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弹簧圈介入栓塞治疗脑动脉瘤的效果,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08年5月~2012年5月至本院住院治疗的脑动脉瘤患者285例,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行弹簧圈介入栓塞治疗,对照组行显微手术夹闭,观察并比较两组的死亡率及再出血、脑血管痉挛、脑积水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两组手术期间出血量及术后恢复时间,随访半年后分析两组的MBI评分等。结果两组患者均得到良好恢复,两组的再出血、脑血管痉挛、脑积水发生率及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期间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术后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弹簧圈介入栓塞治疗脑动脉瘤与显微手术治疗效果相当,但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恢复快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电解可脱式徽弹簧圈(GDC)治疗急性期颅内动脉瘤破裂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不同的血管内治疗技术治疗86例急性期颅内动脉瘤患者,术后给予腰穿、抗血管痉挛治疗.结果 100%栓塞72例,95%栓塞10例,90%栓塞4例.术后随访无死亡病例,患者功能进一步恢复,所有患者均无再次蛛网膜下腔出血.结论 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采取GDC治疗及综合治疗措施能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明显降低患者死亡率和病残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脑动脉瘤临床治疗及其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某院2013年~2015年收治入院的脑动脉瘤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成开颅组(予以常规开颅手术治疗)、介入组(予以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和内科组(予以常规药物治疗),各组分别有26例,对比各组临床疗效。结果:经过各自的治疗后,介入组临床治愈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且内科组的死亡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开颅组的致残率较其他两组高,差异经统计学分析存在显著性(P0.05)。结论:相较而言,脑动脉瘤患者实施介入治疗能有效提高临床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5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的病例选择、治疗方法及疗效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5年我院52例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52例脑动脉瘤中,前交通动脉瘤22例,后交通动脉瘤30例,前交通的动脉瘤中栓塞成功18例,失败4例;后交通动脉瘤中栓塞成功27例,失败3例。结论介入拴塞治疗脑动脉瘤可起到闭塞动脉瘤腔,控制出血的目的,且对患者创伤小,并发症少;但对于手术时机动脉瘤本身及载瘤动脉的情况要严格掌握。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探讨在脑动脉瘤患者中使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和使用开颅夹闭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比较。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就诊的98例脑动脉瘤患者为观察对象,根据使用治疗方法的不同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常规组,每组49例。常规组采用开颅夹闭术进行治疗,干预组采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进行治疗。观察通过不同的治疗后2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临床治疗效果以及并发生的发生情况等。结果干预组患者的住院时间要显著短于常规组( P <0.05),干预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7.96%,常规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7.76%,干预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要显著优于常规组( P <0.05),干预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要显著低于常规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P <0.05)。结论在脑动脉瘤患者治疗中使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和开颅夹闭术的临床效果有较大差异,其中血管内介入栓塞术的治疗效果要远远的优于开颅夹闭术的治疗效果,并且使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后的并发生率比较低,所以,在临床治疗脑动脉瘤患者中,应积极的使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M atrix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方法采用M atrix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26例28个动脉瘤,回顾性分析其疗效,评价此种栓塞材料的特点。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病例。随访3~15个月,复查全脑血管DSA,治疗的28个动脉瘤中,完全栓塞26个,次全栓塞2个。临床结果23例很好,2例良好,1例较差。结论M atrix微弹簧圈是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良好栓塞材料。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使用国产弹簧圈治疗脑动脉瘤的方法和策略,评价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32例脑动脉瘤患者行国产弹簧圈栓塞治疗。分析动脉瘤位置、形态、治疗操作过程以及临床、影像随访结果。结果32例脑动脉瘤患者均成功应用国产弹簧圈栓塞治疗。DSA和(或)CTA随访6个月,1例复发,重新行国产弹簧圈栓塞治疗。结论应用国产弹簧圈栓塞治疗脑动脉瘤技术可行,安全有效,动脉瘤完全栓塞率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急性期血管内治疗的效果。方法:对30例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急性期的病人,采用经股动脉穿刺行选择性全脑血管造影术,确诊动脉瘤,应用电解可脱卸弹簧圈栓塞动脉瘤。结果:动脉瘤腔完全闭塞的26个, 占86.3%;95%闭塞的2个,占6.66%;90%闭塞的2个,占6.66%。Clasgow预后评分:Ⅰ级22例;Ⅱ级3例;Ⅲ~Ⅳ2例;Ⅴ级3例。随访2个月~2年,13例复查脑血管造影,未见动脉瘤复发,无再出血病例。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急性期破裂出血的颅内动脉瘤防止再出血,同时防治并发症,有效地改善患者的预后,可明显降低病人的死亡率和致残率,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是目前比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脑动脉瘤患者中早期介入栓塞治疗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本院脑动脉瘤破裂患者共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实施微弹簧圈介入栓塞治疗,观察组患者实施早期的介入栓塞治疗(在3 d内实施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是在患病的3 d后实施介入栓塞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术后栓塞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完全栓塞病例共24例,次全栓塞患者共5例,不全栓塞患者共1例;对照组患者完全栓塞共13例,次全栓塞患者共10例,不全栓塞患者共7例.观察组患者中完全栓塞与次全栓塞所占比例(96.7%)高于对照组(7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动脉瘤患者中早期介入栓塞治疗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0.
11.
12.
13.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在颅内动脉瘤夹闭和栓塞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72例颅内动脉瘤依据64排螺旋CTA检查结果行动脉瘤夹闭术或电解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治疗.64排螺旋CTA扫描层厚0.625 mm,后处理技术包括多层面重建(MPR)、表面遮盖重建(SSD)、容积显示重建(VR)、最大密度投影重建(MIP).对照手术和栓塞结果评估其在颅内动脉瘤手术和栓塞中的应用价值.结果:64排螺旋CTA共发现72例75个动脉瘤,其中69例为单个动脉瘤,3例为2个动脉瘤.动脉瘤直径最小2.2 mm,最大36.7 mm,平均16.2 mm.64排螺旋CTA能清晰显示动脉瘤的瘤体大小、瘤颈、瘤顶指向、载瘤动脉及动脉瘤与邻近血管和骨性组织间的空间关系.根据64排螺旋CTA提供的信息均能顺利找到动脉瘤,并顺利夹闭56个,栓塞17个,2个动脉瘤末做处理.结论:64排螺旋CTA诊断颅内动脉瘤有较高准确性,有助于动脉瘤治疗方案的迅速制定,为早期治疗提供确切依据和指导信息,对动脉瘤的夹闭和栓塞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在颅内动脉瘤夹闭和栓塞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72例颅内动脉瘤依据64排螺旋CTA检查结果行动脉瘤夹闭术或电解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治疗.64排螺旋CTA扫描层厚0.625 mm,后处理技术包括多层面重建(MPR)、表面遮盖重建(SSD)、容积显示重建(VR)、最大密度投影重建(MIP).对照手术和栓塞结果评估其在颅内动脉瘤手术和栓塞中的应用价值.结果:64排螺旋CTA共发现72例75个动脉瘤,其中69例为单个动脉瘤,3例为2个动脉瘤.动脉瘤直径最小2.2 mm,最大36.7 mm,平均16.2 mm.64排螺旋CTA能清晰显示动脉瘤的瘤体大小、瘤颈、瘤顶指向、载瘤动脉及动脉瘤与邻近血管和骨性组织间的空间关系.根据64排螺旋CTA提供的信息均能顺利找到动脉瘤,并顺利夹闭56个,栓塞17个,2个动脉瘤末做处理.结论:64排螺旋CTA诊断颅内动脉瘤有较高准确性,有助于动脉瘤治疗方案的迅速制定,为早期治疗提供确切依据和指导信息,对动脉瘤的夹闭和栓塞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18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方法进行治疗,实验组实施开颅显微手术治疗。结果: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98.89%,高于对照组的88.89%;实验组复发率为3.33%,低于对照组的15.56%,两组之间的数据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中完全夹闭率、术后脑积水发生率、术后脑脊液恢复正常时间、术后发生脑梗死率等均明显好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颅内动脉瘤患者实施开颅显微手术治疗,可以有效避免颅内动脉瘤再出血现象的发生,降低脑血管痉挛现象的发生,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17.
颅内动脉瘤显微手术夹闭与介入治疗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比研究颅内动脉瘤两种手术方法直接手术夹闭与介入治疗的优缺点。方法  2 16例颅内动脉瘤行手术治疗 ,其中 171例行了显微手术动脉瘤夹闭术 ,4 5例行了介入GDC栓塞术 ;对比研究两种手术方法的治疗效果、住院天数、费用等。结果 手术夹闭与介入治疗在治愈率、好转率及死亡率方面无显著差异 (χ2 =0 0 7,0 11,0 97;P均 >0 0 5 ) ,住院天数介入治疗明显少于手术治疗 (t=14 5 7,P <0 0 5 ) ,介入治疗费用明显高于手术治疗 ,两者差异显著 (t=2 6 1 81,P <0 0 1)。结论 显微手术夹闭与介入治疗均是颅内动脉瘤的有效治疗方法 ,两种手术治疗效果相近 ,介入治疗住院时间短但费用较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颅内多发动脉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时机、方法及影响手术效果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22例54个颅内多发动脉瘤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采取早期与择期、一期与分期相结合的方法处理多发动脉瘤,原则是先处理破裂动脉瘤,再处理未破裂动脉瘤.结果 22例54个颅内多发动脉瘤直接夹闭48个,包裹3个,未处理3个.依据格拉斯哥结果评分判断预后:优良16例,轻残3例,重残2例,死亡1例.结论 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颅内多发动脉瘤效果显著,正确判断责任动脉瘤并予首先处理,根据动脉瘤部位、Hunt-Hess临床分级及患者自身状况等选择一期或分期手术可达到良好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颅内多发动脉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时机、方法及影响手术效果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2例54个颅内多发动脉瘤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采取早期与择期、一期与分期相结合的方法处理多发动脉瘤,原则是先处理破裂动脉瘤,再处理未破裂动脉瘤。结果 22例54个颅内多发动脉瘤直接夹闭48个,包裹3个,未处理3个。依据格拉斯哥结果评分判断预后:优良16例,轻残3例,重残2例,死亡1例。结论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颅内多发动脉瘤效果显著,正确判断责任动脉瘤并予首先处理,根据动脉瘤部位、Hunt-Hess临床分级及患者自身状况等选择一期或分期手术可达到良好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早期开颅手术夹闭动脉瘤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3年2月-2016年5月收治的108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系统性回顾法分析其临床及随访资料,评价患者临床疗效及预后效果.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均成功,手术时间为(141.42±27.64) min,术中出血量(71.64±20.32) ml,住院时间(30.24土8.40)d,并发症发生22例(20.37%).术后预后良好70例(64.81%),预后差25例(23.15%),植物生存8例(7.41%),死亡5例(4.63%),巨型和大型动脉瘤其夹闭程度明显比小型和一般动脉瘤差.结论 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在早期行开颅夹闭治疗临床效果较好,并发症及死亡发生率较低,安全性较高,有利于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