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超广谱β内酰胺酶CTX-M型新进展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产生 β内酰胺酶是细菌对 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最重要的机制[1,2 ] 。随着新一代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第三代头孢菌素 ,单酰胺菌素等在临床上的大量使用 ,细菌产生的 β内酰胺酶也越来越复杂 ,迄今为止已有 190余种[3 ] 。其中质粒介导的超广谱 β内酰胺酶 (ESBL)引起大家广泛的注意 ,现已发现ESBL近百种 ,其中TEM型的 6 7种 ,SHV型的 2 4种 ,OXA型的 8种 ,更有最近发现的CTX M型也已有 12种。它们耐药谱宽 ,耐药程度高 ,传播范围广 ,几乎遍布世界各地。一、传统的ESBLsESBL是指对绝大多数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  相似文献   

2.
AmpC β内酰胺酶的检测   总被引:43,自引:3,他引:43  
AmpCβ内酰胺酶 (简称AmpC酶 )是由肠杆菌科细菌或/和绿脓假单胞菌的染色体或质粒介导产生的一类 β内酰胺酶 ,属 β内酰胺酶Ambler分子结构分类法中的C类和Bush Jacoby Medeiros功能分类法中第一群 ,即作用于头孢菌素、且不被克拉维酸所抑制的 β内酰胺酶。故AmpC酶又称作为头孢菌素酶[1,2 ]。AmpC酶按其产生的方式分为 3类 :诱导高产酶、持续高产酶和持续低产酶[2 ,3 ]。 (1)诱导高产酶 :AmpC酶的合成往往与 β 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存在有关。绝大部分肠杆菌科细菌和绿脓假单胞菌在正常条件下 (即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存在的条件下 )只…  相似文献   

3.
近来经常提到ESBL菌 ,在临床上也越来越多地分离到这种细菌 ,此菌对多种抗生素耐药 ,给临床上感染的治疗带来困难 ,ESBL菌的出现与流行已经引起广大临床医生的关注。那么ESBL菌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在前文介绍细菌耐药机制时已经谈到过细菌可以通过产生一种灭活酶来破坏抗生素的结构而使其失效 ,从而对某种抗生素耐药。因为这种灭活酶主要是破坏 β -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主要抗菌结构———β -内酰胺环 ,所以我们又称这种酶为 β -内酰胺酶。本世纪 4 0年代人类就开始应用第一个 β -内酰胺类抗生素———青霉素 ,但是随着青霉素的…  相似文献   

4.
细菌耐药性的增长已成为我国乃至全世界的严重问题 ,主要致病菌对临床常用抗生素耐药率达40 %以上 ,耐药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感染已成为治疗失败和死亡的重要原因 ,某些传统用药的观点必须改变 ,其中 ,β 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问题更趋严峻[1] 。1 β 内酰胺类抗生素及其酶β 内酰胺类抗生素包括青霉素类、β 内酰胺酶抑制剂、头孢菌素 1、2、3、4代、碳青霉烯类、氧头孢烯类和单环β 内酰胺类 ,这 6类β 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主核结构上都含有 β 内酰胺酶环 (Lactam) ,细菌产生水解β 内酰胺酶环的酰胺键断裂的酶 ,称之为β 内酰胺酶 ,它能使β…  相似文献   

5.
β-内酰胺酶测定进展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概述β 内酰胺酶类抗生素包括青霉素类 ,头孢菌素类 ,非典型 β 内酰胺类等 ,是品种最多 ,研究进展最快 ,临床应用最广泛的一大类药物。在世界抗生素市场中 β 内酰胺类抗生素占主导地位。从第一个青霉素G上市至今β 内 酰胺类抗生素将近有 6 0年的历史 ,由于长期大量的应用 ,细菌对这类药物的耐药性比较严重。1 1 细菌产生耐药机制 主要有如下几种。灭活酶 主要为 β 内酰胺酶 (2 0 0多种 ) ,使抗生素失效。靶位改变 与抗生素结合靶位的改变 ,使抗生素作用下降。细菌膜通透性的改变 使抗生素不能或很少进入细菌体内到达作用靶位。…  相似文献   

6.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的检测及耐药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自 198 3年德国首次发现由质粒介导能水解甲氧亚氨基 β内酰胺类和单酰胺类抗生素 β内酰胺酶 ,即超广谱 β内酰胺酶 (ESBL s)菌株以来 ,产 ESBL s细菌流行在世界各地被广泛报道 〔1〕。产生β内酰胺酶是大多数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机制 〔2〕。 ESBL s主要由肠杆菌科细菌产生 ,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为其代表菌种。对 110株肺炎克雷伯菌、75株大肠埃希菌产 ESBL s情况及耐药特点进行分析 ,报告如下。1 材料及方法1.1 菌株、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 :所有菌株来自住院患者送检的非重复性痰、咽拭子、血、尿和分泌物等标…  相似文献   

7.
五种酶抑制剂复合制剂对产超广谱酶菌株的抗菌活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由质粒介导的超广谱 β 内酰胺酶 (ESBLs) ,对几乎所有β 内酰胺类抗生素均有较强的灭活能力 ,β 内酰胺类抗生素与 β 内酰胺酶抑制剂组成的复合制剂有抑酶抗菌的作用。我们测定了 5种 β 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对产ESBLs菌株的抗菌活性。一、材料和方法1 试验菌株 :来源于我院 1999~ 2 0 0 0年检出的产ESBLs菌株 15 4株。2 试剂 :阿莫西林 /克拉维酸 (AOA)、替卡西林 /克拉维酸 (TIA)、氨苄西林 /舒巴坦 (AMS)由上海伊华医学科技有限公司生产 ;头孢哌酮 /舒巴坦 (SPZ)由美国BBL公司生产 ;哌拉西林 /他唑…  相似文献   

8.
临床分离的革兰阴性杆菌的耐药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β-内酰胺酶是细菌最常产生的、能水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一种酶,是革兰阴性杆菌对β-内酰胺类药物产生耐药的最主要机理。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临床治疗感染性疾病中应用最多的一类药物,近年来,随着头孢3代抗生素等在临床广泛应用,出现了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细菌,这其中大多数为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氏菌,而且目前在临床分离的比率有逐年上升趋势。我们应用纸片扩散法检测革兰阴性杆菌对常见抗生素的敏感性,应用双纸片协同试验筛选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细菌,确证实验采用头孢他啶联合克拉维酸纸片扩散法,来研究临床分离的革兰阴性杆菌的耐药性及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比率,并分析常见革兰阴性杆菌的耐药趋势,为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近 2 0年来种类繁多的抗菌药物不断用于临床治疗 ,而细菌的耐药性亦变得日趋复杂 ,特别是 β 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广泛及不合理使用 ,耐药菌株迅速增加。超光谱β 内酰胺酶主要由肠杆菌科细菌产生 ,尤以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为代表[1] ,为了解ESBLs菌的发生率和耐药特点 ,以控制ESBLs菌的传播和流行 ,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我们对 2 6 0株大肠埃希菌和 176株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和药物敏感情况作分析比较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和方法1 1 菌株 所有菌株分离于西南医院 2 0 0 0 .1~ 12月住院及门诊病人送检的痰、…  相似文献   

10.
美罗培南 (商品名 :美平 )系第二代碳青霉烯类抗生素 ,是一组新型 β 内酰胺抗生素 ,其抗菌谱广 ,抗菌活性强 ,对革兰阴性、革兰阳性需氧及厌氧菌皆有良好的抗菌作用。对细菌产生的青霉素酶、大多数 β 内酰胺酶、尤其是超广谱β 内酰胺酶 (ESBLs)高度稳定[1] 。为了解美平对革兰阴性杆菌的敏感性 ,我们对临床分离的 387株革兰氏阴性杆菌用K B纸片扩散法做了美平的药敏试验 ,并与亚胺培南 /西司他丁 (商品名 :泰能 )做了比较 ,结果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菌株  2 0 0 1年 11月至 2 0 0 2年 2月分离自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住院及门诊…  相似文献   

11.
朱新青 《护理研究》2013,27(8):746-747
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指分子结构中具有β-内酰胺环结构的抗生素,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不典型β-内酰胺类和β-内酰胺酶抑制剂等[1]。该类抗生素广泛应用于临床,品种繁多、剂量不等,教科书和药典上除了有青霉素和头孢唑啉钠的药物敏感试验皮试液配制方法外,其他-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皮试  相似文献   

12.
李华  吴鸿范  单志英  葛庚芝 《临床荟萃》2001,16(11):524-525
近年来 ,随着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 ,使细菌极易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 (extended spectrumβ-lactamases,ESBL s)。此酶能导致细菌对大多数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及单环类抗生素耐药。目前 ,产 ESBL s细菌在标本中的分离率有增加趋势 ,由其引起的医院暴发感染也时有报道 ,这给临床感染的治疗带来了新的难题。因此 ,了解产 ESBL s菌的流行 ,建立一套完善的检测方法及有效地控制 ,由产 ESBL s菌株引起的感染是十分必要的。1  ESBL s的产生、发展及其分类1983年 ,德国报道了世界上首例对广谱头孢菌素耐药的临床分离株…  相似文献   

13.
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羽 《护理学报》2003,10(2):68-70
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是大多数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重要机制。笔对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产生机制、分类、检测方法、耐药谱及其主要的产生菌种等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4.
罗羽  壬仙园  夏培元  殷春红 《护理研究》2004,18(10):847-849
[目的 ]检测第三军医大学附属西南医院ICU临床分离黄杆菌产 β -内酰胺酶 (bla)、超广谱 β -内酰胺酶(ESBLs)情况及对临床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性 ,以期为治疗黄杆菌属感染的经验用药方案和预防感染护理措施的制订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 ]用纸片法、PCR扩增法检测产bla情况 ;双纸片协同法检测产ESBLs情况 ;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用K -B法和梯度琼脂平板法测定。 [结果 ] 3株黄杆菌均产bla和ESBLs ,且对 β -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率高 ,对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及加酶头孢菌素较敏感。 [结论 ]院内感染黄杆菌普遍产bla ,对 β -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率高 ,可优先选用氟喹诺酮类抗生素或加酶抑制剂的 β -内酰胺类抗生素治疗该菌导致的感染 ,应加强护理措施控制耐药质粒的传播  相似文献   

15.
β 内酰胺酶是由细菌产生的能够水解 β 内酰胺类药物的药物灭活酶 ,可分为固有 β 内酰胺酶和诱导型 β 内酰胺酶 ,前者可用常规药敏方法或化学定性方法检测[1] ,而后者必须在有诱导剂存在时才能产生 ,因此就目前的药敏试验方法无法检测 ,容易被忽视。作者采用纸片法进行诱导型 β 内酰胺酶检测及药敏试验[2 ] ,现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 1 材料 临床送检标本 10 1株 ,其中铜绿假单胞菌 65株 ,阴沟肠杆菌 3 6株。培养基选用M -H琼脂平板 (浙江省军区后勤部卫生防疫检验所 ) ,诱导剂亚胺培南药敏纸片 10 μg/片 ,铜绿假单胞质控菌株 …  相似文献   

16.
在肠杆菌科检测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探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随着第三代头孢菌素(TGC)应用于临床,革兰阴性杆菌逐渐产生耐药,经专家研究发现是该类菌产生了β内酰胺酶(ESBL)所致。检出ESBL可指导临床用药,避免使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以免延误病情和浪费。产生此酶的菌株,往往具有多重耐药性。因此,及时检出...  相似文献   

17.
AmpC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6,自引:1,他引:35  
细菌耐药性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 ,其中由革兰阴性杆菌引起的耐药性在临床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一旦这类细菌由于某种机制而产生了大量由染色体或质粒介导的 β内酰胺酶 (青霉素酶 ,头孢菌素酶 ,碳青霉烯酶等 ) ,则可使抗生素失活。AmpC酶是革兰阴性杆菌所产生的染色体介导的头孢菌素酶 ,由ampC基因编码。近年来亦不断在细菌中发现了由质粒介导的与其同源的头孢菌素酶 ,故将其称为Am pC族酶。它们与质粒介导的ESBLs都能使包括第三代头孢菌素在内的许多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失活 ,是革兰阴性杆菌产生的最重要的两类 β内酰胺…  相似文献   

18.
鲍曼不动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对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进行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性分析。方法K-B法、琼脂稀释法检测35株鲍曼不动杆菌对14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敏感性;碘—淀粉测定法、三维试验、协同法、纸片扩散确证试验检测青霉素酶、头孢菌素酶(AmpCs)、金属β-内酰胺酶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PCR扩增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基因Tem-1。结果35株菌株有28株表现为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多重耐药,其中产青霉素酶的菌株16株,产AmpCs的菌株10株,产金属β-内酰胺酶的菌株2株,产ESBLs的菌株3株;9株同时产青霉素酶和AmpCs,2株同时产金属β-内酰胺酶和ESBLs。多数耐药菌株均扩增出Tem-1基因。结论鲍曼不动杆菌产生β-内酰胺酶是其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产生β-内酰胺酶是革兰阴性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机制之一,临床上最重要的是超广谱β-内酰胺酶和AmpC β-内酰胺酶,其次是金属β-内酰胺酶。这三种酶的耐药谱、对酶抑制剂的敏感性有明显差异,因此在治疗抗生素的选择上亦有所不同。现主要针对超广谱β-内酰胺酶和金属β-内酰胺酶的生物学特性、流行情况与耐药性,以及治疗抗生素选择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不动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不动杆菌是重要的条件致病菌 ,对 β 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率在逐渐上升。本文从β 内酰胺酶的产生、菌膜通透性的改变以及PBPs的改变等方面就不动杆菌对β 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