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2例坏死增生性淋吉病伴发心肌炎、脑炎、噬血细胞综合征进行了临床分析,探讨了此病的病因、诊断、治疗。认为这种伴发现象可能是由同一种病毒所致。  相似文献   

2.
坏死增生性淋巴结病(necrotizing hyper-plastic lympbadenopathy, NHL)又称坏死性淋巴结炎,是一种从临床到病理完全独立的疾病,临床表现有淋巴结肿大、发热、白细胞减少,病理学上以淋巴结大小不等的  相似文献   

3.
同一家族坏死增生性淋巴结病二例刘炎洁,康风英,杜桂兰,陈胜钧(呼和浩特铁路局中心医院)例1,女,17岁。因发冷发烧,右侧颈部肿痛20天,伴轻咳、纳差、乏力,经用青霉素肌注等治疗后无好转。查体:体温39.1℃。咽轻度充血,双侧扁桃体Ⅱ度大。心率108次...  相似文献   

4.
坏死增生性淋巴结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许俊萍  孟庆义 《河北医学》2001,7(3):276-279
坏死增生性淋巴结病 (necrotizinghyperplasticlymphadenopathy ,HNL)亦称坏死性淋巴结炎 ,Kikuchi病 ,是近 2 0年来才逐渐被人们认识的一种非肿瘤性淋巴结肿大性疾病 ,临床以长期发热、颈部痛性淋巴结肿大和白细胞减少为特征。病理组织学以淋巴结内广泛凝固性坏死伴组织细胞反应性增生 ,无中性粒细胞浸润为特点[1] 。本病由日本病理学家菊池于 1972年首先报道 ,称它为伴有吞噬核碎片的灶性组织细胞增生的淋巴结炎。国外以日本报道最多 ,国内自 1980年以坏死性淋巴结炎报道后已引起临床重…  相似文献   

5.
坏死增生性淋巴结病王志华,李玉柱综述汪建新审校坏死增生性淋巴结病(NecrotizingHype-rplasticLymphadenopathy,简称NHL),是新近认识的一种非肿瘤性淋巴结肿大性疾患,其病因不明,临床以淋巴结肿大、发热和白细胞减少为...  相似文献   

6.
坏死增生性淋巴结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告坏死增生性淋巴结病13例。本病是一种新近认识的独立性疾病,经过此次进一步观察,认为本病是炎性免疫反应性疾病,在病理上虽皆有坏死性改变,但有轻重之分。13例中有7例是以坏死碎片为主,6例以组织细胞增生为主。临床上局部症状远较全身症状为轻,约半数病例呈多脏器受累,且多次缓解复发,表现为明显的变应性疾病样改变,致使临床复杂多端,病程迁延等均可能与本病患者的暂时性细胞免疫功能异常或低下有关。本病在成人内外科是绝非少见的疾病,建议今后应将本病列入淋巴结肿大性疾病的鉴别诊断中去。  相似文献   

7.
杨正德 《医学综述》1997,3(12):551-553
<正>坏死增生性淋巴结病(Hyperplastic Lymphadenopath,NHL)是一组病因不明,以发热、非肿瘤性、痛性淋巴结肿大、外周血白细胞减少等为主要特征的临床征候群,可有多器官的损害。于1972年由菊池昌弘以“呈特异组织像的淋巴结炎”为名首次报道,同年藤本吉秀也报道了12例类似病例,由此引起了医学界对本病的注意。国内由涂连英和徐天蓉等病理工作者首先以坏死性淋巴结炎为名报道,临床病例则在1983年由孙丹枫等首次报道。鉴于本病是一种免疫性疾病,虽罹患位在淋巴结,但全身症状明显重于局部症状,且局部始终无化脓或软  相似文献   

8.
9.
10.
坏死增生性淋巴结病是近几年才命名的一独立疾病。1997年10月我们收治1例,现就诊断治疗情况报告如下。1 病历报告患者,男,35岁。因不规则发热40d,伴寒战,关节痛,轻度咳嗽于1997年10月4日入院。体格检查:T39.5℃,BP16/11kPa,颈、腋下及腹股沟均可扪及肿大淋巴结,从0.5~2...  相似文献   

11.
王某,男,10岁,因持续发热一月伴左侧颌下疼痛性肿物,经多种抗菌素治疗无效入院。4岁时患过麻疹。查体:T38.9℃P136次/分,R33次/分,BP80/50。发育正常,神志清楚,精神欠佳,面色苍黄,皮肤粘膜无黄染。咽部充血,扁桃体不肿大。右侧颌下淋巴结肿大,约核桃大小,质硬,无红肿,压痛明显,活动欠佳。全身其它浅表淋巴结  相似文献   

12.
患者男,20岁,住院号272396。1987年2月26日受凉后咽痛、畏寒、发热,体温39℃;注射青霉素6天,疗效不佳,仍高烧,并头晕、纳差、全身不适于3月11日入院。查体:体温38℃,脉搏80次/分,血压115/70mmHg。双颈部及腋下扪及数个米粒至黄豆大浅表淋巴结,质软,活动无明显压痛。咽充血,双扁桃体Ⅱ°大,无渗出,隐窝部分检塞。心肺正常,肝不大,脾肋下1.0cm。化验检查:白细胞5400,中性64%,尿、便常规正常,ESR4mm/h,CRP5μg/ml,OT试验1∶1000阴性,以及肝肾功能、嗜异性凝集试验、冷凝集试验、肥达氏反应、  相似文献   

13.
坏死增生性淋巴结病(Necrotizing hyperplas-tic lymph adenoputhy简称NHL)、是一种病因不明的非肿瘤性淋巴结病。临床上以淋巴结肿大、发热和白细胞减少为三大主征。组织学以广泛性凝固性坏死伴组织细胞反应性增生、无中性粒细胞浸润为特点。由于本病临床表现复杂,极易误诊。分析我院近10年(1980~1990年)以发热原因待查及淋巴结肿大原因不明的住院病人165例,发现NHL3例,均经淋巴结活检证实,其发生率为该组病例的1.8%。为了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现将病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覃岭  蓝德辉 《四川医学》2004,25(11):1207-1207
患者 ,女 ,15岁。因右颈部包块伴疼痛、发热 5天而入院。该患者于 5天前 ,无意中发现右颈部多个大小不等包块 ,有触痛 ,无红肿、可推动 ,伴发热 ,体温达39 .5℃ ,经院外抗感染等治疗无效而入院 ,查体 :神志清楚 ,精神差 ,咽不红、扁桃体不大 ,右颈部外下及锁骨上凹扪及多个约 3cm× 2 .5cm、1cm× 1.5cm不规则、质硬、边界不清的淋巴结 ,压痛明显 ,周围红肿 ,心肺 ( ) ,肝脾未扪及。彩超示 :右颈部多个 0 .4cm× 2 .1cm低弱回声团肿大淋巴结 ,边界清楚。CT示 :右颈部软组织炎性改变。骨髓检查 :粒细胞轻度破坏象。肝、肾功、电解质正常 ,W…  相似文献   

15.
<正> 晚近,我们收洽了2例经淋巴结活检证实,临床上属于变应型的坏死增生性淋巴结病(NHL),给予免疫调解治疗而好转,现整理报告如下。 例1,女,25岁。持续高热4个月,伴浅表淋巴结肿痛,病初一度咽痛、流涕,有一过性全身充血性斑丘疹,扁桃体Ⅰ度肿大,心肺无异常,黄疸(+),肝肋下3.0cm,剑突下8.0cm,脾肋下2.0cm,OT,试验(一),心电图及胸片(一),WBC 3.3X10~9/L,RBC 3.7x10~12/L,ESR 17mm/h,ZTT 15u,TTT10u,GPT500u,HBsAg(-),γ—GT156u,黄疸指数120u,总胆红素196.7μmol/L,ASO 800u,嗜异凝  相似文献   

16.
坏死增生性淋巴结病(NecrotizingHyperplastic Lymphadenopathy.NHL)是1972年以来被认识的一种原因不明的非肿瘤性淋巴结肿大。临床上以颈部或全身淋巴  相似文献   

17.
坏死增生性淋巴结病(necrotizinghyperplasticlymphadenopathyNHL)又叫坏性淋巴结炎,国内报道较少,我院急诊科收治1例,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男,21岁,因右颈部淋巴结肿大2“月就诊.2十前右颈部淋巴结不明原因肿大,不规则发热(37.5~38.5C),伴头昏痛,既往体健。查体:右颈部有多个大小不等的淋巴结,最大者1.2XI.scm,中等硬,活动、压痛,咽无充血,扁桃体不大,肝、脾未扣及。血常规Hb.10og/L,WBC2.9~3.30X10‘/L,分类正常,血小板50x10’/L,陶片(一),淋巴结活俭为坏死性淋巴结炎。试用青霉素80万”…  相似文献   

18.
坏死增生性淋巴结病(NHL)罕见,易误诊。作者诊治1例,现报告如下。患者,男,11岁n因反复发热伴颈淋巴结肿痛2个月于lop年11月23日人院。因发热、双侧颈淋巴结肿痛,曾伴疏咳、流涕,就诊于多家医院,查13if4.Mn~,AR)阳性,外周血白细胞6.IXI矿/L,按”颈淋巴练结核”治疗,但仍反复发热,发热时淋巴结肿痛明显,热退则淋巴结肿痛减轻。曾有一过性粟粒样丘疹。已行卡介苗接种,查体:Th7.7℃,右侧颈部可触及4颗质韧、活动、表面光滑的淋巴结,大小为IcmXIcm-3cmxl.scm,左侧颈部可触及类似肿大淋巴结3颗,均有轻压病,局部皮…  相似文献   

19.
儿童坏死增生性淋巴结病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坏死增生性淋巴结病1例阿依古丽孙晓风(第一附属医院儿科)患儿男,汉族,9岁。发热12d,体温38.5~40.2℃。发热同时伴有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尤以颈部淋巴结肿大伴疼痛为明显,热退时疼痛缓解。患儿精神欠佳,食欲减退,全身疲乏。发病后无咳嗽及盗汗...  相似文献   

20.
坏死增生性淋巴结病(Necrotizing-hyperp lastic lymphatlenopathy 简称 NHL),是一种新近报道的原因不明的疾病,国内首先由孙丹枫等提出,我们诊治1例,经病理证实,报告如下。患者女性,61岁,退休工人。1月前无诱因发烧,体温高达40℃,伴皮疹、关节痛,1985年10月22日首诊于我院皮肤科,诊为“多形性红斑”,给以强的松、苯海拉明治疗,皮疹很快消失,体温正常。但停服强的松后体温回升40℃,全身酸痛,恶心、呕吐。无咳嗽盗汗,二便正常。曾服中药无效,转内科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