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医气化理论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现代化科学解释中医“气化论”。用高能物理的“波粒二象理论”、“量子力学”的观战对中医“气化理论”进行新解、模式归类。创立了中医“气化理论”的模式,拓宽了中医“气化理论”的神野。对不断完善和提高中医“气化理论”,提供了思路和依据,对指导中基临床、提高诊疗水平、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以现代化科学解释中医“气化论”。用高能物理的“波粒二象理论”、“量子力学”的观点对中医“气化理论”进行新解、模式归类。创立了中医“气化理论”的模式 ,拓宽了中医“气化理论”的视野。对不断完善和提高中医“气化理论” ,提供了思路和依据 ,对指导中医临床、提高诊疗水平、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气化论”,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渊源,用以说明宇宙自然一切物质的生成、变化,由无到有、由有到无的演变规律。“气化论”始于约公元前十一世纪殷周时期成书的《易经》,《易经》以气做为生化万物之源,曰:“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揭示八卦生万物,气一元论的宇宙自然生成模式,成为中华民族古代哲学思想的宝库。早在春秋时代的思想家老子说:“道法自然”,战国时期的哲学家庄子说:“皆原于一”以及儒家思想的核心“中庸之道”,皆以气一元论的观点对宇宙自然一切物质的生成、变化进行诠释。其渗透到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各个方面,作为指  相似文献   

4.
《内经》正邪离合论与中医病邪理论的气化观宫锡杭,陈受强北海市皮防院关键词内经,邪气,正气,气化学说中医的“邪气”与“正气”作为一对应用广泛的概念,涉及中医发病观,邪正虚实病机与扶正祛邪治则等重要理论的阐释应用。但一般解释往往偏重于正邪的对立斗争,而忽...  相似文献   

5.
从气化思想的渊源、气化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气化理论的基本内容等方面,对气化理论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述,认为气化理论是建立在气学理论基础之上,但气化思想的产生却远早于气观念的出现,早在《易经》已经形成。气化理论的形成以《黄帝内经》为标志。气化理论的基本内容包括广义气化与狭义气化、内气化与外气化、化与变等几方面。  相似文献   

6.
7.
从气化理论辨治蛋白尿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气化理论辨析蛋白尿的发病机制。提出脏腑气化失常是蛋白尿发生的核心病机。气化失常伴随疾病发展的全过程。因此,从气化理论辨析、论治蛋白尿,调畅气机,恢复气化之司,是治病之本。  相似文献   

8.
风药在历代医家的应用极为广泛,很多流派均有不同的应用特色。从《内经》到《伤寒杂病论》,再到金元时期开创的易水学派以及诸多流派,再到明清时期的温病学派以及其他学派,对风药均有不同见解,但其理论渊源确是一脉相承。本文从人体气化理论的角度,探讨风药的应用特点,从而说明风药应用的历史虽源远流长,但确是薪火相传、古今一统,体现了传统中医的理论特征。  相似文献   

9.
目的说明唯物辩证法是中医学辨证施治的理论基础。方法通过中医学的发展史和中医学的辨证施治的实例分析,证明中医学的进步与发展是和唯物辩证法的发展相一致的。结果中医学的辩证施治和中草药的配伍组方都是在唯物辩证法理论指导下进行的。结论中医学和唯物辩证法哲学是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10.
中医食疗的理论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黄帝内经>中食疗的相关理论,食药一体的营养观等,概括了食疗实际应用的情况,并对其研究方向和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以运气学理论阐发中药药性的钱塘医派本草气化学说。[方法] 通过研读《本草乘雅半偈》《本草崇原》《侣山堂类辨》和《医学真传》等著作,查阅研究钱塘医派本草理论相关文献,参考时代学术背景等影响因素,对本草气化学说内容进行整理论述,探讨各医家的传承,并列举医案以证临床验效。[结果] 钱塘医派对本草气化学说研究大体基于《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五运六气思想,各医家主要通过对《神农本草经》的注释发挥,从而创立本草气化学说。其核心内容是通过辨本草生时、形态以及色味,以格物之法推药物禀气,以原药性。以本草生时与禀气相关为线索,引出《内经》“司天备药”以及药物“以偏纠偏”发挥药效等理论,完善本草学研究体系,并影响了如陈修园、唐容川等医家的本草研究方向。所举医案系运用本草气化学说治疗小儿痘疹,进一步验证了该学说在临床应用中的可行性。[结论] 钱塘医派各医家不断探索,进而创立本草气化学说,虽然从现代科学认识角度来看,其正确性还有待研究,但是以当时的社会发展以及认知背景来讲,钱塘医派本草气化学说的形成,对于本草学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学者应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中医整体观念出发,通过对心、肝、脾三脏相关性的分析,并追溯古代医家从肝、脾论治胸痹心痛的理论渊源及现代医家对于从肝、脾论治胸痹心痛的理论及临床研究,归纳并总结从肝与脾论治胸痹心痛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冲为血海”是中医理论指导下调摄气血、调理冲任的重要依据。本文通过归纳冲脉的命名与起源,分析其“主渗灌溪谷”“主生殖,司月事”等生理功能与“冲为血海”理论的相关性,初步探析 “冲为血海”的理论基础,同时归纳总结了基于“冲为血海”理论的针灸、中药方剂、推拿疗法在妇科疾病中的应用。在女子生理机能“以血为本”“以血为用”的理念下,基于“冲为血海”的理论探索与临床应用对于中医理论基础的发展及妇科疾病的诊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论述知识图谱在中医理论领域应用的现况与前景。[方法] 采用文献研究法,收集整理有关知识图谱在中医理论领域应用的文献资料,挖掘其应用现状、研究价值与实践意义,并探讨发展方向。[结果] 知识图谱可实现中医理论文献整理的半自动化、规范化,揭示隐性潜在的理论内涵,明晰理论间的关系,演绎时空矩阵,助力中医理论智能存储与普及推广。中医理论领域相关知识图谱的全自动构建、图谱间互联、再规范以及深度应用开发等,有待构建者的深度探索、综合运用,构建者也当强化知识图谱设计背后的中医思维。[结论] 知识图谱能够立体化解构,并显性呈现中医理论的真实脉络。知识图谱的不断拓展、完善,可助力新时代中医理论体系的传承创新与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痧”和“刮痧”的内核以及刮痧的理论基础。[方法]参考古代相关医籍和当代医家论述,对“痧”和“刮痧”的含义及历史演变、刮痧的经络理论和刮痧的补泻进行探析。[结果]“痧”的字形记载多样,内涵不断丰富,可归纳为致病的秽恶邪毒、痧症、痧疹、怪病以及现代的“出痧”或“痧象”。刮痧起源甚早,临床强调采用“刮法”而达“出痧”,亦与单纯的刮拭或放血手法密切关联。从经络学说角度而言,皮部理论和络脉理论在刮痧诊断和治疗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刮痧的补泻与医者操作手法和患者经气变化相关。[结论]刮痧是中医自然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内涵和理论基础进行研究,有助于科学和规范认识刮痧,从而进一步指导临床和科研。  相似文献   

16.
基于对《内经》理论特色的分析,结合近年来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及迟华基教授对于《内经》发展突破点的思考,提出《内经》研究的突破点在于:第一,本体论的还原;第二,思维方法的明确与回归;第三,《内经》中一气运行生成万物生成论模式的发掘与填充;第四,立足《内经》的气本体论,揭示经典中的"气""阴阳""五行""六气"等概念的实质内涵及相互关系;第五,若能完整真实地揭示《内经》理论内涵,而后便应考虑将《内经》理论与现今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相融合,使其不失本意,且能更好为现代科学所认知。  相似文献   

17.
[目的]基于《灵枢·阴阳二十五人》构建望诊模型,为临床望诊等相关诊疗提供借鉴。[方法]对阴阳二十五人学说进行模型及基本理论解析,对阴阳二十五人之“五上”主形人色、形、神、态生理体质诸要素以及病理体质特征等予以分形解析,对其亚型人仪态、形色、气血特征进行分形解析。[结果]系统分析认为,该学说基于阴阳五行理论所建立的阴阳二十五人模型,可以研判人体五行所属,确定五行属性,这种阴阳五行体质分类方法是对人体生理病理体质复杂性的一种深度关照,由此构建了一个周密完备的生理病理体质辨别标准体系。而且,该模型具备对应于整体望诊所要求的神、色、形、态等诸要素,可作为临床望诊之理论先导加以系统地认知和应用。[结论]若将望诊方法与这一严密的架构体系进行对接,可以更为系统准确地开展临床望识诊疗,甚至整个临床诊疗活动,这对于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中医临床诊疗体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文章就壮医经筋手法的十二经筋理论进行探讨,提出"松筋解结"手法的理论依据和操作方法,为手法治疗筋病痛证开辟一种新途径。  相似文献   

19.
肝阳理论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从文献调研、理论探索还有,临床实践方面证实,肝阳在生理与病理上都是客观存在的。方法:通过对历代医家关于肝阳、肝阳虚证文献的收集、整理、比较、分析。结果:历代医家对肝阳、肝阳虚证的理、法、方、药均有阐述,后世医家对肝阳虚证临床治疗有较多经验。结论:在中医肝藏象理论研究中应重视肝阳理论的研究,逐渐建立起系统、规范的肝阳相关理论。  相似文献   

20.
论中医郁证理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郁证有狭义与广义之分,广义之郁是指人体因外感六淫、情志内伤等内外因素致脏腑功能紊乱、气机失常、抑遏不得发越的证候。狭义之郁是指因情志抑郁所致气机升降失司。该文基于《内经》和朱丹溪等医家对郁证的认识基础上,整理概括了郁证的理论基础、病机特点、转归和治法大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