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英连金化浊解毒方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大鼠的作用机理研究。方法:将12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中药大、中、小剂量组及胃复春组。采用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溶液自由饮用,乙醇溶液灌胃,配合饥饱失常等综合方法诱导造模12周。造模成功后分组治疗,第24周后处死全部实验大鼠进行TuNEL细胞凋亡检测以及胃蛋白酶原I(PG-Ⅰ)、内皮素(BigET-1)、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等指标检测观察其改变情况。结果:空白组、中药治疗组、胃复春组与模型组比较血浆BigET-1含量明显降低,胃黏膜组织VEGF阳性率明显降低,血清PG-Ⅰ含量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英连金化浊解毒方能够降低癌前病变大鼠血浆BigET-1含量及胃黏膜VEGF蛋白的表达率,提高血清PG-Ⅰ含量,恢复正常胃黏膜及腺体细胞的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萎胃消颗粒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模型大鼠血浆内皮素-1(ET-1)的影响。方法:将48只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即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萎胃消治疗组和胃复春对照组,每组各12只。以饮用氨水法制备大鼠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以蒸馏水灌胃,萎胃消组和胃复春组按生药804mg/d灌胃给药,连续用药8周,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大鼠血浆ET-1水平。结果:与空白对照比较,模型组血浆ET-1含量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萎胃消治疗组和胃复春对照组血浆ET-1含量均降低(P0.01或P0.05);与胃复春对照组比较,萎胃消颗粒组ET-1含量低,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萎胃消颗粒能够降低CAG大鼠血浆ET-1含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化浊解毒法治疗PLGC的疗效机理。方法:将60例胃癌前病变(PLGC)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予化浊解毒法治疗,对照组予胃复春治疗,疗程3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胃黏膜的病理组织学改变,计数各组肠化生(IM)、不典型增生(ATP),及对胃黏膜癌胚抗原(CEA)、环氧合酶2(COX-2)的影响。结果:用药1个疗程后,治疗组IM、ATP阳性率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胃黏膜CEA、COX-2均明显降低,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化浊解毒法能显著降低胃癌前病变组织中的IM、ATP。改善胃黏膜CEA、COX-2含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法对胃癌前病变大鼠胃黏膜组织病理学影响。方法:64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8只和造模组56只,采用以MNNG损伤为主的综合法复制大鼠胃癌前病变模型,随机处死10只大鼠经病理确定造模成功后,再将46只造模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12只、益气活血高、低剂量组各12只和胃复春组10只。实验组分别给予益气活血方、胃复春混悬液灌胃治疗12周。光镜下观察大鼠胃黏膜组织学改变。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胃黏膜细胞的厚度显著降低(P<0.01),炎症程度显著升高(P<0.01);药物治疗后,益气活血高、低剂量组、胃复春组大鼠胃组织炎症计分程度较模型组明显减轻(P<0.05,P<0.01)。正常组大鼠未见胃黏膜萎缩发生;药物治疗后,与模型组比较,益气活血高剂量组大鼠胃组织萎缩计分程度明显减轻(P<0.05)。结论:益气活血法可改善胃癌前病变大鼠模型胃黏膜组织病理。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化浊解毒方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伴胃黏膜上皮中、重度不典型增生(ATP)及不完全肠上皮化生(IM)癌前病变临床症状、胃镜病理学及幽门螺旋杆菌(Hp)的影响。方法将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12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分别给予化浊解毒方汤剂和胃复春片治疗。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胃镜病理学及Hp转阴率的改变情况。结果临床症状总有效率比较,化浊解毒方组为86.67%,胃复春组为7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镜病理学检查总有效率比较,化浊解毒方组为78.33%,胃复春组为6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的转阴率比较,化浊解毒方组为73.17%,胃复春组为35.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浊毒理论指导下运用化浊解毒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具有良好疗效。其作用机制除与对抗幽门螺旋杆菌有着密切关系外,还可能与增强胃肠动力、调节免疫功能、保护胃黏膜等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加味七方胃痛颗粒对胃癌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s of gastric cancer,PLGC)大鼠CDK2/4基因的干预效应。方法:采用化学致癌物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N-methyl-N-nitro-N-nitroso-guanidine,MNNG)建立胃癌癌前病变动物模型,采用免疫组化检测CDK2/4基因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PLGC胃黏膜组织CDK2/4的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加味七方胃痛颗粒组和胃复春组的胃黏膜萎缩程度、胃黏膜肠化生程度明显减轻;加味七方胃痛颗粒组、胃复春组CDK2/4基因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相对于胃复春组,加味七方胃痛颗粒CDK2/4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结论:加味七方胃痛颗粒可能是通过下调CDK2/4基因蛋白的表达,改善胃黏膜病理变化,抑制细胞分裂与增殖,从而干预PLGC进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兰芩化浊解毒方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浊毒内蕴型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1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中药兰芩化浊解毒方,对照组给予胃复春口服。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症状、胃镜病理变化、及相关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在改善临床症状及胃黏膜组织病理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兰芩化浊解毒方能够改善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浊毒内蕴型患者临床症状,逆转癌变病变状态。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胃复宁煎剂对CAG模型大鼠胃黏膜异型增生及PCNA、EGF表达的调节作用以探讨其治疗机理。方法采用以MNNG诱导为主的综合造模法进行造模,为期24 W,造模结束后治疗12 W。分别予以生理盐水、胃复宁大小剂量组、维霉素组治疗。实验前后观察大鼠的体重变化并检测PCNA、EGF变化和组织病理学变化,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胃黏膜组织PCNA、EGF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胃黏膜组织病变明显。治疗后各组大鼠胃黏膜组织PCNA、EGF水平明显降低,胃黏膜病理组织学变化明显改善。胃复宁大、小剂量组与模型组PCNA、EGF表达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胃复宁大剂量组与胃复宁小剂量组PCNA、EGF表达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维霉素组与胃复宁大剂量治疗组PCNA、EGF表达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胃复宁(尤其是大剂量组)通过对胃黏膜组织PCNA、EGF表达的干预作用,达到了对CAG大鼠胃黏膜细胞过度增殖的抑制作用,使部分萎缩或和增生的黏膜得到逆转,降低了胃癌发生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化瘀解毒益气法对胃癌前病变大鼠胃黏膜组织病理学及p16基因甲基化状态的影响。方法:采用低浓度MNNG加服雷尼替丁的方法造模,20周造模成功之后将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维甲酸组、益气通络解毒散组,各组治疗干预后,观察各组大鼠胃黏膜变化情况并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ethylation-specific PCR,MSP)方法检测各治疗组中p16基因甲基化状态。结果:造模20周后,模型组大鼠胃黏膜出现肠化生、不典型增生等病理改变,而益气通络解毒散组胃黏膜病变程度较轻;益气通络解毒散组p16抑癌基因Cp G岛甲基化阳性率为33.33%,与模型组76.9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例胃黏膜病理为肠上皮化生或异型增生大鼠中,有16例p16抑癌基因启动子区域Cp G岛高甲基化状态;而32例非胃癌前病变大鼠中,有23例p16抑癌基因启动子区域Cp G岛非甲基化。经两变量相关分析检验,Spearman系数为0.383 67,P=0.003 50.01。结论:化瘀解毒益气法对胃癌前病变胃黏膜细胞p16基因有一定的去甲基化作用,可能通过降低p16抑癌基因启动子区域Cp G岛甲基化水平,改善大鼠胃黏膜腺体的破坏,从而发挥其治疗胃癌前病变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随机、对照动物实验,观察芪莲舒痞(QLSP)方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atrophicgastritis,CAG)癌前病变大鼠胃黏膜病理形态、胃黏膜血流量及胃黏膜厚度的影响,探讨芪莲舒痞方的作用机理。方法将大鼠120只按体重随机分组,分出正常组20只,其余大鼠采用“MNNG+雷尼替丁+乙醇+饥饱失调”的综合造模方法复制CAG癌前病变Wistar大鼠模型,通过随机抽样病理检测确定造模成功后,将造模成功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胃复春组、芪莲舒痞大、中、小剂量组各15只,并分别给予药物干预后,观察胃黏膜病理变化,检测胃黏膜血流量及胃黏膜厚度。结果芪莲舒痞方能降低大鼠CAG癌前病变的发生率,增加CAG癌前病变大鼠胃黏膜血流量和胃黏膜厚度。结论芪莲舒痞方是治疗CAG癌前病变的有效复方,能明显增加CAG大鼠胃黏膜血流量及胃黏膜厚度,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消痰和胃方对胃癌前病变大鼠胃黏膜组织中IL-1β蛋白及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Wistar大鼠5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验证组、维酶素组、中药组5组,每组10只。除正常组外其他4组采用高剂量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综合造模法干预32周建立大鼠胃癌前病变(PLGC)模型。验证组处死后取胃,验证造模成功,其余4组按照各自给药方法干预12周。Western Blot法检测4组大鼠胃黏膜组织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蛋白表达含量;RTPCR法检测4组大鼠胃黏膜组织中IL-1βmRNA表达含量。结果模型组、维酶素组IL-1β蛋白及IL-1βmRNA表达较正常组显著升高(P0.05,P0.01)。中药组IL-1β蛋白表达较模型组、维酶素组下降(P0.05),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IL-1βmRNA平均相对表达量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1)。结论消痰和胃方可下调胃癌前病变大鼠IL-1β蛋白及基因表达。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解毒化浊和胃方对大鼠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癌前病变(PLGC)的增殖作用的影响,探讨解毒化浊和胃方阻断大鼠CAG PLGC发展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将75只大鼠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治疗前模型对照组、中药组、西药组,每组15只,除空白对照组外,各组以甲基亚硝基胍造模,造模后模型组给予双蒸水灌胃,中药组给予解毒化浊和胃方灌胃,西药组给予叶酸灌胃。采用免疫组化及原位分子杂交标记的方法测定EGFR蛋白翻译和mRNA转录水平以及病变粘膜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p21H-ras基因蛋白。结果:对照组PLGC组织EGFR蛋白翻译和mRNA转录水平均有过表达,表达随病变的进展而递增;解毒化浊和胃组EGFR蛋白及mRNA的表达下调,PCNA指数、p21H-ras基因蛋白阳性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解毒化浊和胃方对大鼠CAG胃癌前病变细胞的增殖有良好的阻断作用,该作用可能与下调PLGC组织EGFR蛋白及mRNA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半夏泻心汤对胃溃疡大鼠胃黏膜病理形态及血清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含量的影响。方法从50只大鼠中随机抽取8只作为空白组,其余42只采用100%冰醋酸腐蚀法复制胃溃疡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选取存活大鼠32只,随机分为模型组,奥美拉唑对照组,半夏泻心汤高、低剂量组4组,各组给予相应药物或生理盐水灌胃7 d,观察各组大鼠的胃黏膜病理形态,检测大鼠血清ET-1、NO的含量。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大鼠血清ET-1含量明显降低,NO含量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各治疗组大鼠血清ET-1含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半夏泻心汤高剂量组大鼠血清NO含量明显高于半夏泻心汤低剂量组及奥美拉唑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半夏泻心汤能明显改善胃溃疡大鼠胃黏膜的病理形态。结论半夏泻心汤可通过调节血管舒缩因子NO及ET-1的含量,从而达到保护胃黏膜、促进胃黏膜修复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三参方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血浆内皮素-1(ET-1)和6-酮-前列腺紊F1α(6-k—PGF1α)含量的影响,以探讨其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作用机制。方法:将实验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三参方高剂量组、低剂量组和维霉素对照组、三九胃泰对照组,采用复合因素造模法复制大鼠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实验8周后,测定各组大鼠血浆ET-1和6-k-PGF1α的含量变化。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浆ET-1明显升高、6-k-PGF1α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大鼠血浆ET-1明显降低、6-k-PGF1α含量明显升高(P〈0.01)。高剂量组ET-1的含量低于三九胃泰组和维霉素组(P〈0.05);6-k-PGF1α的含量高于三九胃泰组和维霉素组(P〈0.01或P〈0.05)。结论:三参方通过降低ET-1、升高6-k—PGF1α的含量、保护血管内皮功能、改善胃黏膜的血液循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胃痞消对脾虚证胃癌前病变(PLGC)大鼠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4(IL-4)表达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分为6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维酶素组(剂量为0.2 g·kg-1·d-1),胃痞消高、中、低剂量组(剂量分别为15、7.5、3.75 g·kg-1·d-1)。采用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溶液(200μg/m L)自由饮用、小承气汤(2 m L/只,生药1 g/m L)灌胃法及饥饱失常等多因素造模18周复制脾虚证胃癌前病变模型,观察各组大鼠的组织病理学及行为学变化,检测血浆TNF-α及IL-4含量。【结果】模型组血浆TNF-α、IL-4含量较正常组显著降低(P<0.05);维酶素组、胃痞消高剂量组、胃痞消低剂量组血浆TNF-α含量较模型组显著升高(P<0.05),模型组与胃痞消中剂量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维酶素组、胃痞消高剂量组、胃痞消中剂量组、胃痞消低剂量组血浆IL-4含量与模型组比较均显著升高(P<0.05)。【结论】胃痞消改善脾虚证胃癌前病变大鼠组织学变化的机制可能通过调节血浆TNF-α、IL-4含量变化及胃黏膜间质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的动员而实现。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中药化痰消瘀方对胃癌前病变模型大鼠胃黏膜Caspase-3、CyclinD1、mTOR表达的影响,探讨化痰消瘀方逆转胃癌前病变的机制。方法:将100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17只,造模组83只,采用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综合饥饱失常制备胃癌前病变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空白组随机抽取15只,造模组抽取75只随机平均分为模型组,化痰消瘀方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及维酶素组。分别给药干预8周,观察各组大鼠一般情况和胃黏膜病理改变,并采用酶标仪法及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胃黏膜Caspase-3、Cyclind1、mTOR的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Caspase-3表达显著下降,CyclinD1、mTOR表达显著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化痰消瘀方各剂量组与维酶素组大鼠Caspase-3表达显著升高,CyclinD1、mTOR表达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化痰消瘀方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下调CyclinD1、mTOR表达作用优于维酶素组(P〈0.05)。结论:中药化痰消瘀方可显著改善大鼠胃黏膜组织病理学状况,逆转胃癌前病变,其逆转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Caspase-3表达、下调CyclinD1、mTOR表达,调节细胞周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安胃汤对实验性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模型的TFF1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甲基硝基亚硝基胍(MNNG)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模型,48只清洁级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病理模型组、安胃汤组、胃复春对照组共4组.光学显微镜观察胃黏膜病理变化,实时定量PCR方法 观察安胃汤对实验性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模型胃黏膜TFF1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 安胃汤与胃复春均能改善胃黏膜的病理形态,但以安胃汤效果为佳.与病理模型组相比,安胃汤组和胃复春对照组均显著提高TFF1mRNA/β-actin相对表达量比值(0.86±0.13vs0.54 ±0.10 and 0.83±0.10vs0.54±0.10,P<0.01),安胃汤组优于胃复春对照组(0.86 ±0.13vs0.83±0.10,P<0.01).结论 安胃汤能够改善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模型胃黏膜的病理形态,可能通过增加胃黏膜TFF1mRNA表达而起到治疗CAG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用定标活检评价黄连素联合胃复春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癌前病变的疗效。方法:选择CAG患者11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均予标准三联根除幽门螺旋杆菌(Hp)治疗。对照组予胃复春4片3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黄连素0.3 g,3次/d,疗程12周。观察两组治疗后胃镜下胃黏膜病理学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胃黏膜病理学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连素联合胃复春能有效改善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胃黏膜病理分级。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泄浊解毒方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血清Toll样受体4(TLR4)、髓样分化蛋白-2(MD2)、白介素-13(IL-13)及结肠组织核因子kB(NF-κB)的影响。方法采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乙醇联合造模法诱导大鼠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雄性Wistar大鼠45只随机抽取8只为空白对照组,将造模成功的大鼠分为模型组、柳氮磺吡啶组、泄浊解毒方高剂量组、泄浊解毒方低剂量组,每组8只。空白对照组正常喂养,模型组予生理盐水灌胃,柳氮磺吡啶组予SASP按0.3 g/kg体质量灌胃,泄浊解毒方高剂量组、泄浊解毒方低剂量组分别予泄浊解毒方颗粒10.0 g/kg、5.0 g/kg灌胃。各灌胃组大鼠每日给药1次,连续14天。检测各组大鼠血清TLR4、MD2、IL-13及NF-κB含量。结果泄浊解毒方高剂量组能明显降低TLR4、MD2、NF-κB含量,升高IL-13含量,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0.490、271.137、10.723、92.297,P<0.05)。结论泄浊解毒方对UC大鼠治疗效果显著,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TLR4、MD2、NF-κB含量,升高IL-13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健脾活血方胃安散对胃癌前病变模型大鼠p53和p16基因表达的影响,以进-步探求其发病机制方法:采用改进以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为基础的联合造模方案造成胃癌前期病变大鼠模型,免疫组化方法观察胃黏膜p53、p16基因的表达。结果:p53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提示各组均为阴性表达;p16染色在表达率及表达强度方面,均有-定程度提高。其调节p16基因表达的作用与胃复春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健脾活血方胃安散可提高抑癌基因p16表达,具有-定的预防胃癌前病变发展成胃癌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