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附子煎煮与配伍应用中乌头类生物碱含量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比研究水浴和微波加热条件下附子中乌头类生物碱的水解规律,检测与不同中药配伍煎煮后附子中乌头类生物碱的含量变化。方法:分别以水煎煮和微波加热的方法提取附子药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分别对其中的3种双酯型生物碱及其水解产物进行含量测定;同时检测与不同中药配伍煎煮后,附子中乌头类生物碱减少程度的差异。结果:附子水煎煮30 min后,中乌头碱和次乌头碱的含量分别变为峰值的10.5%和41.9%,乌头碱完全检测不到;附子微波加热150 s后中乌头碱、乌头碱和次乌头碱含量分别为峰值的59.2%、41.4%和86.6%。与生附子单煎煮比较,生附子与大黄、干姜或甘草共煎后,乌头类生物碱总含量均明显下降,分别降至附子单煎煮时的52.8%、66.2%和53.4%;与人参或白芍共煎煮后略有下降,分别为附子单煎煮时的79.5%和83.7%。结论:附子中乌头类生物碱在水煎煮和微波加热过程中有不同的水解规律;生附子与大黄、干姜、甘草、人参或白芍共煎后乌头类生物碱含量均有下降。  相似文献   

2.
目的采用电喷雾质谱技术研究附子的配伍规律,阐明八味地黄方与人参汤共服时产生毒性的化学物质基础。方法采用电喷雾质谱技术分别对八味地黄方加人参汤、附子加人参汤、附子加人参、附子加干姜、附子加甘草、附子加白术、次乌头碱对照品加白术共煎液中生物碱成分的相对质量分数及其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次乌头碱与白术、附子与白术、附子与人参汤、八味地黄方与人参汤共煎液中次乌头碱质量分数较高。结论八味地黄方与人参汤共煎液产生的毒性是由人参汤中的白术抑制了附子中次乌头碱等双酯型生物碱的水解,导致双酯型生物碱水平过高而引起的。甘草和干姜对附子具有解毒作用,人参亦不会导致共煎液的毒性增加。  相似文献   

3.
目的以八味地黄汤为研究对象,考察各药味对附子生物碱的影响规律,揭示附子配伍组方的科学内涵,为科学阐释八味地黄汤配伍规律提供化学依据。方法利用电喷雾质谱技术分别对八味地黄汤,附子加山茱萸、山药、肉桂、丹皮、泽泻、地黄、茯苓共煎液以及次乌头碱加山茱萸、山药共煎液进行系统考察。结果次乌头碱加山药、山茱萸,附子加山药等共煎液中次乌头碱含量较高;八味地黄汤、附子加山茱萸共煎液中次乌头碱含量较低;肉桂、丹皮、泽泻、地黄、茯苓等对附子生物碱的影响不明显。结论八味地黄汤中乌头碱和中乌头碱水解和溶出比较完全,次乌头碱的含量较少,次乌头碱的减少是由于水解以及溶出受到抑制导致。其中山茱萸对制附子起减毒作用,其减毒机制主要是抑制了制附子中次乌头碱的溶出。而山药则能导致附子毒性增加。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四逆汤中乌头类生物碱的溶出平衡和水解平衡。方法 利用电喷雾质谱分析,比较了制附子、四逆汤、四逆汤药渣和含有3种双酯型生物碱的混合对照品体系中的乌头碱类二萜生物碱。结果 在煎煮过程中双酯型生物碱溶解并发生水解反应,而脂类生物碱则难溶于水。乌头碱、中乌头碱、次乌头碱水溶性相近,但是次乌头碱在水中的热稳定性更高,C19二萜骨架上C3取代基(—OH或—H)的变化影响生物碱的稳定性。结论四逆汤中的乌头碱类生物碱的种类及含量由其溶解性和化学稳定性共同决定。  相似文献   

5.
四逆汤中附子甘草配伍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观察四逆汤中附子、甘草配伍前后主要成分的含量变化 ,采用串联质谱ESI MS及HPLC测定附子中的主要成分在配伍前后含量变化 ,采用薄层扫描测定甘草中的主要成分甘草酸在配伍前后的含量变化。分组 :附子单煎组、附子与甘草合煎组、附子甘草单煎后再混合组。结果 :合煎组与混合组 ,其中乌头类生物碱的含量显著降低 ,且附子中乌头碱的稳定性相对差些 ,说明 2味药物相互作用可能产生不溶性的物质 (因为乌头碱与甘草中的甘草酸可能形成络合物 ) ,从而减少乌头碱、次乌头碱的含量。另外 ,附子与甘草配伍后甘草酸的含量也有所降低。通过…  相似文献   

6.
不同煎煮时间对附子总生物碱的影响及其指纹图谱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不同煎煮时间对附子中总生物碱的影响,并建立其HPLC指纹图谱。方法采用酸碱滴定法测定附子总生物碱,并以HPLC进行各煎煮样品指纹图谱分析。结果不同煎煮时间附子中总生物碱含量与生附子相比相差不大,指纹图谱中显示煎煮品中不含毒性成分乌头碱。结论煎煮可有效减小附子毒性,且总生物碱含量基本不变,为临床大剂量使用附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采用HPLC-MS技术比较配伍甘草前后四逆汤中附子生物碱的特征峰在量和质上的异同,阐明配伍对四逆汤中附子生物碱特征图谱的影响。方法:应用HPLC法建立四逆汤中附子生物碱的特征图谱,考察该方法的可靠性,测定附子、缺附子四逆汤、四逆汤中生物碱的特征图谱,并采用HPLC-MS检测推测特征峰的组成。结果:所建立的HPLC测定方法稳定、可靠、精密度好,可用于四逆汤中附子生物碱特征图谱的研究;以苯甲酰新乌头原碱为参比峰,标定了18个特征峰,其中8个特征峰来源于附子,8个特征峰来源于干姜和甘草水煎液,2个特征峰共同来源于二者;配伍后来源于附子的10个特征峰峰面积均有不同程度降低,甚至特征峰消失;结合文献推测来源于附子的10个特征峰。结论:配伍对四逆汤中来源于附子的特征峰有较为显著的影响,其溶出量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研究不同药味药材与附子的配伍机制,揭示酸、甘、辛、苦味中药对附子化学成分的影响规律。方法利用电喷雾质谱和内标法,分别对生附子,生附子加五味子、黄芪、独活、黄连共煎液和药渣中乌头碱类生物碱进行考察。结果附子与五味子合用,双酯型和脂型生物碱的量增加,附子与黄芪、独活配伍双酯型生物碱的量下降,附子与黄连配伍脂型生物碱和生物碱的总量均降低,但双酯型生物碱变化无规律。结论附子与五味子合用毒性增加,附子与黄芪、独活毒性降低。  相似文献   

9.
基于UPLC/Q-TOF-MS分析附子煎煮过程中化学成分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超高效液相一四级杆一飞行时间串联质谱技术(ultra-performanceliquidchromatography/quadrupoletime—of—flightmassspectrometry,UPLC/Q—TOF—MS)分析附子随煎煮时间延长其生物碱含量的变化,从中药化学角度为附子炮制、含附子中药复方制备工艺等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UPLC/Q-TOF—MS建立附子不同时间点水煎液的化学指纹图谱,通过主成分分析和偏最小二乘判别法分析附子随煎煮时间生物碱类成分的含量变化。结果:乌头碱、中乌头碱、次乌头碱等毒性较大的双酯型二萜类生物碱,在煎煮2~10min后含量较高,而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苯甲酰中乌头原碱等毒性较小的单酯型二萜类生物碱的含量在煎煮60min内是趋于增加的,随后其含量趋于稳定。结论:临床使用附子应根据适应证选择适宜的煎煮时间,避免煎煮不足导致中毒,或煎煮太过影响疗效。以双酯型二萜类生物碱为主要药效成分时,附子制备时间最好在30min内;以单酯型二萜类生物碱为主要药效成分时,附子制备时间最好在60min内。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草乌花煎煮过程中脂类生物碱的变化。方法利用电喷雾离子阱质谱分析,比较草乌花乙醇提取液、草乌花单煎液和草乌花煎煮后残渣中的生物碱。结果在草乌花单煎液中易溶于水的别那宁质量分数显著提高,未检测到脂肪酸酯型生物碱,三酯型脂类生物碱成为煎煮过草乌花中的主要生物碱。结论在草乌花煎煮过程中,双酯型和三酯型乌头生物碱除发生水解反应外,还发生酯交换反应生成双酯型和三酯型脂类生物碱。三酯型乌头生物碱的C8位乙酰基被各种长链脂肪酰基取代的酯交换反应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1.
目的归纳人参在《伤寒杂病论》中的运用规律。方法以白云阁藏本《伤寒杂病论》十六卷为研究内容,统计100条人参相关条文和61首非重复人参方。结论适用人参的病种有伤寒六经病、六淫为病、杂病、妇人病。适应证是津伤气耗诸症,多发生于汗、吐、下之后。常见的症状有呕吐、泻利、发热、口渴、汗出、心下痞粳、烦躁、虚赢少气等。功效为益气生津。常用剂量是三两和二两。与人参常配伍的药有甘草、干姜、大枣、半夏、附子、生姜、黄连、黄芩、白术、茯苓、石膏、芍药等。常见配伍组合有人参、甘草;人参、半夏、甘草、生姜、大枣;人参、附子、干姜、甘草;人参、干姜、白术、甘草;人参、石膏、知母、甘草,等等。方剂组成味数是4味至7味。代表性方剂有小柴胡汤、半夏泻心汤、理中汤、四逆汤、白虎加入参汤等。  相似文献   

12.
甘草附子汤临床应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草附子汤系《伤寒论》方,由甘草、附子、白术、桂枝4味药组成。通过病机分析、方剂分析、治疗要点、加减应用、病案举例等5个方面,对该方进行探讨,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四逆汤(SNT)及组方药提取物对大鼠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增殖的影响。方法 采用MTT比色法和Brdu—ELISA法观察药物对离体大鼠VSMC增殖的影响。结果 BrdU—ELISA法结果表明四逆汤总提取物(EST)对VSMC的BrdU掺入DNA没有显著影响,而MTT测定表明:EST可以提高VSMC的脱氢酶活性。甘草(LE)、附子(AE)、干姜(GE)、甘草加附子(LAE)、干姜加附子(AGE)提取物显著提高VSMC的脱氢酶活性,同时提高VSMC的BrdU掺入DNA的水平。结论 EST可以增加VSMC的脱氢酶活性,但对VSMC的BrdU掺入DNA的水平无影响。而其他组方药提取物可以增加VSMC的脱氢酶活性,同时提高VSMC的BrdU掺入DNA的水平。  相似文献   

14.
附子配伍干姜对附子总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生附子、白附片及黑顺片与干姜不同比例配伍前后水煎液中总生物碱煎出量的变化,探讨两药配伍使用的增效作用机理,体现中药药性中"热热配伍"的理论。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进行水煎液中总生物碱煎出量的测定。结果:水煎液中,不同附子炮制品与干姜不同比例配伍前后总生物碱的煎出量各不相同,但配伍干姜后各组总生物碱煎出量均有所增加。结论:附子、干姜配伍前后总生物碱煎出量的变化为两药配伍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HIV/AIDS患者常见的口腔病变是临床较为棘手的病症之一。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将其分为湿热熏蒸证,毒火熏灼证,气阴两虚证,脾肾阳虚证,分别采用甘露消毒丹、导赤散、龙胆泻肝汤、凉膈散、黄连解毒汤、归芍天地煎、养阴清肺汤、六味地黄汤、附子理中汤、桂附地黄汤加减治疗,取得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微肥配比对附子生长及产量的影响。方法 以毛茛科植物乌头为试验材料,采用均匀设计,研究不同的锌、硼、铁、锰配比下附子的生长及产量状况。结果 锌、硼、铁、锰配比为4∶1∶1∶2是促进附子生长和提高附子产量的最佳配比。该配比条件下,附子的株高和叶干质量较对照有所降低,茎粗、须根数、须根长、子根体积及茎、须根、母根干质量均比对照有所增加,且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其他肥料配比,其中须根和母根干质量较对照处理分别增加了24.5%和25.9%。相关性分析表明,株高与附子单株产量呈显著负相关,而须根、母根干质量与单株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从促进营养器官生长而提高附子产量的角度来说,锌、硼、铁、锰(4∶1∶1∶2)为最佳配比。  相似文献   

17.
不同炮制方法对附子生物碱类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附子不同炮制品中6个生物碱的含量,研究炮制方法对附子中生物碱类成分的影响。方法采用Waters sunfire C18色谱柱(4.6mm×250mm,5μm),流速0.8ml/min,柱温30℃,检测波长235nm,流动相乙腈-四氢呋喃(25∶15)和0.1mol/L醋酸铵溶液(每1 000ml加冰醋酸0.5ml),梯度洗脱。结果各成分分离度良好。在相应浓度范围内6个生物碱的线性关系良好(r0.999 1);精密度相对标准偏差0.44%;加样回收率为95.1%~105.0%。结论该方法快速、准确,适用于附子不同炮制品6种生物碱成分的定量分析。药典法和蒸制法、炒制法都能有效地降低毒性较大的双酯型生物碱类含量,而蒸制法和炒制法又能增加毒性小、疗效高的单酯型生物碱类含量,达到炮制减毒增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析附子减毒与药效的关系。方法:对附子炮制减毒、配伍减毒、先煎减毒、久煎减毒等方法对药效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不同附子炮制品的毒性和疗效是不同的,炮制和久煎能降低附子的毒性,但存在炮制、久煎减毒过度倾向;附子合理的配伍可减毒增效,但它的药效仍受附子炮制品的影响。结论:在对附子进行减毒的同时应注意存效和增效,建议应该寻求一种高效低毒的炮制品作为附子的法定炮制品,可使附子在安全范围内发挥最佳药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四逆汤超微颗粒和传统饮片两种不同剂型对豚鼠离体心脏作用是否存在差别。方法采用血清药理学方法,用家兔制备含药血清,加入豚鼠离体心脏灌流液(洛氏液)中,以超微颗粒与传统饮片含药血清对豚鼠心输出量、心肌收缩力、心率的影响为评价指标来判断两种不同剂型在药效学上是否存在差别。结果传统饮片四逆汤与1/2剂量的超微颗粒四逆汤对豚鼠心脏的心输出量、心肌收缩力、心率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明显增强(P<0.05或P<0.01),而两者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超微颗粒与传统饮片两种饮片的四逆汤对心脏的作用可以达到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