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莪术挥发油的提取工艺优化及质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Zhang LG  Wang FX  Ni LJ  Wang YL  Yang YJ  Wang CM 《中药材》2012,35(3):471-475
目的:考察提取-共沸精馏耦合工艺(WER)与水蒸气蒸馏工艺(SD)及提取条件对莪术挥发油得率的影响,确定最佳工艺和条件。方法:WER与SD两种工艺分别采用正交试验方法,并采用配对T检验法评价莪术挥发油得率差异的显著性,对莪术挥发油进行GC-MS分析和比较。结果:WER与SD工艺的最佳提取条件为:超声0h,提取12 h,8倍量水(SD:12倍量水),两种工艺下莪术挥发油得率有显著性差异,其挥发油中有12个共有组分,分别占鉴定出组分的97.19%(SD)与92.25%(WER),且共有组分的含量差异不大。结论:超声不利于莪术挥发油提取,相同条件下WER提取的莪术挥发油可延续SD工艺下挥发油的品质且能显著提高莪术挥发油得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考察提取-共沸精馏耦合技术(WER)与水蒸气蒸馏法(SD)对白术、桂枝混合挥发油得率的影响,确定最佳方法和工艺条件。方法:分别以正交试验法优选WER与SD提取中药挥发油的最佳工艺,采用配对T检验法评价两种提取方法对混合挥发油得率是否有显著差异,并对两种方法所提挥发油进行GC、HPLC分析和比较。结果:WER最佳提取工艺为浸泡3 h、提取6 h、加水量10倍; SD最佳提取工艺为浸泡3 h、提取6 h、加水量8倍。WER比SD提取白术、桂枝混合挥发油得率显著提高,桂皮醛与白术内酯Ⅰ含量也明显提高。结论:WER提取挥发油显著优于SD。优选的提取方法及工艺可为葶苈生脉组方中白术、桂枝挥发油的提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中成药》2019,(1)
目的对2种辅助方法提取川芎挥发油成分进行GC-MS分析。方法分别采用酶解、盐析辅助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川芎挥发油,并与传统水蒸气蒸馏法进行比较,再通过GC-MS分析鉴定其中所含化学成分及其相对含有量。结果 3种方法所得川芎挥发油化学成分基本相似,共鉴定出56个峰,主要成分为内酯类,相对含有量最高的为反式-藁本内酯(34. 22%~38. 17%),其次为洋川芎内酯(8. 59%~18. 22%)、丁烯基酞内酯(7. 17%~7. 33%)、丁基苯酞(5. 21%~6. 46%)等。酶解辅助水蒸气蒸馏法和盐析辅助水蒸气蒸馏法均能有效提高川芎挥发油的得率,分别为0. 45%和0. 56%,并且是水蒸气蒸馏法的1. 28倍和1. 6倍。结论 2种辅助方法所得的川芎挥发油组分相差不大,但含有量有一定差异,并且盐析辅助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川芎挥发油得率更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优选骨痿灵挥发油提取工艺;方法运用正交实验设计的方法,对骨痿灵组方中肉桂、当归、陈皮的三种药材进行单独提取和混合提取挥发油的比较实验,以提得的挥发油量为考核指标,设定三个影响因素(加水量、浸泡时间、提取时间),分别考核三个水平。结果采用蒸馏法(SD)和蒸馏-精馏耦合法(WER)提取,三种药材单独提取6 h油量合计,SD法和WER法分别为1.60 ml、0.30 ml、0.77 ml和1.82 ml、0.30 ml、0.85 ml;三种药材混合提取6 h油量合计,SD法和WER法分别为2.67 ml和3.25 ml。结论对于组方中三味中药挥发油的提取,以三种药材混合提取为宜,且WER法优于SD法。  相似文献   

5.
不同提取方法中白术挥发油成分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不同提取方法所得的白术挥发油成分进行比较研究.找出一种更利于白术挥发油提取的方法.方法采用GC-MS对水蒸气蒸馏法、超声波溶剂提取法和超临界CO2萃取法所得白术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结果水蒸气蒸馏法挥发油得率为1.01%,共有18个峰鉴定15个;超声波提取法得率为1.60%,分离得24个峰鉴定20个;超临界CO2萃取法挥发油得率为2.32%,共得49个峰鉴定37个.挥发油中以苍术酮(Atractylon)含量最高,3种方法所得挥发油的已鉴定峰中有12个共有成分.结论3种不同提取方法所得的白术挥发油成分存在差异但也有共同特征,超临界CO2萃取法提取白术挥发油得率更高,成分更加全面.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比较不同提取方法制备的川芎中挥发性成分。方法:分别采用顶空进样法和水蒸气蒸馏法制备川芎挥发油,并对其进行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结果:两种方法制备的川芎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类型和相对含量有所差异,顶空进样法制备的挥发油含29个化学成分,其中烯萜类成分占挥发油总量76%,苯酞类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16%。水蒸气蒸馏法制备的挥发油共鉴定出32个化合物,烯萜类占挥发油总量的4.50%,苯酞类占挥发油总量的88%。结论:两种提取方法,分别提供了不同沸点川芎挥发油的化学信息,运用这两种方法可建立更全面的川芎挥发性成分GC-MS信息。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北沙参不同提取方法挥发油化学成分并进行比较。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SD)和超临界CO2萃取法(SFE-CO2)提取北沙参挥发油,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方法对挥发油进行分析,用面积归一法分别计算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从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物鉴定了3种成分,从SFE-CO2提取物中鉴定了5种成分。结论:两种方法所提取的挥发油在外观,化学成分及含量等方面均存在一定差异。用SFE-CO2法提取的挥发油得率高、提取时间短,是北沙参挥发油提取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金弹金柑的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鉴定。方法分别采用与水共沸蒸馏法和纯蒸气蒸馏法提取金弹金柑挥发油,以GC-MS分析鉴定挥发油化学成分。结果与水共沸蒸馏法挥发油提取率为0.61%,共分离72个峰,鉴定50个成分,占挥发油总量96.38%;纯蒸气蒸馏法挥发油提取率为0.89%,共分离40个峰,鉴定33个成分,占挥发油总量99.26%。结论两种方法共分离鉴定74个化学成分,D-柠檬烯为金弹金柑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两种提取方法成分差异较大,与水共沸蒸馏法提取种类多而杂且得率低,纯蒸气蒸馏法提取种类少而精且得率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确定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艳山姜果实挥发油的最佳工艺并研究其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艳山姜果实挥发油,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正交实验考察提取药液比、浸泡时间、蒸馏时间、药材粉碎度对提取工艺的影响;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艳山姜果实挥发油的成分,通过峰面积归一法测定各成分的相对质量分数。结果:以得油率为指标,最佳提取工艺为加10倍水;浸泡0.5h,过24目筛,蒸馏提取5h,挥发油的得率为。共分离出29个化合物,其中相对含量较高的组分有α-松油烯(24.894%)、1,8-萜二烯(15.527%)、α-蒎烯(6.982%)。结论:优选的艳山姜果实挥发油提取工艺稳定合理,挥发油的提取效果最佳,通过GC-MS测得艳山姜果实挥发油的化学成分为α-松油烯(24.894%)、1,8-萜二烯(15.527%)、α-蒎烯(6.982%)等。  相似文献   

10.
《中药材》2010,(6)
目的:优选砂仁挥发油的提取工艺。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和超临界CO2萃取法提取砂仁挥发油,以挥发油提取率为考察指标,对两种方法进行比较。结果:水蒸气蒸馏法和超临界CO2萃取法提取砂仁挥发油得率分别为3.56%、3.89%。结论:超临界CO2萃取法优于水蒸气蒸馏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核桃楸皮挥发油的主要化学成分.方法:分别采用汽汽萃取法和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核桃楸皮中挥发油,并通过GC-MS技术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汽汽萃取法提取的挥发油共鉴定出34种成分,占挥发油总成分97.76%;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的挥发油共鉴定出19种成分,占挥发油总成分69.06%.结论:两种提取方法得到的核桃楸皮挥发油组分与含量差别较大,为全面了解核桃楸皮中挥发性成分及其进一步开发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超临界CO2流体萃取和水蒸气蒸馏法所提箭秆风挥发油化学成分差异。方法:运用GC-MS对箭秆风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用气相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法提取的挥发油鉴定出26种成分,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的挥发油鉴定出33个成分,两者共有成分5个。结论:两种方法提取的挥发油成分相差较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以挥发油含量、苯酞类化合物的总相对质量分数为指标,对川芎3种部位,3种不同加工法的川芎饮片进行对比研究。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采用GC-MS分析鉴定挥发油所含化学成分,归一化法测定各成分的相对质量分数。结果:川芎3种部位的挥发油含量差别较大,含量高低依次为根茎(1. 12%)须根(0. 75%)地上部分(0. 41%),经GC-MS分析,挥发油中的苯酞类成分的总相对质量分数依次为须根(83. 29%)根茎(44. 5%)地上部分(39. 95%); 3种不同加工方法的川芎饮片中,挥发油质量分数依次为C(0. 87%) A(0. 75%) B(0. 7%),经GC-MS分析,苯酞类成分的总相对质量分数依次为C(79. 14%) A(73. 09%) B(67. 29%)。结论:川芎须根挥发油中苯酞类化合物含量较根茎高,可对其进行适当的资源利用;不同加工方法的川芎饮片挥发油含量及化学成分有显著差异;川芎鲜切饮片中挥发油及苯酞类化合物含量更高,可作为一种川芎饮片的新型加工方式。  相似文献   

14.
朱梅芳  唐宇  郑琴  汤丹丰  罗俊  胡鹏翼  郭园园  吴海霞  杨明 《中草药》2018,49(12):2845-2854
目的对连翘Forsythiae Fructus、荆芥Schizonepetae Herba、薄荷Menthae Haplocalycis Herba及其配伍挥发油进行化学成分及抑菌活性分析,探讨挥发油不同提取方法与其成分及抑菌活性的关系。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连翘、荆芥、薄荷挥发油成分及其配伍后成分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并采用纸片琼脂扩散法、微量稀释法分别测定抑菌圈直径及最低抑菌浓度(MIC),评价单味连翘、荆芥、薄荷挥发油和配伍提取挥发油及单提混合后的挥发油对常见的4种致病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连翘、荆芥与薄荷混合提取后,所得到的挥发油主要成分及含量均发生了变化。连翘-荆芥混合提取的挥发油中,缺失了连翘挥发油中含有的7种成分和荆芥挥发油中的7种成分,而新增了8种成分。连翘-薄荷混合提取后,缺失了连翘挥发油中的6种成分和薄荷挥发油中的8种成分,并新增8种成分。荆芥-薄荷混合提取后,缺失了荆芥挥发油中的4种成分和薄荷挥发油中的7种成分,新增了7种成分。连翘-荆芥-薄荷混合提取后,缺失了连翘挥发油中的6种成分、荆芥挥发油中的4种成分、薄荷挥发油中的2种成分,连翘和薄荷共有成分缺失1种,荆芥和薄荷共有成分缺失2种,新增了9种成分。与单提混合挥发油相比,3种药材混合提取组中胡薄荷酮的相对含量明显下降。抑菌实验显示,不同提取方式所得挥发油的抑菌效果不同,单味挥发油及单提混合挥发油对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白色念珠菌的抑菌效果均优于配伍提取挥发油组。结论挥发油是解表中药的重要药效成分,中药挥发油采用不同的提取方式对挥发油的得率、成分及药效有一定的影响,最终影响其疗效,应对此加以关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考察水蒸气蒸馏法(SD)和超临界萃取法(SFE-CO2)得到的香胶木叶挥发油化学成分差别.方法:用GC-MS对香胶木叶挥发油进行测定,并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SD获得挥发油中分离出33个峰,鉴定了其中19个组分,占提取物总量的71.94%,其中的主要成分是叶醇(43.90%),青叶醛(7.42%),2,4-二叔丁基苯酚(4.80%)等.SFE-CO2获得的挥发油中分离出55个峰,鉴定了其中33个组分,占提取物总量的81.51%,其中的主要成分是角鲨烯(11.85%),桉油精(9.95%),(+)-α-松油醇(5.34%)等.结论:两种提取方法得到的香胶木叶挥发油组分与相对含量差别较大,该实验结果为了解其挥发性成分及进一步开发应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华中碎米荠挥发性成分进行研究。方法:分别采用水蒸气蒸馏法(SD)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提取华中碎米荠挥发性成分;通过气质联用(GC-MS)分析其化学成分组成,并应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采用SD-GC-MS共分离出67个色谱峰,鉴别出其中34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94.34%;采用HS-SPME-GC-MS共分离出62个色谱峰,鉴别出其中48个化合物,占总挥发性成分的98.29%。通过这两种技术共同鉴定出的挥发性成分共有5种,其中含量最高的成分为4-异硫代氰酰基-1-丁烯。结论:SD与HS-SPME分别适用于不同类型的挥发性成分的提取,两者联用分析华中碎米荠挥发性成分能够得到更加全面的信息。  相似文献   

17.
目的: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 分析榉树叶中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榉树叶中挥发油,通过GC-MS 对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鉴定。结果:采用面积归一化法对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定量分析,共鉴定出64种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71.06%。主要成分为丙酸乙酯(3.61%),乙酸丁酯(8.28%),2-己烯醛(1.66%),丙苯(1.46%),对乙基甲苯(6.18%),三甲苯(5.61%),芳樟醇(1.09%),6-甲基-3,5-戊二烯-2-酮(1.43%),香叶基丙酮(1.43%),β-紫罗酮(1.12%),棕榈醛(1.25%),肉豆蔻酸(1.07%),法尼基丙酮(1.89%),邻苯二甲酸二丁酯(10.82%),植物醇(5.72%)。结论:该研究为榉树叶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可靠的实验数据及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小花山小橘叶、茎中挥发油成分,对比二者成分差异,为小花山小橘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分别提取小花山小橘叶、茎的挥发油成分,应用GC-MS技术分离和鉴定各化学组分,用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化学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从小花山小橘叶的挥发油成分中鉴定了38个化合物,占总量的92.28%;从其茎挥发油成分中鉴定了36个化合物,占总量的80.57%。结论:小花山小橘叶、茎挥发油成分差异较大,但二者均以石竹烯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19.
两种不同寄主桑寄生挥发油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寄主分别为桂花树和相思树桑寄生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桑寄生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鉴定其化学成分,用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其相对含量.结果:寄主为桂花树桑寄生挥发油分离出85个色谱峰,鉴定其中52个化合物,占总量的77.08%;寄主为相思树桑寄生挥发油分离出97个色谱峰,鉴定其中29个化合物,占总量的67.40%.结论: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得到的2种不同寄主桑寄生挥发性成分及含量都有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