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 毫秒
1.
张仲景辨治眩晕心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
谈张仲景对方剂学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方剂的治法、配伍、加减变化、煎服方法以及“经方”出现等五个方面论述了《伤寒杂病论》对方剂学的贡献,并认为该书的问世标志着方剂学的体系基本形成,为后世医学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3.
张仲景治黄八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4.
张仲景治疗痹证为《伤寒杂病论》较有特色的内容,对痹证的病因病机、证型分类及治疗方法均有详细论述,其治疗特色主要为善用汗法、温法,善用麻黄、附子,重视顾护脾胃。  相似文献   

5.
小建中汤、大建中汤与黄芪建中汤三方均出自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一书,是仲师在古代“建中”哲学思想指导下创建的系列方药。历代医家对其论述颇多,临床应用广泛,实已形成一较为独立的治疗大法,笔者试将其从广义“八法”中抽象出来,以“建中法”为名作专门探讨。  相似文献   

6.
张仲景治痛十四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张仲景治痛法总结归纳为解表、散寒除湿、和解、表里双解、清热、涌吐、攻下、温补、通阳宣痹、行气、理血、安蛔、针刺、搐鼻等十四法。认为仲景辨治痛证 ,法度严谨 ,内容翔实 ,堪为后世医家治痛之典范  相似文献   

7.
从古代哲学角度和现代科学角度阐释张仲景辨治疾病之"人体自和"观,即从《伤寒论》之"自愈"论,"人体自和"观的诊断依据、治法应用,正气之于"人体自和"观等方面深入探讨张仲景"人体自和"观。  相似文献   

8.
五苓散所主之证既非脱水,也不仅是下焦膀胱蓄水和单纯的胃脘停饮.五苓散的适应证涉及胃肠之“游溢精气”功能、脾的升清布散水津功能、肺的输布肃降功能以及三焦水道的通调功能.五苓散可健运中焦、助脾散精、促进肺的布散,使津液得以濡润;并通利三焦水道,排出停滞废水,使其能够下输于膀胱.故五苓散对整个水液代谢过程具有促进与调整作用.  相似文献   

9.
《难经)、(伤寒杂病论》均被列为四部经典著作,在祖国医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历代医家对(难经)褒贬不一,多数医家奉之为“医经之心髓,救疾之枢机”;贬之者则认为“今之(难经》,盖由好事医生冒(八十一难)之名,杂放(灵)。(素),益以荒谬之语而成,此不通之怪书耳”。因此认为《伤寒杂病论)所云“撰用《素问)、《九卷)。《/叶一难)”中的(八十一难)并非今之(难经),否定了(难经)与(伤寒杂病论)的学术源流关系,故对于两书之间的关系少有探讨。仔细研读《难经),发现它既有对(内经)理论的阐释,亦有独树一…  相似文献   

10.
张仲景论治瘀血所致病证的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地系统了张仲景对于瘀血形成原因的认识,对于瘀血所致多种病证的论治,总结促景论治瘀血所致病证的学术特色:即瘀血阻滞部位以下焦为主,瘀血所致急证以瘀热为主要的病因,治法以下法为主,选药多用大典、桃仁,并运用了扶正祛邪,标本缓急的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11.
充分运用南阳得天独厚的中医药文化资源,南阳理工学院张仲景国医学院对中医学专业张仲景学术思想方向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初步的探索研究,该方案以培养传承与弘扬张仲景学术思想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注重培养具有扎实的中医学理论基础功底,较强临床辨证能力、较高职业道德水准,热爱中医事业的实用型人才,构建了完整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新方案的初步实践,正在展现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成效。  相似文献   

12.
东汉名医张仲景因其创造性的提出六经辨证和脏腑经络辨证的辨证方法,被后世尊称为医圣。在其著作《伤寒论》中多次出现阴性症状的描述和运用,通过对其中阴性症状的总结分析,可以看出张仲景辨证思想具有如下特点:1)将把握疾病动态变化规律作为临床辨证前提。2)建立了以分析主症或关键症状为核心的辨证思维模式。3)适应疾病表现和变化的多样性,将辨证思维由静态转向动态,由分析走向综合。4)将病症的临床表现以变通和组合分解的方式进行描述,提示了疾病发展的多种可能性,反映出张仲景辨证思维的发散性、相关性、蕴含性和可扩性。  相似文献   

13.
东汉名医张仲景因其创造性的提出六经辨证和脏腑经络辨证的辨证方法,被后世尊称为医圣。在其著作《伤寒论》中多次出现阴性症状的描述和运用,通过对其中阴性症状的总结分析,可以看出张仲景辨证思想具有如下特点:1)将把握疾病动态变化规律作为临床辨证前提。2)建立了以分析主症或关键症状为核心的辨证思维模式。3)适应疾病表现和变化的多样性,将辨证思维由静态转向动态,由分析走向综合。4)将病症的临床表现以变通和组合分解的方式进行描述,提示了疾病发展的多种可能性,反映出张仲景辨证思维的发散性、相关性、蕴含性和可扩性。  相似文献   

14.
医圣张仲景在其所著的《伤寒论》、《金匮要略》中,针对不同的病症,不同的选方用药,采用了不同的溶剂作为药物溶媒。其论述丰富而详尽,为我们现代选择适宜的溶媒以提高临床疗效,留下了丰富的经验与宝贵的财富。  相似文献   

15.
仲景脾胃学说临证启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将《内经》脾胃理论创造性地应用于临床实践,对后世脾胃学说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追根溯源,历代脾胃大家,如李东垣、叶天士等,无不推崇仲景脾胃学术思想。作者通过系统学习仲景脾胃学说,结合临床实践,受益匪浅,仲景首创辛开苦降法治疗脾胃疾病,重视阳气的作用,推崇温补脾胃,重视脏腑气机的上下通畅,强调行气导滞。  相似文献   

16.
从三方面探讨了张仲景的高尚和值得学习的地方。第一方面是行医的目的。首先是为大众百姓服务.张仲景不计个人名利,不分服务对象的贫富贵贱,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在当前仍有教育意义。其次是“卫生”与“护生”。张仲景“保身长全,以养其生”的理念,提示医生的根本性职责在于保护人的生命,保卫人类的繁衍生息。第二方面是医生的行为品格。一是要认真仔细,可表现在诊察患者,治疗观察,药后护理等多方面;二是要沉着冷静,面对危重病或病情突变,应具有沉着应对,冷静思考,临变不慌的品格;三是要关爱体恤患者,首先体现在重视预防,早期治疗,及时给药,尤其要保护妇女儿童,其次,适当地、恰如其分地凋整患者的心理,既是对患者的关爱,又能起到治病的作用;四是要克服私念,医生治病要做到不求功名,实事求是,不患得患失等,要一切从患者实际情况出发,履行治病救人的职责。第三方面是当好医生的基本要求:一是要有博采众方,不陋已见的学风;二是要有辨证沦治,精益求精的技术;三是要有通晓药剂,杜绝误用的广博知识,除了掌握药物的基本功效外,还包括了解药物的剂量、剂型、煎煮法,药物服用后的反应以及毒副反应的消除等。  相似文献   

17.
仲景脾胃学说临证启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将《内经》脾胃理论创造性地应用于临床实践,对后世脾胃学说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追根溯源,历代脾胃大家,如李东垣、叶天士等,无不推崇仲景脾胃学术思想。作者通过系统学习仲景脾胃学说,结合临床实践,受益匪浅,仲景首创辛开苦降法治疗脾胃疾病,重视阳气的作用,推崇温补脾胃,重视脏腑气机的上下通畅,强调行气导滞。  相似文献   

18.
从三方面探讨了张仲景的高尚和值得学习的地方。第一方面是行医的目的。首先是为大众百姓服务.张仲景不计个人名利,不分服务对象的贫富贵贱,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在当前仍有教育意义。其次是“卫生”与“护生”。张仲景“保身长全,以养其生”的理念,提示医生的根本性职责在于保护人的生命,保卫人类的繁衍生息。第二方面是医生的行为品格。一是要认真仔细,可表现在诊察患者,治疗观察,药后护理等多方面;二是要沉着冷静,面对危重病或病情突变,应具有沉着应对,冷静思考,临变不慌的品格;三是要关爱体恤患者,首先体现在重视预防,早期治疗,及时给药,尤其要保护妇女儿童,其次,适当地、恰如其分地凋整患者的心理,既是对患者的关爱,又能起到治病的作用;四是要克服私念,医生治病要做到不求功名,实事求是,不患得患失等,要一切从患者实际情况出发,履行治病救人的职责。第三方面是当好医生的基本要求:一是要有博采众方,不陋已见的学风;二是要有辨证沦治,精益求精的技术;三是要有通晓药剂,杜绝误用的广博知识,除了掌握药物的基本功效外,还包括了解药物的剂量、剂型、煎煮法,药物服用后的反应以及毒副反应的消除等。  相似文献   

19.
头痛是临床各科最常见的病症之一,具有病因众多、疼痛的时间、部位、性质、程度各不相同等特点,因此诊治相当复杂。仲景在治疗头痛方面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对后世医家辨治头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从《伤寒杂病论》中有关头痛的条文入手,从头痛的分类、病因病机及治法几个方面加以分析、整理、归纳、总结,探讨了仲景辨治头痛的特点。总结出仲景治疗头痛十一法。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伤寒论》、《金匮要略》二书中,探讨总结了张仲景调和肝脾的学术思想及其体系,其总的精神为"平调阴阳",恢复机体生理平衡;其治疗方法,则按照标本关系,或治肝为主,或治脾为主,或肝脾同治,或先用一法,后用一法。其治疗手段则有方药、针刺等。文章试图总结归纳其方法及精神,以期对临床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