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探讨乳腺浸润性乳头状癌(invasive papillary carcinoma,IP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组织化学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乳腺浸润性乳头状癌的临床资料,观察病理形态特点和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6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44~78岁.临床主要表现为乳腺无痛性肿块,2例伴血性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男性乳腺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征。方法分析2例男性乳腺神经内分泌癌临床特点,观察其组织病理形态及免疫表型,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结果年龄56岁、60岁,临床表现为乳腺肿块。肿瘤细胞圆形、卵圆形或梭形,中等大小,排列成梁状、巢片状,梭形细胞排列成栅栏状、流水状,偶见菊形团结构。免疫组化染色结果:Syn、CgA、NSE、34BE12、CK5/6、E-Cadherin弥漫(+);例1 CD57弥漫(+);例2 CD56弥漫(+)、ER、PR(++),GCDFP-15、PS2部分(+)。结论男性乳腺神经内分泌癌临床罕见,易发于老年人,依据肿瘤细胞形态特点,结合免疫表型可确诊。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乳头状肾细胞癌(PRCC)的临床和病理特征。方法:对4例乳头状肾细胞癌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及免疫组化表型进行观察分析并文献复习。结果:肿瘤组织呈乳头状或管状结构排列,乳头中心及间质内有泡沫细胞浸润,有明显出血坏死。结论:乳头状肾细胞癌诊断依赖病理特征及免疫表型,并需与其他有乳头状结构的肾恶性肿瘤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乳腺腺肌上皮瘤(AME)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8例AME患者,分析其临床特点,观察病理组织学形态及免疫表型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8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35~59岁,平均年龄46岁。镜下肿瘤由增生的腺上皮和肌上皮组成,以肌上皮增生为主,多为梭形和透明肌上皮细胞。免疫组织化学示腺上皮Cam5.2和上皮细胞膜抗原(EMA)阳性,肌上皮CD10、平滑肌肌动蛋白(SMA)、p63及S-100阳性。8例均行肿块局部切除术,术后随访2个月-6年肿瘤均无复发或转移。结论乳腺AME是一种少见的良性肿瘤,诊断主要依据病理形态学特征并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结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肾脏外周原始神经外胚叶肿瘤(pPNET)的临床和病理特征。方法:对1例肾脏原始神经外胚叶肿瘤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及免疫组化表型进行观察并文献复习。结果:患者男性,35岁,以肉眼血尿为首发症状,B超示左肾上极实性肿物。镜下可见核分裂相,肿瘤坏死明显,免疫组化CD99(+++)、NSE(+)、EMA(-),病变符合原始神经外胚叶肿瘤。结论:原始神经外胚叶肿瘤的诊断依赖病理特征及免疫表型,并需与其他小细胞恶性肿瘤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房性囊性肾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多房性囊性肾细胞癌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及免疫组化表型进行观察分析并文献复习。结果:男55岁,因体检时发现有肾肿瘤伴尿急、尿频和尿痛3天入院,CT示:①右肾上极占位性病变,考虑肾癌;②右肾上腺囊肿;③左肾囊肿。镜下可见囊腔内衬单层或数层异型小的透明细胞,囊壁之间可见透明细胞巢,部分囊腔内有粉染液体,内含大量红细胞。免疫组化CK(++)、EMA(++)CD68(-)。病变符合多房性囊性肾细胞癌。结论:多房囊性肾细胞癌的诊断依赖病理特征及免疫表型,并需与其他肾囊性病变相鉴别。  相似文献   

7.
目的:提高对乳腺产生基质的化生性癌(MPC)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扬州大学附属医院2例MP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免疫表型特征等,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例患者年龄分别为53岁和50岁,肿瘤长径分别为2.5 cm和1.8 cm。2例MPC浸润性癌成分(浸润性导管癌Ⅲ级形态)直接转化为黏液软骨样基质,无介于中间的梭形细胞...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上皮内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并复习文献,回顾其研究进展,提高对子宫乳头状浆液性癌的前驱病变的认识。方法:收集5例子宫内膜上皮内癌,均经手术病理分期并随访3-5年,通过HE切片、光镜观察和免疫组织化学研究,结合临床随访资料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所用一抗为:p53、Ki67、ER和PR。结果:5例患者均为绝经后妇女,年龄57-79岁(平均68岁,中位65岁),临床表现为阴道流血或阴道排液,1例为子宫脱垂,影像学检查发现子宫萎缩伴"宫腔息肉"或"子宫内膜增厚"。镜下:活检和术中病理会诊的组织学特点与典型的子宫乳头状浆液性癌相同,但无子宫肌层浸润,即癌组织局限于子宫内膜层内,临床病理分期为TIa期。经全面手术病理分期,未发现子宫外扩展。5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均为p53+++、Ki67+++、ER-和PR-。随访3—5年均健在,无复发或转移。结论:子宫内膜上皮内癌罕见,若全面的手术病理分期无子宫外扩展者,有较好临床预后。回顾文献,子宫内膜上皮内癌可能属于一种特殊的早期癌,而子宫内膜腺体异型增生可能是其前驱病变。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LGLL)的临床特征及诊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3例LGLL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3例患者均以淋巴细胞增多起病,病情进展缓慢,其中2例为T-LGLL,免疫表型特征为CD3+ CD4-CD8+ CD56-CD57+,1例为NK-LGLL,免疫表型特征为CD3-CD4-CD8-CD56+ CD57-.2例患者暂时不需要临床干预,1例患者因粒细胞缺乏及反复感染给予环孢素治疗.结论 LGLL是一组异质性疾病,其临床特征及预后各不相同.流式细胞术免疫表型分析及TCRVβ基因谱型分析、TCR基因重排等检测有利于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肾集合管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对2例肾集合管癌进行临床资料、组织病理和免疫表型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肾集合管癌位于肾髓质,镜下呈弥漫性腺管状排列,周围集合管可见异型增生,间质纤维组织反应性增生。免疫组化:AE1/AE3(+)、CK8/18(+)、CK19(+)、CD15(+)、CD10(-)、Villin(-)。结论肾集合管癌是一种少见的肾脏恶性上皮性肿瘤,诊断主要依据病理形态学特点,免疫组化对诊断可起一定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胆囊原发性腺鳞癌的临床病理特点、鉴别诊断及治疗预后.方法:对1例胆囊腺鳞癌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本病早期无特异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右上腹疼痛合并胆囊内结石.组织学特点:肿瘤由鳞癌及腺癌两种成分构成.以鳞癌成分为主呈巢状结构,鳞癌细胞大小不等,异型性明显,胞浆丰富,边界清楚,核仁较明显,核分裂像可见,可见角化珠、单个细胞内角化及细胞间桥.腺癌成分较少,肿瘤细胞排列成不规则的腺体,异型性较明显.间质中淋巴细胞较丰富,部分腺癌与鳞癌间质有移行.免疫组化染色显示:部分癌细胞34βE12(++),部分癌细胞CK7(++)、CEA(+)、CA19-9(++)、ki-67(+)、p53(+)、CK20(-).结论:胆囊腺鳞癌是一种少见的胆囊肿瘤,其诊断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标记.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MT1-MMP和VEGF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7例乳腺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MT1-MMP和VEGF的表达情况,并与临床病理特征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MT1-MMP和VEGF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在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水平(P<0.05).VEGF 和MT1-MMP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P=0.005).VEGF的表达与乳腺癌的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MT1-MMP表达与乳腺癌的TNM分期和腋窝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结论 MT1-MMP和VEGF的过表达与乳腺癌的浸润转移有关,二者联合检测对判断乳腺癌的恶性程度和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乳腺囊内乳头状癌(intracystic papllary carcinoma,IP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采用常规苏木精-伊红(HE)染色、光镜观察,并通过Maxvision法对16例乳腺IPC进行免疫组化检查。结果乳腺IPC的细胞为高柱状,与乳头轴心垂直排列。细胞排列紧密,核位于基底,卵圆形,核苍白或深染。在一些病例中,肌上皮细胞消失。还有些病例,尤其是肿瘤较大的病例中,纤维脉管轴心有广泛的玻璃样变性及纤维化。免疫组化显示乳头被覆细胞CK7、p53、Ki-67、E-cadherin均阳性,CD34、actin和SMA乳头纤维血管轴心及周围血管呈阳性表达,而actin、ER、PR、cerbB-2、p63及CK,(34βE12)癌细胞均阴性。结论乳腺IPC好发于老年妇女,即绝经期后的妇女,具有较独特的病理组织学改变和免疫表型,乳腺IPC的预后非常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咽部多形性腺瘤(PA)的形态学及免疫组化表型特征。方法:对1例咽部PA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和免疫组织化学研究,并结合文献分析其对鉴别诊断的意义。结果:咽部PA由上皮、肌上皮及粘液样、软骨样或透明变样间叶成分组成;免疫组化染色示:CK7(+),CK20(-),S-100(+),GFAP(+),CD57(+),p63(+)。结论:咽部PA是一种起源于小涎腺的良性肿瘤,其独特的病理学特征和免疫表型特点,对其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p53、Ki-67、DNA拓扑异构酶Ⅱ(DNA topoisomeraseII,TopoII)、谷胱甘肽转移酶(glutathione-S-transfreases,GST)、P-糖蛋白(P-glycoprotein,P170)免疫组化的表达在三阴乳腺癌发生发展中的生物学特征及其对预后评估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3年1月-2003 年12月我院初诊乳腺癌病人共515 例进行筛选,共得出88例三阴乳腺癌(ER、PR、HER-2 均为阴性)。根据ER、PR、HER-2的表达,将其分为3组:三阴组(ER-、PR-、HER-2-)、HR组(ER+ /PR+HER-2-)和HER-2组(ER-、PR-、HER-2+)。统计这3组三阴乳腺癌标本p53、Ki-67、 TopoⅡ、GST、P170 的表达,并调查这3组病人5 年无病生存率与5 年内死亡率。结果 与非“三阴”乳腺癌相比,“三阴”乳腺癌患者p53、P170、Ki-67、GST表达水平均为最高(59.5%、78.6%、19.0%、66.7%),在术后5年内三阴组的复发率为23.9%,死亡率为22.7%,复发风险(HR 2.46,CI:1.04-5.84;P<0.05)和死亡风险(HR 2.77,CI:1.09-7.02;P<0.05),之后明显降低。结论 p53、P170、Ki-67、GST 在三阴乳腺癌的高表达与其不良预后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15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癌进行临床病理、组织形态及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结合文献对其临床表现、病理形态特点及鉴别诊断进行探讨。结果:15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癌在HE切片形态观察中,表现为乳头状结构,乳头轴心纤细或宽广,乳头被覆单一的腺上皮,肌上皮完全消失或不连续,腺上皮单层柱状或多层,与纤维轴心垂直,瘤细胞有不同程度的异型性。免疫组化SMA、p63显示肌上皮缺如或不连续;高分子量细胞角蛋白CK5/6在乳腺癌组织未见表达或仅有散在灶性弱表达。结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癌是一种罕见的乳腺低度恶性肿瘤,预后较好;免疫标记CK5/6、SMA和 p63可以帮助该肿瘤的诊断;主要应注意与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鉴别。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乳腺富脂质癌(Lipid-rich carcinoma of the breast)的病理和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乳腺富脂质癌的病理、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复习并讨论。结果:乳腺富脂质癌病理特征是肿瘤细胞聚集呈实体性,团索状,部分导管扩张内充满泡沫样瘤细胞,癌细胞较大,胞浆透明或泡沫状,充满中等到大量中性脂质,脂肪染色呈强阳性。免疫组化标记:油红O染色(+)、ER(-)、PR(-)、C-erb-2(+),过碘酸雪夫氏(PAS)染色(-)。治疗上予手术、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随访2年4个月,患者出现远处转移死亡。结论:乳腺富脂质癌是一种罕见特殊类型乳腺癌,该病恶性度高,进展快,预后差,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熟悉其病理特点,准确做出病理诊断,避免误诊显得尤为重要。临床应在明确诊断后进行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免疫组化(IHC)和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在检测乳腺浸润性癌患者中 HER -2蛋白表达和基因扩增的一致性。方法:分别用 IHC 和 FISH 技术对172例乳腺浸润性癌 HER -2进行蛋白表达和基因扩增检测,比较两者检测的结果和相关性。结果:172例浸润性乳腺癌标本行 IHC 检测结果30例为(1+),88例为(2+),42例为(3+),12例为(-)。172例乳腺癌标本进行 FISH 检测结果71例为阳性,101例为阴性。其中 FISH 结果阳性标本中 IHC 检测有2例(1+),30例(2+),39例(3+)。IHC 检测 HER -2为(3+)的病例 FISH 检测中阳性符合率92.9%(39/42),且检测 HER -2(-)的病例 FISH 检测均为阴性, IHC 检测 HER -2(2+)的88例患者中有58例经 FISH 检测证实 HER -2呈阴性,30例呈阳性。FISH 检测共发现47例17号染色体多体,其发生率为27.3%。用 IHC 检测 HER -2发现有25例标本存在肿瘤之间的不同表达,而在这25例标本的 FISH 检测结果中有11例存在 HER -2基因瘤内遗传异质性。结论:HER -2蛋白表达和基因扩增 IHC 和 FISH 检测在免疫组化强阳性的标本中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且免疫组化染色强度与HER -2基因扩增呈正相关。理解和判断 HER -2基因遗传异质性对肿瘤药物应用及 HER -2基因检测方法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We report a case of intracystic papillary carcinoma of the breast in a 62-year-old Japanese man, who came to our hospital complaining of a right subareolar mass. Imaging diagnosis was a cyst with an intracystic component. Since repeated aspiration biopsy cytology was interpreted as a borderline lesion, no additional treatment had been given. Because he wanted the removal of the mass 14 months after his first visit, an excisional biopsy was performed under local anesthesia. 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revealed the intracystic component to be non-invasive papillary carcinoma. Although the incidence of male breast cancer is approximately 1% of all breast cancer, intracystic papillary carcinoma in the male is very rare. From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on this disease in Japanese men, an intracystic component can often be demonstrated by ultrasound. However, it is difficult to confirm malignant cells by aspiration biopsy cytology of cyst fluid. Since some cases have a local relapse, excisional biopsy and long-term follow-up are indica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