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 毫秒
1.
对附红细胞体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报告作者自1981~1985年对附红体的物理、化学等方面某些特性的研究情况;试验以简单方法直接从人血液中浓集附红体,并研究其超微结构。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附红细胞体形态学特点进行研究。方法通过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对附红细胞体的超微结构进行观察。结果光镜下对附红细胞体进行血液悬滴压片,发现附红细胞体以前、后、左、右、上、下等不同的方向翻滚、扭转运动;附红细胞体细胞体单个或聚合在一起存在于血浆中或附着在红细胞上。在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下观察,附红细胞体是一种典型的原核生物,为环状、球状、盘状等多种形态,直径0.2~2.6μm不等;无细胞壁,仅有一层单层限制膜包裹,无明显细胞器和细胞核。结论附红细胞体属原核生物,为环状、球状、盘状等多种形态,无细胞壁,无明显细胞器和细胞核。  相似文献   

3.
大连地区附红细胞体的流行现状调查报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附红细胞体(简称附红体)是一群微生物体,它寄生于人和兽的红细胞表面、血浆及骨髓中,在不同动物中寄生的附红体是以其种类命名,如猪、牛与鸭子附红体等。附红细胞体病(简称附红病)是由于附红体感染机体而致的一种人兽共患传染病,目前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报告了动物及家畜附红体感染。1995年我省分别于抚顺市与贫困的西丰县计  相似文献   

4.
人附红体的电镜特点及附红体病的临床治疗观察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附红细胞体 (Eperythrozoon简称附红体 )是寄生于人和动物红细胞表面、血浆及骨髓中的一群多形态的微生物。192 8年Schilling和Dinger首次在啮齿类动物中查到了附红体。以后相继在其它动物和家畜中也证实了有附红体感染的存在[1~ 3 ] ,。迄今为止  相似文献   

5.
宁夏人、畜附红细胞体的感染与防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附红细胞体 (Eperythrozoon) (简称 :附红体 )是寄生在人和动物血液里 ,附在红细胞表面和游离在血浆中的一种生物小体 ,能引起附红体病。在急性发病时 ,出现黄疸 ,贫血和发热 ,一般多为隐性感染。流行于夏秋季节 ,可能由吸血的节肢动物传播 ,也可通过污染的针头或器械传染。是一种新的人兽共患病。目前已有 2 0多个国家报道了此病发生。在国内 1981年河北省畜牧兽医研究所晋希民首报兔附红体的感染〔1〕。笔者于 1983年报告了“马、驴、骡、牛、羊、猪、兔、鸡、小白鼠和人的血液中查到附红体的感染。其中马属动物及人类感染附…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盐酸、胃蛋白酶、胰蛋白酶对附红细胞体活力的影响,探讨附红细胞体的消化道传播。方法用压片镜检观察附红细胞体在不同pH盐酸溶液1 h的活力变化;用不同浓度的胃蛋白酶溶液和胰蛋白酶溶液与附红细胞体菌种分别按3∶1混合,于37℃作用6 h和4h,压片镜检观察附红细胞体的活力变化;用附红细胞体菌种按5 mL/只拌料感染兔,观察附红细胞体的消化道传播情况。结果盐酸降低附红细胞体活力,在pH 4.10~5.01可存活1 h;在胃蛋白酶浓度为210u/mL时其活力6 h不减弱,在21u/mL、2.1u/mL、0.21u/mL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活力会逐步减弱,但不能将其杀死;胰蛋白酶对附红细胞体活力影响不明显。结论盐酸不能刺激附红细胞体的活力;胃蛋白酶、胰蛋白酶不能降解附红细胞体,且高浓度的胃蛋白酶对附红细胞体活力有保护作用;附红细胞体可经消化道感染传播。  相似文献   

7.
目的本研究通过人工合成猪附红细胞体ORF4基因,使其在大肠杆菌中高效表达。方法选择GenBank注册的AJ504999序列的ORF4基因,应用Graphical Codon Usage Analyser选择大肠杆菌偏爱的密码子,改变基因的transl_table,设计并合成3对寡核苷酸链,用PCR based accurate synthesis(PAS)法进行人工合成。经测序正确后,连接到表达载体PET28a,获得重组表达质粒PET28a/ORF4,导入大肠杆菌BL21(DE3),在30℃,IPTG终浓度1mmol/L的条件下诱导表达,经SDS PAGE分析,在11 kDa附近出现目的片段。结果结果表明ORF4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能够得到高效的表达,通过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表明,该蛋白存在19个配基结合位点;在21~22位氨基酸可能存在信号肽裂解位点;为胞内蛋白,没有糖基化位点。结论ORF4基因能够在大肠杆菌中表达,推测其在M.suis蛋白质的形成,M.suis的生物功能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猪附红细胞体半巢式PCR诊断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能够更加准确、敏感的检测出猪附红细胞体(Mycoplasma suis,M.suis),本试验建立一种新的诊断方法—半巢式聚合酶链反应(hemi-nested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hemi-nested PCR)。方法利用Oligo 6.0和Primer 5.0软件设计筛选出合适的PCR引物,经酶切分析和半巢式PCR进一步鉴定后进行序列测定。同时与普通PCR诊断方法进行比较。结果测得的猪附红细胞体基因序列与GenBank中发表的猪附红细胞体基因序列(AJ504999)同源性为100%。特异性试验结果表明本实验设计的PCR引物不能从弓形虫、链球菌、大肠杆菌、猪肺炎支原体和猪伪狂犬病病毒的基因组DNA中扩增出条带。通过敏感性试验,半巢式PCR诊断方法最低能够检测出0.12fg的标准模板DNA。通过与普通PCR比较,证明本试验建立的半巢式PCR更具敏感性和实用性。结论本试验建立的半巢式PCR诊断方法具有特异、敏感、实用等特点,为猪附红细胞体的检测提供了一种可靠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利用引物重叠扩增法人工合成猪附红细胞体粘附蛋白基因MSG1,并检测其免疫原性。方法将人工合成的猪附红细胞体粘附蛋白基因MSG1产物插入到pMD18 T载体中,亚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28c,构建pET28c_msg1表达载体,转入E.coli BL21,IPTG诱导表达。用SDS PAGE,Western blot方法分析鉴定,表达产物具有很好的抗原性。纯化后的重组蛋白接种昆明小白鼠后,用重组蛋白作为抗原包被酶标板,以检测接种昆明小白鼠血清抗体的产生。结果结果表明MSG1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能够得到高效的表达,并能够刺激小鼠产生较好的抗体。结论人工成功的合成了猪附红细胞体粘附蛋白基因MSG1,其基因可在大肠杆菌中高效表达,并可刺激小鼠产生较好的抗体。  相似文献   

10.
附红细胞体病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附红细胞体病(Eperythrogoonosis)是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性疾病。按其主要特征应属血液病。其病原体是立克次体目中的血巴尔通氏体(Bartonella)或希令氏血虫体等。 一、历史的回顾 在本世纪20年代中期到30年代中期分别由Schilling和Barton在哺乳动物的红细胞里和红细胞表面上发现的二分裂菌体。 Tyzzer.E.E(1938)首次发现在啮齿动物间传递血虫体的实例。并(1942)对此研究过Granamnella Haeruobartonella和Eperythrogoa在小型哺乳动物体内的感染状况。 Giovannoni M.(1946)wigand.R(1958)都用姬姆沙染色法,瑞特氏染色法,希令氏染色法染色并在普通显微镜,暗视野显微镜和相差显微镜下观察过血虫体的形态特点。 KreierJ.P等(1963)(1968)用形态学、免疫学清血技术研究过绵羊血虫体和温氏血虫体。 从发现血虫体(EPE)以来的70多年里各国畜牧兽医学家对于各种家畜家禽的血虫体病、太勒氏病(Theileriasis)锥虫病(tripanosomia)红细胞孢子虫病(Anaplasis),梨浆虫病(Piroplasmasis)的传播途径、诊断方法、治疗方法等方面陆续地发表了大量文献报告(文献从略)。  相似文献   

11.
黑胸大蠊室内繁殖、发育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阐明药用昆虫黑胸大蠊室内繁殖、发育的生物学特征。方法系统观察黑胸大蠊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生殖产卵、孵化、若虫生长、蜕皮、羽化等生活史全过程。结果统计分析了卵鞘长度、每鞘含卵数及分布、卵孵率、鞘孵率、卵期、若虫发育历期、羽化率、性比、成虫寿命、雌虫产卵期等生物学特征参数。结论实验结果为建立黑胸大蠊的人工饲养及大量繁殖方法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和详细的实验观察资料。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胆盐对附红细胞体活力的影响,探讨附红细胞体的消化道传播。方法以附红细胞体菌种与0.003%、0.03%、0.1%、0.2%、0.3%、3%猪胆盐溶液分别按1∶3混合,于37℃中,分别在1h、2h、3h、4h、5h、6h、24h用压片镜检法观测附红细胞体的活力变化。结果 3%的胆盐在2 h内能显著刺激附红细胞体增强其活力,2 h后其活力下降,6 h时其活力丧失;0.3%的胆盐在4 h内能刺激附红细胞体活力增强,4 h后下降,24 h时活力微弱;0.1%的胆盐能24 h保持附红细胞体的活力,且在3-4 h活力增强;0.003%的胆盐能在3 h内保持其活力,其后其活力减弱。结论高浓度的胆盐能先刺激附红细胞体增强其活力,随后很快抑制其活力,甚至将其杀死;0.1%的胆盐能保持附红细胞体的活力;更低浓度胆盐长时间作用也降低附红细胞体活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附红细胞体对人和小鼠红细胞的影响,以探讨附红细胞体的感染机制.方法 采集5例感染附红细胞体患者静脉血,采用PCR法检测附红细胞体特异片段,并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其红细胞CD35(CR1受体)表达.分离纯化人附红细胞体,以尾静脉注射方式人工感染小鼠,感染后通过血涂片光学显微镜检查,PCR检测及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测鉴定感染成功,流式细胞术检测其红细胞CD35表达,同时比较人和小鼠的红细胞计数、Hb含量、红细胞压积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血液指标变化.数据行t检验.结果 感染组小鼠均被附红细胞体感染,感染率在80%以上.感染附红细胞体患者和感染组小鼠血样中PCR检测均出现801 bp特异性片段,而健康对照者和对照组小鼠的血液样本未扩增出特异性片段.感染附红细胞体患者的红细胞CD35表达增加(t=20.96,P<0.01),而小鼠的红细胞CD35并不表达,感染附红细胞体的人和小鼠红细胞数量都明显减少(t=2.58,t=3.08,均P<0.01),Hb含量降低(f=2.38,t=2.78,均P<0.05),红细胞压积略有下降(t=1.56,t=0.11,均P>0.05),SOD活性略有下降(t=0.64,t=1.43,均P>0.05).结论 人附红细胞体可以在人和小鼠之间跨种传播,可以破坏红细胞正常结构,附红细胞体能够增加人红细胞CD35的表达,而小鼠的红细胞CD35不表达.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RNA干扰对结肠癌HCT116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将HCT116细胞分为转染组(转染重组质粒真核表达载体)、对照组(转染空载体质粒)和未转染组。PCR方法检测hTERT干扰序列,RT—PCR方法检测hTERT表达,HE染色、生长曲线和流式细胞术方法分别检测细胞形态、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β-半乳糖苷酶染色方法检测细胞衰老,Annexin V/PI染色流式细胞光度术检测细胞凋亡。结果转染细胞内均存在hTERT干扰序列,hTERT干扰率为21.5%;与未转染细胞相比,转染细胞核质比明显缩小,增殖率显著下降(P〈0.05),衰老细胞和G2-M期细胞明显增加(P〈0.05)。hTERT干扰显著增加结肠癌细胞凋亡(P〈0.05),而对照细胞各指标均无显著变化。结论hTERT干扰显著影响结肠癌细胞的生物学行为。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了对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运送外源抗原所诱导免疫应答特性进行评价,开展了以原核方式运送模式蛋白GFP的研究。方法利用SOEing PCR的方法把LLO的启动子与GFP融合在一起,通过同源重组的方式整合到yzuLM1-2actA和plcB基因片段之后,在LLO启动子的作用下实现GFP的表达。结果PCR扩增证实目的基因gfp融合到李斯特菌基基因组中,重组菌对小鼠的LD50为4.31×108,毒力比yzuLM1-2显著降低。以重组菌株免疫小鼠后获得的血清进行Western blot显示在27kD处出现特异印迹带;ELISA测定结果显示能诱导小鼠产生较高的抗GFP的抗体水平。结论研究结果表明减毒LM所运送的GFP能诱导小鼠产生较强的免疫应答的特性,这为减毒株yzuLM1-2运送外源保护性抗原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也为开展减毒重组菌与抗原递呈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诱导的免疫应答分析提供了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究rfbG基因对肠炎沙门菌毒力的影响,评价肠炎沙门菌缺失rfbG基因后作为减毒活疫苗的潜力。方法 利用自杀质粒介导的同源重组技术,无痕构建肠炎沙门菌Z11ΔrfbG缺失株,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分析。结果 成功构建肠炎沙门菌Z11ΔrfbG缺失株,与野生株相比,缺失株Z11ΔrfbG生化特性没有发生变化,在LB液体培养基中生长速率较慢;缺失株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显著弱于野生株,其感染J774A.1细胞后,产生的细胞毒性亦显著低于野生株。此外,缺失株可与吖啶橙溶液发生凝集,但与O9血清不发生凝集。结论 rfbG基因缺失显著降低了肠炎沙门菌Z11的毒力,且缺失株符合粗糙型菌株的特点,Z11ΔrfbG不仅具有作为沙门菌减毒活疫苗或载体的潜质,也具有作为DIVA疫苗的潜力,为肠炎沙门菌减毒活疫苗的开发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 目的 实验室条件下比较不同温度对白纹伊蚊氯氰菊酯抗性品系和敏感品系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和差异。方 方 法 法 选择20、 25 ℃和28 ℃ 3个不同温度条件下饲养的白纹伊蚊氯氰菊酯敏感和抗性品系, 观察2个品系的繁殖、 发育及 平均寿命等生物学特性, 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结果 25 ℃下抗性品系卵的孵化率 (69.37%±0.01%) 和化蛹率 (77.04%±0.07%) 显著低于敏感品系 (孵化率和化蛹率分别为85.24%±0.03%和88.23%±0.05%), 分别下降了25.88%和 11.18%; 在实验温度下各品系成蚊预期寿命随温度增加而缩短, 敏感品系在28、 25 ℃和20 ℃下历期分别为19.75±0.10、 23.65±0.07 d和25.08±0.08 d, 而抗性品系在上述3种温度下则分别降为17.21±0.09、 20.95±0.09 d和22.58±0.10 d; 同时, 抗性品系成蚊平均寿命低于敏感品系; 同一实验温度下抗性品系幼虫发育周期较敏感品系延长, 28 ℃下差异最大, 抗性 品系和敏感品系分别为156.2 h和137.1 h; 不同品系幼虫发育历期随温度升高而缩短, 28、 25 ℃和20 ℃下敏感品系和抗 性品系幼虫发育历期分别为137.1、 163.3、 247.7 d和156.2、 182.3、 263.2 d, 上述指标两者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 0.05)。结论 结论 不同温度下, 白纹伊蚊抗氯氰菊酯品系环境适应能力和生殖力水平均低于敏感品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