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镜像视觉反馈疗法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开发的康复技术,近年用于复杂性区域性疼痛综合征Ⅰ型的康复,研究显示可改善患者的疼痛和运动功能,可能与提高运动皮质的兴奋性、激活镜像神经元系统等有关。  相似文献   

2.
镜像神经元(Mirror Neurons ,M Ns )最早由Rizzolatti等[1-2]发现,根据镜像神经元的特点推测,镜像神经元系统很可能是观察者理解其他个体动作的神经生理学基础[3],该系统提供了统一动作感知和动作执行的"观察-执行匹配机制[4]。镜像神经元系统不仅在个体执行动作时兴奋,而且在观察其他同类执行相同或相似动作时也兴奋,因此镜像神经元在动作观察、动作模仿、运动想象、运动学习等过程中起重要作用[1,5-6]。镜像疗法又称镜像视觉反馈疗法(Mirror Visual Feedback ,M VF)或平面镜疗法(mirror thera-py ),由Ramachandran等[7]于1995年提出,最初用于治疗幻肢痛和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现多应用于单侧肢体受累的患者。在镜像治疗中,患者看到完好侧肢体运动的镜像,就可以激活相应皮层的镜像神经元,脑电图证明,其放电形式与实际执行动作时脑区电活动一致[8],因此有助于恢复受累侧肢体的运动功能。正是由于视觉反馈可以影响中枢感觉、运动区的皮质电活动,同时中枢又是具有部分可塑性的,因此,通过视觉反馈达到康复治疗的目的也就有了可行性。镜像疗法作为一种新的康复治疗手段,在更多疾病的治疗中得到应用。现综述如下,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有益的帮助。  相似文献   

3.
正镜像疗法(mirror therapy,MT)又称镜像视觉反馈疗法(mirror visual feedback,MVF),1995年由Ramachandran等学者首次提出并应用于幻肢痛患者疼痛治疗~([1])。镜像疗法是指利用平面镜成像原理,把健侧活动的画面倒映在患侧,让患者想象画面中是患侧在运动,通过基于运动想象及视错觉、视觉反馈等,结合康复训练项目而形成的治疗手段。1998年,Altschuler在第28届美国神经科学年会上首次报告  相似文献   

4.
镜像疗法最先用于幻肢痛的治疗,后广泛应用于脑卒中、周围神经损伤等。镜像疗法的机制包括镜像神经元系统,视觉反馈-运动观察,运动通路易化以及经胼胝体连接、抑制通路等。大多数研究认为脑卒中患者患肢对侧的肢体(健侧)运动引起运动同侧大脑半球皮质激活,锥体束传导特性改变,进而影响受支配肌肉的运动和功能恢复,可不同程度地改善脑卒中患者运动缺陷、加强运动功能(如手指运动、腕屈伸活动)。  相似文献   

5.
<正>镜像疗法(mirror therapy,MT)又称镜像视觉反馈疗法(mirror visual feedback,MVF),是1995年由Ramachandran等学者首次提出,并应用在幻肢痛患者疼痛治疗中[1]。镜像疗法是指利用平面镜成像原理,将健侧活动的画面复制到患侧,让患者想象患侧运动,通过视错觉、视觉反馈以及虚拟现实,结合康复训练项目而成的治疗手段。1998年,Altschuler  相似文献   

6.
目的 系统评价镜像疗法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障碍、日常生活能力及疼痛的作用。 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BSCO、Web of Science、Ovid、Cochrane Library、Open Gray、CBM、CNKI、Google Scholar、VIP、WanFang Data中关于镜像治疗改善脑卒中患者偏瘫上肢功能障碍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并检索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检索时间从各个数据库建库至2015年12月。由两名研究人员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5.2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共纳入22个RCT,共823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镜像疗法组脑卒中患者偏瘫上肢Fugl-Meyer运动评分表、上肢动作研究量表(ARAT)、上肢Brunnstrom分期与无镜像视觉反馈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加权均数差(WMD)分别为5.39、3.98、0.72,95%CI分别为(2.63,8.14)、(2.64,5.31)、(0.42,1.02)],镜像疗法组脑卒中患者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与无镜像视觉反馈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MD=6.11,95%CI(2.31,9.92),P=0.002],镜像疗法组脑卒中患者VAS评分与无镜像视觉反馈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标准化均数差(SMD)=-1.09,95%CI(-1.94,-0.24),P=0.01]。 结论 镜像疗法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善脑卒中患者偏瘫上肢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疼痛,且在脑卒中的早期、恢复期、后遗症期均具有积极作用;但对于疗效的远期持续性尚不明确,仍需开展大样本、多中心、高质量RCT,以求进一步验证镜像疗法对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功能障碍的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7.
侯红  伊文超  吴玉霞 《中国康复》2015,30(6):418-419
【】 目的:观察镜像视觉反馈疗法对脑卒中早期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8例符合条件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原则,分为治疗组(14例)和对照组(14例)。所有患者均接受传统的康复训练。治疗组用镜像视觉反馈疗法,对照组采用常规作业疗法,训练时间均为30min/次,1次/天, 6天/周,持续6周。采用简式Fugl-Meyer量表上肢部分(FMA-UE)和香港手功能评估(FTHUE-HK)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进行上肢及手功能评估。结果:治疗6周后,两组患者的上肢及手功能均得到提高(P<0.01);治疗组患者的FMA-UE和FTHUE-HK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镜像视觉反馈疗法能有效提高脑卒中早期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8.
正镜像视觉反馈(mirror visual feedback,MVF)是镜像神经元理论在康复医学中的应用。镜像神经元(mirror neuron)是联系视觉与运动属性的一类特殊神经元,是20世纪90年代初Rizzolatti等[1]在猴子身上发现的。在试验中,他们观察到猴子执行某一动作时,前运动皮质中有特定的神经元放电,而同时,当这一动作被呈现于猴子视野中时,该特定的神经元同样也会放电,他们将这些像镜子一样映射其他人动作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镜像疗法治疗脑卒中肩手综合征引起疼痛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6例患者分为对照组44例与观察组4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镜像疗法训练。治疗前、治疗后1周及治疗后3周采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及简化McGill疼痛问卷进行评估。结果在不同测量时间点观察组视觉模拟评分量表及简化McGill疼痛问卷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镜像疗法可改善脑卒中肩手综合征引起的疼痛,有利于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0.
镜像神经元是二十世纪末期神经科学领域最重要的发现,在神经康复中已经被用于认知障碍、言语障碍、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尤其在运动功能康复中,近年来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产生许多新的康复治疗方法,如动作观察疗法、运动想象疗法、镜像疗法、脑机接口技术等,尤其是动作观察疗法在运动功能康复中具有重要的潜力和临床应用价值,本文将依据文献做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1.
镜像神经元系统提供了一种动作观察-执行匹配机制,在动作观察、动作模仿、运动想象及运动学习等神经生理学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是动作观察疗法、运动想象疗法、镜像疗法、虚拟现实疗法及脑-机接口技术等的重要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   

12.
目的系统评价镜像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障碍的康复效果。 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MEDLINE、EMbase、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CENTRAL)、ISI Web of Knowledge、OVID、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中关于镜像疗法改善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的随机对照试验,同时检索已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12年4月。由2名独立的研究人员依据Cochrane协作网推荐的偏倚风险评估方法,对纳入文献的质量进行严格评估及资料提取,对符合标准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Meta合并分析。统计分析采用RevMan 5.1软件和GRADEprofiler 3.6软件。 结果共纳入9个随机对照研究。Meta分析的结果显示,镜像疗法训练4周后,脑卒中患者的Fugl-Meyer运动评分量表(FMA)上肢部分评分与无视觉反馈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MD=-0.46,95%CI(-11.61,10.69)];镜像疗法训练6周后,脑卒中患者的上肢动作研究量表(ARAT)评分与无视觉反馈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MD=0.73,95%CI(-5.02,6.47)];镜像疗法训练4周后及随访6个月时,脑卒中患者的Brunnstrom手功能评分与无视觉反馈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MD(95%CI)的值分别为0.61(0.15,1.07),0.92(0.09,1.74)];镜像疗法训练4周后,脑卒中患者的改良痉挛评价量表(MAS)评分与无视觉反馈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MD=-0.26,95%CI(-0.55,0.22)],但随访6个月时,脑卒中患者的MAS评分与无视觉反馈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MD=-0.30,95%CI(-0.56,-0.04)];镜像疗法训练4周后及随访6月时,脑卒中患者的功能独立评定(FIM)自我照顾部分评分与无视觉反馈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MD(95%CI)的值分别为4.81(2.74,6.87),8.67(3.50,13.83)];镜像疗法训练4周后,脑卒中患者的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评分与无视觉反馈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MD=-4.29,95%CI(-6.60,-1.98)]。依据GRADE系统推荐分级方法,结局指标治疗4周后的Brunnstrom手功能评分的质量属于中等质量,随访6个月时的Brunnstrom手功能评分及MAS评分的质量属于低质量,治疗4周后及随访6个月时的FIM评分和治疗4后的MBI评分的质量属于极低质量。 结论现有资料显示,镜像疗法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提高,但由于纳入研究量少,文献质量不高,且研究对象样本量小,功能评估方法差异大及结局指标评估时间不一致等因素的干扰,故仍需开展大样本量、多中心、实验设计更完善的高质量随机对照研究,来进一步验证镜像疗法对脑卒中后患者上肢功能障碍的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镜像视觉反馈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镜像组及对照组,每组20例。2组患者均根据病情给予相应常规康复干预,镜像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镜像视觉反馈训练,对照组患者则辅以假镜像视觉反馈训练。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检测2组患者踝关节主动背伸活动度,并同时采用Brunnstrom分期量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下肢部分、功能性步行量表(FAC)、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及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对患者下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偏瘫侧下肢Brunnstrom分期、患侧踝关节主动背伸活动度、下肢FMA、FAC、BBS及MBI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发现2组患者上述疗效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P<0.05);并且上述指标均以镜像组患者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常规康复干预基础上辅以镜像视觉反馈训练能进一步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及ADL能力,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总结1例镜像视觉反馈联合恐惧-回避模型疗法治疗截肢术后幻肢痛的护理.护理要点包括镜像视觉反馈治疗护理,依据恐惧-回避模型的心理护理,残肢局部护理.患者经治疗和护理后,幻肢痛现象好转,入院后第39天出院,出院4个月后随访,主诉幻肢痛完全消失.  相似文献   

15.
镜像疗法已广泛运用于脑卒中后的肢体康复, 但传统的镜像设备存在局限性。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不断有新型的镜像疗法设备问世, 在改进治疗技术的同时, 扩大了其在脑卒中康复领域的应用范围。本文罗列出不同的镜像视觉反馈治疗设备, 并阐述其在脑卒中康复中的作用与不足, 旨在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的视觉反馈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重建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在嘉兴市第二医院康复医学中心住院治疗的脑卒中患者61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1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辅以视觉反馈训练。分别于康复干预前、干预8周后比较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上肢部分)评分、体感诱发电位(SEP)检测N9、N20的潜伏期和波幅。结果干预后,观察组上肢FMA评分(47.91±6.92)分,高于对照组的(40.31±7.87)分,Barthel指数评分(77.33±11.82)分,高于对照组的(66.79±12.31)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偏瘫侧上肢SEP检测值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的视觉反馈训练能改善脑卒中后早期偏瘫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提高SEP的N9、N20波幅,缩短其潜伏期,促进镜像神经元系统中与上肢运动功能有关脑区的兴奋度。  相似文献   

17.
镜像视觉反馈疗法(MVF)作为一种新兴的康复手段,在临床应用广泛。本文介绍MVF在改善脑卒中后肢体的运动功能、幻肢痛以及认知、言语方面的效果,并阐述其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镜像视觉反馈疗法联合沙盘游戏对自闭症儿童的康复作用.方法 选择2019年3月至2020年9月我院收治的自闭症患儿50例,按照简单随机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患儿接受沙盘游戏治疗,观察组患儿接受镜像视觉反馈疗法联合沙盘游戏治疗,对比两组患儿疗效、病情好转时间、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PSQ...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脑卒中后上肢偏瘫患者康复治疗中应用改良镜像疗法的效果。方法:选入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本院治疗的78例脑卒中后上肢偏瘫患者,将使用改良镜像疗法的39例患者作为镜像组,将使用常规治疗方法的39例患者作为常规组,对比镜像组和常规组治疗前后上肢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协同收缩率、上肢运动功能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日常生活能力、抑郁评分、焦虑评分。结果:治疗后患者上肢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协同收缩率镜像组为(14.53±5.31)和(24.16±8.11),比常规组的(16.91±5.11)和(31.46±8.83)低(P<0.05);治疗后患者上肢运动功能评分镜像组为(36.91±4.12)分,比常规组的(28.64±3.41)分高(P<0.05);治疗后患者视觉模拟评分镜像组(3.37±0.31)分比常规组的(2.02±0.27)分低(P<0.05);治疗后日常生活能力镜像组比常规组得分高(P<0.05);治疗后抑郁、焦虑评分镜像组(44.02±9.11)分和(42.83±10.62)分比常规组(56.53±10.28)分和(51.74±12.76)分低(P<0.05)。结论:脑卒中后上肢偏瘫患者康复治疗中应用改良镜像疗法的效果比常规治疗法好,能够提高患者上肢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协同收缩率,改善肢体运动功能,减轻疼痛,缓解患者的负面心理情绪。  相似文献   

20.
传统镜像治疗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已广泛应用于临床。镜像集成疗法技术使镜像疗法与其他技术相结合,形成虚拟现实游戏镜像集成疗法、功能电刺激镜像集成疗法、增强现实技术镜像集成疗法等,可增强任务导向性,提高治疗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