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针对《新中医》所载《石膏性大寒商榷》一文中所持石膏性微寒的观点,与王琳、李成文等同志进行商榷。方法文献整理、逻辑分析、推理论证。结果认为王文之论述不甚严谨,所列之论据不足以否定石膏性大寒之说,亦不足支撑其石膏性微寒的观点。结论结合文献资料和临床实践学习,笔者认为《伤寒论》所载石膏性寒之说更为准确,而对大寒、微寒之论存疑。  相似文献   

2.
从文献学和临床应用的角度探讨了中药石膏的药性,包括微寒、寒、大寒以及微寒与大寒并举,指出当前药典、辞书、教科书等将石膏药性单列为大寒,既不符合对石膏药性认识的历史沿革,更与临床应用不尽吻合,其石膏药性应以微寒为宜。  相似文献   

3.
石膏药性辨析朱西杰杨利侠陈燕关键词石膏性味寒石膏(GypsumFibrosum)为一种含水硫酸钙(CaSO4·2H20)的矿石。对于其药性,历代医家争议较大,有性微寒、性寒、性凉而微寒、性寒凉、性大寒诸说。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全国高等医药...  相似文献   

4.
妙用石膏心得上官钧福建光泽中医院(光泽354100)谢永丹厦门市第一医院石膏为单斜晶系的硫酸钙矿石。味辛、甘,性大寒。归肺、胃二经。临床用于清热降火,由于性大寒,医者往往少用或填用。笔者读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后大受启发,“放胆用之”于临床,每获佳...  相似文献   

5.
<正>中药炮制又称炮炙,是我国历代医家长期实践的结晶。中药炮制不仅能纯洁药物、减轻毒性,更重要的能改变药物的性能和主治,以适应临床的治疗需要。如普通一味中药经不同方法炮制,其作用即有不同的疗效。例如:生石膏,性大寒,能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石膏,即石膏经火煅后,性寒偏平和,  相似文献   

6.
中药炮制又称炮炙,是我国历代医药家长期实践的结晶。中药炮制不仅能纯洁药物、减轻毒性,更重要的是能改变药物的性能和主治,以适应临床的治疗需要,如普通一味中药经不同方法炮制,其作用即有不同的疗效。例如:生石膏,性大寒,能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石膏,即石膏经火煅后,性寒偏平和,  相似文献   

7.
夏小军 《新中医》2002,34(3):52-52
石膏味辛甘,性大寒,入肺、胃二经,具有清热泻火,除烦止渴之功效。笔者在儿科临证时常以石膏为主药,治疗时行温疫、痰热壅肺、胃热炽盛所引起的诸多病证,每获良效,现举案例3则,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石膏是临床常用的中药,历代医家对石膏药性属寒凉无疑,但对其为大寒之性或是微寒之性多有争议。文章通过综述古代经典文献对石膏药性的记载及近代医家学者对石膏药性的探讨辨析,结合生活、临床思考,认为中药四气只是对中药药性寒热程度不同的分类,将石膏药性细分为微寒、大寒,与各医家本身对事物的认知差异、体验差异相关,并无绝对,所以石膏药性以寒为宜。  相似文献   

9.
张锡纯认为石膏性微寒而非大寒,凉而能散。其应用石膏所涉病变范围甚广,且用量较大,并指出生石膏与煅石膏的不同药性及用法。  相似文献   

10.
石膏乃"泻热之圣药",始载《神农本草经》,辛、微寒,《名医别录》改为辛甘、大寒,《中药学》教材及《中国药典》也标为"大寒"。石膏辛甘后世无异议,大寒分歧较多。石膏本非大寒,乃清而和缓的微寒之性,寒凉之性虽不及黄连、黄柏、龙胆草等苦寒之品,清热能力远高于诸药;张仲景17首方剂用石膏,白虎汤因何重用石膏,微寒何能胜任阳明大热?石膏虽为微寒但质重气轻味辛,质重能坠热下趋,气轻可透热外出,味辛则横通郁结,热乃散消于无形之中,配知母苦寒增强清热之力;微寒亦是张锡纯用石膏之基础,治愈例证数以千计,少则三两,多则七八两,甚则达数斤,患愈之后,饮食有加,毫无寒胃之弊;无论经典文献或医家悬壶,均可证石膏"微寒"而并非"大寒",可放胆运用。石膏治烦乃取寒凉能清,质重能降,辛能散郁之性;大渴必为邪热深伤津重,胃为水谷之海、营卫之源,人参补中益气,鼓动水谷生化,方为治津伤口渴要药,仲景治阳明大渴必加人参;石膏只清邪热,切不可见表象而言石膏为止渴要药,更不可不见大渴而不投白虎于危难之中。石膏发汗,只发实热之汗,不发新受风寒之汗;内热壅盛无论有汗、无汗皆可用石膏,解肌发汗以清热,热清汗自止。石膏味辛能行、能散,微寒能清、能凉;能凉解郁热,消除热痛(因热致郁而痛)。结论:石膏质重气轻、性辛甘,微寒非大寒,能除烦不能生津止渴;解肌发汗只发身有实热之汗,不能发新受之风寒也;能凉解郁热,消除因热致郁而痛者。无论内伤外感、偏虚偏实,确有热者,投无不宜;合理配伍,对虚实并见、寒热错杂或因郁致热,因热致郁等证亦无不宜,即使大剂量运用亦无寒凉伤中之弊。正如王焘所言"石膏无毒有大益,乃养命上药,不可忽其贱而疑其寒"。  相似文献   

11.
石膏,气味淡而甘辛无毒,有解肌清热,除烦止渴,镇静,去肺、胃、三焦之热的功用,可适用于治疗急性热病,高热不退,烦躁口渴,神昏谵语,发狂,肺热喘咳,中暑自汗,疹毒发斑等证。家父在临床上应用石膏大胆、灵活、颇有见地,现整理介绍如下,仅供同志们参考。生石膏其性大寒,根据“热者寒之”的原则,不言而知石膏是用于治疗热性病的。  相似文献   

12.
石膏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清热药之一。历代对其药性的认识各不相同。有微寒说、寒说、大寒说、微寒与大寒并存说等几种。201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记载的石膏的性味是大寒。本文旨在分析历代石膏性味记载之间的规律,这对研究古方中药物的用量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赵旭凡 《光明中医》2016,(21):3208-3209
目的《中药学》第九版教材中,石膏味辛、甘,性大寒,使用注意中说"脾胃虚寒及阴虚内热者忌用"。《神农本草经》中记述:"石膏,味辛、微寒。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舌焦不能息,腹中坚痛;除邪鬼;产乳;金疮。生山谷"。整理传抄错简以及汉魏以来用药经验的《本草经集注》录述为"大寒"。生石膏在临床上的发热症状应用非常广泛,而其药性(生石膏在四气中属寒凉之性)与历代著述基本一致,但对其药性为"微寒"还是"大寒"争议颇多。因此,就其微寒或大寒之性做以下综述。  相似文献   

14.
徐兵 《光明中医》2013,28(9):1962-1963
(176)条:"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白虎汤所治均为阳明气分热邪充斥内外,弥漫表里为其特征。故本条之"表有热,里有寒"应理解为表里俱热。其脉象浮滑中的浮象,为热盛于外,滑为热炽于内,里热盛,鼓舞气血,故其证当见大热、汗出、口渴以及心烦等热象。白虎汤中知母寒而润,既能清热,又能滋养阴液,其清热之力大于滋阴养液。石膏甘辛大寒、善解肌、清热泻火、为清热之重剂。炙甘草、粳米为甘甜之品,既能补中气、调胃和中而滋化源,同时亦可节制石膏、知母为性过寒,以免使药苦泄沉重下达,不利清泄阳明之热。  相似文献   

15.
石膏大寒乎?微寒乎?福建省人民医院(福州350004)李学麟,柯声涛石膏为清热泻火之良品,似为世之公认。但纵观临床上真正用石膏及大剂量治热者,却并不多。究其因,盖因医书多载"其性大寒"之故,并诫之"能寒胃,令人不食,非腹有极热者,不可轻用"《医学启源...  相似文献   

16.
<正> 石膏是常用中药。中医文献历代都有“性味辛甘大寒,入肺、胃经,功效清热泻火,除烦渴,生肌敛疮等”的记载。中医临床应用石膏治疗温热病,温病高热身发斑疹、肺热喘咳、消渴、胃火牙痛头痛、热痹、外科疮疡湿疹等,都有较好疗效。现将笔者多年临床治疗中,应用石膏的体会,介绍如下,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7.
关于《中国药典》2010年版石膏药性内容的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考证历代本草及古今应用,认为石膏"大寒"之性值得商榷,"微寒"之性更为稳妥,通过考证能让广大医者正确认识石膏,更好地为临床服务。  相似文献   

18.
生石膏性寒,则具清热之功;其味辛,主散,则具透邪外达之功;其入肺胃经,主治中上二焦热证,而不侵及下焦。石膏虽味辛,具有透散之性,但它与其他普通的寒凉药同样具有质重沉降之性,石膏沉降之性能折上逆之气使之下行,从而起到凉降的作用。生石膏的清透及凉降之性在临床应用中往往是同时发挥,二者不可分割,也正因如此,生石膏在热病中的使用非常广泛,深受医家推崇。  相似文献   

19.
葶苈子属清化热痰类药,性寒,有祛痰定喘、泻肺行水之功效.<本草求真>曰:"葶苈辛、苦、大寒,性急不减硝黄,大泻肺中水气月贲急,下行膀胱,故凡积聚疒徵结,伏留热气,水肿痰壅,嗽喘经闭便塞至极等证,无不当用此调."  相似文献   

20.
浅谈张锡纯用石膏的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浅谈张锡纯用石膏的特色陈梅湘(山东省青岛中西医结合研究所266002)关键词医学衷中参西录,石膏,张锡纯,应用特点一般认为,石膏辛甘大寒,具有清热泻火、除烦止渴之功。近代名医张锡纯对于石膏的认识有其独到之处,他指出:石膏性凉而能散,既透表解肌,又善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