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阳痿,先秦时期称作"不起",汉唐时期多作"阴痿",宋元时期医家开始从"阳"的角度命名本病,《扁鹊心书》中首载"阳萎"一名,明代周之干的《慎斋遗书》首载"阳痿"之称,并广为后世医家沿用。与勃起功能障碍、阴痿、阳萎等名称相比较,仍以"阳痿"之名最为规范和普适。本病的定义,应该涵盖"痿而不举""、举而不坚"、"坚而不久"三重含义在内为宜。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脑瘤非纯从头痛等症状判断用药,而以"瘤之为义、留滞不去"说,围绕"留"、"积"以先天邪毒、邪风客脑、沫痰舍脑、凝血蕴脑而辨因用药;"留"、"积"在脑,脑居人身之首,其位最高,以风药上行、虫药通透而辨位用药,以适应脑的特定生理和病位;以年龄大小、病程长短、治与未治而辨体用药。辨证与辨病结合,综合用药,以求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3.
汪恒  袁惠 《国医论坛》2012,27(5):24-24
"咳而遗溺"、"咳而遗失"为咳嗽时分别伴有小便自遗、大便自出的两种症状,二者同见于《素问.咳论》:"肺咳不已,则大肠受之,大肠咳状,咳而遗失。……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咳状,咳而遗溺。"  相似文献   

4.
王建修 《光明中医》2014,(8):1688-1690
梅花针是在古代九针中的馋针基础上,经历代医家不断研究、改进而发展起来的一种针法。 古称"半刺"、"浮刺"、"毛刺"、"扬刺"、"丰刺"等,由于刺得浅,所谓"刺皮不伤肉",故称皮肤针。  相似文献   

5.
阐述针灸"治未病"的学术思想,即强调"无病"、病而未发、已病而未传变等"未病"状态,并提出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及病后防止复发的治疗原则。同时强调了针灸重固护正气、保持机体正气充盛的作用及其预防保健作用。  相似文献   

6.
王勇 《四川中医》2010,(8):18-19
首先从"气分阴阳"调控理论辨析"阴虚发热"证,纠正把阴虚发热阐释为"血虚发热"、"津液虚发热"的不正确说法,分析其实质,规范化阴虚发热证的病机为阴气的虚亏。然后分析两种"阴虚发热"证的动物造模方法,第一种造模方法(热性药物伤阴)所造的"阴虚发热"模型以阴气虚损为主,病理机制单纯,更有利于研究使用。而第二种造模方法(伤津脱液加菌毒)所造的"阴虚发热"动物模型的应用会易于使人产生因津液虚亏而发热或血虚而发热的不良导向。  相似文献   

7.
1膏方的特性和作用 膏方乃方剂剂型中"膏剂"的一种,又称"煎膏"、"膏滋",是将药材反复煎熬,去渣取汁,加以浓缩,纳冰糖或蜂蜜等收膏而成。"膏"者,《说文解字》有"肥也"的释义,而《释文》又言"用以润物曰膏"。前者道起肥厚脂溢的性状,后者论其荣润滋养之作用。  相似文献   

8.
便秘一证在《伤寒论》中有"阳结"、"阴结"及"脾约"名称,其后又有"风秘"、"气秘"、"热秘"、"寒秘"、"湿秘"及"热燥"、"风燥"等说。《景岳全书.秘结》认为:"此其立名太烦,又无确据,不得其要,而徒滋疑惑,不无为临证之害也"。  相似文献   

9.
心血管疾病在中医属于心悸、怔忡、胸痹、真心痛、眩晕、心痛等范畴。近年来,现代医学对痰瘀之间关系有了更深的认识,对痰瘀在心血管发病及治疗中的作用更加明确,并认识到瘀血除了与"有形之痰"结合致病外,更重要的是在于"无形之痰"、"微观之痰"。1中医对痰浊瘀血的认识中医素有"津血同源"、"痰血同源"、"痰瘀同源"之说。痰浊为津液在体内输送和排泄过程中发生障碍,停留在体内而致。瘀血是指体内血液停滞不能正常运行而成。  相似文献   

10.
失眠古称"不寐"、"不得眠"、"目不瞑",是指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病证。其轻者入睡困难,眠而易醒,醒而难以入睡,亦有时睡时醒等,严重者则整夜不能入睡。早在《黄帝内经》中《素问·逆调论篇》即有"胃不和则卧不安"的记载,《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中亦有"虚劳虚烦不得眠"的论述,《类证治裁·不寐》亦有"阳气自动而之静则寐……不寐者,病在阳不交阴也"的记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