动出院3例(3.6%),死亡7例(8.5%),与有关文献报告接近。 相似文献
11.
新生儿败血症病原学和药物敏感性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的变化和细菌药物敏感试验耐药率的分布。方法 通过血培养阳性的63例新生儿败血症血培养出79株病原菌的菌种类型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共培养出病原菌79株,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6株,表皮葡萄球菌30株,腐生葡萄球菌9株,微球菌5株,大肠埃希氏菌2株,假白喉杆菌4株,屎肠球菌1株,肺炎克雷伯菌5株,头状葡萄球菌3株,草链球菌1株。各类细菌L型13株。苯唑青霉素耐药率为68.35%,氮基苄青霉素耐药率为49.37%,庆大霉素和氯霉素耐药率均为37.97%,丁氨卡那霉素和利福平耐药率均为30.38%。头孢唑林耐药率为18.99%,头孢哌酮为7.59%。结论 新生儿败血症以葡萄球菌为主,近年来条件致病菌所致新生儿败血症发病率明显增高;青霉素类抗生素耐药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探讨新生儿败血症患儿血培养阳性的菌谱演变及药物敏感情况。方法40例患儿均作血培养,无菌采取血液标本5ml,选用牛肉浸液培养基,每天观察,有细菌生长即取培养物涂片革兰染色,显微镜镜检,再选择血平板转种作药敏试验。结果40例培养阳性患儿,表皮葡萄球菌19株,金黄色葡萄球菌3株,肠球菌3株,克雷伯杆菌4株,大肠杆菌6株,铜绿假单孢菌2株,经治疗40例患儿均痊愈或好转。结论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以表皮葡萄球菌为主,经彻底治疗可痊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导致新生儿败血症的病原学和耐药性进行分析,从而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新生儿科诊断为新生儿败血症,同时经血培养确诊为阳性的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导致败血症的病原学及其耐药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3例新生儿败血症患儿共培养出56株病原菌,占前三位的分别是大肠埃希菌、无乳链球菌、表皮葡萄球菌。院内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均为主,占首位的为大肠埃希菌,行耐药性分析提示其对头孢曲松、头孢吡肟、左旋氧氟沙星均有较高的耐药性,耐药性分别为57.14%、42.86%、28.57%,但对头孢他啶、甲氧苄啶/磺胺甲恶唑、阿米卡星耐药性较低,耐药性均为14.29%,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厄它培南则为100%敏感。非院感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占前2位的革兰阳性菌分别为无乳链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无乳链球菌对青霉素、氨苄西林、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均为100%敏感。表皮葡萄球菌对青霉素、苯唑西林耐药性较高,耐药性分别为100%、66.67%,对红霉素、克林霉素有一定的耐药性,耐药性均为33.33%,但尚未表现出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耐药,均为100%敏感。结论 在新生儿败血症中,院... 相似文献
15.
琳舒 《中国交通医学杂志》2003,17(2):187-188
目的:分析新生儿败血症病原学特点,方法:对112例新生儿败血症起病特点、临床表现、血培养及药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本组院内发病占49.1%,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是主要致病菌,早发性败血症中大肠埃希菌感染高于晚发生。青霉素、氨苄青霉素、红霉素敏感率低,头孢菌素类、丁胺卡那霉素、环丙氟哌酸、氯霉素敏感率较高,未发现耐万古霉素葡萄球菌,结论:根据致病菌变化特点选用有效抗生素是防治败血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新生儿败血症病原学特点及致病菌耐药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81例新生儿败血症血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结果共检出病原菌81株,其中革兰阳性菌42株(51.85%),革兰阴性菌34株(41.98%),真菌5株(6.17%)。革兰阳性菌中检出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25株(59.52%),革兰阴性菌中检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产 ESBLs )菌12株(35.29%)。排在前5位的细菌为表皮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产气肠杆菌及阴沟肠杆菌。革兰阳性菌对青霉素100%耐药,对红霉素、复方新诺明、克林霉素耐药率高(52.00%~100.00%),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尚无耐药。革兰阴性菌对氧哌嗪青霉素、头孢呋辛、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他啶均有较高耐药率(42.86%~100.00%),其中产ESBLs菌对上述几种药物及头孢吡肟100%耐药,对含酶抑制剂的抗菌药物耐药率相对较低(0%~33.33%),未发现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耐药菌株。真菌中白色念珠菌最多见,未发现对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及两性霉素B耐药菌株。结论根据血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治疗用药更合理、有效,并可减少耐药菌株产生。 相似文献
17.
1975年1月~1988年12月我科共收治血培养阳性的新生儿败血症102例,现分析报告如下.(一)资料与分析1.一般资料:102例中,足月儿81例,早产儿19例,过期产儿2例.男83例(81.4%),女19例(18.6%),男:女为4.4∶1.入院日龄7小时~3日龄6例(5.9%),4~7日龄23例(22.5%),8~28日龄73例(71.6%). 相似文献
18.
我科新生儿病室自1982年2月~1988年3月共收治按照新生儿败血症诊断标准初步方案确诊的新生儿败血症45例,现将临床资料与有关问题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19.
83例新生儿败血症的血培养以葡萄球菌为主,其中以表皮葡萄球菌最多。产后感染占66%,多为脐部,呼吸道,皮肤粘膜感染。早期做CRP检查,对败血症的早期诊断,指导治疗及判断预后都有一定价值。讨论新生儿败血症的病原学,感染途径,早期检测是防治新生儿败血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0.
新生儿败血症的病原学及早期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87例新生儿败血症病例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病原菌以表皮葡萄球菌为主占50.8%,生后3天内血培养以革兰氏阳性细菌为主占76.5%,溶血性链球菌发病率较高,占12.6%。本组病例无论何种细菌感染,皮肤黄疸均高居首位达63.6%-100%。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