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林蓉  黄群  谢楠  谢群英 《基层医学论坛》2014,(36):5040-5040
动静脉内瘘是指动脉、静脉在皮下吻合建立的一种安全并能长期使用的永久血管通路,包括直接动静脉内瘘和移植血管内瘘[1]。动静脉内瘘是保证血液透析的基础,使用和护理不当,会引起血栓形成、出血、感染等并发症。现将我科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后溶栓治疗和护理的个案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动静脉内瘘是血液透析理想又方便的血管通路,常作为透析的首选通路。动静脉内瘘术后,静脉扩张,管壁肥厚即“成熟”,原则上需等待4周~8周,这段时间内,尿毒症患者主要靠单针双腔临时中心静脉置管或直接动脉穿刺来建立临时血管通路进行透析治疗。但对于经济较困难无法承受中心静脉导管费用、动脉直接穿刺难以成功的患者,且已行桡动脉头静脉内瘘成形术的透析患者,我们采用术后7d~14d使用离吻合口较远的肘部静脉做血液透析引血通路来提前使用获得了成功,未对内瘘成熟造成影响,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血液透析(HD)是一种有创性的终生维持性治疗,建立和维持一个可靠的血管通路是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重要条件。动静脉内瘘是指动静脉在皮下吻合建立血管通路,包括直接动静脉内瘘(DAVF)和移植动静脉内瘘(GAVF),笔者常用自身动静脉吻合建立内瘘,手术时将自体皮下的动脉和静脉选用端侧的方式吻合形成动静脉瘘,术后3—6周静脉逐渐扩张肥厚,方可使用。其优点是可方便穿刺,又能减少患者的疼痛,患者活动不受限,感染和血栓的并发症减少,如内瘘保护得当,使用可长达数年。因此动静脉内瘘适用于长程透析患者,而保护好血管通路就意味着给患者更多的生存时间和更好的生存空间,那么对内瘘的保护和护理显得更为重要,以下就动静脉内瘘的手术前后的护理及怎样延长动静脉内瘘的使用寿命的护理要点作一具体论述。  相似文献   

4.
动静脉内瘘在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内瘘是指通过手术将动脉与静脉直接吻合而建立的一条血管通道.是其长期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建立和维持一个良好的血管通路,是保证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既要保证充足的透析血流量和透析效果,又要能长期使用,使尿毒症患者得以有效透析而长期存活[1].所以动静脉内瘘围手术期和内瘘使用期护理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5.
目的 :为血管条件差、多次内瘘手术失败和在植入人造血管使用 4个月后堵塞的透析患者解决血管通路问题。方法 :穿刺原人造血管与肱动脉端侧吻合口和外周静脉建立血管通路透析间期加强对血管进行热敷。结果 :动脉穿刺成功率 10 0 % ,血流量 >190 m l/m in,透析效果好。患者心血管功能稳定 ,对血液透析耐受性明显高于动静脉内瘘通畅时。未见吻合口狭窄和假性动脉瘤发生。结论 :穿刺吻合口亦能有效地解决血管通路问题并能进行维持性血透。  相似文献   

6.
动静脉内瘘的护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建立和维持一个有功能的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的先决条件。我们认为利用患者自身的血管建立动静脉内瘘 ,仍是目前最佳方案。动静脉内瘘就是通过手术将动脉与邻近的静脉在皮下吻合 ,术后该静脉逐渐扩张 ,肥厚 (静脉动脉化 )可以穿刺 ,得到足够的血流量 ,成为永久性的血液通路。但如果动静脉内瘘使用不当 ,就很容易引起血管壁的损伤、出血、假性动脉瘤、血管狭窄 ,易形成血栓等并发症。因此 ,笔者对动静脉内瘘的护理体会如下。1 动静脉内瘘的护理①首先力争做到穿刺 1次成功 ,因为失败将导致血管壁损伤 ,可能出现血肿。②穿刺部位不要固定在一…  相似文献   

7.
稳定、可靠的血管通路是保证血液净化治疗顺利进行的基本前提,动静脉内瘘是临床上最常用的长期血管通路,但对于部分动静脉内瘘难以建立以及内瘘成熟之前需要进行血液净化治疗的患者,中心静脉置管是建立临时血管通道的主要方法之一,因其操作简便,危险性较低,在临床上使用广泛.  相似文献   

8.
自体动-静脉内瘘是指动脉、静脉在皮下吻合建立的血管通路,它是维持血液透析患者的血管通道,具有出血少,易穿刺,流量大,可长期应用等优点。它的通畅与否影响透析血流量及透析充分性。因此,动静脉内瘘术前后的护理尤为重要,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动静脉内瘘是指将患者一侧肢体的动脉与静脉端端吻合或端侧吻合,从而为血液透析患者提供最佳的血管通路,但是不正确地使用内瘘会大大减少内瘘的使用寿命,血栓形成是造成内瘘闭塞的最主要原因,其主要治疗是外科重建及介入治疗.我们对21例患者内瘘血栓形成用尿激酶(U K)溶解血栓的方法,具体做法是将尿激酶向血栓内部喷洒治疗,配合使用抗凝剂如潘生丁、阿司匹林治疗,取得良好的效果.同时我们加强预防错施,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与护理,延长了内瘘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0.
张智敏  吴凡  周伟  石晓云  程圣英 《四川医学》2009,30(10):1537-1539
目的了解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手术方法以及内瘘失功常见原因及其处理。方法回顾性统计1992年12月-2007年12月以动静脉内瘘为血管通路血透患者586例,分别选择自体前臂动静脉内瘘、鼻咽窝动静脉内瘘、移植血管内瘘、人工血管移植内瘘等手术方法。结果586例患者完成统计,共计内瘘手术672例次,前臂及鼻咽窝自体动静脉内瘘手术共611例次,(90.9%),内瘘失功77例,〉2次内瘘手术77例。结论前臂及鼻咽窝自体动静脉内瘘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主要手术方式,贵要静脉经皮下隧道与桡动脉吻合内瘘术及自身大隐脉移植动静脉内瘘为血液透析患者提供了一条新的血管通路。  相似文献   

11.
动静脉内瘘的术式选择与血管保护(84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术的术式选择与血管保护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2月至2005年10月对84例患者分别选择鼻烟窝内瘘术(18例),腕部、前臂头静脉及桡动脉内瘘术(66例)建立动静脉内瘘的临床资料。结果:手术均一期成功,术后内瘘通畅良好。动静脉内瘘使用1~12个月,使用仍良好。7例术前因静脉、动脉穿刺损伤造成了手术困难、血管资源的浪费。结论:鼻烟窝内瘘为首选术式,对于需透析的患者实施整体规划治疗,保护血管有利于血管通路及时、顺利地建立和合理地长期使用。  相似文献   

12.
自体动静脉内瘘是指动脉、静脉在皮下吻合建立的通路,是维持血液透析患者的血管通路,具有出血少、易穿刺、流量大、可长期应用等优点,通畅与否影响血流量及透析充分性。  相似文献   

13.
唐英  古丽娜  热米拉 《新疆医学》2008,38(4):127-128
尿毒症患者进行长期血液透析,需建立和维持一个良好的血液循环通路,动静脉内瘘是通过手术将动脉与邻近的静脉在皮下吻合,手术后该静脉逐渐扩张,静脉动脉化,穿刺后可得到足够的血流量,成为专门为慢性肾功能衰竭病人进行血液透析的永久性血管通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超声联合血管CT成像技术(CTA)在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造瘘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6月到2016年10月间收治的尿毒症患者55例,均行血液透析治疗并建立自身头静脉-桡动脉内瘘。术前、术后均行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动静脉血管的走行、管腔通畅、血流充盈等情况,行CTA检查与图像重建观察内瘘血管流入动脉、流出静脉、吻合口及狭窄程度等。结果 5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超声与CTA检查,其中1 2例CTA表现正常,其余43例均有不同程度动静脉内瘘功能不全,包括12例单纯流出静脉狭窄、10例吻合口近端静脉狭窄、7例单纯流入动脉狭窄、7例吻合口狭窄、6例流入动脉+吻合口+流出静脉狭窄及1例窃血。术后1周、4周动静脉平均内径均明显依次增加,血流量和血流速度亦依次明显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5例患者术后超声及CTA检查共发现6例(10.91%)并发症,其中3例内瘘吻合口血栓,2例动静脉内瘘狭窄,2例动静脉内瘘狭窄伴栓塞。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CTA对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造瘘术前造瘘血管的选择、术后血管通路监测、动静脉内瘘成熟程度评估及并发症诊断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探讨64排CT血管造影(CTA)三维重建对血液透析(血透)患者上肢动静脉内瘘狭窄的临床评估作用。方法选取20例行上肢动静脉内瘘并且血流量<150mL.min-1的血透患者,对其前臂内瘘进行CTA检查。采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间断或连续摄影观察,检查结束后进行数据处理、图像三维重建,观察上肢动静脉内瘘的血管情况。结果图像经三维重建后能清楚地显像,显示吻合口静脉段节段性狭窄18例,显示左肱动脉闭塞1例,显示吻合口上6cm处桡动脉局部闭塞1例。根据CTA结果分别对20例患者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其内瘘血管通路问题,其中进行内瘘重新吻合术18例,选择对侧上肢行动静脉内瘘吻合术1例,行颈内静脉长期导管置入术1例。结论 CTA能有效、准确地显示内瘘血管情况,可以清晰地了解血管狭窄、血管闭塞以及位置,并为手术修复内瘘或血管成型术修复内瘘提供明确指导。  相似文献   

16.
刘永岚 《河北医学》2008,14(11):1372-1373
慢性肾脏病患者行血液透析治疗需建立血管通路,血管通路一般按可使用时间分为两种,一种为永久性血透通路,如动静脉内瘘,人造血管移植等;中心静脉留置导管则作为一种临时性血管通路,主要在患者需急诊透析时或永久性血管通路尚未成熟时使用.国内目前大部分维持性血透患者行头静脉桡动脉端端或端侧吻合内瘘术建立血管通路,但部分患者血管条件差手术多次失败,或手术后内瘘反复发生堵塞,亦或严重心功能不全耐受不了手术等原因,中心静脉置管就成为这些血透患者赖以存活的生命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和血管CT成像技术在该领域的应用价值指导建立动静脉内瘘和术后监测尿毒症患者前臂动静脉瘘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6例尿毒症患者造瘘术前及术后行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选择适宜吻合血管及对人工动静脉瘘功能评价,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进行检查内瘘血管的狭窄部位情况。结果造瘘术前动脉平均内径1.8~2.9(2.2±0.8)mm,静脉平均内径2.2~3.9(1.0±0.4)mm。5例患者出现内瘘血栓,狭窄和瘤样扩张,53例患者人工动静脉瘘血流动力学稳定,2月左右成熟,术后内瘘内径,血流量和血流速度逐渐增加,适用于穿刺进行血液透析。对3例超声难以定位内瘘障碍部位的患者进行CT成像,可精确发现狭窄部位,详细描述中心静脉情况,如锁骨下静脉,头臂干,上腔静脉是否有狭窄或血栓形成。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CT血管成像对人工动-静脉内瘘患者进行术前造瘘血管的选择和术后血管通路监测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使用气囊导管扩张血管的方法,提高血管条件不良的血透患者建立动静脉内瘘的成功率及使用率。方法:总结分析23例血管纤细患者,分别采用常规手术方式及经气囊导管扩张后行动静脉内瘘术患者的资料。结果:常规手术方式建立的动静脉内瘘平均成熟时间大于4周,一年内内瘘失功率达40%,而经气囊导管扩张后的内瘘成熟时间4周,一年内未发生内瘘失功。结论:终末期肾脏病需要建立血管通路完成维持生命的血液透析,自体动静脉内瘘(AVF)是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的首选,在血管条件不理想时,使用气囊导管扩张血管,仔细吻合血管,能够建立良好的血管通路。  相似文献   

19.
动静脉内瘘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长期血管通路,也是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因此一个好的内瘘是患者长期透析存活的保证。近些年来新增透析患者中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比例逐年增高,由于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差,动脉血管尤其是桡动脉血管的钙化不仅影响动静脉内瘘的制作,同时也影响动静脉内瘘的远期通畅率。本文对我院2008年1月-2011年12月40例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及内瘘使用情况进行了回顾总结,以期为以后此类患者行动静脉内瘘手术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20.
詹先萍  邓招  苟敏 《陕西医学杂志》2013,(11):1565-1565,F0003
<正>动静脉内瘘(Internal arteriovenous fistula,AVF)是指动静脉在皮下吻合的血管通道,是主要适用于尿毒症患者进行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最常用、最重要的血管通路[1]。传统內瘘手术是前臂腕部桡动脉和头静脉吻合,随着人工血管移植内瘘技术的开展,使得HD治疗尿毒症的永久性血管通路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