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目的对小肠间质瘤的诊断进行探讨分析,并总结治疗经验.方法将病理证实或经过手术确诊的24例小肠间质瘤患者在治疗时,对临床表现、病理结果和手术处理过程进行记录分析.结果24例患者中有15例出现了消化道出血,其他患者出现了小肠梗阻及腹部肿块,其中位于十二指肠水平部4例,空肠12例,回肠7例.在诊断治疗后随访5个月~2年,24例患者均健在且未有肿瘤复发和转移.结论小肠间质瘤术前各项检查阳性率低,但对于出现反复大量消化道出血而原因不明,同时又被怀疑其表现来源于小肠者需及时对其采取剖腹探查,以避免长期误诊延误病情的治疗.针对空、回肠间质瘤治疗,行根治性小肠切除术;十二指肠间质瘤且小者则行局部切除.根据情况不同,应采取的切除措施是较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小肠恶性间质瘤属于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一种非常少见的非上皮性肿瘤,临床变异较大,病理形态复杂多样,传统上几乎都归为平滑肌肿瘤。我们报道1例小肠恶性间质瘤并对近年来文献进行复习,以期提高对小肠恶性间质瘤认识,减少临床误诊。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小肠间质瘤(small 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SIST)的临床特征和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06年1月至2010年1月经病理组织学确诊的83例SIS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SIST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最常见的表现:消化道出血55例(66.3%),贫血32例(38.6%),腹痛腹胀26例(31.3%)。SIST好发部位最常见依次为空肠、十二指肠、回肠,分别为40例(48.2%)、29例(34.9%)、13例(15.7%),另有空回肠交界1例(1.2%)。螺旋CT对SIST诊断率为100% (77/77),诊断符合率为72.7% (56/77),在各项检查中最为准确。83例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术后病理结果显示:极低度危险性16例(19.3%)、低度危险性24例(28.9%)、中度危险性17例(20.5%)、高度危险性26例(31.3%)。术后免疫组织化学CD117阳性率为95.2% (79/83),CD34阳性率为75.9% (63/83)。术后5例病灶完整切除并且病理极低度危险性患者未口服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3年未见复发;其余78例患者均口服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3年随访期内,短期服药组(≤2年)复发率为77.3%(34/44),1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65.9% (29/44)、31.8% (14/44);长期服药组(>2年)的复发率为41.2%(14/34),1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100% (34/34)、82.4% (28/34),两组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IST 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早期较难诊断,螺旋CT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当前最主要的治疗方法是外科手术,术后长期服用甲磺酸伊马替尼可取得较好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小肠间质瘤(SIST)的临床特征及诊断、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0年1月至2017年1月经外科手术切除并病理证实的219例SIS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男性131例,女性88例。肿瘤位于十二指肠45例,空肠96例,回肠78例。入院首发症状:消化道出血95例,腹痛106例,腹胀7例,腹部包块5例,肠梗阻3例,消瘦2例,腹泻1例。贫血154例,其中极重度贫血4例,重度贫血28,中度贫血75例,轻度贫血47例。误诊86例,男47例,女39例。诊断符合率:B超19.23%,小肠镜55.56%,胶囊内镜37.5%,消化道钡餐造影33.33%,CT平扫41.02%;CT平扫加增强41.13%。177例行R0切除,肝转移4例,累及网膜2例,累及膀胱2例,累及胆囊浆膜壁1例,累及直肠1例,累及输尿管1例。20例行淋巴结清扫术,病理均提示反应性增生。极低危险度34例,低危险度55例,中危险度31例,高危险度99例。术后口服格列卫治疗106例,6例改用舒尼替尼治疗。术后复发19例,复发后死亡16例。结论 SIST空肠多见,主要症状为消化道出血和腹痛,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小肠低张CT更易发现直径小的SIST,手术联合术后分子靶向治疗是有效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小肠间质瘤(SIST)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至2007年12月收治的15例SIST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13例行B超检查,其中7例无阳性发现,5例发现腹腔肿块,1例诊断附件占位。9例CT检查,其中7例诊断为小肠肿瘤,1例诊断为后腹膜肿块。2例行DSA检查,其中1例考虑小肠肿瘤出血。15例均行手术治疗,手术标本均经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2例良性间质瘤患者术后2~5年内均未复发,4例交界性间质瘤中2例在术后2年内复发,8例恶性间质瘤中5例术后1~2年内复发,其中1例姑息性切除的患者,于术后6个月出现广泛转移致多脏器衰竭死亡,1例失访。结论B超、CT和DSA检查对术前诊断有帮助,确诊要靠病理和免疫组化结果,外科手术仍是目前SIST的主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小肠间质瘤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9例小肠间质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29例病人均行手术及甲磺酸伊马替尼辅助治疗.病理诊断为良性4例,交界性3例,恶性22例.淋巴结转移2例.免疫组化CD117(+)92%(26/29),CD34(+)78%(22/29).结论 小肠间质瘤的诊断依据为临床症状结合影像检查,病理可确诊.手术加药物辅助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小肠间质瘤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02~2007年经手术切除并确诊的8例小肠间质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小肠间质瘤男女均可发病,男女之比5∶3;临床表现以腹痛、腹胀、便血、贫血、腹部包块为主;B超、CT检查较肠镜、钡餐检查诊断率高;发生于空肠6例,回肠1例,空回肠交界1例;免疫组化CD117阳性率为75.0%,CD34阳性率为62.5%,其共同表达率为62.5%.术后随访1月~5年,无1例转移及复发.结论 小肠间质瘤的诊断依赖于B超、CT及免疫组化检查,手术切除是其主要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小肠间质瘤(small intestine stromal tumors,SISTs)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以提高诊断及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57例小肠间质瘤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结果 57例患者中男34例,女23例,平均年龄51.7±9.5岁。小肠间质瘤常见的临床表现为:消化道出血、腹痛,好发于空肠和十二指肠,胃镜、超声内镜、增强螺旋CT和双气囊小肠镜检查可以提高检出率。57例均行手术治疗,无围手术期死亡。其中93.0%(53/57)行小肠肿瘤根治术,7.0%(4/57)行姑息手术。术后病理均为小肠间质瘤,其中,极低危5例(8.8%),低危18例(31.6%),中危16例(28.1%),高危(Ⅳ级)18例(31.6%)。随访时间6个月至36个月,3例出现远处转移或局部复发,2例死亡。结论小肠间质瘤无特异性临床症状,合理应用辅助检查可提高小肠间质瘤的术前检出率,其确诊依赖于病理检查,积极手术治疗可以获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9.
分析该院经免疫病理证实的10例小肠间质细胞瘤的临床资料。结果发现,临床表现以消化道出血、腹部包块多见;免疫组化示CD34表达阳性8例(8/9),波形蛋白表达阳性7例(7/7),Desmin表达阴性8例(8/8),S-100表达阴性7例(7/7)。认为小肠间质细胞瘤的诊断依赖于免疫组化,手术切除为小肠间质细胞瘤的主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小肠间质瘤的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15年间收治的小肠间质瘤52例临床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2例均行手术切除.病理证实为血管平滑肌瘤3例,平滑肌瘤28例,平滑肌肉瘤19例,神经鞘瘤2例.低度恶性8例,中度恶性5例,重度恶性8例.术前诊断与术后病理符合率为26.9%.结论小肠间质瘤是1种具有恶变倾向的肿瘤,依据病史、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结合免疫组化病理可明确诊断,手术是最佳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1.
小肠间质瘤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肠间质瘤(small intestine stromal tumors,SISTs)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和治疗措施。方法:收集2002年8月至2007年8月本院普外科治疗的14例SISTs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4例患者中男6例,女8例,平均年龄(56.8±11.4)岁。SISTs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腹痛、腹部包块、肠梗阻、胃肠道出血及体重下降;血清肿瘤学指标均正常。术前9例行消化道气钡双对比造影检查,4例检出病变,均未提示间质瘤可能。14例行CT检查,全部检出肿瘤,定性诊断准确8例;14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病理结果为SISTs,其中良性间质瘤2例,潜在恶性3例,恶性9例。结论:SISTs无特异性临床症状,消化道气钡双对比造影诊断率低,CT扫描具有一定的特征,两种检查互相配合,结合临床具有较高的定位定性诊断价值。早期诊断对改善SISTs的预后十分重要,积极手术切除和甲磺酸伊马替尼辅助治疗可以获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2.
唐鹏  闵江  钱昆  张伟 《重庆医学》2018,(11):1488-1491
目的 探讨小肠间质瘤(SIST)的临床特征、危险因素、诊治方法及预后.方法 对该院2012年12月至2016年8月经病理组织学证实的64例SIST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4例SIST患者中,间质瘤位于近端小肠45例(70.3%),远端小肠19例(29.7%).SIST临床表现不典型,首发症状为消化道出血30例(46.9%),腹痛18例(28.1%),腹部包块8例(12.5%),腹胀5例(7.8%),恶心呕吐3例(4.7%).螺旋CT对SIST的检出率为98.2%,诊断符合率为57.9%,在各种检查中最高.64例SIST患者术后病理结果显示极低、低、中、高危险度分别为8例(12.5%)、22例(34.4%)、3例(4.7%)、31例(48.4%).近、远端SIST在肿瘤直径、核分裂象数、肿瘤危险度及Ki-67阳性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近、端SIST大多直径小于或等于5 cm,核分裂象数小于或等于5/50高倍视野(HPF),Ki-67阳性率低于远端SIST.肿瘤直径、核分裂象数、是否服用伊马替尼、肿瘤危险度是影响SIST复发的危险因素.结论 消化道出血是SIST最常见的临床表现,近端SIST发病率高于远端SIST,螺旋CT是最有效的检查方法,远端SIST恶性程度高于近端SIST,且较近端SIST更易复发、转移.  相似文献   

13.
宋巍 《实用全科医学》2014,(10):1588-1590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进一步提升此类疾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对黄山市人民医院2010年3月—2013年9月收治的24例GIST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这些患者都接受了手术治疗,并且术后病理检查和免疫组化证实为GIST)。结果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腹部不适,占50.0%(12/24);其次为消化道出血,占20.8%(5/24);腹部肿物,占20.8%(5/24);2例患者无明显症状,占8.3%。全部病例中,CT检查均提示占位性病变,肿瘤体积越大,恶性的可能性越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显示肿瘤的外形越不规则,越表现为恶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切除标本瘤体所在部位与肿瘤良恶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瘤体大小与肿瘤良恶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CD117阳性率100.0%(24/24)、CD34阳性率95.8%(23/24)。结论 GIST无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多层螺旋CT检查对该病诊断有重要的意义。GIST的确诊还是需要病理检查和免疫组化检查的结果。CD117是GIST最重要的标记物。手术完整切除肿瘤是GIST的首选治疗方式,靶向治疗药物伊马替尼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小肠间质瘤(small intestine stromal tumors ,SISTs)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和治疗措施.方法:收集2002年8月至2007年8月本院普外科治疗的14例SISTs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4例患者中男6例,女8例,平均年龄(56.8±11.4)岁.SISTs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腹痛、腹部包块、肠梗阻、胃肠道出血及体重下降;血清肿瘤学指标均正常.术前9例行消化道气钡双对比造影检查,4例检出病变,均未提示间质瘤可能.14例行CT检查,全部检出肿瘤,定性诊断准确8例;14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病理结果为SISTs,其中良性间质瘤2例,潜在恶性3例,恶性9例.结论:SISTs无特异性临床症状,消化道气钡双对比造影诊断率低,CT扫描具有一定的特征,两种检查互相配合,结合临床具有较高的定位定性诊断价值.早期诊断对改善SISTs的预后十分重要,积极手术切除和甲磺酸伊马替尼辅助治疗可以获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5.
黄海魂 《广西医学》2010,32(10):1307-1308
目的总结小肠间质瘤(SIST)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SIS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2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无1例围术期死亡。术后病理确诊为SIST。结论 SIST无特异性临床症状,术前诊断率低。早期诊断对改善SIST预后十分重要,手术整块切除肿瘤是治疗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6.
17.
<正>小肠间质瘤是发生在患者小肠肌层基质中的一间叶性肿瘤,其主要成分为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临床统计显示这种疾病的发病率非常低,以往的病例绝大部分出现被误诊的为平滑肌源肿瘤或者是神经源性肿瘤。现在对1例胶囊内镜诊断小肠间质瘤的情况进行相关报道。患者,男,56岁,因"恶心、呕吐伴黑便2天"就诊。患者入院前2天无明显诱因出现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非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总结小肠间质瘤,提高诊断及处理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10年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32例小肠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点。结果:小肠间质瘤良、恶性之比1:5.4。恶性间质瘤的直径大于良性间质瘤。隐性失血、隐匿消瘦、脐周隐痛、腹部肿物是小肠间质瘤的最常见表现。术前确诊为小肠肿瘤59.4%。27例恶性间质瘤中66.7%(18/27)行小肠肿瘤根治术,25.9%(7/27)行小肠肿瘤切除的减瘤荷手术,7.4%(2/27)行姑息手术。27例恶性间质瘤切除标本中6例发生淋巴转移,4例出现远处转移。结论:小肠问质瘤是较少见消化道肿瘤。多种检查方法合理应用可提高术前确诊率、术中对判断性质困难者应行根治性切除术。  相似文献   

19.
小肠间质瘤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起源于消化道间叶组织中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原始间叶干细胞的一类肿瘤,其原发部位主要是胃(50%~60%)和小肠(20%~30%).GIST是最常见的消化道间叶源性肿瘤,占所有消化道肿瘤的0.1%~0.3%,20%的小肠恶性肿瘤是间质瘤.本文将确诊的9例小肠间质瘤作一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小肠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分析2003年4月-2010年5月手术并经病理证实的小肠间质瘤3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肿瘤发生于十二指肠1例,空肠14例,回肠15例.B超检查提示腹腔肿块18例,其中小肠来源15例.CT增强扫描均发现肿瘤或转移灶,其中定位于小肠24例(80%).全部病例均采用手术治疗,21例获随访6~84个月,9例术后口服伊马替尼400mg/d,2例腹腔内复发转移,其中1例再次切除腹腔内复发病灶后继续服用伊马替尼,但疾病仍进展,25个月死亡,1例病例控制仍在随访中.结论 小肠间质瘤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B超及CT对诊断有帮助,手术和分子靶向治疗是有效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