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比较改良型FRⅢ型矫治器矫治儿童安氏Ⅲ类错牙合前后舌骨位置的变化。方法 选取儿童功能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40例,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实验组病例采用改良型FRⅢ型矫治器矫治,对照组病例采用传统FRⅢ型矫治器矫治,对两组病例矫治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片上的舌骨位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改良型FRⅢ型矫治器矫治儿童功能性安氏Ⅲ类错牙合后舌骨的位置,与其治疗前比较,H-FH、H-S、H-Ptm、Ar-H-Me增大(P<0.01),H-MP、H-RGn减小(P<0.01);与传统FRⅢ型矫治器矫治后的儿童功能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的舌骨位置比较,HFH HFH、H-S、H-Ptm增大(P<0.05),Ar-H-Me角度增大(P<0.01),H-MP、H-RGn减小(P<0.05)。结论 经改良型FRⅢ型矫治器矫治后的儿童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的舌骨位置,与其治疗前相比,位置更靠后、下,下颌骨与舌骨位置发生了顺时针旋转;比传统FRⅢ型矫治器矫治后下颌骨与舌骨位置发生顺时针旋转的角度更大,下颌在发生后下位移的同时,更有效地促进了舌骨位置的后上移位,对儿童功能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的舌骨位置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在前牙反(牙合)矫治中应用一种小型下颌后退位(牙合)板后退下颌,评价其矫治AngleⅢ类功能性-轻、中度骨性前牙反(牙合)病例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应用小型下颌后退位(牙合)板治疗反(牙合)328例.在打开咬合的同时后退下颌,同时粘固上下颌托槽进行排齐整平.结果:患者侧貌在戴用后退位(牙合)板后明显改善,下颌的有效后退使反(牙合)的矫治变得简单化,治疗时间较传统矫治明显缩短.远期随访疗效肯定.结论:小型下颌后退位(牙合)板适用于下颌可适度后退的前牙反(牙合)病例,可快速矫治前牙反(牙合).是较固定反式TBA联合前牵引更为理想的装置,结构更小巧,制作更简便,更适用于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3.
2×4技术配合Ⅲ类牵引矫治替牙期轻度骨性反(牙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上颌"2×4"技术和下颌(牙合)垫附拉钩施行Ⅲ类颌间牵引矫治替牙期轻度骨性反(牙合)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2例替牙期轻度骨性反(牙合)病例,上颌用"2×4"技术,下颌用带有拉钩的(牙合)垫式矫治器,配合Ⅲ类颌间牵引.术前术后均拍摄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 12例替牙期轻度骨性反(牙合)均取得了满意的矫治效果.典型病例直观展示了矫治前后的形态改变.术前术后X线头影测量指标显示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2×4技术配合(牙合)垫式矫治器实施Ⅲ类牵引为替牙期轻度骨性反(牙合)的矫治提供了一种简便实用的临床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本文应用FR3矫治器 ,对替牙期前牙反牙合病例矫治 ,进行临床初步探讨。方法 对5 0例混合牙列前牙反牙合病例 ,戴用FR3矫治器能对患者上、下颌骨、颞颌关节、咀嚼肌起到功能上的调节作用。结果 颜面部外型明显改变 40例 ,占 80 %。颜面部外型一般改善 9例 ,占 18% ,颜面部外型改变不大 1例 ,占 2 %。结论 FR3矫治器矫治替牙期前牙反牙合具有简便、安全、有效 (有效率 80 % )的特点 ,便于广大基层医院开展正畸治疗。  相似文献   

5.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03,19(7):432-434
目的探讨上颌"2×4"技术和下颌(牙合)垫附拉钩施行Ⅲ类颌间牵引矫治替牙期轻度骨性反(牙合)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2例替牙期轻度骨性反(牙合)病例,上颌用"2×4"技术,下颌用带有拉钩的(牙合)垫式矫治器,配合Ⅲ类颌间牵引.术前术后均拍摄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 12例替牙期轻度骨性反(牙合)均取得了满意的矫治效果.典型病例直观展示了矫治前后的形态改变.术前术后X线头影测量指标显示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2×4技术配合(牙合)垫式矫治器实施Ⅲ类牵引为替牙期轻度骨性反(牙合)的矫治提供了一种简便实用的临床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替牙中期FR Ⅲ型矫治器矫治上颌骨发育不足型Ⅲ类错牙合患者骨骼、牙齿参数变化。方法 选择15例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 ,在替牙中期使用FR Ⅲ型矫治器 ,治疗前、结束后均拍摄头颅侧位片 ,并对其进行测量分析。结果 通过上切牙唇倾、下切牙舌倾、下颌向后向下旋转 ,前牙可建立正常覆盖覆牙合关系。结论 替牙中晚期 ,FR Ⅲ型矫治器是治疗上颌骨发育不足型Ⅲ类错牙合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FR Ⅱ型功能性矫治器矫治早期安氏Ⅱ1错牙合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05—2012年在中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正畸科就诊的安氏Ⅱ1错牙合畸形患儿26例,应用FR Ⅱ型功能性矫治器进行功能性矫治,在治疗前后拍摄头颅侧位片,并用winCeph 8.0头影测量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26例患儿矫治时间6~14个月,平均10.08个月。矫治后侧貌均得到明显改善,磨牙关系达中性或偏近中,前牙覆牙合、覆盖基本正常。结论 FRⅡ型功能性矫治器可促进下颌生长,同时刺激上、下颌牙齿及牙槽骨发生有利的改变,从而协调上、下颌关系,改善安氏Ⅱ1错牙合畸形患者侧貌。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改良型Bionator矫治器矫治早期反牙合颅颌面的改变。方法 采用改良型Bionator矫治器矫治乳牙期及替牙期前牙反牙合88例 ,对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片头影侧量分析研究。结果 矫治后上颌长度及突度增大 ,上切牙唇倾 ;下颌髁突后退至正常位 ,上下颌基骨关系明显改善 ,乳牙反牙合改变最明显 ,矫治后呈Ⅰ类骨面型。替牙期反牙合矫治后仍遗留骨骼异常 ,骨面型仍属Ⅲ类 ,下切牙舌倾及颏角变小更趋严重 ;下面高及后面高增加。结论 改良型Bionator矫治反牙合 ,能有效促进上颌生长 ,抑制下颌生长 ,使颅颌面的生长方向趋向正常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通过对43例乳前牙反早期矫治后的患者追踪观察,了解替牙后恒切牙反复发率,以及矫治年龄、矫治方法对恒切牙反(牙合)复发的影响。结果表明:1、恒切牙反(牙合)复发率为19.05%;2.矫治年龄越小,反(牙合)复发率越低;3、采用下颌联冠斜面导板或上颌垫式矫治器的反(牙合)复发率无显著性差异。提示乳前牙反(牙合)早期矫治的效果是确切的;下颌联冠斜面导板和上颌垫式矫治器的远期临床效果无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改良式摆型矫治器与固定矫治器结合治疗恒牙早期功能性反[牙合]伴牙列拥挤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恒牙早期功能性反[牙合]且上颌牙列拥挤的患者10例,上颌采用改良式摆型矫治器远中移动第一磨牙,同时下颌戴用活动式全牙列骀垫打开咬合,最后全口粘结固定矫治器完成治疗。分别于矫治前(T1)、改良式摆型矫治器治疗后(T2)、固定矫治器治疗后(T3)拍摄正中[牙合]位的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进行头影测量分析。结果10例患者经改良式摆型矫治器治疗后上颌第一磨牙平均远中移动3.78mm,远中倾斜3.84°,上前牙平均唇向倾斜移动1.52mm;固定矫治器治疗后前牙反[牙合]解除,牙齿排列整齐,前牙覆[牙合]覆盖正常。结论改良式摆型矫治器能有效地远中移动上颌磨牙;与固定矫治器结合治疗恒牙早期功能性反[牙合]伴牙列拥挤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1.
采用FR3矫治乳牙期反邪合30人,对治疗前后的牙邪合模型、头影侧位片进行测量分析,研究FR3矫治乳牙期反邪合颅面宽度和高度的改变情况,结果显示①上下颌牙弓宽度治疗前后无明显改变;②下面高及后面高增加.  相似文献   

12.
采用FR3矫治乳牙期反邪合30人, 对治疗前后的牙邪合模型、头影侧位片进行测量分析, 研究FR3矫治牙期反邪合颅面宽度和高度的改变情况, 结果显示: ① 上下颌牙弓宽度治疗前后无明显改变; ②下面高及后面高增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临床研究上下颌活动/固定矫治器的适配矫治生长发育期严重的Ⅲ类骨性反牙合.方法 共16名10~14岁以上颌后缩为主要表现的Ⅲ类骨性反牙合患者,分为两组,一组佩戴上颌活动牙合垫式的前牵矫治器的患者,下颌用固定矫治器;另一组上颌应用支架式快速扩弓加前牵的患者,下颌采用附有拉钩和牙合垫的活动矫治器,每位患者均在治疗前和治疗后拍摄头颅侧位定位片和全口曲面断层片.结果 16名患者经过治疗,不论从外形侧貌还是口内咬牙合关系均基本达到正常.Ⅲ类咬合关系达到Ⅰ类咬合关系.SNA,ANB,1-1,IMPA和覆盖关系治疗前后差异显著,而SND,FMA,FMIA和覆牙合治疗前后无显著差异性.结论 上下颌活动/固定矫治器的适配,既能消除咬合干扰又能连续实施上颌骨矫形治疗,是一种临床有效的矫治骨性Ⅲ类反牙合的好方法 .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13.5岁,因前牙反(牙合)影响外貌求治.矫治前面(牙合)像及X线片见图1,临床检查:上颌后缩,下颌前突,前牙反(牙合),下前牙代偿性舌倾,上前牙区轻度拥挤,下颌可以后退至对刃.诊断:安氏Ⅲ类错(牙合).本病例采用(牙合)垫舌簧首先解除前牙反(牙合)(见图2),然后上颌直丝弓矫治器排齐牙列,并关闭反(牙合)解除后上前牙区出现的散在间隙,下颌自动调整咬合.  相似文献   

15.
两种方法治疗乳牙骨性Ⅲ类错(牙合)的疗效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比研究前方牵引和FRⅢ功能矫治器矫治乳牙骨性反(牙合)的疗效.方法 广州市儿童医院口腔科治疗的骨性乳牙反(牙合)患者57例,年龄3~7岁,平均5.3岁,随机分为2组,前方牵引组29例,FRⅢ组28例.对照组为正常乳牙(牙合)儿童, 30人.患者治疗前后拍摄头颅侧位片,以X线头影测量方法评价疗效.结果 前方牵引组和FRⅢ组均可矫正乳牙骨性反(牙合).FRⅢ组上前牙唇倾,下前牙舌倾,上下颌骨无明显变化.前牵引组上前牙唇倾,上颌骨A点前移2.98 mm,上颌骨长度增加2.78 mm.结论 在乳牙骨性反(牙合)的治疗中,FRⅢ功能矫治器主要通过移动牙齿消除反(牙合),无骨性作用,而前牵引除有牙齿移动外,还可以促进上颌骨的发育.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患有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安氏Ⅱ类2分类患者给予平面导板矫治器进行治疗,分析其临床效果,为正畸临床提供指导意义。 方法 选择2013 年1月到2014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就诊的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伴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20例,用美国Myotronics K7神经肌肉牙医学分析系统记录每位患者带用平面导板矫治器治疗前、后的下颌运动轨迹及髁突震动频率的变化。 结果 ①平面导板矫治器治疗后下颌的最大张口度、前伸、侧方运动与治疗前相比变化不大,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平面导板矫治器治疗后开口型牙合位偏移与治疗前相比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平面导板矫治器治疗后颞下颌关节的运动振幅与治疗前相比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平面导板矫治器有利于深覆牙合患者打开咬合,改善下颌运动模式,缓解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相关症状,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安氏Ⅱ类错(牙合)发病率高,且多源于下颌后缩或下颌发育不足.临床上常用功能性矫治器调整上下颌骨的矢状向关系.本文从功能性矫治器的作用机制、矫治时机以及治疗后患者颞下颌关节的适应性改建方面进行了阐述,以了解功能性矫治器前伸下颌对颞下颌关节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Twin-Block功能矫治器治疗功能性-骨性AngleⅢ类错(牙合)的临床疗效及矫治器评价.方法选择在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门诊求治的替牙期前牙反(牙合)患者20例,男8例,女12例.年龄最大11岁,最小7岁,平均年龄8.6岁.下颌可后退至切牙相对.每位患者矫治前及矫治完成后拍摄头颅侧位片.置活动Twin-Block功能矫治器.用Steiner方法测量矫治前及矫治完成后的头颅侧位片,做配对t检验.结果矫治一个月,患者前牙覆盖可达切牙对刃;矫治3~4个月,前牙覆盖达3mm左右.ANB角平均增加2.5°(P<0.01):SNA角平均增加2°(P<0.01).Twin-Block有促进上颌发育的作用.结论 Twin-Block功能矫治器治疗功能性-骨性AngleⅢ类错(牙合)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下颌(牙合)垫矫治器配合头帽颏兜牵引矫治替牙期前牙反(牙合)的机制.方法 选择临床16例替牙期前牙反(牙合)患者,使用下颌(牙合)垫矫治器配合头帽颏兜牵引.结果 经过6~11个月的治疗,下颌(牙合)垫矫治器配合头帽颏兜牵引,16例替牙期前牙反(牙合)解除.L1-NB、IMPA、SNB减小,有统计学差异(P<0.01),Y-axis、MP-SN、Co-S增加,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 下颌(牙合)垫矫洽器配合头帽颏兜牵引,矫治替牙期前牙反(牙合)的机制是内收下前牙,下颌向后移动及顺时针旋转,同时释放了上颌及上前牙向前的生长力.  相似文献   

20.
方丝弓矫治器结合下颌平导矫治前牙牙性反3例,反(牙合)解除时间分别为1月,1.7月和2月,反(牙合)的解除以上前牙唇向倾斜为主.作者介绍了下颌平导的制作方法,临床应用及适应症.利用方丝弓矫治器控制牙齿移动,纠正反(牙合).作者认为此方法在矫治反(牙合)的同时可纠正深覆,反(牙合)解除后即可停戴平导,简化了治疗.平导对前牙覆(牙合)的影响有"自限性",不会造成前牙区开(牙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