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研究乳旁加乳对不同类型的产后缺乳患者乳汁分泌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取产妇160例,分为气血亏虚型78例和肝郁气滞型82例,采用乳旁加乳干预后,观察产后缺乳的疗效情况.结果 84.4%的产妇乳汁分泌量较前有提升,60.0%的产妇乳汁分泌正常,能正常哺乳,仅有15.6%的产妇情况未改观.肝郁气滞型与气血亏虚型两组间治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乳旁加乳对产后缺乳患者的乳汁分泌有明显改善.从分型结果来看,肝郁气滞型产后缺乳治愈率明显高于气血亏虚型.  相似文献   

2.
产后乳汁甚少或全无称为“缺乳” ,亦称乳汁不足或乳汁不行。本病发病率较高 ,是产后常见病。中医对缺乳的治疗 ,一般分为气血虚弱和肝郁气滞。传统方药有通乳丹、下乳涌泉散 ,应用于临床虽有效 ,但不甚理想。本人 10余年来采用八珍汤、逍遥散加味分证治之常获良效 ,具体辨治分述如下。1 泌乳重气血产后乳少 ,乳汁清稀 ,乳房柔软 ,面色少华 ,皮肢干燥 ,神疲食少 ,舌淡少苔 ,脉虚或细。多因脾胃素弱、生化之源不足或因分娩失血过多 ,气随血耗 ,因气血不足而致缺乳。《妇人规·乳少》曰 :“妇人乳汁乃冲任气血所化 ,故下则为经 ,上则为乳 ,或…  相似文献   

3.
崔育生 《中国乡村医生》2008,10(17):119-119
缺乳是指产后哺乳期乳汁分泌甚少或全无,不能满足婴儿需要而言。亦称为“少乳”、“乳汁不足”或“乳汁不行”等。《妇人良方》云:“妇人乳汁不行,皆由气血虚弱,经络不调所致。”乳汁缺乏,多由分娩时失血过多,气随血耗;或因产母身体素弱,气血亏虚,加之产后气血更虚,乳汁化生不足,或因产后肝郁气滞,气机不畅,乳络涩滞,乳汁受阻,乳少或甚至不下。  相似文献   

4.
缺乳即产后乳汁分泌不足,甚或全无,亦称乳汁不足.祖国的医学认为本病分虚实两种,虚者多因产后体虚,气血生化不足;实者多因肝郁气滞,乳汁受阻所致.笔者从1982年至今用家父周俊清(四川省宜宾市名老中医)所传验方,辩证施治产后缺乳36 例,临床效果颇佳.现介绍如下,以餐同道.  相似文献   

5.
产后缺乳是妇产科的常见病之一,傅青主认为缺乳的原因有两种:一是产后气血两虚乳汁不下,如《傅青主女科》中说“夫乳乃气血之所化而成也,无血固不能生乳汁,无气亦不能生乳汁,然二者之中,血之化乳,又不若气之所化为尤速……”。二是产后肝气郁结乳汁不通,“少壮之...  相似文献   

6.
产后缺乳,亦称"乳汁不足"或"乳汁不行",多因身体虚弱,气血生化之源不足,或因肝郁气滞,肝失调达,气机不畅,以致经脉涩滞,乳汁运行受阻,因而出现产后缺乳.笔者近年来运用中医药辨证论治本病60余例.  相似文献   

7.
针刺治疗产后缺乳3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后缺乳,亦称“乳汁不足”,多由身体虚弱,气血化源不足,或肝郁气滞,乳汁运行受阻所滞。《景岳全书,妇人规》中云:“妇人乳汁,乃冲任气血所任,故下则为经,上则为乳。若产后乳迟乳少者,由气血之不足,而犹或无乳者,其为冲任之虚弱无疑也。”《儒门事亲》中云:“或因啼器悲怒郁结,气溢闭塞,以致乳脉不行。”笔者临床治疗产后缺乳30例,效果良好。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产后缺乳又称"产后乳汁不行",指产后哺乳期内,产妇乳汁甚少或无乳可下[1],其发病率约占产妇的20%~30%[2]。乳汁分泌过少多因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肝气郁结所致。近十年来针灸推拿治疗产后缺乳症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产后缺乳即妇女产后的乳汁极少甚或无乳,是产科的常见病,多发生在产后数天至半个月内。临床表现为产妇在产后开始哺乳时,感觉乳房不胀,乳汁质稀量少;或乳房结块,乳汁质稠难出,轻压痛。母乳是婴儿最佳的天然食物,因此产后缺乳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我科近3年来采用物理因子(中频脉冲,He-Ne激光,TDP)配合手法按摩治疗产后缺乳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产后缺乳是指产妇在哺乳期间乳汁量少甚则点滴不出,不能满足婴儿所需,又称"缺乳""乳汁不足",近年来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石岳教授坚持中西医结合,辨证与辨病相结合,采用补养气血、疏肝理气、健脾化痰之法,临床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论肝主疏泄精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论述肝主疏泄对津液、血液、肾精、乳汁等精气物质化生运行的生理病理影响,认为肝主疏泄精气也是肝主疏泄的主要机能之一,与调畅气机、促进脾胃的消化功能、调节情志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肝失疏泄,能影响精气的化生和生理功能,产生津液、血液、肾精、乳汁等方面的多种病证。临床治疗应注意调畅肝气。  相似文献   

12.
线粒体结构的完整性及功能被破坏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病理环节之一。"线粒体-肠道菌群交互作用"体现了中医整体观,是人体气与血,正与邪,气机运行和病理产物之间平衡与失衡的一个体现。线粒体功能障碍、肠道菌群失调与中医"气虚""痰浊""瘀血"的机理有相似之处。益气化痰通络法可通过保护线粒体、干预肠道菌群的作用调节机体的气血平衡,达到益气化瘀、补气化痰、活血通络、扶正祛邪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慢性前列腺炎邪气的源头有两种,一种为旧感邪气,患者正气受损,不足与邪气抗争和祛邪外出,邪气趁机内伏,而后伺机发作;另一种为新感小邪,小邪因为致病力弱,不容易与正气抗争,所以小邪中人的特点是患者并不察觉或有仅有轻微症状,之后邪气内潜。慢性前列腺炎是由于邪气蛰伏于精室,邪正相争,继发化气,表现出"结必有热""结必有水""结必有瘀""结必正虚"等病机,久之不愈,甚至可传为癥瘕。在慢性前列腺炎的治疗过程中,化热是治疗的重点,化热日久则入血伤血,临床多用蒲公英、牡丹皮、赤芍等。  相似文献   

14.
明代吴又可《温疫论》认为"疫病"是感染杂气所致,首次提出杂气是有别于六淫而具有强烈传染性的、流行时间捉摸不定的外感病邪。强调杂气发病类型为"伏而后发",即杂气为病具有一定的潜伏期。与伤寒六经传变、温病卫气营血及三焦传变不同,吴又可提出杂气为"邪伏膜原,表里分传",即以膜原为中心,而后出表、入里。故治疗疫病既要扶助正气,亦要祛除邪气。祛除杂气以宣通疏利为本,用药上善用走而不守之大黄,而慎用守而不走之黄连等寒凉药物。《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中医药治疗方案遵循了《温疫论》"邪自窍而入,未有不由窍而出"之治则。  相似文献   

15.
通过辨析"外"之概念,进一步探讨"肾为之主外"的含义,从肾与体表的关系、肾与一身之气的关系和肾与神的关系阐述"肾为之主外"的意义。肾与体表的关系体现在肾主体表官窍,即肾主一身之"表"与"窍";肾主一身之气体现为肾主生发元气、肾为诸气之根本,以及肾主正气、卫气生于肾;肾与神的关系表现为肾主神智、肾主情志,肾作为神化生于内的根本和彰显于外的动力成为情志发生和变化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陆雯艳  余超 《中医学报》2021,36(5):1010-1012
功能性便秘病位在大肠,主要由大肠传导失司、腑气不通所致。本病与"六郁"密切相关,针对气郁、火郁、食郁、湿郁、血郁、痰郁,单兆伟提出了以"理气开郁通腑"为治疗大法:"气郁"治以疏肝行气,予柴胡疏肝散联合六磨汤加减开郁;"火郁"治以泻热降浊,予麻子仁丸加减开郁;"食郁"治以消食导滞,予保和丸合调味承气汤加减开郁;"湿郁"治以运脾化湿,予枳实导滞丸合三仁汤加减开郁;"血郁"治以化瘀通络,予桃核承气汤合丹参饮加减开郁;"痰郁"或因气滞湿聚而生,或因饮食积滞而致,或因热邪炼液而成,其余五郁得解,则"痰郁"随之而消。  相似文献   

17.
王莞秋  王旭 《中医学报》2020,35(3):523-526
"一气周流"理论强调"中气"之要,重视培补中土脾胃,提出中土健运,木火左旋上升、金水右旋下降得畅,中气循环周身无碍,百病乃平。桥本甲状腺炎可归属于中医"瘿病""瘿瘤"等范畴,其病位在肝、脾、肾,病机为脾虚湿困、肝郁气滞、肾虚血瘀,气机升降循环障碍贯穿始终。临床中,可运用"一气周流"理论论治桥本甲状腺炎。无论肝木郁滞,亦或肾虚水寒,皆为中土湿困所致,故应重视恢复中土斡旋、左升右降之效,以使中气通流全身而循环不绝,肝木升发、肾水降敛而升降平衡,相火下煦、肾水上资而阴阳调和。黄元御自创柴胡芍药汤治疗瘿病,以疏肝解郁、调和气机,为临床治疗桥本甲状腺炎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8.
《黄帝内经》中"太阴主内,太阳主外"是对卫气独行理论的概括,也是对人体寐寤节律内在机制的说明。然"太阴主内,太阳主外"的内涵及其内在机理至今阐而未明。针对"太阴"之阴指营气,"太阳"之阳指卫气的观点,笔者认为,《黄帝内经》中言明昼行于阳、夜行于阴各二十五周的是卫气,营气在人体的运行未有明显的昼夜时间节段性。关于太阴、太阳指代为何,笔者经过统计认为,太阴多指代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仅有三处明确肾为"阴中之太阴";太阳指代足太阳膀胱经占半数以上,而肾在《黄帝内经》中的指代呈现多样化,且与少阴对应最多。关于为何太阴主内、太阳主外,笔者认为,太阴主内是由肾主蛰、为封藏之本决定的;太阳主外是由足太阳膀胱经的气化作用决定的。  相似文献   

19.
王辉  周剑  邱礼新  于静 《中医学报》2021,36(3):498-502
圆运动理论由清代彭子益提出,以"中气为轴、四维为轮"为框架,以"升降浮沉"为运行机制,揭示了大自然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的发展规律。炙甘草汤又称复脉汤,为《伤寒杂病论》中的经典名方,具有益气养阴、通阳复脉的功效。根据圆运动理论,心阳不断敛降、下行,封藏于肾水中转化为肾阳,再通过肾气上升,从而实现阳气升降浮沉。阳气的运行,一定有相应的阴液伴随,滋润收敛,心气才能下降。若心阴不足,脉络枯滞,日久阳气亦损,即出现"脉结代、心动悸"。中医眼科学认为心脑眼一体,临证时炙甘草汤可用于治疗包括干眼症、碱烧伤、视疲劳、眼底视网膜动脉阻塞、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等多种眼科疾病。  相似文献   

20.
心肺疾病常相互影响,肺虚则宗气虚,百脉皆瘀;肺失宣降则水瘀胶结、闭阻脉络、血瘀水停,逐渐形成慢性心力衰竭。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要将治肺贯穿始终,注重活血与益气并用,使补气而不壅中,攻伐而不伤正,破中有补、补中有行,通过"升补宗气,运化水瘀"恢复肺主气功能;通过"泻肺逐水,去宛陈莝,以利顽疾"使水邪有出路;通过"宣肺平喘,以畅气机,通血脉"畅通气血,恢复心主血脉的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