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β—阻滞剂治疗梗阻型肥厚性心肌病已有10余年的历史。然而,长期随访发现其疗效并不十分理想。实验发现用钙拮抗剂后,可以避免某种类型心肌病的发生,例如叙利亚仓鼠的遗传性心肌病和红比霉素引起的心肌病等。实验性心肌病与人类心肌病虽有所不同,但两者的机理可能相似,钙离子可能在其中起有重要作用。即使到达疾病的严重阶段,梗阻型肥厚性心肌病患者的左心室收缩力仍是非常强烈,对儿茶酚胺和洋地黄极为敏感,这都可能和细胞内钙的增高有关。本文报道用钙抑制剂异搏停治疗梗阻型肥厚性心肌病的临床试用结果。方法:22例19~44岁的梗阻型肥厚性心肌病  相似文献   

2.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与辽宁省人民医院联合举办的第二届全国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化学消融研讨会暨第六届北方介入心脏病学研讨会于2001-02-24~25在沈阳万豪酒店召开,来自国内外316名代表参加了会议。1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本次会议收到关于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化学消融术的论文20余篇。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已开展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的单位近30余家,总例数约150例,其中辽宁省人民医院牵头的辽宁省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化学消融术协作组收治72例,居亚太地区之首。本次会议由中华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工程院院…  相似文献   

3.
作者收集日本17个医学单位报导的1255例特发性心肌病,其平均年龄41岁。男:女为2.9:1, 猝死是肥厚性非梗阻型与梗阻型心肌病的主要死因,而由充血性心力衰竭致死者则多见于扩张型  相似文献   

4.
1988年2月~1989年8月,我们用硫氮酮(Dil)治疗快速房颤23例。其中男10例,女13例;年龄为18~51岁;病程为2~17年;风心病12例,扩张型心肌病5例,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1例,肺心病3例,冠心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告2个肥厚性心肌病家系中,一家系11例肥厚性心肌病,均为梗阻型;另一家系5例肥厚性心肌病,均为非梗阻型。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25例扩张性心肌病,抗心肌线粒体抗体阳性率24%,抗CoxB抗体IgM阳性率32%。研究认为扩张性心肌病是反复病毒感染心肌所致。抗心肌抗体是心肌疾病的结果,而非心肌病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经导管化学消蚀心肌治疗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附一例报告)赵林阳王大伟杨平魏大愚周方钧杨海山郭喜田报道采用一种新的心脏导管技术治疗1例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患者获得良好近期效果。病历摘要患者女性,55岁,农民,住院号A21696。因胸闷痛、头晕4年,加重半年...  相似文献   

7.
肥厚性心肌病在不同的医学中心,其各型发生率各异。在多伦多总医院左室非对称性肥厚性心肌病占95%、其中室间隔肥厚90%,心室中部肥厚1%,心尖部肥厚3%,后壁或/和侧壁肥厚1%。对称性肥厚性心肌病5%。肥厚的部位和范围:肥厚的部位和范围决定本病临床表现.基部的(主动脉瓣下)室间隔肥厚导致梗阻型肥厚性心肌病、而孤立的心尖部或侧壁的肥厚则不致引起梗阻。  相似文献   

8.
多年来,β受体阻滞剂是治疗肥厚性心肌病的主要药物,虽然该药通常有效,但并非对所有患者均有效,且有副作用。近年来异搏定已用于治疗肥厚性心肌病,本文旨在评价长期应用异搏定的临床效果。方法肥厚性心肌病78例中男38,女40例。年龄13~70(平均46)岁。其中梗阻型67例,非梗阻型7例,有4例曾施行过室间隔肌切开一肌部分切除术(myotomy-myectomy)。78例中心功能Ⅳ级6例,Ⅲ级56例(两者占总数79%);Ⅱ级15例;Ⅰ级1例,该例有频发室性早搏及室性心动过速。67例曾接受过心得安治疗,最大剂量为40~1,600mg/d,平均320mg/d。3例曾用甲氧乙心安治疗。异搏定治疗方法:开始时每6h 口服80mg,共8次,然后增至每  相似文献   

9.
目前,国内外应用房室同步双腔起搏治疗肥厚梗阻型心肌病取得血液动力学与临床症状改善已有报道[1-3],但不同A-V问期改变与对应血液动力学指标变化影响的报道尚少。现将2例肥厚梗阻型心肌病双腔起搏时不同的A-V问期与对应血液动力学指标变化报告如下。资料2例患者为同胞姐妹,姐姐43岁,妹妹35岁,病史3~9年,均经临床、X线、心脏超声及心电图确诊为肥厚梗阻型心肌病,有2~4次不等的晕厥史,同时有不同程度的胸痛、胸闷、乏力、心慌、活动后气急、头昏等症状,心功能(NYHA)分为Ⅲ~Ⅳ级。妹妹同时合并有系统…  相似文献   

10.
正肥厚性心肌病(Hypertrophiccardiomyopathy,HCM)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约有50%左右有家族聚集性,又称"家族聚集性心肌病(Familialhypertrophiccardiomyopathy,FHC)。根据肥厚的部位不同,Maron~([1])将HCM分为:(1)前室间隔肥厚;(2)前间隔、后间隔均肥厚;(3)室间隔与左室前侧壁均增厚,可累及后间壁和/或左室侧壁;(4)仅累及心尖部。按血流动力学分型分为梗阻型肥厚性心肌病与非梗阻型肥厚性心肌病。由于心室肌肥厚的部位及程  相似文献   

11.
原发性心肌病近年日益受到重视,有关基础与临床的研究均取得一定进展。本文对此略加叙述。 关于病因学方面的研究与探讨 一、遗传 自从Evans于1949年首次报道心肌病的家族性发病以来,有关文献日益增多。日本厚生省1976年特发性心肌病调查班分析的454例中,109例(24%)为家族性发病。其中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HOCM)为36.9%,肥厚性非梗阻型心肌病(HNCM)为21.4%,扩张型心肌病(DCM)  相似文献   

12.
我院自1980~1981年用异搏定治疗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16例(男6例,女10例,年龄18~45岁)。患者均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心电图、X线胸片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其中心功能Ⅰ级10例,Ⅱ级6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肥厚型心肌病并发冠状动脉肌桥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1月~2009年5月经心脏超声或左室造影证实的肥厚型心肌病并经冠脉造影证实并发冠状动脉肌桥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结果:612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中73例(11.9%)并发冠状动脉肌桥78处。临床症状表现为胸闷、气短31例,心前区疼痛22例,心悸8例,晕厥及晕厥前驱症状8例,乏力2例,发现心电图异常前来就诊2例。肥厚性非梗阻型心肌病患者28例,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19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26例。肌桥长度(10±4)mm。肌桥位于前降支中段49处(63%),前降支近中段2处(3%),中远段11处(14%),近段1处(1%),远段12处(15%),间隔支2处(3%),后降支1处(1%)。收缩期管腔直径压缩50%者31处(40%),50%~75%者21处(27%),75%者26处(33%)。68例患者服用β-受体阻滞剂,5例患者因不能耐受β-受体阻滞剂或有禁忌证而服用钙离子拮抗剂,临床随访3~20(13±4)个月,临床症状缓解率75%,不同药物间无统计学差异(76%vs.60%)。诊断冠心病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患者均嘱其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经冠脉造影诊断冠心病4例,植入支架4枚,靶血管均为非肌桥段血管。6例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患者接受了经皮经腔间隔心肌消融术,术后住院期间自觉症状均缓解。出院后随访3~12(7±3)个月均存活,临床症状均明显缓解。无患者因肌桥接受支架植入术或外科手术。结论:β-受体阻滞剂和钙离子拮抗剂均适用于治疗肥厚型心肌病和肌桥。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可选择经皮间隔心肌消融术,可明显缓解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4.
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冠状动脉造影形态学特点(摘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年7月~1999年6月对我院住院的19例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HOCM)患者进行化学消融术治疗,临床效果良好。该疾病的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其特征性的形态学改变,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  19例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患者,其中男性8例,女性11例,年龄15~62(34.6±16.7)岁。多有活动后气短、胸闷、头晕或晕厥等症状。超声心动图示心室间隔肥厚,心室间隔与左心室后壁厚度比>1.3∶1,左心室与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20mmHg(1mmHg=0.133kPa),SAM征阳性。患者在心电血压监测下被施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  统计学处理 采用计量资料(均值)的t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冠状动脉室间隔支的影像学特征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从200例冠脉造影正常而具有某些冠心病危险因素的患者、76例肥厚梗阻型心肌病和28例冠心病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右冠状动脉慢性闭塞患者的室间隔支动脉数量、粗细、分布等特点进行分类、相互间比较。结果: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冠心病右冠脉慢性闭塞病变(CTO)患者与冠状动脉造影正常患者的室间隔支动脉显影形态无显著性差异;3种疾病之间的室间隔动脉分类中Ⅰ型均占绝对多数(P0.05,P0.01)。结论:不同心血管疾病的冠状动脉室间隔支形态、大小、粗细等影像特征相似,可作为右冠状动脉CTO逆行开通的良好途径和肥厚梗阻型心肌病心肌化学消融的靶血管。  相似文献   

16.
本文观察了8例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患者经手术治疗前后的血液动力学变化,其中5例术中经食管超声检查。结果表明,对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患者施行室间隔部分切除术后,左室流出道明显增宽,压力阶差明显降低,二尖瓣反流程度减轻,晕厥及心力衰竭症状明显改善,无手术死亡。术中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技术对手术准确切除肥厚的室间隔以及解除左室流出道梗阻是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17.
本文回顾分析了我院收治确诊为肥厚性心肌病患者 6 3例 ,着重探讨了肥厚性心肌病患者年龄与左心室壁肥厚的关系。1 资料与方法本组资料系住院及专科门诊以超声心动图检查证实并诊断为肥厚性心肌病的患者 6 3例。年龄 2 3~ 77(平均 4 7)岁 ,其中男性 38例 ,女性 2 5例。临床症  相似文献   

18.
心尖肥厚性心肌病的心电图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国栋  丁仲如 《心脏杂志》2003,15(4):353-353
心尖肥厚性心肌病心电图改变具有特征性 ,临床医生如能仔细分析心电图特征 ,结合病情 ,结合心脏彩超 ,对诊断颇有帮助。本研究分析本院近 5年确诊为心尖肥厚性心肌病的心电图 ,探讨其在心尖肥厚性心肌病诊断中的应用。1 临床资料 住院确诊的心尖肥厚性心肌病患者 10例 ,年龄 2 4~ 6 8岁 ,平均年龄 41岁 ,病程 3~ 2 5年 ,平均 14年。 10例均做心电图、二维超声心动图及 X线胸片检查 ,10例中有5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术。 10例均无高血压病。采用统计软件SPSS10 .0进行多因素相关分析 ,P≤ 0 .0 5为差异有显著性。2 结果2 .1 心尖肥厚性心…  相似文献   

19.
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危险性室性心律失常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肥厚型心肌病左心室肥厚的程度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关系。方法 对 60例患者分别作多普勒、二维超声及2 4h动态心电图检测 ,对照分析危险与非危险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左心室肥厚的程度、左心室流出道梗阻、舒张功能情况。结果 危险性与非危险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分别为 2 3例 ( 38.3% )与 37例 ( 61.7% ) ,两组间左心室壁厚度、左心室舒张功能存在显著差异 ,前者异常程度严重 ;梗阻型较非梗阻型患者的危险性室性心律失常明显增加。结论 肥厚型心肌病危险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与左心室肥厚的程度及流出道梗阻有关  相似文献   

20.
QR型室性早搏对诊断肥厚性心肌病的临床重要性,尚未见有评价。为研究这一问题,笔者对45例肥厚性心肌病患者和作为对照的106例各种类型的心脏病患者,进行心电图检查和24小时Holter监测记录,并作分析与讨论。一、材料与方法:本组45例肥厚性心肌病患者均经心导管和超声心动图确诊。对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