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通过对两书的探讨提出“脉”的概念起源于对血管的认识,其形成过程中受到了当时解剖学知识、哲学思想及脏象学说的不断影响,从而形成今天的经络理论。它是一种有形实体与哲学思想、推断假设的复杂结合。  相似文献   

2.
《脉书》为湖北江陵张家山汉墓出土的古医书,一般认为其成书应早于《内经》。其文字记载表面上不带有五行之说,但深入分析发现,其阐述内容中暗含着五行生克关系,由此确认该书与五行学说相关。据此,有人提出《内经》不能早于东汉的说法显然难以成立。  相似文献   

3.
八脉交会穴通奇经八脉的路线及其影响因素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作者通过临床观察,发现了上肢4个八脉交会穴通奇经八脉的循经感传现象。认为列缺在天突、中腕、胞宫与任脉相通;内关在颈部、头顶与阴维脉相通;外关在天、肩井、风池与阳维脉相通;后溪在大椎与督脉相通。文中详细描述了它们的循经感传路线。文中还讨论了影响远端循经感传的7个因素。  相似文献   

4.
1唐瘕原文:在肠中,痛,左右不化,泄,为唐瘦。唐瘤,马继兴先生释为“瘪瘪”[‘j。按.“瘤”指可移动之包块类,“搪”指大便稀薄,释塘瘤似未尽妥。“唐”有大之义,《说文》:“唐,大言也”。段玉裁注:“引伸为大也,如说尚书者云唐之为言荡荡也”。汉·枚乘《七发》:“淹沈之乐,浩唐之心,遁佚之志,其奚由至哉”。其中“唐”也训为广大,浩荡之义。《难经·五十七难》;“大瘤泄者,里急后重,数至圄而不能便,茎中痛”。此处“大瘤泄”正是汉简之“唐痛”,因此“唐”应训为大而非据。后世文献中因医书中有据泄一病,遂将唐瘤…  相似文献   

5.
自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大批帛书和湖北江陵张家山汉墓出土了千余枚竹简之后,其中的一批古医籍引起了医学界的高度重视。这些早于《内经》的医籍,为我们填补了此前献的空白,弥足珍贵。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正需要我们医家的投入,以便理清早期中医学术的面貌。章就《脉书》臂五脉与《内经》手六经的异同,井结合《明堂孔穴》的主治症作具体的分析,得出的结论井不同于一般所说的“十一脉”比十二经脉少了一条手厥阴心包经。考证深入浅出,值得研究经络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6.
《内经》用字极为深奥,往往一字多义,“脉”即其中最常见的,多义字之一。如何正确理解其含义,用法,对于理解,引用原文是至关重要的。“脉”字大体上包括脉管及经络两方面内容,在两方面中又衍变出多种含义:1 从脉管方面看1.1 从生理角度 《素问·脉要精微论》所谓“脉者,血之府也。”及《素问·痿论》云:“心主身之血脉。”这两条经文所说之脉皆人体生理上的脉管。有的直接可以见到,如《灵枢·经脉》所谓“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汪机也认为:络脉,血脉也,非十五络之络。这里所谈之脉都指脉管。1.2 从病理角度  相似文献   

7.
以扁鹊脉法和内经脉法为代表的古代脉法,是中医脉诊的起始和形成阶段.丰富多彩和全面的诊察经络的方法,是孕育脉诊的基础和条件.脉诊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繁到简、由杂到专的独特过程.文章拟从脉诊起源的角度,探讨经络与脉诊形成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金匮要略》关于脉诊的原文共有140余条,约占全文的三分之一强。从每篇的命题来看,均以“辨××病脉证治”为篇名,说明其论病诊疾乃是以脉、证、治三者相结合的。现就全论脉诊的临床意义,作一探析。  相似文献   

9.
试论《脉书》与《经脉》之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脉书》是指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所记载的《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以下简称{足臂本》和《阴阳本》)。《经脉》是指《黄帝内经》中的《灵枢·经脉})篇。通过学习、分析、比较,我们认为《脉书》与《经脉》的异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正经脉的数目《足臂本》和《阴阳本》均记载了11条经脉,手为二阴(大阴、少阻),缺少手厥明心包经。而《经脉》记载了手、足各三明三阳经脉,共计12条,其重大意义不单是经脉数量的增加,弥补了《脉书》中阴经与阳经的不平衡,而且纠正了《脉书附手太阴肺经与手厥阴心包…  相似文献   

10.
对张家山汉简《脉书》中"疒滴,为广俞""其清,为浚"两种病症进行考证。从形音义方面进行考察,结合历代辞书、传世医籍,在分析前人学者观点的基础上,得出结论。"滴疒"当读为"滴",为灌注之义,在简文中用来描述阴道出血量大。"广俞"当读为"愈",为病重之义,在简文中指崩漏中病势更急、出血量更大的崩中病候。"清"当读为"青",义为黑色,在简文中表示经间期出血为黑色。"浚"当读为本字,义为疏浚淤塞,在简文中意为排出瘀血。"其清,为浚"为因崩中日久而有血瘀,遂成漏下,出血为黑色。  相似文献   

11.
近来接到较多青年中医同志函询学中医、钻研文献的经验,未能及时复信为歉。30年前,我写过一篇“谈治学”的短文,其中谈到了认真读书的重要性,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打好基础练好基本功,熟读才能精思,日积月累精深广博,踏踏实实坚韧不拔,理论联系实际边学边做等方面的内容。现在重看了这篇短文,所说的几点仍可参考,但觉得还可补充一些内容,乃不揣浅陋,再谈几点个人看法,供青年中医参考,并作为来信的复函。治学的目的谈论学习的目的,似乎是老生常谈,其实,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根本问题。封建时代所谓“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闻”的懦生哲学,那…  相似文献   

12.
试论朱丹溪的中医心理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朱丹溪的诸多著作中都蕴含着丰富的中医心理学思想,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发展了中医心理病机;强调心理因素在疾病中的作用;灵活运用中医心理治疗方法;注重中医心理调摄。深入研究朱丹溪的中医心理学思想,对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中医心理学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浅论中医黄疸蓄血理论之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统中医对蓄血发黄认识相当深刻,宋金时期已建立了黄疸蓄血理论;黄疸血分说并非创立于清末西学影响之下,而是在明清之交从黄疸蓄血理论中被阐发出来的;清末,西学传入使得中医蓄血理论及血分说得到了新的发展,血开始成为黄疸因机证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相似文献   

14.
中医药抗动脉粥样硬化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药抗动脉粥样硬化(AS)取得确切效果。主要研究方面在以下几方面:1、调整脂质代谢的作用环节;2、抗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机理研究;3、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研究;4、抗炎症反应的研究;5、抑制血小板黏附及分泌的研究。中药还对AS相关基因表达有一定作用和影响。中药治疗AS的临床研究也取得一定进展。  相似文献   

15.
中医现代化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理论体系,诊疗技术和中药现代化[1].多数学者认为中西医结合理论体系的建立(或称中医学理论的现代重构)是一个再造中医学术的长远目标[2],从自然哲学到自然科学,从经验医学时代跨越实验医学到整体医学时代,无不充满漫道雄关.尽管如此,国内尚有不少学者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大量的事实已经证明,随着中医学的不断发展,在许多方面将面临突破,朝着现代化的目标迈进.笔者认为理论体系的现代化这一中医现代化的核心问题,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寻找和把握在中医现代化方面的有效突破,对于本学科的发展将起积极的推进作用.笔者就可能发生的几方面的突破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6.
多媒体在中医教学中的应用体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多媒体是指涉及信息处理的所有技术和方法,具有信息媒体多样化的特征.从20世纪80年代起,多媒体技术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得到迅速发展.进入90年代后,随着多媒体计算机的出现,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更加广泛深入,已对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了姚培发教授的生平与医教研方面的成就。姚教授不仅岐黄之术精湛,在老年病、高血压病等方面颇有建树,而且孜孜不倦,培养人才,他高尚的医德也为广大患者称颂。  相似文献   

18.
析中医“脾”解剖实体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脾"的说法早在<内经>中就已出现,但是由于长期封建社会制度和儒家思想的束缚,古代的解剖学未能得到较大发展,造成了关于"脾"一些概念上的混乱以及以讹传讹的发生.笔者通过对我国历代中医学文献中的考究,结合对照现代解剖学知识,认为中医学中的"脾"作为解剖单位来看,指的就是现代解剖学中的脾和胰.并且历经了从胰、脾并列到单论脾脏,再到重视胰腺的转移.  相似文献   

19.
中医孤本三种提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介三种孤本的学术概况。其一《两都医案》,明·倪士奇编撰。他作为世医,少年时即有良效治例,先后在北京、南京两个都城施诊,尤以内、妇科更为精擅。经治案例重视脉诊及诊疗全过程,颇多圆机活法。其二《明医要诀》,作为是临床医学专著,原编撰者已无可考证。据现存清·道光初张祯精抄本的记载,他幼年学中医典籍,其祖父张北奇将珍藏数代之家塾归抄本《明医指掌》交给出张祯攻习,他结合临床重予整理,在分证、方治方面多所补充,力求切于实用。其三《蒋氏脉诀真传》,由蒋氏父子(未署名)阐述、整理于清·乾隆年间。书中阐介多种病证证治,又较突出伤寒、温暑、杂病等脉证阐论。其中之“脉要”、“审病”与“见证识病法”,颇具学术特色。  相似文献   

20.
中医临床文献研读点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多数的中医工作人员大致有这样的共同认识,即学习中医必先打好理论基础,而在较多的中医课程中,又以医古文和中医基础理论更为重要。学好医古文是取得飞速进步的“入门之钥”,它不仅和中医基础理论密切相关,而且对较快地读懂和正确地理解中医临床文献,也有不可分割的联系。现今世存中医药古籍计有一万多种,其中中医临床文献约占80%,这是从事中医医疗和临床研究的宝贵财富。而以基础理论为主的《黄帝内经》、《难经》等书,文字深奥,难以卒读,不易体会经文的意蕴精髓。我在开始学习《内经》时,业师秦伯未先生要求我熟读原文,多看注本,勤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