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水气病篇中提到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但对其病因,病机及治法方药则无明确论述.  相似文献   

2.
小青龙汤方出自东汉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经方辨治心律失常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文章概述了张仲景对心悸病因病机的认识,综述了近年来经方对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进展。  相似文献   

4.
麻黄汤与衄血关系的探讨福建中医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福州350003)林宁麻黄汤源于张仲景《伤寒论》,主治太阳伤寒证,本方应用多以恶寒发热,无汗而喘,头身疼痛,脉浮紧为主症,衄血则被列于其禁忌证中。然而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谈到衄家不可发汗,用麻黄汤后见衄...  相似文献   

5.
虚劳最早见于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的著作《伤寒杂病论》之杂病部分,该书因战乱散失,后世将其杂病部分整理成《金匮要略》.张仲景在著作中系统论述了虚劳的脉、证、治、方药,在对虚劳病的治疗上强调重视脾肾、甘温扶阳,调补阴阳、缓中补虚,并运用桂枝汤加减治疗虚劳,对后世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研读、分析《伤寒论》中与痞证相关条文,厘清痞证的病因病机、类证鉴别及辨证治疗,并进一步探究张仲景遣方用药特点,以裨益临床。  相似文献   

7.
李时珍不仅是一位举世闻名的伟大自然科学家、药物学家,而且也是我国明代的大医学家。他一生中从未脱离临床,把药物的研究与临床治病紧密地结合起来,是医药结合的典范。现仅从《本草纲目》记载中略窥一二,足以看出李氏医疗技术造诣之深,对后人颇有启发。1 通便利气,疗痼疾通便宜利气,汉代张仲景大小承气汤即有此意,方中用积、朴足以为见证。李氏则论:“牵牛治水气在肺,喘满肿胀,下焦郁遏,腰背胀重,及大肠风秘气秘,卓有殊功。但病在血分及脾胃虚弱而痞满者,则不可取快一时,及常服暗伤元气也。一宗室夫人,年几六十,平生苦肠结病,旬日一行、甚于生产。服养血润燥药则泥膈不快,服硝黄通利药则若罔知,如此三十余年矣。时珍诊其人体肥膏梁而多  相似文献   

8.
通过前后联系、类比鉴别,对张仲景<伤寒论>中太阴病第273条太阴提纲证原文进行解析,认为太阴病篇内容在<伤寒论>中最少,并非张仲景不重视调补脾胃,而是因为这一思想和方法已贯穿于六经.只有会通六经病篇才能更好地理解太阴提纲证深意.  相似文献   

9.
小青龙汤出自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功能为解表散寒、温化水饮,主治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1]。我们  相似文献   

10.
张仲景在《伤寒论》101条原文中提到"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的治疗原则,言简意赅,后世学者对本句话理解有诸多不同。从"一证"的辨析,张仲景提出此原则的缘由以及该原则对临证的指导意义等3个方面谈谈看法。  相似文献   

11.
医圣张仲景在其所著的《伤寒论》、《金匮要略》中,针对不同的病症,不同的选方用药,采用了不同的溶剂作为药物溶媒。其论述丰富而详尽,为我们现代选择适宜的溶媒以提高临床疗效,留下了丰富的经验与宝贵的财富。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清代张聿青运用炙甘草汤的配伍规律研究,分析其灵活化裁仲景方的理论依据与具体用药经验,以期对现代临床运用炙甘草汤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张仲景对“脉症不应”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多医家在遇到“脉症不应”的情况时多沿袭明代张景岳的理论,对脉或症进行“从舍”,然而反观大医家张仲景的著作,却以“脉症不应”之处为辨证之关键,强调“脉症合参”,认真分析脉症不应之理。通过研究张仲景脉症并重的思想,对“脉症不应”有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充分运用南阳得天独厚的中医药文化资源,南阳理工学院张仲景国医学院对中医学专业张仲景学术思想方向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初步的探索研究,该方案以培养传承与弘扬张仲景学术思想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注重培养具有扎实的中医学理论基础功底,较强临床辨证能力、较高职业道德水准,热爱中医事业的实用型人才,构建了完整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新方案的初步实践,正在展现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成效。  相似文献   

15.
《备急千金要方》对张仲景学术思想的传承,做出了重大贡献。《备急千金要方》承宗张仲景学说,对《伤寒论》所有的条文,首用"方证同条,比类相附"的方法,予以搜集汇编,为伤寒学派的传承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孙思邈不仅重视弘扬张仲景学术思想,而且在《素问》及《难经》对广义伤寒认识的相关理论指导下,补充《伤寒论》证治方药的未备,融创新于继承中。  相似文献   

16.
张仲景对方剂的命名简洁、直观、严谨、实用,有较强的规律性。熟悉这些规律,就可根据方名推知该方的大致组成、主要功效;或根据组成推知其方名,有利于进一步研究张仲景理论。  相似文献   

17.
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将《内经》脾胃理论创造性地应用于临床实践,对后世脾胃学说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追根溯源,历代脾胃大家,如李东垣、叶天士等,无不推崇仲景脾胃学术思想。作者通过系统学习仲景脾胃学说,结合临床实践,受益匪浅,仲景首创辛开苦降法治疗脾胃疾病,重视阳气的作用,推崇温补脾胃,重视脏腑气机的上下通畅,强调行气导滞。  相似文献   

18.
张仲景对“脉症不应”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许多医家在遇到"脉症不应"的情况时多沿袭明代张景岳的理论,对脉或症进行"从舍",然而反观大医家张仲景的著作,却以"脉症不应"之处为辨证之关键,强调"脉症合参",认真分析脉症不应之理。通过研究张仲景脉症并重的思想,对"脉症不应"有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初步探讨仲景治利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证治规律。方法:通过例举李飞教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病案,总结李飞教授运用仲景治方利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选方用药经验。结论: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应遵循仲景辨证施治精神,灵活运用诸法诸药,不可拘泥于一法或一方。  相似文献   

20.
文章总结了张仲景对于附子、鸟头类方剂在治疗疼痛中的应用情况,并结合病证医案对其中的代表方剂的配伍思想及临床运用做以详细分析,同时对于乌头与附子的不同应用范围作了归纳阐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