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涎腺多形性腺瘤是常见肿瘤,虽属良性,但手术后复发率3.6~31.7%。作者近10年治疗多形性腺瘤524例,其中包括复发瘤21例,女14例,男7例,年龄18~76岁。1次复发14例,2次5例,3次1例,4次1例。复发瘤位于颌下腺3例,颊部和腭部各1例。着重分析腮腺复发瘤16例,手术后复发期限最短数月,最长15年。都是多结节性复发,结节的大小(直径0.3~4.0cm)和复发期限无关;大多数复发瘤结节为粘液样成  相似文献   

2.
3.
本文介绍了应用免疫组化的单克隆抗体技术,检测几种不同单克隆角蛋白在多形性腺瘤中的分布,并由此推测其组织学发生,可能起源于闰管处潜能的干细胞,由于分化出来的肿瘤细胞处于各自不同的分化阶段,并且部份细胞可进一步向间叶成分分化。  相似文献   

4.
<正> Eneroth等和Kawashaki等曾先后应用细针针吸方法,对涎腺多形性腺瘤进行了细胞学研究,初步描述了该瘤的细胞学形态。为了进一步研究涎腺多形性腺瘤的细胞学形态,提高对该瘤的细胞学形态的认识,提高临床细胞学诊断水平,我们对36例涎腺多形性腺瘤进行了细胞学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6.
本文对12例涎腺多形性腺瘤进行了电镜观察,通过观察发现该肿瘤由肌上皮细胞、腺上皮细胞和未分化导管上皮细胞所形成其中未分化导管上皮细胞是多形性腺瘤中最幼稚而又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上皮细胞,可能来源于闰管上皮;亦即相定于胚胎期涎腺终末小管的干细胞。它既可向腺上皮细胞分化,也可向肌上皮细胞分化,肌上皮细胞进一步间质化生而形成粘液样区,由此,构成了多形性腺瘤的多形性表现。  相似文献   

7.
涎腺多形性腺瘤(混合瘤)的组织发生,争论较多,作者认为此瘤的上皮成份和所谓间质成份都是来自上皮,纯属上皮性肿瘤,用电镜和光镜观察9个病例。肿瘤的上皮成份:光镜见,有腺管样结构区和大片上皮密集区。电镜见,腺管样结构呈双层细胞排列,内层为分泌上皮,外层是肌上皮;大片上皮密集区,有鳞状上皮、肌上皮和未分化型细胞。鳞状上皮胞浆内有透明胶质和张力原纤维,分泌上皮胞浆内含有分泌颗粒,肌上皮有多个胞浆膜突起和饮液泡,  相似文献   

8.
患者女性,22 岁,蒙古族.因右下颌骨肿物2 年入院.患者于2 年前发现右下颌骨肿物,触之无痛,当时未作任何处理.近来感觉肿物增大明显并伴局部疼痛,于今年5 月在外院诊断为"下颌骨囊肿",给予病灶牙拔除及抗炎治疗,疗效不佳.我院以右下颌骨囊肿收住.专科检查:口唇红润,口腔黏膜无溃疡,右下颌第一磨牙、第二磨牙缺失,缺牙区触及一肿物,质中,压之有清亮黏液流出.X线检查:右下颌骨体内有3.6 cm×6.2 cm椭圆形密度减低区,其边缘清晰(图 1),诊断为右下颌骨囊肿.在局麻下行"下颌骨囊肿刮出术",术中见肿物为实性伴有囊性变,囊内充满无色粘稠液体.病理检查:灰红色不规则形软组织,总体积3.5 cm×2.3 cm×1 cm,实性区域切面灰白色,质软,囊壁样组织厚0.2 cm.组织学观察:肿瘤细胞为大小较为一致的圆形、卵圆形细胞,细胞胞质较为丰富,红染,排列成条索状结构,间质呈黏液样(图 2).囊壁样组织镜下为纤维结缔组织.病理诊断:(右下颌骨)涎腺多形性腺瘤.  相似文献   

9.
涎腺多形性腺瘤是涎腺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种疾病。我院自1981-01~1997-01共收治涎腺肿瘤172例,经病理确诊为多形性腺瘤的136例。现将资料完整的118例病例分析讨论如下:1临床资料1.1年龄与性别118例中,男62例,女56例。年龄最大者70...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转录因子Gli-2蛋白在涎腺多形性腺瘤(salivary pleomorphic adenoma,SPA)组织中的表达及其生物学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0例SPA组织中Gli-2蛋白的表达情况并进行分析.结果 Gli-2蛋白在60例SPA组织中高表达,主要表达在细胞核内,呈棕黄色颗粒.21例(3...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用癌胚抗原(CEA)以PAP法对10例多形性腺瘤和10例恶性多形性腺瘤进行免疫组化观察与分析,结果显示10例多形性腺瘤均为CEA阳性。主要分布于导管样结构的腔面,腔内容物,鳞状化生区和角化珠。而10例恶性多形性腺瘤中,癌的部分CEA显示阳性率低,染色强度弱。  相似文献   

12.
涎腺多形性腺瘤的组织病理学和组织化学方面,国内已进行了较详细的观察和分析。此瘤在形态学上表现出特征性的“多形性”或“混合性”即肿瘤性上皮组织、粘液样组织与软骨样组织的混合。因此,关于多形性腺瘤中上皮细胞与粘液样和软骨样组织之间的关系,以及此瘤的组织发生学问题,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从超微结构方面研究以上问题,近来国外已有报告。国内尚未见这方面的文献资料。本文报告我院6例大涎腺多形性腺瘤中上皮  相似文献   

13.
涎腺多形性腺瘤恶变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涎腺多形性腺瘤是最常见的涎腺上皮性肿瘤,多次复发或病程长者可恶变为恶性多形性腺瘤.涎腺多形性腺瘤的恶变是多因素、多基因变异的综合病变过程.研究发现,细胞遗传学改变、癌基因、抑癌基因、黏附分子及细胞外基质蛋白在涎腺多形性腺瘤的恶变过程中均有一定的作用.本文就多形性腺瘤恶变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涎腺多形性腺瘤组织发生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钌红电镜组织化学技术对6例锶腺多殂性腺瘤进行研究,结果发现,粘液样区域内充满了钌红颗粒,在该区域肿瘤性肌上皮细胞浆内的分泌囊泡中也有钌红颗粒。于双层导管结构中,一些外周细胞也具有肌上皮细胞的特征,其细胞内和细胞外也见到钌红颗粒,导管上皮细胞不产生蛋白多糖,导管腔内的粘液不被钌红染色,观察结果表明,粘液样区域中的肿瘤性肿上皮细胞可能来自双层导管结构的外周细胞,它们分泌蛋白多糖形成粘液样区域,在我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告73例涎腺恶性多形性腺瘤,根据光镜形态分为9个亚型,即腺癌型、鳞癌型、肌上皮癌、低分化癌、癌肉瘤、腺样囊性癌、粘液表皮样癌、多形性腺癌、转移性多形性腺瘤各型。对不同组织类型和多项恶性指标及随访预后的关系进行对比和讨论。  相似文献   

16.
涎腺多形性腺瘤复发特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涎腺多形性腺瘤是一种上皮病变的良性肿瘤 ,其生物学行为具有临界瘤的特性 ,如侵袭性、复发性 ,特别是肿瘤术后复发对临床工作造成了一定困难 ,本文就近几年国内外在此方面的研究从病因、诊断及治疗等方面加以综述 ,以助在临床工作中更好的认识此病。  相似文献   

17.
华雄 《上海口腔医学》1999,8(3):188-188
多形性腺瘤又名混合瘤。该瘤含有肿瘤上皮组织与粘液样组织或软骨样组织,因而其组织象具有多形性或混合性,故名多形性腺瘤或混合瘤。本文分析1985~1996年收集的98例涎腺多形性腺瘤,全部病例均经病理证实。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病例:本组病例中男性52例,女性46例。发病年龄:最小18岁,最大68岁。发病部位:腮腺73例,颌下腺区18例,硬腭2例,软硬腭处1例,舌部和唇部各2例。临床表现与诊断:本组98例均以肿块而就诊,瘤体大小由于部位不同而差异。最小为06cm直径(舌部);最大为6cm×5cm…  相似文献   

18.
多形性腺瘤(Pleomorphic adenoma)也称混合瘤,含有肿瘤性上皮组织与粘液样组织或软骨样组织。临床上以腮腺最多见,其次为颌下腺,小涎腺中以腭部腺瘤较多见,而发生于颊部小涎腺的多形性腺瘤极为罕见。现将我院收治1例发生于右侧颊部小涎腺的多形性腺瘤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涎腺多形性腺瘤的发病概况、手术治疗及复发等情况。方法对253例经病理证实,资料完整的涎腺多形性腺瘤住院手术患者进行5~15年随访观察总结。结果男87例,女166例。20~50岁142例,发病率最高。根据不同部位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复发9例,占3.56%。结论该病多发于青壮年。女性多于男性,好发部位为腮腺、颌下腺。恰当的手术可减少或避免肿瘤的复发。  相似文献   

20.
涎腺恶性多形性腺瘤病理学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述了涎腺恶性多形性腺瘤(MPA)的组织学类型、诊断标准、病理形态指标与预后的关系等有争议的问题;介绍了应用CEA,EMA多克隆免疫球蛋白抗体有助于鉴别良、恶性多形性腺瘤及MPA与良性多形性腺瘤有类似的超微结构特征的概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