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蛋白生物标志物的检测对了解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至关重要,在很多疾病早期,蛋白标志物的浓度通常很低,常用的ELISA法经常无法检出,灵敏度尚不能满足临床的需要.纳米BCA技术是将DNA标记技术与目标蛋白结合起来,将与蛋白识别过程相关的信号进行放大,通过标记DNA的鉴定来实现蛋白的检测,为生物标记物的高灵敏度检测打开了新的局面[1],在生物分子检测、传染病监测、肿瘤早期发现和监测等各个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蛋白生物标志物的检测对了解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至关重要,在很多疾病早期,蛋白标志物的浓度通常很低,常用的ELISA法经常无法检出,灵敏度尚不能满足临床的需要.纳米BCA技术是将DNA标记技术与目标蛋白结合起来,将与蛋白识别过程相关的信号进行放大,通过标记DNA的鉴定来实现蛋白的检测,为生物标记物的高灵敏度检测打开了新的局面[1],在生物分子检测、传染病监测、肿瘤早期发现和监测等各个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基于纳米材料的生物条形码检测技术,以其超灵敏度检测特性大大推动了超微量蛋白免疫学检测技术的发展,并在痕量病毒抗原蛋白超灵敏检测研究中得到较好的应用.本文主要介绍传统生物条形码检测技术和新型生物条形码检测技术,并阐述该技术在人免疫缺陷病毒(HIV)、蓝舌病病毒(BTV)和其他病原标志蛋白中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4.
目的:合成神经活性多肽IKVAV(isoleucine-lysine-valine-alanine-valine,异亮氨酸-赖氨酸-丙氨酸-缬氨酸)多肽两亲性分子,在体外进行自组装成为纳米纤维,并且初步检测其生物相容性。方法:实验于2005-12/2006-03在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骨科实验室完成。①IKVAV多肽两亲性分子委托上海波泰生物科技公司合成,并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和质谱仪进行纯化和分析。②IKVAV纳米纤维凝胶自组装:分别取200μL10,5和2.5g/LIKVAV两亲性分子(IKVAVPeptide-AmpHipHile,IKVAV-PA)溶液置入小玻璃瓶中,分别加入等体积的含有钙(200mg/L)、镁(97.67mg/L)二价阳离子的DMEM细胞培养基溶液,自组装成为5,2.5和1.25g/L的材料。通过HCl溶液和蒸汽使IKVAV-PA自组装。③透射电镜检测:用场发射能量过滤型透射电镜对自组装后材料进行检测。④生物相容性初步检测:培养L929细胞系,加入不同浓度的IKVAV自组装材料,各组IKVAV-PA的最终浓度分别为0,20,60,160,500mg/L,用CCK-8试剂盒检测IKVAV自组装材料对L929细胞存活和活性的影响。结果:①IKVAV-PA合成后检测结果:成功合成了IKVAV多肽两亲性分子,相对分子质量为1351,纯度为98%。②IKVAV-PA自组装结果:加入含钙、镁二价阳离子的细胞培养基或者降低pH值均可引发其自组装。当凝胶中IKVAV-PA浓度为5g/L时,自组装形成的凝胶完整,有足够的支撑力维持凝胶的形状。但是当IKVAV-PA浓度为2.5g/L和1.25g/L时,自组装形成的凝胶不完整,只在局部形成凝胶颗粒。③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测结果:分子自组装形成直径为7.0~8.0nm的纳米纤维。④生物相容性和生物活性初步检测结果:当IKVAV自组装材料生物相容性良好,并且当IKVAV的浓度为60或160mg/L时,能增强L929细胞的活性。结论:IKVAV多肽两亲性分子能自组装成为纳米纤维凝胶,并且具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5.
活性多肽IKVAV纳米纤维凝胶的自组装及其生物相容性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合成神经活性多肽IKVAV(isoleucine—lysine—valine—Marline—valine,异亮氨酸-赖氨酸-丙氨酸-缬氨酸)多肽两亲性分子,在体外进行自组装成为纳米纤维,并且初步检测其生物相容性。 方法:实验于2005-12/2006-03在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骨科实验室完成。①IKVAV多肽两亲性分子委托上海波泰生物科技公司合成,并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和质谱仪进行纯化和分析。②IKVAV纳米纤维凝胶自组装:分别取200μL 10,5和2.5g/L IKVAV两亲性分子(IKVAV Peptide—AmpHipHile,IKVAV—PA)溶液置入小玻璃瓶中,分别加入等体积的含有钙(200mg/L)、镁(97.67mg/L)二价阳离子的DMEM细胞培养基溶液,自组装成为5,2.5和1.25g/L的材料。通过HCl溶液和蒸汽使IKVAV-PA自组装。③透射电镜检测:用场发射能量过滤型透射电镜对自组装后材料进行检测。④生物相容性初步检测:培养L929细胞系,加入不同浓度的1KVAV自组装材料,各组IKVAV—PA的最终浓度分别为0,20,60,160,500mg/L,用CCK-8试剂盒检测IKVAV自组装材料对L929细胞存活和活性的影响。 结果:①IKVAV-PA合成后检测结果:成功合成了IKVAV多肽两亲性分子,相对分子质量为1351,纯度为98%。②IKVAV—PA自组装结果:加入含钙、镁二价阳离子的细胞培养基或者降低pH值均可引发其自组装。当凝胶中IKVAV—PA浓度为5g/L时,自组装形成的凝胶完整,有足够的支撑力维持凝胶的形状。但是当IKVAV—PA浓度为2.5g/L和1.25g/L时,自组装形成的凝胶不完整,只在局部形成凝胶颗粒。③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测结果:分子自组装形成直径为7.0~8.0nm的纳米纤维。④生物相容性和生物活性初步检测结果:当IKVAV自组装材料生物相容性鬼好,并且当IKVAV的浓度为60或160mg/L时,能增强L929细胞的活性。 结论:IKVAV多肽两亲性分子能自组装成为纳米纤维凝胶,并且具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6.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特别是2型糖尿病)患者有迅速增长的趋势。视网膜、。肾、神经等组织并发症的发生是糖尿病患者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严格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可以有效地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目前临床实验室检测用于监测血糖浓度的常用指标有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清蛋白(GSP)、糖化血红蛋白(HbAlc)、糖化清蛋白(GA)等。GA是近年来提出的对糖尿病患者血糖监测的新指标。现就GA的生理特性、检测方法、检测方法的影响因素、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做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7.
纳米特性引发的生物效应及其纳米生物材料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随着纳米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纳米化技术被应用到生物医药领域,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极大的利益。但是,当这些产品最终应用到人体的时候,引发了一系列的思考,纳米材料的毒性不断被报道。因此各国的科学家都呼吁在纳米生物医疗产品被更广泛的应用之前,应该通过进一步的实验对其风险收益比进行评估。了解纳米材料在体内和体外的特殊化学、物理性质对揭示纳米效应引起毒性和生物活性的机制也是至关重要的。资料来源:英文文献部分引自第七届国际生物材料会议论文;其余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1999—07/2006—02与纳米材料安全性相关的文章,检索词为“Nano Safety,nanotoxicology,nanomaterials”,限定语种为English;同期检索http://www.cqvip.com.cn中文全文数据库文献,检索词“纳米安全性,纳米毒性,纳米材料”.限定语言为中文。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出其中与纳米材料特殊理化性质及纳米材料安全性评价相关的文章共48篇。资料提炼:48篇粗选文献中有12篇是类似或重复的研究,予以排除。将纳入的36篇进行整理。参考文献列出其中的26篇。资料综合:应用于疾病的诊断、治疗、组织修复中的纳米生物材料,与机体接触后会通过多种途径进入人体,并能通过血液循环达到全身各部位。与常规的生物材料不同,纳米材料非常微小,具有很多特殊的理化性质,引发出一些特殊的生物效应。结论:纳米性质引发的特殊生物效应决定了,如果只采用常规的实验方法来检测纳米医药产品的生物安全性,明显是不科学也是不充分的。进行纳米材料的安全性评价时应充分考虑其物理化学性质和在机体中的存在状态。  相似文献   

8.
清创方法及其关键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清创是伤口治疗的关键技术之一.近年来,伤口治疗理念的不断更新及方法的改良,清创技术从原则、定义、类型、方法、革新敷料和工具等方面均取得了进展,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随着纳米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纳米化技术被应用到生物医药领域,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极大的利益。但是,当这些产品最终应用到人体的时候,引发了一系列的思考,纳米材料的毒性不断被报道。因此各国的科学家都呼吁在纳米生物医疗产品被更广泛的应用之前,应该通过进一步的实验对其风险收益比进行评估。了解纳米材料在体内和体外的特殊化学、物理性质对揭示纳米效应引起毒性和生物活性的机制也是至关重要的。资料来源:英文文献部分引自第七届国际生物材料会议论文;其余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1999-07/2006-02与纳米材料安全性相关的文章,检索词为“NanoSafety,nanotoxicology,nanomaterials”,限定语种为English;同期检索http://www.cqvip.com.cn中文全文数据库文献,检索词“纳米安全性,纳米毒性,纳米材料”,限定语言为中文。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出其中与纳米材料特殊理化性质及纳米材料安全性评价相关的文章共48篇。资料提炼:48篇粗选文献中有12篇是类似或重复的研究,予以排除。将纳入的36篇进行整理。参考文献列出其中的26篇。资料综合:应用于疾病的诊断、治疗、组织修复中的纳米生物材料,与机体接触后会通过多种途径进入人体,并能通过血液循环达到全身各部位。与常规的生物材料不同,纳米材料非常微小,具有很多特殊的理化性质,引发出一些特殊的生物效应。结论:纳米性质引发的特殊生物效应决定了,如果只采用常规的实验方法来检测纳米医药产品的生物安全性,明显是不科学也是不充分的。进行纳米材料的安全性评价时应充分考虑其物理化学性质和在机体中的存在状态。  相似文献   

10.
目前国内有多种方法可用于蛋白质含量的检测.但它们都要求蛋白呈水溶状态,且多受肽类等物质的干扰.最近国外有人提出一种能检测不溶性蛋白质的新方法(Immuno Chemistry in Practice.OxfordLondon,2nd et 1987:4~5),该法不受肽类等物质的干扰,经实际应用,结果满意,现介绍如下.原理:将蛋白质固定吸附于滤纸上,与考马斯亮蓝R 结合,洗去多余染料,用醋酸钠溶液将结合于蛋  相似文献   

11.
Over the past few decades, nanoparticle-based therapeutic and diagnostic systems have gained immense recognition. A relative improvement in the status of the global cancer burden has been successful due to the advent of nanoparticle-based formulations. However, exposure of nanoparticles (NPs) to a real-time biological media alters its native identity due to the formation of the biomolecular corona. Such biological interactions hinder the efficiency of the NPs system. The parameters that govern such intricate interaction are generally overlooked while designing nano drugs and delivery systems (nano-DDS). Fabricating nano-DDS with prolonged circulation time, enhanced drug-loading, and release capacity along with efficient clearance, remain the primary concerns associated with cancer therapeutics. This present review firstly aims to summarize the critical aspects that influence protein coronation on therapeutic nanoparticles designed for anti-cancer therapy. The role of protein corona in modifying the overall pharmacodynamics of the nanoparticle-based DDS has been discussed. Further, the studies and patents that extend the concept of protein corona into diagnostics have been elaborated.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pros and cons associated with protein coronation would not only help us gain better insights into the fabrication of effective anti-cancer drug-delivery systems but also improve the shortcomings related to the clinical translation of these nanotherapeutics.

Protein corona and its applications.  相似文献   

12.
表面等离激元共振成像(SPRi)技术是一种能够实时跟踪生物分子间相互作用的无标记技术,在传感器芯片表面固定血型相关抗体检测血型,监测和使用后表面可再生利用,可发展成为一种自动化血型检测系统.该技术可利用固相法固定相关抗体或者抗原,与微阵列芯片相结合来同时检测不同种类的红细胞抗原或者血小板抗体,使检测更具优势.该文简单介...  相似文献   

13.
肥胖已成为全球化的公共卫生问题,随着对肥胖病的深入研究,近年来,内脏脂肪(VAT)的临床意义受到了广泛关注。大量文献研究证实,VAT含量及分布似乎与肥胖相关疾病更为相关,而相应检测VAT的技术也在不断更新,超声、定量CT、人体成分分析仪等影像检测技术各有优缺。因此,深入了解肥胖,尤其是VAT型肥胖及其检测新技术有助于为肥胖防控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蛋白质芯片技术诊断过敏性疾病的可行性。方法应用蛋白质芯片方法,将10种常见过敏原抗原集成到活化的玻璃芯片上,并保持蛋白质活性,通过与202例患者标本的反应,同时得到10种过敏项目的检测结果。结果蛋白质芯片法检测结果与对照方法间符合率较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蛋白质芯片方法可以高通量、即时地检测过敏原血清中IgE的变化,灵敏度达0.5IU/mL,可满足临床上对变态反应性疾病的诊断要求。  相似文献   

15.
刘金涛 《检验医学》2014,(2):186-191
目前乙型肝炎病毒(HBV)外膜大蛋白(LP)的研究尚处起步阶段,通过对HBV-LP的结构、功能、检测技术的发展历程及应用前景等进行阐述,说明HBV-LP与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HBV-M)、抗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IgM(HBcIgM)、HBV DNA等的协同检测,不仅可以提高乙型肝炎检出率,避免漏诊,而且可为临床评估HBV感染、复制、传染性及抗病毒治疗的疗效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结核杆菌蛋白芯片对肺结核的诊断价值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痰涂片阳性肺结核病患者结核杆菌蛋白芯片和胸部CT扫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肺结核病变范围和类型等因素对结核杆菌蛋白芯片检测的影响。结果结核杆菌蛋白芯片阳性率72.0%,CT诊断阳性率为90.0%,两种方法同时检测阳性率达到96.0%;多个肺野肺结核的结核杆菌蛋白芯片阳性率高于单个肺野(P0.05),有基础疾病较无基础疾病检出率低(P0.01)。结论病变范围及基础疾病影响结核杆菌蛋白芯片的阳性率,胸部CT扫描联合结核杆菌蛋白芯片检测可以提高肺结核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蛋白芯片技术检测结核杆菌抗体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结核杆菌蛋白芯片检测仪和试剂盒检测80例结核病患者和85名健康人群的血清标本。结果结核病患者标本阳性率为86.25%,健康人群阴性率是96.47%;结核杆菌抗原的抗体检出率以脂阿拉伯甘露聚糖(LAM)为最高(81.25%);2种抗原的抗体均为阳性的比例(51.25%)高于3种抗原的抗体均为阳性的比例(27.5%)和单个抗体阳性的比例(7.5%);蛋白芯片检测法的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是95.83%和88.17%。结论蛋白芯片技术具有简便、快速、敏感性高、特异性强和检测成本较低的特点,是结核病辅助诊断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应用蛋白芯片技术检测结核杆菌抗体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晨光  许衍穗 《检验医学》2007,22(5):568-570
目的评价蛋白芯片技术检测结核杆菌抗体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结核杆菌蛋白芯片检测仪和试剂盒检测80例结核病患者和85名健康人群的血清标本。结果结核病患者标本阳性率为86.25%,健康人群阴性率是96.47%;结核杆菌抗原的抗体检出率以脂阿拉伯甘露聚糖(LAM)为最高(81.25%);2种抗原的抗体均为阳性的比例(51.25%)高于3种抗原的抗体均为阳性的比例(27.5%)和单个抗体阳性的比例(7.5%);蛋白芯片检测法的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是95.83%和88.17%。结论蛋白芯片技术具有简便、快速、敏感性高、特异性强和检测成本较低的特点,是结核病辅助诊断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