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研究超声心动图和心电图对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0例心悸、胸闷、胸痛的年轻患(AHCM组)进行常规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测,多方位测定左室心尖部心室壁厚度,并和10例正常年轻人(NC组)对照。结果:AHCM组各例心电图均有明显异常,主要表现为胸前导联巨大倒置的T波伴ST段改变和左室高电压;各例超声心动图均有明显心尖部肥厚,多方位厚度约为18mm。结论:对体表心电图胸导联巨大T波伴ST—T改变的年轻患应高度警惕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可能,心电图异常对本病有筛选价值,而超声心动图对本病则具有确诊价值。  相似文献   

2.
杨华 《中国医药指南》2010,8(36):120-121
目的探讨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HCM)患者的心电图特征。方法 32例AHCM患者行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查并分析,总结心电图特征。结果 32例患者心电图结果提示左胸导联ST段降低、R波增高、T波深倒,以上改变以V4导联最明显。25例ST段稍压低;7例心电图属于正常。15例经超声首次检查即确诊为AHCM,5例首次未能检查出心尖肥厚,经磁共振检查确定AHCM的诊断后,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时在心尖长轴发现心尖肥厚。结论 AHCM的超声心动图和心电图具特异性,临床上可用作为辅助诊断工具。  相似文献   

3.
郭玲  李晓梅  钟宏 《江西医药》2011,46(1):50-52
目的研究肥厚型心肌病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的特点。方法对临床确诊的28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心电图均异常,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电图异常以ST-T段改变、左心室高电压和异常Q波多见(P〈0.05)。超声心动图主要表现为室间隔肥厚,左室流出道狭窄,二尖瓣前叶收缩期前向运动(SAM)。Q波深度与室间隔厚度呈正相关,ST段压低深度与心尖部室壁厚度呈正相关,而T波深度与心尖部室壁厚度无相关性,但与心尖部和室间隔的室壁厚度差呈正相关。左房内径大小与平均室壁厚度呈正相关。结论在肥厚型心肌病中,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中的许多异常指标均相关连,两者结合可提高本病诊断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心电图结合超声心动图诊断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价值及意义。方法抽取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40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进行临床研究,作为观察组,另抽取4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两组均接受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查,分析比对两组的诊断结果。结果经结果比对,观察组心电图出现左室高电压和左胸导联V4~V6的ST段下移;巨大倒置T波;并且观察组患者的心尖部肥厚达15 mm以上且心尖部左室心腔明显缩小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心电图结合超声心动图对诊断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HCM)的临床特点及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的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AHCM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生化及放射学检查结果、冠状动脉造影和心室造影结果,尤其是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的特征。结果15例AHCM患者临床症状轻微或缺如,心脏体征无特异性,生化检查大致正常,全部病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心室造影有5例左心室舒张末期呈“黑桃”样改变。心电图的主要表现为:胸前导联(V2-V6)T波对称性倒置>1mV,最深达1.7mV,酷似“冠状T波”,以胸导V3~V5为主,且呈TV4>TV5>TV3的改变关系;伴有胸导联及肢体导联的ST段降低明显(0.1~0.3mV);胸导联R波振幅明显增高,呈RV4>RV5>RV3的规律变化;所有病例均无异常Q波。超声心动图检查左室心尖部(乳头肌水平以下)肥厚,最厚处可达28mm。结论AHCM的诊断应主要依靠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的特征性改变来确定,磁共振检查对确诊AHCM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HCM)的临床特点及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的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AHCM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生化及放射学检查结果 、冠状动脉造影和心室造影结果 ,尤其是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的特征.结果 15例AHCM患者临床症状轻微或缺如,心脏体征无特异性,生化检查大致正常,全部病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心室造影有5例左心室舒张末期呈"黑桃"样改变.心电图的主要表现为:胸前导联(V2-V6)T波对称性倒置>1mV,最深达1.7mV,酷似"冠状T波",以胸导V3~V5为主,且呈TV4>TV5>TV3的改变关系;伴有胸导联及肢体导联的ST段降低明显(0.1~0.3mV);胸导联R波振幅明显增高,呈RV4>RV5>RV3的规律变化;所有病例均无异常Q波.超声心动图检查左室心尖部(乳头肌水平以下)肥厚,最厚处可达28mm.结论 AHCM的诊断应主要依靠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的特征性改变来确定,磁共振检查对确诊AHCM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HCM)的心电图(ECG)特征。方法分析30例AHCM患者和30例正常人的ECG资料,比较T波、ST段及R波的变化。结果 30例患者均合并ECG异常改变(100%),胸导联V3、V4、V5巨大倒置T波最明显,大多伴有ST段下移和胸导联QRS波群高电压。ST段下移程度与倒置T波深度呈正相关(r=0.40,P<0.05)。结论胸导联R波振幅增高合并巨大倒置T波是AHCM的特征性ECG变化。  相似文献   

8.
《江苏医药》2012,38(14)
目的 探讨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HCM)的心电图(ECG)特征.方法 分析30例AHCM患者和30例正常人的ECG资料,比较T波、ST段及R波的变化.结果 30例患者均合并ECG异常改变(100%),胸导联V3、V4、V5巨大倒置T波最明显,大多伴有ST段下移和胸导联QRS波群高电压.ST段下移程度与倒置T波深度呈正相关(r=0.40,P<0.05).结论 胸导联R波振幅增高合并巨大倒置T波是AHCM的特征性ECG变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左室造影与超声心动图对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2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男10例,女2例)进行左室造影、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及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结果 12例患者左室造影均显示左室腔呈"黑桃A"型(ace of spades),而心脏超声检查仅1例明确提示心尖部心肌肥厚;10例患者体表心电图提示左胸导联倒置T波。结论心脏超声诊断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敏感性低;特征性心电图表现(左胸导联巨大倒置T波)对于心尖肥厚型心肌病诊断有提示意义;对于临床怀疑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患者在冠状动脉造影排除冠心病后可行左室造影以确诊。  相似文献   

10.
目的提高对特征性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识别,减少误、漏诊。方法对1990年9月~2004年9月收治的20例确诊为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心电图显示以胸导为主的导联R波振幅呈V4≥V5>V3关系增高,同时伴有T波对称性深倒置,超声心动图和核素心肌断层显像显示心尖部肌肉肥厚,20例活动平板心电图有心肌缺血,左心室造影心尖部肌肉肥厚,4例呈“黑桃”状改变。结论标准12导联心电图显示胸导联V3~5R波振幅增高伴对称深倒置T波,要高度考虑心肌肥厚型心肌病的可能,心电图改变特点是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首要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对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HCM)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超声心动图影像资料。结果28例AHCM患者中,心尖部心肌厚度为17~29mm,其中单纯心尖部心肌增厚5例,室间隔心尖段、左室侧壁心尖段心肌增厚10例,室间隔心尖段、左室下后壁心尖段心肌增厚6例,室间隔心尖段、左室游离壁心尖段均增厚6例,室间隔心尖段、右室游离壁心尖部心肌增厚1例。全部均获确诊。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对AHCM有很高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超声心动图在肥厚型心肌病诊断中的应用效果及临床价值。方法:将某院2014年1月~2019年5月收治的200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作为研究组,1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常规组,对比两组的监测后的结果。结果:经分析,研究组的舒张末期直径、射血分数与常规组相比,无差异(P>0.05);研究组的心尖厚度较常规组厚(P<0.05);研究组的心肌重量较常规组重(P<0.05);研究组的左房径长于常规组(P<0.05)。结论:在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中超声心动图的应用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以为临床治疗该疾病提供有效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吴云英  张广宏  左春洁 《中国医药》2014,(10):1433-1435
目的 通过探讨肥厚型心肌病的特异性超声心动图与心电图表现,提高肥厚型心肌病诊断准确率.方法 对2008-2011年北京市顺义区中医医院23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及标准12导联心电图检查,并对其超声心动图心腔内径、前室间隔厚度、左室流出道内径及观察有无二尖瓣前叶收缩期前向运动(SAM征),血流动力学指标为左室流出道最大血流速度(Vmax)及流速压差(PGmax)等以及对心电图的ST段、T波及QRS波群进行分析.结果 23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中心电图出现ST-T改变19例,左心室高电压或左心室肥大15例,心律失常4例(其中心房颤动1例,Ⅰ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窦性心动过缓2例),P波高尖1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中超声心动图显示非对称性室间隔肥厚17例(其中左心室流出道梗阻或左心室流出道血流加速者4例),心尖部肥厚型心肌病5例,左有心室壁均肥厚1例.23例肥厚型心肌病超声心动图定量测定:主动脉根部内径(32 ±4)mm,左心房内径(41±7) mm,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44 ±8)mm,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27 ±8)mm,前间隔厚度(20±4)mm,左心室后壁厚度(12±2)mm,左心室射血分数(69±12)%.结论 超声心动图和心电图检查是目前临床心血管领域中最常用且无创性检查方法,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表现多无特异性,超声心动图与心电图联合检查可提高其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电图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56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进行常规十二导心电图检查及超声心动图,对异常心电图进行统计分析,出现心律失常者加做动态心电图。结果正常心电图2例(3.6%),异常心电图54例(96.4%),异常心电图中以ST-T改变、左室高电压、异常Q波常见,并各自有其特点,其中ST-T改变50例(92.6%),左室高电压22例(40.7%),异常Q波20例(37.0%),心律失常中以室性早搏、房室传导阻滞及右束支传导阻滞最常见,其中室性早搏18例(33.3%),房室传导阻滞9例(16.7%),右束支传导阻滞7例(13.0%),房性早搏5例(9.3%),心房颤动3例(5.6%)。结论提高对肥厚型心肌病心电图特点的认识,结合超声心动图,可大大提高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准确性,减少误诊与漏诊。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肥厚型心肌病(HCM)的临床特点,提高对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69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HCM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以劳力性呼吸困难多见,有26例(37.4%)。55例有心电图结果中,53例(97.2%)心电图异常,其中45例(82.6%)ST段压低,31例(57.8%)左胸导联T波倒置,27例(48.6%)左心室肥厚,11例(20.2%)异常Q波;超声心动图检查示非对称性54例(78.4%),对称性15例(21.6%),心尖肥厚型5例(6.5%),梗阻型12例(18.0%),非梗阻型57例(82.7%)。结论HCM诊断主要依靠超声心动图,结合临床表现与心电图改变。  相似文献   

16.
孟庆义  刘刚 《天津医药》2000,28(12):707-710
目的研究急性下壁心肌梗死(AIMI)累及邻近部位时,心电图胸前对应导联ST段改变的影响因素及临床意义。方法对118例首次AIMI患者的心电图和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AIMI时心电图下壁各导联(Ⅱ、Ⅲ和aVF)ST段抬高幅度与胸前对应导联ST段改变的相关指标均呈负相关(均P<0.01)。(2)累及右室(16例)的患者胸前对应导联ST段的改变幅度[V2(0.63±1.82)mm]及与下壁导联ST段抬高的比值(V2/aVF0.84±1.61),均高于64例单纯下壁梗死组[V2(0.35±1.65)mm,V2/aVF0.29±1.28];差异尚无显著性(均P>0.05)。(3)累及侧后壁的患者(38例)胸前对应导联ST段压低幅度[V2(-1.20±1.52)mm]及与下壁导联ST段抬高的比值[V2/aVF(-0.33±1.15)mm]均低于单纯下壁组,且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4)在除去累及邻近部位梗死的病例,单纯AIMI心电图下壁导联与胸前对应导联ST段改变呈负相关(r=-0.797,P<0.01)。结论当AIMI累及右室时可使心电图胸前对应导联ST段趋于抬高,而累及侧后壁时则使胸前对应导联ST段进一步降低,故胸前对应导联ST段的改变方向与AIMI累及邻近部位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7.
李胜利 《中国基层医药》2014,(19):2912-2914
目的:探讨心尖肥厚型心肌病( AHCM )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AHCM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ECG及影像学资料、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心尖肥厚型心肌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左室高电压及左胸前导联巨大倒置T波为ECG特征性改变;34例中经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21例,MRI检查确诊13例;随访期间发生心血管事件4例(11.8%),末次随诊左室心尖部厚度、左室心尖厚度/左心室后壁厚度与首次诊断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3、-3.908,均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室间隔厚度、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后壁厚度等与首次诊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762、1.662、-1.857、2.015,均P>0.05)。结论心尖肥厚型心肌病预后较好,误诊率较高,临床医生应提高该病认识水平,特征性ECG改变及超声心动图、MRI检查有助于确诊。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速度向量成像(velocity vector imaging,VVI)技术对肥厚型心肌病及继发性心肌肥厚患者左室扭转运动特征的分析。方法根据超声心动图等检查结果,将47例受检者分为正常组(20例)、肥厚型心肌病组(12例)和继发性心肌肥厚组(15例),采用Siemens公司Sequoia512超声诊断仪,在VVI模式下对受检者取心底部短轴切面和心尖部短轴切面,勾画心内膜,应用VVI软件自动跟踪分析左室扭转角度。结果左室扭转角度,正常组为9.84°±1.99°,肥厚型心肌病组为6.49°±2.66°,继发性心肌肥厚组为7.40°±2.46°。正常组与肥厚型心肌病组及继发性心肌肥厚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肥厚型心肌病组与继发性心肌肥厚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VI技术是一种方便、无创的测量心脏扭转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超声心动图、动态心电图的特点及部分重要体征在预测肥厚性心肌患者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甚至猝死等严重临床事件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8例在我院经超声心动图诊断的肥厚性心肌患者,所有患者经超声心动图确诊并排除高血压、主动脉瓣狭窄等引起的心室继发性肥厚,并有动态心电图检查报告,超声心动图测量数据包括左室长轴切面、大动脉短轴切面测量的厚度、脉冲多普勒测左室流出道压力阶差、分别有无左室流出道梗阻,动态心电图分析采用世纪今科12导联动态分析仪.结果 间隔肥厚梗阻组较其他组更容易出现QT间期延长,心房颤动,短阵室速及晕厥的发生(P<0.01).结论 本组肥厚型心肌患者提示发生晕厥等严重临床事件的预测因素有多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