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颈横动脉颈段皮支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横动脉颈段皮支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马显杰,鲁开化,艾玉峰我科自1990年1月~1993年3月,应用颈横动脉颈段皮支岛状皮瓣修复烧伤后颠胸粘连1l例,其中男8例,女3例。年龄3~38岁。病史最长13年,最短1年。应用皮瓣最大面积15cm×l6cm,最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获得较大面积的颈肩轴型皮瓣的可行性,为烧伤后大面积颈胸部瘢痕挛缩畸形提供理想的修复材料。方法:应用软组织扩张技术增加皮瓣的有效面积,设计以颈横动脉及其分支供血的对侧颈肩皮瓣修复颈胸部瘢痕挛缩。结果;临床应用8例,7例皮瓣完全成活。其中1例因超长扩张皮瓣远端出现血运障碍而效果欠佳。结论:由于颈肩背部血供的交叉性及丰富的吻合支存在,即使皮瓣的面积增大并逆主轴血管方向使用,仍能成活良好。  相似文献   

3.
皮瓣的命名及其解剖学依据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皮瓣的命名及其解剖学依据钟世镇,徐达传皮瓣的研究发展迅速,新的供区大量涌现,应用目的灵活多样,命名上的见仁见智在所难免。综观现有文献资料,同一名词可能蕴含着不同的解剖学结构或部位,而同一解剖学结构或部位又可能出现并不相同的名词。这种现象在学科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应用同一血管蒂(足背动脉)跨供区(足背与足底内侧)联合皮瓣游离移植的可行性。方法对足背和足底内侧2个皮瓣进行解剖学研究。采用10只成人新鲜足标本分别从足背动脉(5只)、足底内侧动脉(5只)加压灌注碳素墨汁甲醛。在足底和足背不同部位取全层皮肤做脱水透明标本处理,在显微镜下对0.3-0.5mm厚铺片进行观察,以确定不同动脉的供血范围。设计以足背动脉供血的跨足背与足底内侧2个皮瓣供区的新皮瓣移植术式,并用来修复手部大面积皮肤缺损。结果足背皮瓣与足底内侧皮瓣存在丰富的交通血供区,从足背动脉灌注碳素墨汁甲醛,其分布范围除整个足背外,在足底分布如下:以足底中线纵轴为基线可及中线外侧(1.7±0.5)cm;以足底中线横轴为基线,上可及中线上(4.5±1.5)cm,下可及中线下(3.8±0.9)cm。从足底内侧动脉灌注碳素墨汁甲醛,其分布范围除整个足底内侧区域外,在足背区可及躅长伸肌外侧(0.6±0.5)cm。以足背动脉供血的跨区联合皮瓣血供丰富,临床应用12例全部成功。结论以足背动脉供血的跨区联合皮瓣切取面积大,血供可靠,可以用来修复手部大面积皮肤缺损。  相似文献   

5.
拇指尺背侧皮瓣的解剖和临床应用   总被引:21,自引:5,他引:16  
目的;介绍一种修复指端创面的新皮瓣。方法:解剖并观察20只成人新鲜尸体手拇指掌指关节尺背侧区的动脉来源,行径和分布范围,并临床应用修复拇指指端创面10例,示指指端创面2例。结果:拇指尺侧背动脉自第一背侧骨间肌处穿出,外径为0.3-0.9mm,出现率为90%,分布于第一掌指关节尺侧和拇指尺背侧,在皮下组织内沿拇长伸肌腱向远侧走行,在指掌弓和指背动脉弓形成吻合。临床应用12例皮瓣无水泡,紫绀及坏死,均一期愈合,随访3-10个月,外形满意。结论:该皮瓣血管解剖恒定,部位隐蔽,手术操作简单,损伤小,不失为指端特别是拇指创面修复的较好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
双侧颈胸跨区供血皮瓣修复颈部瘢痕挛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跨区颈胸皮瓣修复颈部瘢痕挛缩畸形的临床效果,1983年~1995年,应用双侧颈胸跨区供血皮瓣66个,修复颈部瘢痕挛缩畸形33例,皮瓣面积最小5cm×6cm,最大8.5cm×15cm。皮瓣转移后的供区用中厚皮片覆盖。术后59个皮瓣完全成活,7个皮瓣小区域坏死,愈合后不影响功能及外形。详细介绍了双侧颈胸跨区供血皮瓣的手术方法。对该皮瓣的优点、应用解剖及术后注意事项进行了讨论。认为,在颈部瘢痕挛缩畸形修复中,应将皮肤缺损分为颏下区、颈前区、胸前区三个分区,并根据分区的特点进行修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颈肩峰区跨区供血轴型皮瓣的解剖学基础及临床应用可行性.方法 在北京协和医学院基础研究所解剖形态实验室提供的5具(10侧)新鲜成人尸体及10具(20侧)防腐成人标本上,应用医用红色乳胶灌注动脉,蓝色乳胶灌注静脉,在直视或手术显微镜下,解剖颈肩峰区动静脉、皮动脉以及真皮下血管网、深筋膜浅层血管网,对前界为锁骨、后界为肩胛冈、外侧界为肩峰、内侧为颈根部的颈肩峰区主要血供进行巨微解剖学观察.结果 ①皮动脉穿出点集中在斜方肌前缘及其延伸线的区域,宽度约4 cm的范围;②斜方肌前缘及其延伸线为轴心的中间部位,吻合支最为丰富,血管吻合多为网状,其次是肩胛冈上区.在众多的吻合支中可观察到每侧颈肩峰区均有2~3支明显的贯穿颈根至肩峰全长的吻合支,多位于中轴位置及后侧,在深筋膜浅层至真皮下血管网之间有丰富的交通支相连.结论 颈肩峰区皮动脉穿出点位置恒定,深筋膜浅层血管吻合支丰富,可形成颈肩峰区跨区供血轴型皮瓣.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跨区颈胸皮瓣修复颈部瘢痕挛缩畸形的临床效果,1983年-1995年,应用双侧颈胸跨区供血皮瓣66个,修复颈部瘢痕挛缩畸形33例,皮瓣面积最小5cm×6cm,最大8.5cm×15cm。皮瓣转移后的供区中厚皮片覆盖。  相似文献   

9.
广泛皮肤扩张术修复面颈胸部烧伤后瘢痕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目的:探讨广泛皮肤扩张术修复面颈,胸部烧伤后瘢痕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一次多个扩张器置入面颈,胸部正常皮肤下,经广泛扩张皮肤后修复瘢痕,切除瘢痕散在,畸形比较严重的创面共计13例,置入的扩张器数量及大小依瘢痕畸形程度不同为5-8个,扩张容积30-450ml不等。手术遵循整形外科设计原则,尽可能使修复后的切口处于顺皮纹或隐蔽处,以面部器官正确复位,颌颈角正常,上胸部避免植皮为治愈标准,结果:13例面颈,胸部散在瘢痕切除均一次性完成,皮瓣全部成活,其质地,色泽理想,面部器官,颈胸部外观与功能较好,结论:采用广泛皮肤扩张术修复面颈胸部烧伤后瘢痕,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应用肩胛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小儿颈部烧伤瘢痕挛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徐军  林华  刘元波  穆兰花  李森恺 《中华外科杂志》2001,39(5):356-358,T001
目的:介绍应用肩胛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小儿颈部烧伤瘢痕挛缩畸形的体会。方法:自1993年来,用吻合血管的肩胛皮瓣游离移植,治疗2-10岁儿童的颌颈胸部烧伤后瘢痕挛缩畸形15例。结果:全部皮瓣均100%成活,其中8例在术后6-18个月复诊。患儿的皮瓣与周围组织颜色近似,无皮瓣臃肿,对颌颈部的发育无影响,结论:用肩皮瓣游离移植血管吻合术修复儿童颈部瘢痕挛缩畸形是一个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拇指背动脉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及血供障碍处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介绍拇指背动脉岛状皮瓣修复拇指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经验,并探讨血供障碍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自2005年7月至2008年12月,外科治疗21例21指拇指软组织缺损,男16例,女5例;年龄16~55岁,平均39岁。应用拇指背桡侧动脉岛状皮瓣修复拇指远节桡侧软组织缺损(4例),拇指背尺侧动脉岛状皮瓣修复拇指尺侧、指腹及甲床缺损(17例),皮瓣旋转点指间关节近侧0.5cm,皮瓣面积2cm×1.5cm~4cm×2.5cm。结果:术中术后6例发生血供障碍,经对应处理皮瓣无坏死。随访3个月~2年,皮瓣质地优良,色素沉着轻度,外形满意,拇指掌指关节及指间关节活动范围正常。修复指腹者感觉不同程度恢复,两点辨别觉:4~10mm。结论:拇指背动脉岛状皮瓣修复拇指软组织缺损方法简单,效果满意。蒂部长度、宽窄及受压均能影响皮瓣的血供,蒂部处理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游离股前外侧皮瓣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移植修复四肢皮肤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吻合血管的股前外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足背皮肤缺损11例,小腿骨外露5例,手背及虎口皮肤缺损4例;皮瓣切取面积10cm×8cm~22cm×10cm。结果20例皮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6~48个月,移植皮瓣外形及功能恢复满意。结论股前外侧皮瓣具有切取面积大、部位隐蔽、不损伤主要血管、血管蒂长等优点,是修复四肢皮肤缺损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颌颈部组织缺损和畸形的适宜修复方法.方法 2006年1月-2008年11月,笔者采用胸部多源血供皮瓣(含预扩张皮瓣)对18例严重颌颈部组织缺损或畸形患者进行修复,分别选取颈横动脉前皮支、胸廓内动脉肋间前穿支、胸外侧动脉作为皮瓣的血管蒂.结果 除1例患者颈横动脉前皮支岛状皮瓣远端形成小范围表皮水疱,经短期换药愈合外,其余皮瓣完全成活;颌颈部组织缺损或畸形得到了较好的修复.随访6个月~2年,患者修复处外观及功能满意,无继发畸形.结论 胸部皮瓣血供来源多而恒定,在考虑患者的主观要求、全身情况、缺损部位和范围的前提下,选择以适宜血管为蒂的胸部岛状或窄蒂皮瓣可以达到良好的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14.
吻合血管复合腓骨穿支皮瓣的应用解剖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目的 报道吻合血管的复合腓骨穿支皮瓣的应用解剖及修复复合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24侧下肢标本采用有色乳胶从腘动脉灌注,解剖观测腓动脉及其穿支血管的分布、蒂长、管径等.临床设计切取小腿外侧区的腓动脉穿支皮瓣与游离腓骨形成复合腓骨穿支皮瓣移植修复肢体复合组织缺损共16例,皮瓣面积为6 cm×4cm~16cm×8 cm,骨缺损长度6~16 cm,移植腓骨长度8~20 cm.结果 腓动脉沿途平均发出5.3支穿支,其中40.6%为肌皮穿支、59.4%为隔皮穿支,分布在腓骨后缘3.1 cm范围内.平均直径1.1 mm,穿支间距4~8 cm,外踝后上方15~25 cm、4~7 cm范围内均可发现穿支血管.移植的16例复合腓骨穿支皮瓣全部成活,随访10~36个月,平均22.3个月,移植的腓骨在术后3~5个月愈合,随时间延长及患者负重移植骨逐渐增粗.受区外形与肢体功能恢复满意.结论 腓动脉穿支数目及位置相对恒定,根据腓动脉皮穿支的发出位置,可设计复合腓骨穿支皮瓣,临床应用证明是修复肢体长段骨缺损合并皮肤软组织缺损的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小腿后侧岛状筋膜皮瓣的血供基础,评价该岛状皮瓣修复膝关节前区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通过文献回顾总结,在8具16侧尸体小腿后区解剖学研究基础上,临床应用以小腿外侧腓肠浅血管和外侧腓肠皮神经为蒂的岛状筋膜皮瓣,修复膝关节前区组织缺损共10例.结果 小腿后区浅层共有外侧、中间、内侧3套腓肠浅血管系统,它们分别从膪动脉直接发出,或从两侧供养腓肠肌的腓肠动脉发出,而小腿外侧腓肠浅血管的出现率为100%.临床共应用10例,9例完全成活,1例远端1/4部分坏死,经换药后愈合.术后随访6~12个月,皮瓣质地柔软,外形满意,感觉良好.结论 小腿后侧岛状筋膜皮瓣是一个血供稳定、丰富,含有丰富保护性感觉神经的皮瓣,是修复膝关节周围软组织缺损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6.
臂内侧带蒂薄皮瓣修复手部创面的解剖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臂内侧带血管蒂薄皮瓣修复手部创面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在常规防腐并经肱动脉灌注红色乳胶及分色铸型共26例成人上肢标本上,进行对臂内侧皮瓣血供的解剖及观测。临床应用臂内侧带蒂薄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及感染性创面11例。结果:臂内侧皮瓣的血供主要来自尺侧上副动脉,其次为肱动脉肌皮支及尺侧下副动脉。临床应用11例均成活,其手功能恢复的优良率为55.6%。结论:应用臂内侧薄皮瓣修复手部外伤感染性创面及伴有肌腱、神经、血管、骨与关节裸露的软组织缺损,具有手术简便,供区隐匿,皮瓣较薄,血供丰富,组织愈合能力强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7.
逆行岛状皮瓣供血的解剖学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逆行岛状皮瓣是非生理供血方式皮瓣的典型代表之一,本文从解剖学的角度出发,综述近年来关于逆行岛状皮瓣的动脉供养、静脉回流途径的最新进展,着重论述了四肢逆行岛状皮瓣的血液供养以及静脉回流。  相似文献   

18.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皮瓣的解剖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分析腓肠神经及其营养血管筋膜皮瓣的解剖学特性,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取32侧成人下肢标本进行解剖,对腓肠神经及其营养血管进行观测。临床应用皮瓣修复小腿和足部软组织缺损26例,皮瓣最大面积8cm×13cm。结果吻合型腓肠神经占53.1%;非吻合型占46.9%。神经的营养血管为腓肠浅动脉和穿动脉、腓肠浅动脉于腓骨头上方(5.0±1.5)cm的位置由胭动脉发出,起始处外径为(0.8±0.3)mm。伴腓肠内侧皮神经和腓肠神经下行,与踝关节附近的皮动脉进行吻合;穿动脉则来源于胫后动脉肌皮支和腓动脉肌间隔皮支,其外径分别为(0.8±0.4)mm和(0.8±0.3)mm。这些皮动脉除与腓肠浅动脉构成链式吻合外,并借分支与筋膜皮支形成广泛的筋膜皮血管网。临床应用26例,皮瓣全部成活。结论以腓肠神经及其营养动脉为蒂设计筋膜皮瓣,可转位修复小腿中下部、踝关节周围及足部等软组织缺损并获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9.
皮瓣的命名及供区选择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21  
皮瓣的命名及供区选择王成琪皮瓣移植术中皮瓣的命名,1987年6月,中华外科杂志和中华显微外科杂志在广东省顺德县联合召开了显微外科专题讨论会,曾进行专题讨论,并形成一个纪要发表在中华外科杂志(1988,4:247)和中华显微外科杂志(1988,1:1)...  相似文献   

20.
肩背部岛状皮瓣移植修复烧伤后颈部瘢痕挛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