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大肠癌是大肠黏膜上皮起源的恶性肿瘤,是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由于早期症状无特异性,很多患者就诊时已属晚期,因此需要多学科参与综合治疗。研究[1]表明化疗期间加用中药,不仅可减轻化疗的毒副作用,而且可使疗效进一步提高,增加肿瘤对药物的敏感性。作者采用FOLFOX4方案联合消癌平注射液治疗大肠癌,对近期疗效、生活质量、毒副作用及肿瘤标志物的变化情况进行了观察,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通泰合剂联合化疗治疗晚期大肠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通泰合剂联合化疗治疗晚期大肠癌20例(治疗组)与单纯化疗组2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近期临床客观疗效、临床症状、生活状态的改变、肿瘤指标(CEA)、化疗不良反应的程度及化疗耐受性方面的比较。结果在肿瘤治疗效果的客观指标如近期客观疗效、血清CEA水平降低方面,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减轻化疗药物毒副反应、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改善一般状况方面,治疗组有明显优势(P0.05)。结论通泰合剂联合化疗能缓解晚期大肠癌患者化疗期间的毒副反应,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中药在肿瘤化疗中的减毒增效作用。方法综述有关中药在此方面的动物研究和临床应用的文献。结果中药能提高肿瘤的化疗疗效和减轻毒副反应。结论中药制剂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4.
王珺平 《医学综述》2011,17(13):2044-2046
大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近年来发病率有逐渐上升趋势。在无法手术切除的大肠癌治疗中,化疗占有重要地位。然而几乎所有化疗药物都可以引起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从而限制其有效剂量的应用,降低患者生活质量。祖国医学在治疗大肠癌方面有独特优势,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西方医学的不足。研究表明,中药配合化疗可降低不良反应、提高化疗疗效、改善生活质量。中西医结合治疗大肠癌是当前的热点。  相似文献   

5.
大肠癌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提高其5年生存率是亟需解决的问题。临床治疗过程中大肠癌患者多药耐药的产生常可导致化疗失败。肿瘤多药耐药(MDR)的产生机制复杂,具有多基因、多阶段及多因素的特性。近年中医药在逆转大肠癌多药耐药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其逆转机制也得到了广泛研究。文章对中医药逆转大肠癌多药耐药的研究状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中药联合化疗治疗大肠癌术后复发转移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03年6月~2008年6月我科收治的134例大肠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单纯化疗组(67例)和中药联合化疗组(67例).观察患者化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及术后1、2、3年复发转移率,同时采用Karnofsky评分标准评估患者化疗前后的生活质量.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1,3年复发转移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术后2年,联合化疗组的复发转移率显著低于单纯化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比较,两组Karnofsky评分均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比较,联合化疗组Karnofsky评分明显高于单纯化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胃肠道反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不良反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中医药联合化疗治疗大肠癌术后患者,可减轻化疗毒副反应,降低肿瘤的复发转移,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大肠癌是胃肠道中常见的恶性肿瘤 ,传统的治疗方法以外科手术治疗为主 ,辅以口服或静脉全身化疗及放疗等。通过对大肠癌手术前或术后进行介入治疗 ,研究其包括手术根治切除率、肿瘤的转移和复发率 ,手术后的生存质量及生存期内愈后结果来探讨经导管灌注化疗在大肠癌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本组病例均采用术前或术后经导管动脉灌注化疗 ,提高手术根治切除率 ,降低肿瘤的转移和复发率 ,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延长生存期 ,疗效肯定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共 4 2例病例 ,其中男 30例 ,女 1 2例 ,年龄在 37~ 72岁 ,平均年…  相似文献   

8.
中药养正消积胶囊治疗肺癌验案举隅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前肿瘤的治疗仍以手术、放疗及化疗为主要手段,而对于部分不宜手术、不能耐受放化疗及术后缓解期的康复患者的治疗问题成为现代医学的难点,而中药的联合应用往往能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笔者应用养正消积胶囊治疗2例晚期肺癌患者,兹报道如下。例1.患者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对大肠癌的研究和报道逐渐增多,对大肠癌的临床病理特征不断有新的认识。大肠癌是最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病死率都很高[1]。在世界范围内,大肠癌的发病率在男性肿瘤中居第四位,在女性肿瘤中居第五位。在中国,根据国家卫生部在2006年所做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大肠癌死亡率已上升至恶性肿瘤死亡率的第五位,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人群发病率高峰表现在60-75岁,已经严重危害到人们的健康。时至今日,手术和化疗仍是治疗大肠癌的主要手段,但对于因合并其它系统疾病或因高龄而限制进行手术的患者,以及在确诊时大肠癌已经达到晚期或已经向其它器官转移的患者,药物化疗将成为其主要的姑息治疗方法。由于个体之间存在异质性,我们在临床治疗中仍然可以见到不同患者对同一化疗药物的化疗敏感性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一些患者的化疗效果不十分满意,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经济负担和身心痛苦。如何选择合理化疗方案,使个体患者最大程度地受益是当前急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在临床化疗过程中,以铂类药物(如顺铂、奥沙利铂等)为基础的联合化疗成为大肠癌的一线标准治疗方案,研究发现,患者对铂类药物的化疗敏感性与DNA损伤修复密切相关。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xcision repair cross completion gene 1,ERCC1)是DNA损伤修复过程中的关键基因之一,可能成为大肠癌患者对铂类化疗药物化疗敏感性的预测指标之一。本文对ERCC1基因多态性影响大肠癌患者的化疗疗效方面的研究及进展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10.
大肠癌多药耐药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大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 ,对于手术后及失去手术机会或转移性大肠癌患者均应该应用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但化疗的最大障碍是肿瘤细胞的多药耐药性 ,特别是大肠癌细胞的多药耐药 ( MDR)原发性高表达及继发性高表达 ,使得大肠癌细胞的多药耐药性明显高于其它肿瘤 ,使化疗的效果明显低于其它肿瘤 ,蛋白激酶 ( PKC)活性增强在 MDR发生中起着关键作用 ,PKC可能通过 MDRl基因和 P-糖蛋白 ( P- gp)发生作用。大肠癌 MDR呈现多机制 ,可能同时存在谷胱甘肽 - S转移酶 ( GST)、拓扑异构酶 ( TOPO )、多药耐药相关蛋白基因 ( MRP)等机制 ,MDR逆转剂的临床应用必将使大肠癌治疗效果跃上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11.
大肠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呈逐年上升趋势,目前临床治疗以手术为主,联合放疗、化疗,但预后不理想。中医药疗法在大肠癌多学科综合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其中益气扶正法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力,配合放、化疗增效减毒,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在大肠癌治疗的各个阶段均被广泛应用。为此,就益气扶正类中医药在大肠癌术后、放化疗期间、晚期抗转移的临床应用,以及在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抑制肿瘤血管生成、调控肿瘤相关信号通路及基因、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和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抑制肿瘤细胞转移等方面的基础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大肠癌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大肠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近年来有逐年上升的趋势.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革新,出现了许多先进的大肠癌诊断方法,包括CT与MRI,光电子发射断层,内镜检查,放射免疫显像及基因诊断等,大大提高了大肠癌的诊断率,为肿瘤分期、局部复发及预后评估提供重要的指导作用.目前大肠癌的治疗以手术为主,辅助化学治疗、放射治疗、热疗、分子靶向治疗、基因治疗、免疫治疗及中医治疗等方法进行综合治疗,显著降低了大肠癌的复发率与病死率,提高了患者生存率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延长老年Ⅲ、Ⅳ期大肠癌患者生存期的作用,筛选影响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方法:对近5年我院肿瘤科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的65例老年III、IV期大肠癌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以广州武警医院肿瘤科西医治疗病例为对照组。选取治疗组别、性别、肿瘤部位、病理分期、肠梗阻、肝转移、远处淋巴结转移、手术方式、化疗方案、靶向药物、治疗前症状总分、治疗前CEA、治疗前KPS评分、化疗期间HGB均值、生存期共14项可能影响预后的因素引入Cox风险比例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中西医组中位生存期(1000 d)长于西医组(755d)。中位疾病无进展时间:中西医组(225 d),较西医组(173 d)长,差异有显著性。共6个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入Cox模型,分别为:治疗组别、治疗前症状总分、手术、化疗药物、远处淋巴结转移、化疗期间HGB均值。结论:中西医治疗、根治术、应用希罗达、伊立替康、奥沙利铂化疗、化疗期间HGB均值是影响生存的保护因素;治疗前症状总分、远处淋巴结转移是危险因素。中西医结合治疗可延长III、IV期老年CRC生存期,提高生存率,在延长肿瘤无进展生存期方面具较大优势。  相似文献   

14.
中医认为,大肠癌的发病,主要因六淫外侵,或饮食不节,或七情内伤,加之正气不足,脾虚失运,毒邪踞之,蕴结于大肠,凝聚成积。正虚以脾胃亏虚,久致肾虚、气血不足为主,标实以痰、湿、瘀、毒、滞、寒、热、火为主。中医药治疗可清除残留在机体其他部位的细微癌灶,增强机体的免疫力,抵抗放、化疗的毒副作用。中医药的运用,可贯穿在肿瘤治疗的各个阶段,与现代医学治疗方法相结合,发挥互补优势。今后应重视中医药在大肠癌治疗方面的研究,设计更合理严谨的对照研究以及进行临床药效、药理的观察,提供更可靠的循证医学证据。  相似文献   

15.
肿瘤发病率逐年上升,治疗手段日渐丰富,肿瘤患者的生存期得到明显延长,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因此,肿瘤和放疗、化疗后引起的并发症对患者生活质量及疾病预后的影响显得愈加重要。癌性发热作为肿瘤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受到密切关注。临床实践发现西医治疗非感染性发热效果欠佳,而中医药优势相对显著,退热效果明显,不易反复,对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改善有利。  相似文献   

16.
随着肿瘤发病率逐年增加,恶性肿瘤已经成为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近年来,研究者探索中药有效成分作为传统肿瘤治疗化放疗药物的替代品,但中药有效成分大多水溶性差,从而导致了口服吸收率低、代谢快,限制了其临床应用。纳米给药系统可以改善药物的水溶性,此外还具有靶向细胞和促进细胞摄取的优势。文章对中药有效成分的纳米制剂靶向治疗肿瘤的研究进展作一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观察中药配合化疗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相对优势。方法收集符合标准的病例共338例,其中中药联合化疗组177例,化疗组161例。比较两组近期疗效,临床证候积分、KPS评分、免疫指标、体重及生存期的差异。结果中药联合化疗组和化疗组有效率分别为44.6%、40.4%(P〉0.05),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药联合化疗组总稳定率为81.9%、高于化疗组66.5%(P〈0.05),中药联合化疗组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免疫功能及生存期方面明显优于化疗组(P〈0.05),稳定体重方面(P〉0.05)无明显差异。结论中药联合化疗组在稳定体重方面无优势,但其能够提高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稳定率,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疾病相关症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免疫功能及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8.
乳腺癌是妇女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近年,其治疗由单纯手术治疗发展成为手术与放射治疗,化疗与内分泌治疗、中医药治疗。其中放化疗及手术对患者机体带来一定的副反应,严重影响放化疗的完成率及机体的免疫力。中医药在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减少放化疗毒副反应、提高放化疗敏感性上有其独特的优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胃肠癌患者在不同疾病阶段的治疗情况,从治形与治神的不同角度探索恶性肿瘤的治疗规律。方法:回顾性收集在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肿瘤科住院的的以胃癌、肠癌为第一诊断的患者,按预防复发转移期、带瘤生存早期、带瘤生存晚期、临终前期四个期分析目前治疗在各期中的对形和神应用情况。结果:收集胃肠癌患者437例,胃癌256例,结肠癌94例,直肠癌87例。带瘤生存早期和晚期手术及放化疗应用明显减少,所有患者均应用了中医抗肿瘤治疗,但在临终前期中西医均不进行抗肿瘤治疗。介入减黄和支架术等对正常形的治疗均在疾病的晚期应用。对神治疗主要包括中医治疗、减轻手术及放化疗反应、胃肠减压、骨保护、止痛、治疗肠梗阻、营养支持等几个方面。患者在预防复发转移期,当西医进行放化疗时,具有扶正和抗癌作用的中成药应用较多;在西医抗肿瘤治疗结束后,中药以抗癌为主;带瘤生存期,抗癌中药应用减少,扶正中药应用次数增加。临终前期无中药汤剂,仅予中成药静脉应用。结论:预防复发转移期对形治疗以放化疗为主,中医抗肿瘤治疗作为辅助,临终前期不进行抗肿瘤治疗。对正常形的治疗均在疾病的晚期应用。在预防复发转移期,在西医对形治疗结束后,以中药治形为主;中药对神治疗疾病全程均在应用,带瘤生存期治神中药应用增加,临终前期中药仅予以对神治疗。  相似文献   

20.
大肠癌又称之为结直肠癌,是全球比较常见的胃肠道恶性肿瘤之一。《2020年全球癌症统计报告:全球185个国家36种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估计》数据显示大肠癌的发病率、死亡率分别位居全球癌症发病谱、死亡谱的第三位、第二位[1]。同时,受老龄化速度加快、生活方式改变等因素的影响,促使大肠癌的发病率、死亡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大肠癌的西医治疗仍然是以手术、放化疗、靶向及免疫等综合治疗方式为主。而中医药以其自身独特的优势在防治恶性肿瘤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实现了大肠癌患者带瘤高质量的生存。随着肿瘤免疫微环境、肠道菌群等为代表的新研究热点的逐步兴起,为大肠癌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契机。为此,将对大肠癌目前的中医、西医治疗的现状、新进展及面临的问题等作进一步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