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综合呼吸训练对肺癌肺叶切除患者术后肺功能、呼吸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间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68例行肺叶切除术的肺癌患者,按时间先后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方式基础上加综合呼吸训练护理,比较两组患者肺功能、呼吸功能及运动功能。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患者呼吸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和最大肺活量(VCmax)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护理前,两组患者Borg评分和6分钟步行试验(6MWT)评定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Borg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6MWT评定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精力指数、体能指数、社会活动指数及健康指数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与不良反应情况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综合呼吸训练能促进肺癌患者肺叶切除术后肺功能、呼吸功能以及运动功能的恢复,提高临床治疗疗效,减少患者住院时间及经济负担,并发症少,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对肥胖低肺功能肺癌患者术后心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200例肥胖低肺功能肺癌患者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开胸肺叶切除术)和观察组(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每组各100例.观察和比较2组手术情况、术后心肺并发症,以及术后心肺功能.结果 2组术前2 d、术后7 d、术后6月体重、BMI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心肺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7 d FVC、FEV1.0/FVC、MVV、FR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6月观察组FVC、FEV1.0/FVC、MVV、FRC均有明显改善.结论 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能够明显改善肥胖低肺功能肺癌患者术后心肺功能,并于术后6月基本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神经肌肉训练与力量训练对运动员内侧半月板部分切除术后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内侧半月板部分切除术后的运动员20例,左、右膝损伤各10例,其中男8例,女12例,交叉配对分为两组:神经肌肉训练(neuromuscular training,NT)组和力量训练(strength training,ST)组,NT组应用神经肌肉训练,ST组则实施力量康复训练。术前及康复训练后分别进行以下指标评估康复训练的影响:(1)Lysholm评分;(2)两种运动功能测试(functional performance tests,FPTs):方形跳跃试验(the square-hop test)、30 s单腿站立试验(30 second one-leg rise test);(3)星状伸展平衡测试(star excursion balance tests,SEBT);(4)BTE Primus RS等速测试两侧同名肌群峰力矩比R值,健患侧屈肌群肌力(F)与伸肌群肌力(E)的比值(F/E)。结果两组运动员训练前Lysholm评分、两种运动功能测试、等状伸展平衡测试(SEBT)及速肌力测试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训练后4、8周,两组运动员Lysholm评分均优于术前,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训练后8周ST组评分高于NT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运动员训练后8周30 s单腿站立试验、方形跳跃试验(the square-hop test)患侧腿表现均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训练后8周ST组运动员30 s单腿站立试验表现优于NT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NT组运动员方形跳跃试验表现优于ST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EBT测试标准化结果 NT组运动员训练后在8个测试方向上均显著高于训练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表现优于ST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训练后8周两组运动员60°/s、120°/s等速肌力测试R值和F/E值分别于术前比较均明显改善,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T组运动员60°/s伸肌R值高于NT组(P0.05),而NT组60°/s、120°/s等速肌力测试F/E值及120°/s测得的均R值高于ST组(P0.05)。结论两种康复训练均能促进内侧半月板部分切除术后运动员的康复,力量训练可针对性提高目标肌群肌力,神经肌肉训练在提高肌力的同时,对动态平衡、协调能力亦有良好的表现,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肺癌行肺叶切除术后运动能力的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迄今为止 ,肺叶切除术仍然是肺癌患者首选的治疗方法 ,术后由于肺容积减小 ,膈肌及胸壁运动能力下降 ,患者肺功能、心功能和运动能力均不同程度地降低。为此我们对 2 9例肺癌行肺叶切除术患者肺功能、心功能、血流动力学和运动能力进行监测 ,观察它们的变化规律和特点。1 临床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收集我院 1998年 6月至 2 0 0 0年 6月间 2 9例肺癌行肺叶切除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男性18例 ,女性 11例 ,平均年龄 6 0± 9(4 0~ 79)岁。患者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 ,术中及术后均未输血。手术前心、肺功能正常 ,按照美国麻醉协会患者健康状…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快速康复操对老年肺癌患者经胸腔镜肺叶切除术(VATS)后功能恢复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间上海市松江区中心医院收治的100例老年肺癌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康复措施干预,研究组患者以快速康复操进行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术后功能恢复情...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肺功能保护训练对肺癌肺叶切除术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5年11月间辽宁省抚顺市中心医院收治的300例肺癌肺叶切除术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训练)和观察组(肺功能保护训练),每组150例。比较两组患者肺功能、手术后并发症、手术后生活质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术后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和用力肺活量(FVC)明显改善(P<0.05),术后并发症明显降低(P<0.05),术后生活质量各维度和总分均明显增高(P<0.05)。结论肺功能保护训练能够明显改善肺癌肺叶切除术患者肺功能,降低手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分析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炎性因子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105例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病情及选择治疗方式的意愿,将其分为实验组(59例)和对照组(46例),实验组患者接受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开胸手术,记录两组患者切口长度、术中淋巴结清扫数目、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手术时间等临床指标,分别于手术前后测定两组患者血清中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ɑ(TNF-ɑ)与降钙素原(PCT)等炎症因子水平及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A(IgA)与免疫球蛋白M(IgM)的水平,并于手术前后检测两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的水平,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炎性因子水平变化及免疫功能状态.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患者的手术切口长度及手术时间明显缩短,患者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明显减少(P<0.05);术后两组IL-6、IL-8、CRP、TNF-ɑ与PCT等炎性因子水平较术前明显升高,且实验组患者术后炎性因子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与术前水平比较,术后两组免疫球蛋白IgG、IgA与IgM水平有所下降,以IgG下降较为明显,且实验组术后IgG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两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的水平明显低于术前水平,且实验组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可明显减轻患者机体炎症反应,同时对患者机体免疫功能影响较小,且具有手术切口小、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等特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肺癌患者运动心肺功能的特点及影响因素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肺癌患者运动心肺功能的特点及其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 对20例健康者和198例肺癌患者行静息肺功能、心电图和运动心肺功能测定。结果 1.与健康组相比,静息肺通气功能正常的肺癌患者VO2%P、VO2/kg、AT、VO2/HR%、VE、VT/VC显著降低,而BR显著增加(P<0.05或P<0.01)。2.在静息肺通气功能正常的情况下,周围型和中心型组间各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3.肺癌患者心肺功能与TNM分期有密切关系(P<0.05或P<0.01)。4.血管侵犯组W%、VO2%P、AT、VO2/HR%较无血管侵犯组显著降低(P<0.05或P<0.01)。结论 肺癌患者在静息肺功能正常的情况下,存在着运动通气受限。其运动心肺功能的减退与肺癌的TNM分期和肺癌侵犯大血管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69篇文献数据进行Meta分析,讨论肺叶部分切除术是否适用于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方法:使用互联网搜索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肺叶切除术、肺叶部分切除术、肺段切除术或肺楔状切除术之间相互比较进行生存分析的文献,从文献中提取危险比(HR)和其95%可信区间(CI),使用StataMP 14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收集69篇文献,发表日期从1980年至2016年 ,共有患者77 342例。肺叶部分切除术 vs 肺叶切除术中比较无瘤生存的文献共21篇,HR=1.008(95%CI:0.908~1.120,P=0.878),I2=28.8%,P(发表偏倚)=0.353。肺段切除术 vs 肺叶切除术中比较主动部分切除总生存文献共10篇,HR=1.021(95%CI:0.841~1.239,P=0.833),I2=0.0%,P(发表偏倚)=0.163。结论:通过Meta分析我们认为Ⅰ期非小细胞肺癌主动肺叶部分切除术可以获得与肺叶切除术近似的疗效,特别是主动肺段切除术。进而我们认为肺叶部分切除术在部分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治疗中可以作为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大肝癌切除术中及术后麻醉复苏期低体温对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为临床体温护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160例术中及术后麻醉复苏期的大肝癌切除术患者,按低体温强度分为A1组(体温〈35℃,41例)、A2组(体温35~35.5℃,85例)、A,组(体温35.6~35.9℃,34例);同时根据低体温持续时间分为B1组(时间〈1h,35例)、B2组(时间为1~2h,47例)、B3组(时间〉2h,78例)。比较各组麻醉清醒时间、术后第1天腹腔引流量、术前及术后第5天肝功能、切口愈合及术后住院时间。结果A1组较A2组、A3组麻醉清醒时间、切口愈合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延迟(P〈0.05);屯组较A1组、A2组术后第1天腹腔引流量减少、术后第5天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降低(P〈0.05);B,组较B1组、B2组麻醉清醒时间延长、术后第5天ALT和AST恢复减慢;B3组较B1组术后第1天腹腔引流量增加(P〈0.05)。B1组、B2组、B3组的切口愈合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温〈35℃对患者的术后康复影响较大,应加强术中及术后麻醉复苏期患者的体温监测,及早发现低体温并采取积极有效的复温措施,减少低体温对患者术后的不良影响,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2.
背景与目的肺癌是世界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手术仍然是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首选治疗方法。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术后极早期肺功能的恢复情况,并比较肺癌胸腔镜肺叶切除、胸腔镜肺段切除与开胸肺叶切除术后对肺功能影响。方法选取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胸外科2015年9月-2016年2月间手术的肺癌患者,按术式不同分为胸腔镜肺段切除术组、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组、开胸肺叶切除术组,分别于术前、术后第3天和术后3个月检查测试肺功能。统计分析采用SPSS 20.0版本,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组间差异。结果①在术后第3天,对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胸腔镜肺段切除术、开胸肺叶切除术,三组患者的肺功能,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 FVC)、FVC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VC%)、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 FEV1)、FEV1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最大呼气流速峰值(peak expiratory lfow, PEF)、每分钟最大通气量(maximal voluntary ventilation, MVV)、肺一氧化碳弥散因子(transfer factor for carbon monoxide of lung, TLCO)、TLCO占预计值的百分比(TLCO%),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33、0.042、0.029、0.045、0.039、0.021、0.018、0.024)。②在术后3个月,对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胸腔镜肺段切除术、开胸肺叶切除术,三组患者的肺功能,组间比较发现FVC、FVC%、FEV1、FEV1%、PEF、MVV、TLCO、TLCO%差异显著(P值分别为0.019、0.024、0.044、0.021、0.037、0.029、0.045、0.017)。结论肺癌胸腔镜肺叶切除、胸腔镜肺段切除与开胸肺叶切除术后在术后极早期(术后第3天)与术后3个月,肺功能的恢复情况均为胸腔镜肺段切除优于胸腔镜肺叶切除,胸腔镜肺叶切除优于开胸肺叶切除。  相似文献   

13.
胸胃对心肺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20例食管癌切除、食管胃胸内吻合术病人,手术前后通过肺通气功能测定、动脉血气分析及心电图监测,进行了胸胃对心肺功能影响的研究与评价。结果证明胸胃对病人的心肺功能在术后3月之内具有影响,表现为低氧血症、代偿性低碳酸血液及呼吸性硷血症。而与胸胃的缝合方法(缝缩与否)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14.
肺切除术后,胸腔引流管理是决定患者术后病程的关键,延迟拔管影响恢复速度和住院时间。传统胸腔闭式引流瓶已被广泛应用于相应患者,但存在一定局限性,尤其是肺切除术后存在肺漏气时,通常面临着长期不能拔除胸腔闭式引流管的风险。数字胸腔引流系统因其独特的优势可加快肺部漏气的愈合、减少胸腔引流量,进而缩短住院时间,其效果在多项研究中都得到了验证,本文就数字胸腔引流系统在肺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进行综述,并就其进一步有效应用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竖脊肌平面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对75岁以上高龄肺癌肺叶切除术患者术中镇痛效果及术后早期转归的影响.方法:分析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75岁以上高龄肺癌患者63例,均拟行肺叶切除术,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1例、观察组32例.对照组采用全身麻醉,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竖脊肌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辅助小切口肺叶切除术对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及康复进程的影响。 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1月至2017年3月,河南博爱县人民医院心胸外科收治的85例早期NSCLC患者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术式分为观察组(43例)与对照组(42例)。观察组行电视胸腔镜辅助小切口肺叶切除术,对照组行传统开胸肺叶切除术。对比两组手术及术后恢复情况、术后1~5 d视觉模拟评分。 结果两组手术时长、淋巴结清扫数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较对照组少,术后引流时间及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5 d视觉模拟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电视胸腔镜辅助下小切口肺叶切除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显著,有利于促进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阐明肺减容术(LVRS)对运动时心肺循环的影响,并与肺癌肺叶切除术相比较。背景资料总结:LVRS可快速地改善经挑选的异质性肺气肿患者的肺功能和呼吸困难症状。然而极少有资料涉及LVRS对心肺循环,尤其是在运动时对其的影响。方法:LVRS(7例)和肺叶切除术(8例)患者于术前及术后6月行静息和运动时肺功能测试与肺血流动力学检查。在负荷实验中,取仰卧位,使用电制动自行车测力计至少2min或直至疲劳或呼吸困难出现。结果:在肺叶切除术后,肺活量值,预计肺活量的百分比,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预计第1秒用力呼气量百分比,残气容积/…  相似文献   

18.
何玲  童文先  黄亮 《癌症进展》2019,17(13):1609-1612
目的探讨循经按摩联合系统康复功能训练对下肢骨肿瘤患者人工假体置换术后肢体功能康复、Barthel指数(BI)及生活质量等的影响。方法选取81例行人工假体置换术的下肢骨肿瘤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1例。观察组患者术后采用循经按摩联合系统康复功能训练干预,对照组患者术后采用系统康复功能训练干预。采用Enneking评分、BI评分、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量表(WHOQOL-100)、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分别评估并比较两组患者的肢体功能康复情况、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质量、患肢的疼痛程度。结果干预3个月后,观察组患者肢体功能康复的优良率为97.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17%(P﹤0.01);干预3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BI评分为(72.32±15.21)分,高于对照组的(65.25±15.24)分(P﹤0.05);干预3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生理、心理、独立性、社会关系、环境、精神宗教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1个月、3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患肢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循经按摩联合系统康复功能训练可促进下肢骨肿瘤患者人工假体置换术后患肢的功能康复,缓解肢体疼痛,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肺叶切除术后慢性疼痛(CPSP)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防治CPSP提供重要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肺叶切除术的168例NSCLC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术后是否发生CPSP,分为CPSP组和非CPSP组,比较2组术前、术中及术后临床资料,分析NSCLC患者肺叶切除术后CPSP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168例患者中CPSP发生率为47.62%(80/168),其中45例轻度疼痛,29例中度疼痛,6例重度疼痛。单因素分析显示,2组术前胸背部疼痛史、手术方式、住院时间、引流管放置时间及术后镇痛消耗吗啡当量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有胸背部疼痛史、开胸手术、住院时间长、引流管放置时间长、术后镇痛消耗吗啡当量高是影响NSCLC患者肺叶切除术后CPSP发生的高危因素(P<0.05,且OR>1)。结论 术前有胸背部疼痛史、开胸手术、住院时间长、引流管放置时间长、术后镇痛消耗吗啡当量高是NSCLC患者肺叶切除术后CPSP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临床应重点关注,及时予以针对性干预措施,以减少CPSP发生。  相似文献   

20.
背景与目的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医学检测手段的更新,体检筛查的普及以及社会健康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早期肺癌能够得到及时的发现并接受手术治疗,而关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种类和高危因素的研究很少;针对I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术后并发症及其高危因素的研究,可为此类患者术后心肺相关并发症的预防、干预提供依据,并加速患者康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3年12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胸外科行肺叶切除的I期NSCLC患者421例,以术后30天是否发生心肺相关并发症分为:并发症组和无并发症组。结果最终421例患者被纳入研究,其中64例为并发症组(15.2%,64/421),357例为非并发症组(84.8%,357/421)。421例患者中,发生肺部感染的比例最高(8.8%,37/421),其他主要的并发症包括肺不张(5.9%,25/421)、中量以上胸腔积液(5.0%,21/421),持续性肺漏气(3.6%,15/421)等;术前合并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P=0.027),术前白细胞计数(P<0.001),中性淋巴比(neutrophil-lymphocyte ratio, NLR)(P<0.001),术中出血量(P=0.034)以及手术时间(P=0.007)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二分类Logistics回归分析后发现,术前白细胞计数(OR=1.451,95%CI:1.212-1.736,P<0.001)、术前合并COPD(OR=0.031,95%CI:0.012-0.078,P<0.001)是术后发生心肺相关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前白细胞计数以及术前合并COPD是I期肺癌患者术后心肺相关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可能可以作为预测术后心肺相关并发症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