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目的:开拓从痰论治慢性肾衰的思路,以提高临床疗效.方法:通过分析痰与肾的生理病理、痰与慢性肾衰关系,进一步论证了从痰论治慢性肾衰的可行性.结果:总结出和胃化痰、理气降逆法,化痰泄浊、活血化瘀法,化痰熄风、解毒泄浊法,益肾化痰、行瘀通络4法.结论:运用4法从痰论治慢性肾衰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2.
彭江云教授根据其多年临床经验,认为“脾肾不足,痰湿瘀阻”是痛风性肾病的病机关键,治疗当以“脾肾同调,正本清源”“利湿化浊,标本兼顾”为基本原则。且提倡痛风性肾病的诊治应中西医结合,以“辨病论治”为先,“辨证论治”与“辨症论治”相结合,临床疗效甚佳。本文总结了名医彭江云教授对痛风性肾病的认识及其辨治痛风性肾病的经验。  相似文献   

3.
肾衰方是邵朝弟教授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在经方基础上化裁自拟而成,用以治疗脾肾气虚、湿浊内阻型慢性肾功能衰竭,多年来广泛应用于临床,疗效颇丰。本文旨在简要阐述并分析肾衰方的临证经验和理法方药。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国医大师张琪从脾肾论治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经验.方法:通过跟师学习,收集、整理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最有效方法.结果:慢性肾功能衰竭病位在脾、肾两脏,脾肾虚损贯穿疾病始终,也是湿浊产生的基础,瘀血为基本病理表现;病理变化呈现出虚实错杂、湿毒内蕴、血络瘀阻等特征.结论:国医大师张琪采用化浊泄热、活血解毒、健脾补肾、温阳泄浊等治法治疗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慢性肾衰是各种慢性肾脏疾病发展到后期出现的临床综合症,临床诊治难度很大。杜雨茂教授认为三焦枢机不利是该病发生的基本病机,临证应辨证治疗:肾脾亏虚,湿热余邪留滞,三焦枢机不利,多以六味地黄汤合小柴胡汤化裁;湿浊內郁,壅滞三焦,以小柴胡汤合五苓散化裁;脾肾阳虚,水湿泛滥,浊毒内壅,以真武汤合小柴胡汤化裁;脾肾阳虚,瘀浊壅滞三焦,以连苏饮合真武汤、小柴胡汤化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张雪梅教授治疗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的临床经验。[方法]分析张雪梅教授对CKD发病机制的认识和从脾论治的学术观点,总结张雪梅教授分期分型论治CKD的经验,并分析其典型案例。[结果]张雪梅教授认为本病以脾肾亏虚为本,痰湿、湿热、浊毒、瘀血为标,主张重视脾胃、从脾治肾,并根据CKD 1-5期的不同证候特点,进行分期分型论治;特别重视CKD3-4期在本病发展的特点和正确治疗的重要性,并且采用中药内服配合保留灌肠的方法治疗CKD3-4期,内服方以补虚健脾和胃为主,灌肠方以攻邪泄毒为主,在临床上取得较好的疗效。[结论]张雪梅教授治疗CKD的独到见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值得学习和推广。  相似文献   

7.
谢晶日教授论治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经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介绍谢晶日教授在论治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方面的经验:(1)明辨病证之根本为肝脾功能失调、湿浊壅滞、气血凝滞尤为重要,而肝脾又以脾为之关键;(2)健脾祛湿浊为治疗主线;(3)从肝论治以助脾运;(4)治疗以调气行血为要;(5)通涩结合;(6)内病外治。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黄挺教授辨证治疗舒尼替尼相关蛋白尿的临床经验。[方法]通过跟师学习、整理医案等方式,从病因、病机、治则、方药等方面总结分析黄挺教授辨证治疗舒尼替尼相关蛋白尿的临床经验,并列举具体医案两则予以验证。[结果]黄挺教授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认为舒尼替尼相关蛋白尿共有3个常见的证型,即脾气下陷、脾肾阳虚或脾肾不足、湿浊浸渍,其中以脾肾阳虚、脾肾不足多见。脾气下陷,治以健脾化湿之法;脾肾阳虚或脾肾不足,治以健脾温肾之法;水湿浸渍,治以健脾利湿之法。所举两则医案中患者皆疗效良好。[结论]黄挺教授运用中医思维正确认识舒尼替尼蛋白尿的形成机制,并以中医中药协同西药辨治,疗效显著,副反应少,值得大力传承并予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王旭教授从肝脾肾三脏分期治疗甲亢突眼的学术观点和临床经验。[方法]从甲亢突眼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转归、治疗方法与肝脾肾三脏关系方面论述王旭教授诊治甲亢突眼的学术观点及临床经验,最后列医案进行佐证。[结果]王旭教授认为本病的发病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其基本病机为"肝郁化火生痰,痰火上扰空窍,日久损及脾肾",痰浊瘀血是其重要病理因素,因此主张从肝脾肾分期论治甲亢突眼;常用清肝养肝、健脾祛湿、化痰祛瘀、滋补肝肾等治疗方法,临床取得满意疗效。[结论]王旭教授治疗甲亢突眼的临床经验行之有效,值得进一步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周郁鸿教授从脾肾论治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的辨证诊疗思维和临证拟方用药经验。[方法]通过概述ITP的现代医学认识、历代中医沿革,收集、整理、归纳周郁鸿教授治疗ITP的典型医案,从脾肾论治ITP的理论渊源、加味黄芪建中汤组方阐释及其药理学剖析等方面论述周教授从脾肾论治ITP的学术观点及临证诊疗思维,并举验案一则以佐证。[结果]现代医学认为,ITP是一种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而历代中医则认为ITP是一种血证。周郁鸿教授认为ITP患者常属"脾胃亏虚、肾精不足"之证,应以脾肾为着眼点辨证论治ITP,以"健脾补肾"为基本治则,以温中补虚立法。加味黄芪建中汤健脾补肾,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其可能通过调节Th17/Treg细胞而有效治疗脾肾阳虚型慢性ITP。所举验案属脾肾阳虚型血证,方用加味黄芪建中汤,温补脾肾、养血止血,取得较好疗效,展示了该病的辨证诊疗思路。[结论]周郁鸿教授从脾肾论治临床上部分难治ITP患者,中医理论依据充分,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从病因病机、诊疗思路、治法方药、临证特点等方面探析夏亲华诊治绝经前后诸证的独特经验。夏老师认为绝经前后诸证的主要病机为阴虚火旺——肾阴虚,心火旺,涉及肝郁脾虚,兼夹痰瘀,治疗上注重标本兼顾,以滋补肾阴、清降心火为基本治疗原则,辅以疏肝解郁、化瘀祛痰。  相似文献   

12.
张伯礼教授临证数十载,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常强调运用中医思维辨证论治。作者师从张伯礼教授学习,对张老师治疗不寐的临证辨治经验进行总结,即为滋阴降火,阳中求阴,交通阴阳,调心安神;温脾补肾,疏肝健脾,化源充沛,养血安神;潜降肝火,利胆湿热,通腑降浊,除烦安神;辛开苦降,斡旋枢机,调理脾胃,升清降浊;祛痰化湿,活血化瘀5种治疗大法。  相似文献   

13.
迄今为止,早泄无统一病名,对其病因病机认识不清,临床上缺少特异性治疗方法。徐福松教授发挥中医之所长,从整体出发,审证求因,辨证论治,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系统阐述徐福松教授健脾养心、安神潜镇、扶正化毒、疏肝达郁、补肾固涩、清肝泻火、清利湿热七法治疗早泄的经验,分析其心脾同治、肝肾同治、心肝同治、表里同治、夫妇同治的诊治思路,总结徐福松教授攻补兼施、平补阴阳、酸甘化阴独特有效的早泄治疗理念。  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性肾病其病机为虚实夹杂,本虚为肝、脾、肾气血阴阳失调;标实多为燥热、湿浊、瘀血、水毒。根据疾病所处的病理阶段及临床表现,可分为阴虚燥热证、肝肾阴虚证、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证、脾肾阳虚证及肾阳衰微证等6型,治疗上强调早期治疗,辨证施治,兼顾标本虚实,发挥中医药治疗本病的优势,使病情长期稳定,延缓疾病进程。  相似文献   

15.
180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虚证证候分布规律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患者中医虚证证候分布规律。方法:对180例CRF患者进行调查,研究其中中医虚证证候分布特点。结果:CRF患者虚证以脾肾气阴两虚为主,占45.6%;脾肾气虚、脾肾阳虚次之,分别占20.0%与17.8%;阴阳两虚证占10.6%,肝肾阴虚证占6.1%。同时,CRF患者虚证证侯分布有其阶段性,代偿期、失代偿期、衰竭期以脾肾气阴两虚和脾肾气虚为主;尿毒症期虽然仍以气阴两虚为主,但脾肾阳虚和阴阳两虚均有所增加;肝肾阴虚散见于各期。结论:脾肾气阴两虚证为CRF虚证的主要证型。  相似文献   

16.
石志超教授治疗慢性胃炎,病机以胃阴不足、脾胃失调为本,以气滞为标,兼夹血瘀、湿热或寒凝。治疗重在养阴益气、调和脾胃、调畅气机,随证佐以活血化瘀、清热消痈、温胃散寒等治法。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杨洪涛教授治疗肾性蛋白尿经验,提出其病机不外乎本虚标实,以脾肾亏虚为本,以风、湿、热、瘀、毒为标,临证灵活辨治,以调补阴阳、补脾强关、疏利少阳、祛风宣肺、疏络固肾为大法。补肾当辨阴阳,临床又以温补肾阳居多,其精于运用附子,收效甚佳。临证处方以祛风通络法贯穿始终,颇具特色。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心率变异性(HRV)与脾。肾阳虚型慢性心力衰竭(CHF)的之间的关系及其意义,为脾肾阳虚型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证型的临床诊断,提供客观的心电图参数。方法将入选的12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分为脾肾阳虚型与非脾肾阳虚型两组,并对两组患者进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后,实施心率变异性长程时域分析,最后将两组进行比较。结果脾肾阳虚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HRV各项指标的平均值为:SDNN(全部正常窦性心搏间期的标准差)为(67.25±17.56)ms、SDANN(全程按5min分成连续的时间段,先计算每5分钟的NN间期平均值,再计算所有平均值的标准差)为(56.67±14.42)ms、SDNNindex(全程按5min分成连续的时间段,先计算每5分钟的NN间期标准差,再计算这些标准差的平均值)为(27.45±10.49)ms、rMSSD(全程相邻窦性心搏间期之差的均方根值)为(21.16±11.29)ms、DNN50(全部相邻正常RR间期之差〉50ms的个数占总窦性心搏个数的百分比)为(6.53±5.52)%,与非脾肾阳虚型组患者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心率变异性可以作为判定脾肾阳虚型心力衰竭患者心衰严重程度、指导治疗和判定预后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9.
杨霓芝教授对慢性肾衰竭诊治造诣颇深,强调运用中医"治未病"的思想指导慢性肾衰竭早期防治,并且认为慢性肾脏病多因气虚而发病,因血瘀致病情迁延不愈,从而确立"益气活血"法。同时重视脾肾,治病求本,治疗用药当平淡和缓,适时守方,坚持用药,慢病缓治。她强调分期论治,并采用健脾补肾、利湿化浊、益气活血为主要治法,以中医辨证论治为核心的综合治疗措施,在临床中得到了很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杨文华教授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以辨证分型论治为先,提出血热妄行、阴虚火旺、气虚不摄、瘀血阻络4种证型.急性型多为血热妄行、阴虚火旺,慢性型多以气虚不摄、瘀血阻络为主,但瘀血症的表现又可见于其他三证之中.认为脾气亏虚、气不摄血是慢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病机关键,贯穿于慢性血小板减少症病程始终.提出以益气健脾止血法为主,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同时注重生活调护,获得显著临床疗效,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提供了中西医结合治疗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