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系统梳理和归纳我国各省职工医保门诊共济保障改革政策进展,为推进和完善改革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内容分析法,在各省级政府网站收集职工医保门诊共济保障改革政策文件,从个人账户计入与使用范围、普通门诊统筹待遇、慢特病统筹待遇和零售药店统筹待遇4个方面,分析各地的主要做法和差异。结果:我国各省个人账户计入办法分为按定额计入和按比例计入,少数省份个人账户支付范围拓宽至商业医疗保险缴费;普通门诊起付线在0元至1 800元,支付比例在50%至90%,封顶线在1 200元至不设封顶线,待遇政策向退休人员和基层医疗机构倾斜;4省正逐步探索全省统一的门诊慢特病病种和保障待遇;8省已明确零售药店门诊统筹待遇。结论:各省职工医保普通门诊统筹待遇差异较大,少数省份已探索省级门诊慢特病待遇统一和零售药店门诊统筹,改革需注意普通门诊保障与住院保障衔接,并加强与家庭医生签约、医共体等改革的联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整合三项医保,统筹设计全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方法:分析我国目前三项医保状态、部分地区探索整合三项医保的启示、云南省医改满意度调查和新农合十年启示,分析我国已具备开展全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各种条件和经验。结果:设计全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以省级统筹起步,逐渐过渡到全国统筹;由国家统一界定全民基本医疗保险范畴,设定统一的补偿比例;参照目前各省新农合筹资标准,所有公民由各级财政补助和个人筹资就近参加当地全民基本医保;之前城镇职工按工资比例缴纳的多出目前筹资标准中个人缴纳的参保费用可用于购买商业医疗保险,以解决全民基本医疗保险后职工医疗保险待遇降低的问题;全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按门诊统筹:住院统筹:特殊病种大额门诊:大病补充保险:住院分娩分别为15%:75%:2%:7%:1%的比例切块使用等等。  相似文献   

3.
基本医疗保险省级统筹是我国医疗保障工作的重点方向之一。文章以山东省为例,通过梳理16地市居民普通门诊统筹的起付标准、最高支付限额、支付比例等政策的差异,探讨基于普通门诊统筹视角的省级统筹政策建议。研究发现,山东省15市制定了普通门诊统筹待遇政策,各地政策间的差异主要集中在设置形式方面,待遇保障均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建议在推进省级统筹过程中首先统一各地对普通门诊统筹保障功能定位和价值认知,其次在做好基金测算的基础上适度提高普通门诊统筹保障水平。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医保基金支付能力提升,建议逐步探索以费用保障为核心的普通门诊统筹和门诊慢性病融合发展的门诊保障模式。  相似文献   

4.
医保门诊慢性病管理机制改革的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淮安市医保中心自2000年元月开始实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当时政策中就设计了门诊特定项目,为不需住院的慢性病参保职工开设了一条“绿色通道”——纳入统筹基金支付范围。这项政策在医保实施之后,确实解决了部分患有慢性病的参保职工在门诊就医后费用报销的后顾之忧,但  相似文献   

5.
当前,基本医保实际报销比例与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差距较大,个人负担重与基金结余多并存。对此,提出进一步放大医保基金保障效用,利用基本医保结余建立大病保险基金,并对大病保险的筹资水平、起付线、报销比例等进行了测算。  相似文献   

6.
目的:以W市为例研究慢性病住院患者所致医保支出的分布特征,并测算基本医疗保险的实际报销水平和患者的自付水平,为完善医疗保险慢性病政策提供决策依据。方法:依据ICD-10编码,从W市医保局的系统数据中提取主要慢性病患者的住院信息并进行分类整理。结果:2018年慢性病对职工医保和城乡居民医保所带来的住院负担分别达到了40.6亿元和10.7亿元。其中,两种共病患者和中老年人是医保支出占比最高的群体,而三级医院则是医保支出流向最多的机构。虽然医保基金的实际报销比例随着慢性病患者年龄的增大而呈上升趋势,但是患者自付水平却没有稳定下降。结论:慢性病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医保基金的支付压力,应该转变传统的医保管理理念,强化慢性病门诊保障力度,加强对于医保基金的监管,并优化慢性病患者的医保待遇结构。  相似文献   

7.
《现代医院管理》2004,(5):51-54
目的 通过比较新疆某三级医院职工医保与居民医保老年人住院费用及报销水平的差别,发现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完善医保相关政策提供建议。方法 选取两种医保住院老年人为研究对象,对其住院及医保报销费用数据进行分析,比较不同医保老年人住院费用及其医保报销的差别。结果 两种医保老年人的住院疾病都以慢性病为主,次均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医保统筹基金报销,个人负担等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老年人住院费用高,医院应从住院天数、药品费用方面重点监控;医保部门应重点监管医保药品目录外药品的使用,在报销政策上要考虑年龄因素的影响,适当提高老年人慢病的门诊可报费用标准;提高居民医保的报销水平,以减轻居民医保老年人的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8.
目的:基于增强门诊共济保障功能的新政策,预测广州市、深圳市和肇庆市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结余和个人账户余额变化,为政府部门制定医保政策提供依据。方法:基于系统动力学理论,构建系统动力学模型进行预测和政策模拟。结果:若无政策干预,职工医保统筹基金结余和个人账户余额将逐年减少。在政策模拟降低个人账户划入比例、提高门诊统筹划入比例和支付比例后,职工医保统筹基金结余有所增加,个人账户余额将减少,且统筹基金的门诊支出增加、住院支出减少。结论:对于统筹基金结余充足的城市,降低个人账户划入比例、同时提高门诊统筹划入比例和支付比例的方案更合适。对于统筹基金紧缺的城市,降低个人账户划入比例、仅提高门诊统筹划入比例的方案更符合实际。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中国全球基金耐多药肺结核防治项目覆盖的24省67地市患者诊疗费用在不同的医疗保障制度中的报销情况。方法设计专题调查表,以地市为单位收集24省67个地市2012年三种医疗保障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现况,计算住院和门诊费用能否报销和报销百分比,分别采用χ2检验和秩和检验对相应数据进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住院费用纳入新农合、城居医保以及职工医保中报销的地市个数依次是60、58和55个;门诊费用纳入三种医保报销的地市个数依次是38、34和36个。住院费用在三种医保中的报销比例依次为70.00%(P25:65.00%,P75:75.00%)、70.00%(P25:60.00%,P75:70.00%)和80.00%(P25:72.00%,P75:87.00%)(χ2=36.10,P=0.000 1);门诊费用在三种医保中的报销比例依次为60.00%(P25:27.00%,P75:70.00%)、60.00%(P25:43.00%,P75:70.00%)和80.00%(P25:50.00%,P75:85.00%)(χ2=11.26,P=0.003 6)。结论部分项目地区耐多药肺结核住院和门诊诊疗费用尚未纳入医疗保障中进行报销,报销比例有待进一步提高,尤其是门诊报销比例偏低,有待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0.
正四川省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措施,新农合参合群众受益水平不断提高,政策范围内住院医疗费用报销比例由2008年的49.54%提高到2012年的76%,实际报销比例由2008年的39.08%提高到2012年的61%,位居全国前列。完善新农合制度建设四川省每年都依据筹资水平的提高和历年基金结余情况及时调整新农合统筹补偿方案,方案的优化主要呈现以下几点:一是最高支付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医保差异化报销政策下北京市居民就医流向的影响因素,为促进与完善分级诊疗制度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参考。方法: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对北京市550位参保人进行随机抽样调查,采用单因素分析和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探究差异化医保报销下居民就医选择偏好及影响因素。结果:若参保人因常见病或多发病就医,门诊或者住院实施差异化医保报销政策时,分别有63.82%和59.09%的参保人认为该政策会影响其门诊或住院行为。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基层服务能力对居民在差异化医保报销政策下的就医选择行为有显著作用(P<0.05)。结论:差异化医保补偿方式对居民基层就诊和住院有一定引导作用,但鉴于目前医保报销比例差距不明显,且易受个体经济状况、倾向特征和不同等级医疗机构服务质量异质性的影响,该政策不足以引导居民合理就医。  相似文献   

12.
对城乡居民医保普通门诊补偿政策的总结能够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的一体化建设提供借鉴。通过分析各地城乡居民医保普通门诊补偿政策的演变过程,将政策变迁划分为三个阶段:家庭账户的建立及拓展阶段、由家庭账户向门诊统筹过渡阶段和门诊统筹方式主导下的多元化阶段。而当前城乡居民医保普通门诊补偿政策可划分为门诊统筹、医保统筹、"家庭账户+门诊统筹"和个人账户等4种模式。各地补偿政策普遍存在目标定位不明确、资金来源单一、保障水平低和支付方式不合理等问题,应该从推进门诊统筹、增加政府门诊补贴、合理设计报销方式并严格实行按人头付费等方面完善城乡居民医保普通门诊补偿政策。  相似文献   

13.
目的:本研究旨在对各省定点零售药店纳入门诊统筹的政策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各种政策模式的优缺点,为优化定点零售药店纳入门诊统筹的政策提供参考。方法:检索收集2023年2月15日—2023年7月31日各省发布的定点零售药店纳入门诊统筹相关文件,采用比较分析法进行归纳总结。结果:各省在政策发布形式、定点零售药店纳入门诊统筹模式、遴选要素、处方流转、医保待遇等方面存在多种模式和政策差异。结论:门诊统筹定点零售药店政策制定需与政策环境相匹配;处方流转是门诊统筹定点零售药店顺利运行的推力;医保待遇水平和门诊统筹药品价格是门诊统筹定点零售药店顺利运行的拉力;药学服务和医保服务水平是门诊统筹定点零售药店顺利运行的吸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城镇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下高血压患者的疾病直接经济负担,探讨医疗机构等级、社会人口学因素对疾病负担和医保补偿的影响。方法 数据来源于A市医保信息系统,抽取第一诊断为高血压患者样本。采用秩和检验对高血压患者的门诊、住院费用和医保补偿比例进行比较,多元回归分析高血压患者疾病负担的影响因素。 结果 秩和检验结果表明医保类型、医疗机构等级、性别、年龄、职业和是否患有其他疾病均对高血压患者的门诊、住院费用和补偿比例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回归结果中医保类型、医疗机构等级和社会人口学因素对门诊总费用和补偿比例均存在显著影响。除职业类别中自我经营和是否同时患有其他疾病对住院总费用不存在显著影响外,其他因素回归系数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进一步优化医保制度阶梯式补偿策略、调整不同等级医疗机构补偿比例等方式提高高血压患者健康公平性,降低患者疾病负担。  相似文献   

15.
以成都市武侯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政策为例,分析了造成社区卫生服务门诊统筹政策偏差的原因。主要包括门诊报销比例过低、区域人口结构特殊、定点医疗机构单一、基本药物目录狭窄、政策宣传迟滞效应等。因此,未来的政策调整应该提高门诊报销比例,调整基本药物目录,加强政策宣传,完善相应的配套政策。  相似文献   

16.
提高医保统筹层次能扩大基金覆盖范围,但也可能会导致无序就医。本文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构建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实证分析了职工医保统筹层次提高对患者就医机构选择的影响及其传导机制。研究发现:实施职工医保省级统筹会导致患者就医机构上移,且结果具有稳健性;对于高收入和健康的患者,职工医保省级统筹导致患者就医机构上移作用更明显,存在“穷人补贴富人”和“不健康患者补贴健康患者”的现象;影响机制分析发现,提高医保统筹层次使得报销比例提高和就医环境改善,导致患者就医机构上移,并且下级政府的道德风险纵容了患者就医机构上移。因此,在实施省级统筹的过程中,既要注意防范患者的道德风险,也要应对下级政府的道德风险,从而使得患者有序就医,实现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  相似文献   

17.
医保病人门诊大病就诊费用统筹支付的分析与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江苏省南通市2001--2003年纳入统筹基金支付的7种门诊大病的患病、就诊、费用与补偿情况,发现慢性痛的门诊就诊次均费用一般不高,但年累计就诊费用要占个人年工资的30.00%以上,按“板块式”基金管理方式,个人账户一般无法承担如此高额的费用、由统筹基金支付较好地解决了慢性病高额费用负担问题:可以减少参保者为了获得统筹支付而住院的比例,对提高基金使用效率、缓解慢性病人费用负担均有较好的作用。建议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监管与诊断审查,控制非支付范围内的疾病冒用统筹基金.  相似文献   

18.
目的:检验医保关系转移接续过程是否存在成本转嫁和逆向选择行为的理论假设,并评估其对医保基金的影响。方法:运用A市医保系统2011-2012年转移接续数据,对转入组和转出组各变量的差异分别进行卡方检验和t检验,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探索门诊和住院报销费用的影响因素。结果:卡方检验表明,转入组与转出组在年龄和患有门诊慢性病和门诊特殊疾病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这说明转移接续过程存在逆向选择行为;t检验表明,转入组与转出组在人均住院费用及人均住院报销费用方面有显著差异;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和患门诊慢性病和门诊特殊疾病对门诊及住院报销费用有显著影响。政策分析表明,医保基金存在转嫁成本的规定。结论:由于健康移民效应和风险选择的作用,转入组的门诊和住院费用对医保基金的影响并不大,地方医保基金可以进一步执行转移接续政策。  相似文献   

19.
ObjectivesTo consider how reimbursement systems in the UK, Germany, Italy, France and Spain affect adoption of medical devices that facilitate care in an ambulatory setting.MethodsExamples of technologies that could be used in an outpatient setting but are predominantly used on inpatients were identified. Hospital payment systems were explored and the implications of funding policies for the adoption of medical devices in an outpatient setting considered.ResultsAlthough many countries attempt to develop ambulatory care payments, their DRG/HRG systems introduce a time lag for the uptake of new treatments and do not routinely identify and adopt enabling technologies. Arrangements to fund new technologies are often localised and inconsistent which can result in missed opportunities for savings. There are fewer reimbursement codes for outpatient procedures and this appears to present a barrier to the take-up of new technologies that reduce inpatient bed days. Current levels of outpatient fees are suited to fast, high volume, low cost procedures.ConclusionsThis review identifies attempts to improve coding tariffs, increase the frequency of updates and introduce more out-patient DRG codes. Healthcare payers need to be satisfied that new technologies are cost effective before they agree funding outside DRG based fee systems and the negotiation process would be more efficient if payers pooled expertise for reviewing cost-effectiveness evidence and fed conclusions directly to tariff setting authorities. New DRG codes and higher outpatient tariffs for cost effective technologies that enable a switch to ambulatory care could incentivise hospitals to revise care pathway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