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孕妇正常分娩前后的凝血与纤溶功能状态。方法D-二聚体采用固相酶联免疫吸附(ELISA)双抗体夹心法、血凝四项采用磁珠血浆凝固法对我院妇产科213例血压正常孕妇、6例血压升高孕妇正常分娩前后进行检测。结果孕妇正常分娩前D-二聚体和血凝四项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FIB)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T/PT—INR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PT—INR)、活化部分凝血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明显短于健康对照组.而血压升高孕妇组与血压正常孕妇组产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前者D-二聚体、FIB高于后者,PT/PT—INR、APTT、TT低于后者,但是,正常分娩后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妇正常分娩前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分娩72h后恢复。孕妇分娩前后联合检测D-二聚体、血凝四项能较全面反映孕产妇凝血和纤溶之间的平衡状态,对预防和治疗孕产妇因血栓性疾病、出血而带来的危险以及评估预后有着重要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临产孕妇的凝血与纤溶功能状态.方法 D-二聚体采用乳胶凝集半定量法、凝血4项采用双磁路磁珠法,检测132例血压正常的孕妇、6例血压升高的孕妇及60例健康非孕妇女.结果 临产孕妇与健康非孕妇女比较,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均显著降低(P<0.01),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明显升高(P<0.01),凝血酶时间(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孕妇正常分娩前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联合检测D-二聚体、血凝4项能较全面反映孕产妇凝血和纤溶之间的平衡状态,对预防和治疗孕产妇因血栓性疾病、出血而带来的危险以及评估预后有着重要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产妇分娩前后凝血与纤溶指标监测的意义。方法 产后出血组(出血量大于或等于500mL)212例和正常分娩组235例,检测产前及产后72h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PT-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血小板(PLT)和血红蛋白(HB),健康体检女性85例作为健康组。结果 产前比较:正常分娩组PT/PT-INR、APTT、TT、PLT、HB低于健康组,FIB、DD高于健康组;产后出血组PT/PT-INR、APTT、TT、DD高于正常分娩组,FIB、PLT低于正常分娩组。产后比较:正常分娩组PT/PT-INR、APTT、TT、DD与健康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FIB高于健康组;产后出血组PT/PT-INR、APTT、TT、DD高于正常分娩组,FIB、PLT、HB低于正常分娩组。结论 产前及产后动态监测各项凝血与纤溶指标变化对预防产后出血、血栓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凝血四项指标在孕妇正常分娩前后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孕妇正常分娩前后的凝血功能情况。方法采用日本SysmexCA一60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对我院产科148例孕妇正常分娩前后和30例正常非妊娠妇女进行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PT—INR)、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自动检测。结果孕妇正常分娩前凝血四项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T/PT—INR、APTT、TT明显短于对照组,FIB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正常分娩后凝血四项与健康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妇正常分娩前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分娩72h后恢复。在分娩前后联合检测凝血四项指标并动态观察,能较全面、完整地反映孕产妇凝血功能情况,对预防和治疗产妇产后出血以及评估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晚期孕妇凝血和纤溶功能变化与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简称妊高征)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梧州市人民医院82例待产孕妇,检测其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水平,以75例非妊娠妇女作为对照组。结果晚期孕妇组APTT、PT明显低于非妊娠组,FIB和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非妊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妊娠组与妊高征组APTT、PT、FIB和D-二聚体比较,妊高征组APTT、PT明显缩短,FIB和D-二聚体明显增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期间监测凝血功能及纤溶指标对预防血栓形成,指导抗凝治疗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妊娠期凝血功能指标检测在子痫前期诊断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将2017年1月至2020年5月武警重庆市总队医院产科收治的子痫前期孕妇60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同期健康孕妇60例作为对照组,测定2组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及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凝血酶时间(TT),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的D-二聚体、FIB水平及PT、APTT、TT。根据子痫前期病情严重程度将孕妇分为轻、中、重度子痫前期组,比较不同程度子痫前期孕妇的D-二聚体、FIB水平及PT、APTT、TT,并分析这些指标与子痫前期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D-二聚体、FIB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T、APTT、TT均短于对照组(P0.05)。轻、中、重度子痫前期孕妇D-二聚体、FIB水平及PT、APTT、T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二聚体、FIB水平从高至低依次为重、中、轻度子痫前期孕妇,PT、APTT、TT从长到短依次为轻、中、重度子痫前期孕妇。D-二聚体、FIB水平与子痫前期孕妇的病情严重程度均呈正相关(r=0.825、0.764,P0.05),而PT、APTT、TT与子痫前期孕妇的病情严重程度均呈负相关(r=-0.804、-0.789、-0.813,P0.05)。结论子痫前期孕妇的凝血功能存在异常,D-二聚体、FIB水平及PT、APTT、TT可反映孕妇机体内的血液高凝状态及子痫前期病情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晚期孕妇凝血和纤溶功能变化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关系.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79例待产孕妇,检测其血浆凝血三项(APTT、PT、FIB)和D-二聚体水平,以71例非妊娠妇女作对照.结果 待产孕妇组APTT和PT明显低于非妊娠组,FIB和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非妊娠组(P〈0.01).而正常妊娠组与妊高征组PT、APTT、FIB和D-D比较,妊高征组PT、APTT时间明显缩短,FIB和D-D明显增高,且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晚期孕妇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产前凝血功能和纤溶指标的检测对预防产科并发症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凝血及纤溶异常情况,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AECOPD患者58例为研究对象,并选取35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检测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M)、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TAT)、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1复合物(t-PAIC)、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剂复合物(PIC)、凝血酶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TT)、与D-二聚体的变化。结果 AECOPD患者TAT、PIC、t-PAIC、PT、FIB、TT、D-二聚体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ECOPD患者TAT与PIC呈正相关,与TT呈负相关,PIC与PT、TT呈负相关,与FIB、D-二聚体呈正相关,FIB与TT呈负相关,与D-二聚体呈正相关(P0.05)。结论 AECOPD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更易于血栓形成,利用上述凝血与纤溶指标对判断AECOPD患者血栓前状态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孕妇正常分娩前后凝血指标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孕妇正常分娩前后的凝血功能情况。方法对2008年1—10月我院产科146例孕妇正常分娩前后和40例正常非妊娠妇女进行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的检测。结果孕妇正常分娩前凝血四项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分娩后各指标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妇正常分娩前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分娩后72h恢复正常,动态观察凝血四项指标可以较全面的了解孕产妇凝血功能,对监测和预防孕产妇产后出血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孕妇分娩前凝血、抗凝、纤溶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测定50例分娩前孕妇凝血指标: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血浆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FIB)、血浆凝血酶时间(TT);抗凝指标:抗凝血酶Ⅲ(AT-Ⅲ);纤溶指标: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imer,D-D).并与非孕健康妇女对照组比较.结果 PT、PT-INR、FIB、AT-Ⅲ、FDP、TT、D-D分娩前孕妇组分别为(11.86±0.63、0.89±0.058、4.75±0.84、194.89±41.45、4.73±0.79、18.70±2.23、0.48±0.279).非孕健康对照组分别为(13.20±0.54、1.02±0.055、3.00±0.13、249.64±38.60、3.57±0.72、17.00±1.94、0.30±0.095).以上各指标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APTT两组间无差异(P>0.05).结论 分娩前孕妇凝血、纤溶活性增强,抗凝活性减弱,分娩前孕妇作凝血,抗凝、纤溶指标检测对预防产后大出血,降低合并病理产科发生率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妊娠晚期(孕28~40周)孕妇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测定(APTT)、血浆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等凝血指标与正常育龄未孕女性的区别.方法 用SYSMEX15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分别检测160例正常育龄未孕女性和160例妊娠晚期女性PT、FIB、APTT、TT、DD.结果 两组人群血凝指标中PT、FIB、APTT、DD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与正常育龄未孕女性相比,晚期妊娠孕妇处于动态平衡的高凝状态,联合检测血凝指标PT、FIB、APTT、TT、DD,可及时了解孕妇凝血功能,提示临床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2.
孕妇分娩前凝血、抗凝、纤溶指标检验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孕妇分娩前凝血、抗凝、纤溶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测定50例分娩前孕妇凝血指标: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血浆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FIB)、血浆凝血酶时间(TT);抗凝指标:抗凝血酶Ⅲ(AT-Ⅲ);纤溶指标: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imer,D-D)。并与非孕健康妇女对照组比较。结果PT、PT-INR、FIB、AT-Ⅲ、FDP、TT、D-D分娩前孕妇组分别为(11.86±0.63、0.89±0.058、4.75±0.84、194.89±41.45、4.73±0.79、18.70±2.23、0.48±0.279)。非孕健康对照组分别为(13.20±0.54、1.02±0.055、3.00±0.13、249.64±38.60、3.57±0.72、17.00±1.94、0.30±0.095)。以上各指标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APTT两组间无差异(P>0.05)。结论分娩前孕妇凝血、纤溶活性增强,抗凝活性减弱,分娩前孕妇作凝血,抗凝、纤溶指标检测对预防产后大出血,降低合并病理产科发生率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产妇分娩前检测凝血四项、D-二聚体及血小板水平及临床意义,为临床诊疗提供指导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江汉大学附属医院(武汉市第六医院)建立围产期保健手册的120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产妇产后出血情况,将所有产妇分为研究组(产后出血)与对照组(正常分娩),其中研究组产妇共420例,对照组产妇共780例。对1200例孕妇的就诊资料中的凝血四项[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D-二聚体水平及血小板计数水平的检测结果进行收集。比较分析产妇孕早期、中期、晚期以及临产前不同时期凝血四项与D-二聚体的检测结果。结果:孕期产妇D-二聚体水平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早期、孕中期与孕晚期PT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个时期的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产妇的APTT明显长于中期、晚期与临产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早期、中期、晚期以及临产前产妇FIB水平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产妇PT与APTT明显低于对照组产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产妇FIB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产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产妇TT与对照组产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产妇血小板计数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产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产妇分娩前进行凝血四项、D-二聚体及血小板水平的检测,能够对凝血功能异常情况进行及时纠正,对产后出血与血栓的预治有较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孕妇剖宫产前后凝血四项指标的变化与产后出血的相关性。方法对48例剖宫产产后出血(出血量≥500ml)的孕妇及30例正常(出血量〈500ml)剖宫产孕妇作对照,采用日本Sysmex CA-60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剖宫产前后的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PT-INR)、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四项指标。结果48例剖宫产产后出血孕妇与30例对照组比较发现:孕子剖宫产前后PT/PTINR、APIT、TT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FIB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产后出血组PT/PT-INR、APTT产前明显高于产后(P〈0.05),FIB产前明显低于产后(P〈0.05),TT产前产后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凝血功能障碍是引起孕妇剖宫产产后出血的重要因素,在产前及分娩过程中,及时监测各项凝血指标对预测、预防和治疗产妇产后出血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在急性白血病(acure leukemia,AL)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m,DIC)中凝血及纤溶指标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使用Sysmex CA-1500全自动血凝仪对30例正常对照组,37例AL合并DIC患者治疗前后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和D-二聚体进行检测并比较.结果 ①AL治疗前Fbg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PT、APTT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延长(P<0.01),D-二聚体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② AL治疗后各项凝血及纤溶指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PT、APTT、Fbg及D-二聚体是AL合并DIC的重要观察指标,对AL患者早期DIC的诊断、指导临床进行纠正治疗及疗效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血凝3项和D-二聚体指标在临床中的变化,探讨联合检测血凝3项和D-二聚体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临产妇女为例,对该院2011年临产孕妇59例和健康非孕妇女45例进行血凝3项和D-二聚体平行测试比较。结果二者比较,临产孕妇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显著下降,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则显著升高。结论联合检测血凝3项和D-二聚体对临床可以应用于临产孕妇的凝血系统功能检查,对预防产后出血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产后疾病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孕晚期妇女血凝五项检测的临床意义,建立本实验室孕晚期常规凝血试验检测指标的正常参考区间。方法采用日本 SYSmex CA70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对该院健康孕晚期妇女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进行检测。结果孕晚期妇女 PT、APTT、TT 凝固时间均缩短,FIB、D-二聚体水平增高。建立本实验室健康孕晚期血凝检测参考区间(x ±1.96s),分别为 PT:(10.7±1.21)s,APTT:(26.4±5.5)s, TT:(18.1±2.92)s,FIB:(3.92±1.15)g/L,D-二聚体:(1.77±1.70)g/L。结论孕晚期妇女血凝指标发生改变,应密切关注该类人群凝血功能变化;凝血指标的动态监测对预防产后并发症及治疗有指导意义,建立的参考区间能满足临床需求。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凝血四项、D-二聚体水平及抗凝血酶Ⅲ(AT-Ⅲ)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消化科收治的肝硬化患者100例为肝硬化组,按病情程度分为肝硬化代偿组54例,肝硬化失代偿组46例;另选取50例肝功能正常者为正常组。对三组对象的凝血四项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水平及AT-Ⅲ的含量进行检测,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正常组相比,肝硬化组的PT、APTT和TT显著延长(P0.05),FIB显著降低(P0.05),D-二聚体含量水平显著升高(P0.05),AT-Ⅲ%活性显著下降(P0.05)。与代偿组相比,失代偿组的PT、APTT和TT显著延长(P0.05),FIB显著降低(P0.05),D-二聚体含量水平显著升高(P0.05),AT-Ⅲ%活性显著下降(P0.05)。结论检测凝血四项、D-二聚体水平和AT-Ⅲ指标水平对肝硬化患者的凝血状况和病情观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85例肝硬化患者凝血指标和D-二聚体检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程玲  马芳芳  王厚照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18):1928-1928,1931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和D-二聚体(D-D)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ILACL-TOP全自动血凝仪对85例肝硬化患者和6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PT、APTT、FIB、TT及D-D的检测。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肝硬化组PT、APTT、TT均延长,FIB减少,D-D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凝血指标和D-二聚体的检测,对判断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状况、出血危险性及治疗预后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的恶性肿瘤患者凝血功能与其肿瘤分期、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于该院住院的恶性肿瘤患者135例,选取同期于本院体检且合格的健康者57例纳入对照组。检测恶性肿瘤患者及对照组人群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凝固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并对不同肿瘤分期、不同淋巴结转移情况的同类型恶性肿瘤患者的凝血功能相关指标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恶性肿瘤患者PT、APTT缩短,D-二聚体及FIB水平升高(P0.05)。食管癌、乳腺癌、胃癌患者PT、TT、APTT较肺癌组延长,D-二聚体及FIB水平较肺癌组降低(P0.05)。恶性肿瘤(肺癌、食管癌、乳腺癌、胃癌)患者Ⅲ~Ⅳ期PT、TT、APTT缩短,而D-二聚体、FIB水平升高(P0.05)。有淋巴结转移的恶性肿瘤患者较无淋巴结转移者PT、TT、APTT缩短,FIB水平增高(P0.05)。结论恶性肿瘤患者血液存在高凝状态。不同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情况不同的恶性肿瘤患者凝血功能也有差异,凝血功能的异常有可能参与了肿瘤的进展和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