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了进一步证明乙酰胆碱(Ach)能系统在针刺镇痛过程中的作用及其对脑内5-羟色胺(5-HT)代谢的影响,我们观察了大鼠腹腔注射Ach毒蕈碱型受体阻断剂阿托品对电针镇痛效应及其脑内5-HT和它的主要代谢产物5-羟吲哚乙酸(5-HIAA)含量变化的影响。每次实验选取四只体重相似性别一致的大鼠,随机分为四组:(1)对照组,只注射生理盐水;(2)电针组,注射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电针治疗抑郁症的作用机制。方法:将健康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10只,模型组和电针组各11只,慢性应激法21 d造模。电针组选穴"百会"三阴交",以频率2 Hz、电流强度1 mA,行电针治疗20 min,每日1次。14 d后处死动物,通过免疫组化法测定5-羟色胺(5-HT)和乙酰胆碱酯酶(AChE)在海马区的积分吸光度(IOD)值。结果:造模后造模组与正常组比较,水平、垂直运动次数和糖水消耗量均减少(P<0.001)。模型组与正常组相比,5-HT和AChE的IOD值减小(P<0.05);电针组与模型组相比,两指标的IOD值明显升高(P<0.05)。结论:抑郁大鼠海马5-HT和AChE活性降低,电针可明显提高大鼠海马中5-HT、AChE的表达,从而发挥其抗抑郁作用。  相似文献   

3.
电针对脑梗塞患者脑葡萄糖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电针头部穴位百会和患侧曲鬓对脑梗塞患者大脑葡萄糖代谢的影响。方法:用PET观察运动状态下中风患者电针前后大脑细胞糖代谢变化。结果:电针后患者双侧第一躯体运动皮质区(MI)即中央前回(4区)、运动前区(PMC)即额中回(6区)及顶上小叶(LPs)(7区)和健侧的补充运动区(SMA)即额内侧回(6区)发生明显的葡萄糖代谢功能变化。结论:电针可以激活双侧大脑与运动相关的功能区,诱导与运动相关的神经组织兴奋,补偿或协助受损的神经网络的重建。  相似文献   

4.
张育文  钱晖 《针刺研究》1989,14(4):463-467
<正> 脊神经节是体躯一级感觉神经元胞体集积区,是研究一级感觉传入神经化学性质的一个重要部位。我室曾用组织化学的方法发现脊神经节内含有乙酰胆碱酯酶(AchE),本文将以生化的方法研究电针和切断后根后脊神经节内Ach含量及脊神经节和脊髓后角内AchE活性的变化,旨在探讨外周乙酰胆碱(Ach)与针感一级传入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不同穴位的电针对5-羟色胺(5-HT)诱发大鼠瘙痒反应的影响。方法:14只SD大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和模型组,分别于其颈背部皮内注射生理盐水和5-HT,记录注射后1 h内诱发的瘙痒反应;另将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麻醉后模型组(戊巴比妥钠麻醉清醒后皮内注射5-HT)、电针组(麻醉未清醒时电针刺激大鼠“曲池”“合谷”或“足三里”“三阴交”穴,清醒后注射5-HT)、伪电针组(取非穴位处进行与电针组相同的处理),观察注射后1 h内瘙痒反应的变化。结果:5-HT能诱发大鼠对注射处显著的搔抓反应(P<0.001),穴位处电针能有效抑制此种搔抓反应(P<0.01,0.05),而对非穴位处电针则无明显作用(P>0.05)。“曲池”“合谷”的针效与“足三里”“三阴交”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电针能明显抑制5-HT诱发的大鼠皮肤瘙痒反应,且穴位的选择是影响针效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脊髓背角是感觉传入的重要中继站,为了探明脊髓背角内ACh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本将从代谢的角度以动态变化的观点就针刺镇痛时ACh含量,和ACh合成酶及降解酶的活性等三个环节上进行综合研究。实验用SD纯种成年健康大白鼠72只随机分成两大组,每组中又分电针组和对照组,第一大组,测ACh含量和ACh的合成酶——胆碱乙酰化酶(ChAC),第二大组测ACh的降解酶——胆碱酯酶(ChE)。若将电针诱导10、20、30分钟时痛阈进行相关分析发现镇痛效应与电针强度呈直线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电针对实验性脑梗塞过程中脑氧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正> 脑血管疾病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之一,是老年人致残和死亡的主要原因。所以脑血管疾病的防治已引起国内外医学界的广泛重视,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在75年召开了脑血管疾病防治专题学术会议。会议决定在世界范围内进行脑血管疾病防治方面的研究。根据首都地区调查表明脑血管病、心血管疾病和肿瘤,在目前是死亡率最高的三大疾病。祖国医学早在《内经》中即指出:中风之为病,如矢石之中人,骤然而至。”张仲景指出:“失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随”(《金医要略》)。说明该病发病急,变化快,临床症状明确,采用针灸治疗  相似文献   

8.
最近的一些研究认为中枢神经介质在针刺镇痛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缝际背核及蓝斑是脑干中5-羟色胺及儿茶酚胺神经元主要的所在处。此两核团与疼痛、镇痛以及植物神经系统调节功能有密切关系。为进一步探讨此两核团及其神经介质在针刺镇痛及调整中的作用,我们用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了电针麻醉后大白鼠脑内缝际背核及蓝斑的乙酰胆碱酯酶和单胺氧化酶的变化。现将情况报道如下。材料和方法选用体重300~400克的健康雄性大白鼠80只,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实验组针刺右侧相当于“手三里”和“环跳”穴部位,用我所自制的电麻仪给以电刺激,刺激强度逐渐增加到20~30伏,频率60~80次/秒。波型为双相尖  相似文献   

9.
电针对大鼠脑内P物质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研究不同强度的电针对大鼠脑内P物质表达的影响。方法 :在电针大鼠下肢“足三里”穴位后 ,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观察了电针后 2 4hr大鼠尾壳核、杏仁核、下丘脑室旁核、下丘脑前区、导水管周围灰质P物质表达的变化。结果 :电针组较对照组上述部位P物质表达阳性细胞数明显增高。结论 :电针可引起脑内上述部位P物质表达增高 ,而P物质表达的增高可能在调节机体许多生理功能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究电针治疗缓解期偏头痛的可能作用机制及腧穴配伍的效应。方法 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单穴组、配穴组、假穴组,每组6只。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大鼠颅顶钻孔植入电极手术后电刺激硬脑膜建立缓解期偏头痛模型。单穴组电针双侧风池穴,配穴组电针双侧风池穴加双侧阳陵泉穴,假穴组取大鼠腰部非穴位点,于造模后第2、4、6天实行清醒状态下电针干预,并测定大鼠足底和面部痛阈值,第7天检测大鼠脑三叉神经节、三叉神经脊束核尾核、中缝大核中5-羟色胺1F(5-HT1F)受体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 第2、4、6天模型组大鼠面部、足底痛阈值均明显低于同时间对照组(P0.05);单穴组和配穴组面部、足底痛阈值均高于同时间模型组(P0.05);单穴组面部、足底痛阈值低于同时间配穴组而高于同时间假穴组(P0.05)。模型组大鼠脑三叉神经节、三叉神经脊束核尾核、中缝大核中5-HT1F受体mRNA及蛋白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单穴组和配穴组各部位5-HT1F受体mRNA及蛋白表达明显高于模型组,并且配穴组高于单穴组(P0.05)。结论 电针治疗缓解期偏头痛机制可能与5-HT1F受体激活作用有关,且远近配穴疗效优于单穴治疗。  相似文献   

11.
<正> 为了研究电针镇痛过程中脑内乙酰胆碱(ACh)代谢的动态变化规律,本文将用更新率的研究方法,从电针镇痛过程中脑内ACh含量的变化,电针对脑内ACh合成率的影响和电针对ACh利用率的影响等三个方面作一探讨。一、电针镇痛过程中脑内ACh含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正> 据报道,针刺镇痛时脑内去甲肾上腺素(NE)的含量明显降低;损毁 NE 能神经元胞体密集分布的蓝斑或上行途径,或者用双硫醒等抑制 NE 合成以降低脑内 NE 含量,均可增强针刺镇痛;刺激蓝斑或注射 NE 前体二羟基苯丝氨酸使脑内 NE 含量增加时,可对抗针刺  相似文献   

13.
<正> 从往的实验表明,大鼠摘除垂体后,针刺镇痛效应明显减弱;摘除垂体后注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针刺镇痛效应得到恢复。并认为ACTH恢复针刺镇痛效应的作用与皮质酮无关,从而提示,ACTH在针刺镇痛过程中可能具有中枢作用。因针刺镇痛与脑内5-羟色胺(5-HT)神经元及去甲肾上腺素(NE)神经元的神经传递密切相关,所以,进一步阐明垂体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机制,显然是有意义的。本文采用摘除大鼠垂体的方法,观察对脑内5-  相似文献   

14.
<正> 对于心理因素在针刺麻醉中的作用,人们的看法殊不一致。有关情绪状态,暗示等心理因素对针麻效果的关系,已有过一些探讨。在我国针刺麻醉的大量临床实践中,多数单位在术前对病人均作“解说”工作,主要内容包括介绍针麻的优越性及尚存在的缺点,术中主要步骤有何感觉,以及应如何配合等。病人的这种“思想准备”对针麻效果有何意义,是否必要,这是一个应  相似文献   

15.
电针镇痛时突触后膜厚度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 我们过去的工作曾揭示:电针镇痛时,小鼠脑内某些核团的突触后膜有明显的增厚现象。由于化学突触的后膜是神经递质受体所在部位,这种显著的增厚现象引起了我们的重视。为了进一步验证其厚度变化的规律性,我们再一次测定了针刺镇痛所引起的丘脑束旁核,中脑中缝背核和中脑中央灰质等部位突触后膜(包括突触后电子致密物质,并一律测量最宽处)的厚度变化。实验动物仍为正常健康的成年小白鼠,雌雄兼  相似文献   

16.
<正> 多巴胺(DA)是重要的单胺类神经递质,脑内DA能神经系统与许多方面的脑机能状态密切相关,如情绪、精神病及锥体外运动等等。已有的实验资料证明针刺可激发脑内DA能系统,使DA及其代谢产物高香草酸在脑内含量明显升高。但脑内DA能系统机能对针刺镇痛的影响如何,有着不同的看法。无关、对抗和协同三种意见都有。本实验利用DA受体激动剂阿扑吗啡(Apomorphine)和DA受体拮抗剂  相似文献   

17.
针刺镇痛原理研究   总被引:22,自引:5,他引:17  
<正> 各位代表们,女士们,先生们; 我要讲的题目是“针刺镇痛的原理研究”。要研究针刺镇痛的原理,首先应该明确针刺镇痛的生理规律。这是1966年在正常人体上观察针刺镇痛所得到的基本现象。在一侧合谷穴进针,持续运针50分钟。用钾离子透入法进行测痛。这里有8种符号,分别代表皮肤上的8个测痛点(头、颈、胸、腹、四肢)。如果不给针刺,皮肤痛阈是比较稳定的。如果在合谷穴给以针刺,则皮肤痛阈普遍升高,约在20~30分钟后达到最高点,并在针刺期间保持高水平。停  相似文献   

18.
<正> 关于针麻原理,国内学者已提出不少论点。按祖国医学经络脏腑学说认为,针刺是通过经络系统的传导,影响气血而起镇痛作用;神经观点则认为,针刺是通过神经系统而发挥作用的,根据近代对神经系统活动,神经兴奋抑制传导,与神经介质的产生和  相似文献   

19.
<正> 关于针刺镇痛的原理,许多资料说明脑干中缝核系统在针刺镇痛中起重要作用,中缝核色胺能神经元轴突末梢的神经递质5-羟色胺(5-HT)是针刺镇痛的重要物质基础。中缝核神经元的轴突分布很广,其上行纤维经内侧前脑束(MFB)上达间脑和端脑各部,下行纤维广泛分布于脊髓的灰质,在脑干部分还与兰斑核,巨细胞核等其他网状结构神经核团有广泛联系.以往的工作证  相似文献   

20.
以视网膜电反应为指标观察加压阻滞对针刺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吴宝华  黎宝娇 《针刺研究》1993,18(2):132-136
对30例无感传者和23例循经感传显著者观察的结果表明,针刺合谷穴(或光明穴)可引起视网膜电图(ERG)增大或减小二种反应。但有感传者的 ERG 针刺效应大于无感传者。机械压迫手三里穴(或阳陵泉穴)可使 ERG 的针刺效应减弱或消失。压迫手三里穴(或阳陵泉穴)两侧旁开的对照点则对针效无明显影响。上述结果提示,除了已知的神经体液综合调节机制之外,针刺效应的实现可能还有其他途径参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