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慢性肾功能衰竭常用排毒解毒法介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慢性肾功能衰竭(肾衰)是多种慢性肾脏疾病发展到最后阶段出现的一种临床综合征,以肾功能进行性减退,代谢废物潴留,水、电解质、酸碱失衡为病理生理特征,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中医归属“肾劳”、“癃闭”、“关格”、“肾风”、“溺毒”等范畴,乃脾肾衰败、湿浊瘀血等“毒”邪内阻的本虚标实之证,故本病的治疗可从泄浊解毒入手,开启治疗肾衰之新思路.现将笔者临床上常用的排毒解毒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慢性肾衰是多种慢性肾脏疾病发展到最后阶段出现的一种临床综合征,以。肾功能进行性减退,代谢废物潴留,水、电解质、酸碱失衡为病理生理特征,临床表现可以多种多样。中医将本病归属于“肾劳”、“癃闭”、“关格”、“肾风”、“溺毒”等范畴。为脾肾衰败,湿、热、浊、痰、风、瘀等“毒”邪内阻的本虚标实证,故本病的治疗离不开泄浊解毒,笔者现将临床常用有效的治疗肾衰解毒药对介绍如下,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3.
运用络病理论探讨慢性肾功能衰竭治疗新思路.通过对肾络生理、病理的阐述,提出痰、瘀、毒、虚共同导致的肾络瘀滞是慢性肾衰的病理基础,养血活血、和络泄浊法是治疗慢性肾衰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随着慢性肾衰中医临床研究的深入,许多医家认为慢性肾衰患者均存在浊毒内蕴的病理改变,而浊毒内蕴与肾气衰竭密切相关,临床和实验研究都证明补肾和泄浊的方法能明显改善这种浊毒内蕴的局面,基于此提出"肾主泄浊"的概念。肾主泄浊是指肾脏具有促使体内代谢产生的浊邪毒物以及通过其他途径进入体内的浊邪毒物排出体外的功能,肾的这一功能是肾的重要生理功能。机体要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就必须依靠肾的泄浊功能,如肾不泄浊、积蓄日久就会形成浊毒内停的局面。  相似文献   

5.
运用络病理论辨治慢性肾功能衰竭解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运用络病理论探讨慢性肾功能衰竭治疗新思路。通过对肾络生理、病理的阐述,提出痰、瘀、毒、虚共同导致的肾络瘀滞是慢性肾衰的病理基础,养血活血、和络泄浊法是治疗慢性肾衰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慢性肾衰是多种慢性肾脏疾病发展到最后阶段出现的一种临床综合征,以肾功能进行性减退,代谢废物潴留,内环境失衡为病理生理特征,临床表现可以多种多样。中医与“肾劳”、“癃闭”、“关格”、“肾风”、“溺毒”等相类似,乃脾肾衰败,湿浊瘀血内阻的本虚标实之证。笔者认为就其病因及病机而言,离不开毒邪,临床治疗常从排毒解毒法[1]入手,取得较好疗效,本文拟从其特征与分类,阐述慢性肾衰之毒。内科病证之毒,尤其是在慢性肾功能衰竭中的毒,笔者认为是指病程日久,肾元虚衰,邪气至盛且蕴蓄不解之谓。与外感六淫不正之气、传染性之疫毒、外科之火…  相似文献   

7.
健脾益肾、泄浊排毒法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36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常峥 《中医杂志》2002,43(2):129-130
慢性肾功能衰竭(慢性肾衰)是指原发性或继发性慢性肾疾患造成肾结构和功能损害,并引起一系列代谢紊乱和临床症状所组成的综合征。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脾肾两虚证是慢性肾衰的最常见证型,并常兼夹浊毒内蕴。我们采用健脾益肾、泄浊排毒法为主的方药治疗本病患者72例,取得了一定的疗效。1 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8.
介绍邵朝弟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竭的经验:邵教授认为慢性肾衰竭以脾肾两虚为本,湿浊瘀毒为标,治疗上强调在健脾益肾的基础上祛湿泄浊,经多年临床实践总结出"肾衰1号汤",用于慢性肾衰竭中后期气血亏虚、湿浊内阻之证。并附验案1则说明。  相似文献   

9.
刘旭生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经验摭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旭生教授认为慢性肾衰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主要指脾、肾两脏虚弱,标实主要指湿浊、水气、瘀血等浊毒为患,治疗以“补益脾肾、通腑泄浊”为法,临床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0.
向英歌  邓国林 《山西中医》2010,26(12):55-56
慢性肾功能衰竭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类疾病。其病变脏腑重点在脾肾二脏,病机关键是脾肾亏虚,浊毒内蕴瘀血,临床运用健脾益肾,活血泄浊法治疗慢性。肾衰,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11.
慢性肾衰中医病机属于脾肾两虚为本,湿浊、瘀血、尿毒贮留为标。辨证论治当分标本缓急,即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或标本兼治。张琪教授认为慢性肾衰临床上以标实为主时应以降浊为主,降浊有化湿浊、泄热、解毒、活血诸法;以虚证为主时,必须以保元为主,保元主要以健脾补肾为主;如虚实挟杂、本虚标  相似文献   

12.
刘宇  郭立中 《吉林中医药》2012,32(11):1105-1107
近年研究认为,脾肾阳虚、浊毒瘀阻是慢性肾功能衰竭(CRF)的重要病机表现之一,运用温阳泄浊法治疗CRF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运用中药辨证论治,内服和灌肠相结合,个体化治疗,对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的意义及价值.温阳泄浊法主要药物附子、大黄,药理研究提示其具有降低慢性肾衰血肌酐及尿素氮、尿酸,调节脂代谢等作用.温阳泄浊法用于慢性肾衰的治疗有很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13.
徐铭聪  马晓燕 《光明中医》2022,37(4):584-586
慢性肾衰的发病率在中国已逐年上升,而现代医学对其无较为有效的治疗手段.中医治疗慢性肾衰日久,主要从脾肾出发,形成了以补益脾肾、祛湿毒瘀浊的基本思路.心为君主之官,统领全身,功能失常,亦会影响全身各脏腑机能.故从心论治慢性肾衰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吴强主任医师认为慢性肾衰竭病性属本虚标实,其本在肾亏,其制在脾虚,浊毒瘀阻乃成,治疗本病应以“补肾健脾、祛湿泻浊、活血化瘀”为主。吴强主任医师临床治疗本病,常应用补肾祛毒汤随证化裁处方,辅以补肾祛毒丸或祛毒灌肠液配合,疗效显著。补肾祛毒汤具有“填补肾精,健益脾气;利水祛湿,泄浊排毒;活血化瘀,消癥通络”之功,而达“脾肾同补、标本兼顾、祛邪安正”之效。  相似文献   

15.
略论痛风、高尿酸血症的中医病因病机与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病属中医学"痛风"、"热痹"等范畴。其发生与饮食不节、素禀失调、脏腑不和、高年体衰等相关。湿浊邪毒为致病之因。病程中有湿浊邪毒蕴热致瘀、留结骨节、酿成痰核、结出砂石、损伤肾体之变。在治疗上,因病期证候不同,可择用清热解毒、通络泄浊、化痰排毒、培补调和、软坚消结之法。  相似文献   

16.
慢性肾衰竭其病变之本是肾元亏虚,而因虚所致之水湿浊毒之邪、血瘀等病理产物,则成为加重肾衰发展新的病理因素。扶正固本,维护肾元,健脾化湿,泄浊和络为基本治则,并应结合原发的肾脏疾病及诱因,综合治疗,平补平泻,缓缓图治,切忌过补滋腻及过下伤正。附验案2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17.
慢性肾功能不全属于中医“肾劳”范畴,基本病机为肾元亏虚,脾肾衰败,秽浊之邪排泄障碍,留于体内为患。其中浊邪含义较广,本病中主要包括湿、热、瘀、毒等[1]。泄浊,即通过各种治疗方法使浊阴从下窍而出。孙伟教授是江苏省中医院肾内科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中医肾病医疗中心主任,师从国医大师朱良春,对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泄浊理论有独到见解,笔者有幸随诊学习,现将其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孙世竹  孙伟 《北京中医药》2005,24(6):346-348
我们在临床实践中深刻体会到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慢性进展的主要病机特点在于虚、湿(热)、瘀.其发病是在肾元亏虚、正气不足的基础上,遭受外邪或内伤等因素,致气血失和、脏腑机能失调,而产生湿热、瘀血等病理产物,日久迁延,则形成本虚标实、肾虚湿瘀之证,若湿邪久恋不去酿生湿浊、浊毒等病理产物,则进入肾功能不全及尿毒症阶段.  相似文献   

19.
扶正固本软坚化瘀法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30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马进  李宁 《辽宁中医杂志》2002,29(9):544-544
中医认为,慢性肾功能衰竭(慢性肾衰)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为脾肾气虚、脾肾气阴两虚、肝肾阴虚、阴阳两虚;标实为瘀血、湿浊、水湿、风热等.治疗以补益脾肾、培补肝肾、补益阴阳,配以泻浊解毒、活血化瘀、祛风利水为主.笔者认为,慢性肾衰之邪实,主要为血瘀,而瘀久必成积,其贯穿于病程的始终.因此,在该病治疗中应以扶正固本、软坚化瘀为主,配以泄浊解毒.笔者应用此法治疗慢性肾衰竭30例,取效良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远方教授认为慢性肾脏病(CKD)以脾肾亏虚为本,CKD进展至3~4期时,患者脏腑功能进一步减退,导致瘀血浊毒内生,因此CKD 3~4期为治疗的关键时期。远方教授主张运用“健脾益肾,活络泄浊”法治疗CKD 3~4期,通过补益脾肾、活通肾络、通腑泄浊、芳香祛浊、解毒泄浊、降脂化浊等方法以延缓疾病的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