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比较CT平扫与X线平片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9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CT和X线平片影像资料。结果:CT平扫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192例(97.0%),X线平片诊断135例(68.2%)。结论:X线平片可显示腰椎骨质改变,适用于腰腿痛患者初诊检查,CT平扫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准确率高。  相似文献   

2.
股骨头坏死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1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张进 《临床误诊误治》2003,16(3):230-230
股骨头坏死常为无菌性坏死 ,因其临床症状与腰椎间盘突出症有相似之处 ,加之基层医生对此病的认识不足 ,常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现将笔者收集的 14例误诊病例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14例中 ,男 11例 ,女 3例 ;年龄 2 871岁 ,平均 48 6岁。 14例均以髋膝疼痛就诊。 10例行腰椎CT扫描 ,6例提示腰椎间盘突出 ,4例提示骨质增生。 11例摄X线腰椎片 ,4例提示腰椎骨质增生。 2例未做任何检查 ,即按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 1例摄双侧髋关节X线片未见明显异常。 14例均按腰椎间盘突出治疗效果不佳 ,后再经X线或CT检查发现股骨…  相似文献   

3.
CT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CT与X线平片所见征象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同时经CT扫描和X线平片照摄并结合临床表现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影像学资料,作对照研究。结果椎间盘突出的X线平片主要表现有:腰脊椎侧弯和生理曲度变直及侧凸改变、椎间隙改变、椎体后缘唇样增生、相邻椎体后角局限性骨增生呈“磨角”样改变、相邻椎体后缘局限性骨吸收和相邻椎体面弧形压迹等;CT扫描的主要征象有:脱入椎管的髓核块影,硬膜囊受压、神经根水肿及移位,脱出髓核的部位部分钙化或骨化和髓核碎裂并在椎管内上下滑移等。CT的阳性发现率显著高于X线平片,分别为100%和61.29%。结论CT和X线平片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各有千秋,在临床工作中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应用,但CT诊断价值优于X线平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X线平片、CT检查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价值。方法对7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表现和X线平片进行分析。结果本组7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X线平片能直观显示腰椎生理弧度、椎间隙改变情况,各椎间隙不等宽或狭窄,左右不等宽或前窄后宽,前后等宽,再有腰椎侧弯,生理曲度减少、平直或后突可以明确腰椎间盘突出的诊断。但椎体后缘的唇样骨质增生及椎体缘后1/3的弧形凹陷及硬化、椎问孔变形等均对本病的诊断有辅助作用,CT能明确诊断,并有效的指导手术。  相似文献   

5.
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收集2004~2005年间经临床和螺旋CT确诊腰椎间盘突出症100例,结合临床将普通X线平片与CT图像对照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根据椎间盘突出的位置可将腰椎间盘突出症分为两型突出于椎体后缘正中的中央型和偏于椎体后缘一侧的外侧型、外侧型包括超出椎间孔内口以外的远外侧型。结论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诊断有独特优势,诊断准确率达100%,具有定位定性诊断价值,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治疗随访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腰腿疼常见原因之一,传统x线平片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无直接征象,只能根据椎间隙变窄等间接征象进行诊断。CT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重要诊断手段,本文就我院有完整资料之3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X平片椎间隙变窄推断腰椎问盘突出症与CT并非100%相符,现加以分析与同道们商榷。  相似文献   

7.
选取在我院接受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的患者89例为观察的对象,通过手术确诊,再对临床与X线平面、CT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情况进行对比分析。通过手术证实腰椎间盘突出诊断的符合率为:临床诊断为69.7%,X线平片为60.7%,CT诊断为94.9%。临床与X线线片、CT对腰椎间盘的诊断效果有相互辅助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因、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结果L4-5,L5-S1是椎间盘突出的好发部位。16例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CT、MR表现为:①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2例,占12.50%;②周围型腰椎间盘突出14例,占87.50%。结论本病的发生与外伤和腰骶部发育异常有关。X线平片对青少年椎间盘突出诊断价值不如CT和MR,CT和MR检查准确性高,且为无创性检查,是诊断青少年腰椎椎间盘突出较为理想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9.
本院采用介入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 19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999~ 2001年共收治 19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男 14例,女 5例,年龄 20~ 50岁,平均年龄 32岁。所有病例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及 X线片和 CT片确诊。 X线平片表现 :( 1)早期腰椎失去正常曲度,变直或略侧弯。( 2)髓核脱出 4~ 6周可出现椎间隙变窄,可一致性变窄,也可前后或左右不对称变窄,骨关节面硬化。( 3)椎体边缘骨赘形成,椎间孔变窄。 CT片表现:( 1)椎间盘后缘及椎管内限局性突出软组织影,其密度与相应椎间盘密度一致(介于…  相似文献   

10.
腰椎间盘突出是临床上的常见病,检查方法有很多,常见的方法是X线平片与CT。笔者就我院4年来经X线平片CT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58例X线平片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提高腰椎间盘突出X线平片的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11.
背景:腰椎滑脱症的治疗目的是重建脊柱序列和椎体稳定性,解除神经压迫,达到永久腰椎融合的作用。目的:探讨腰椎滑脱症患者腰椎融合及植入物内固定后椎体稳定性的恢复。
  方法:腰椎滑脱症最常采用Wiltse分型将其分为发育不良性、峡部裂性、退变性、创伤性以及病理性,将腰椎侧位X射线片的上位椎体相对于下位椎体的滑移程度分为5级,根据腰椎滑脱症患者的分型和分级以及患者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治疗方式。
  结果与结论:坚强融合内固定,植入物与椎体间是刚性连接,常用来稳定脊柱、矫正畸形,骨融合率较高,减少了假关节形成。动态融合内固定是用弹性材质或微动装置分散坚强内固定负荷传导,减少应力遮挡效应及邻近节段的应力集中。动态非融合内固定能改变脊柱运动节段的负荷传递方式,阻止脊柱运动,预防邻近节段退变,使失稳的腰椎达到其正常状态的活动特性,实现动态重建腰椎序列。峡部关节缺损部位直接修复植骨,适用于青壮年有症状不伴有退行性椎间盘疾病的滑脱患者。腰椎滑脱症选择哪种材料植骨和植骨部位以及哪种入路方法融合和植入物内固定可以得到理想的融合内固定效果一直是学者们争论的焦点,目前尚未达成统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不同时期腰椎间盘突出患者腰部多裂肌横截面面积(CSA),评估多裂肌萎缩情况。方法55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按发病时间分为急性期15例、亚急性期10例、慢性期30例,使用实时定量超声测量腰4/5水平椎间盘突出累及侧及非累及侧在俯卧休息位下腰部多裂肌CSA。结果男性、女性及总体累及侧多裂肌CSA的急性期与慢性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4.15、3.54、4.11,P均<0.05),女性非累及侧多裂肌CSA急性期与慢性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0,P<0.05)。男性与女性腰部累及侧、非累及侧各期多裂肌CS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5.72、2.88、2.20;5.70、3.35、2.79,P均<0.05)。在亚急性期,男性累及侧多裂肌CSA较非累及侧小;在慢性期,男性和女性的累及侧多裂肌CSA均较非累及侧小;且总体累及侧多裂肌CSA也较非累及侧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3.85、2.73、4.66、14.11,P均<0.05)。在慢性期,女性和男性腰部多裂肌累及侧CSA与非累及侧CSA之间不对称差异值(CSA%)分别为(12.16±10.10)%、(16.45±7.20)%,较急性期同性别组CSA%值均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8、2.44,P均<0.05)。结论定量超声可以用于评估腰部多裂肌形态改变;椎间盘突出病程不足3月,腰部多裂肌萎缩可不明显;反复腰痛大于3个月的患者,多裂肌在双侧横截面面积均减小,以累及侧萎缩较为明显,双侧多裂肌横截面面积呈不对称性表现。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8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情况.结果 随访62例,术后优良率占90.3%,仅有3例发生并发症.结论 认为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是手术成功的基础,手术方式的选择和操作是手术成功的关键,良好的术后处理、预防并发症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14.
不同取穴电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功能的康复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电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方法:将全部入组98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n=53)与对照组(n=45),采用改良Oswestry失能量表(ODI)对两组患者腰椎功能进行连续动态观测,治疗组采用局部单穴电针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取穴电针治疗,各组的电针参数与针刺频度一致.结果:首次治疗后两组ODI每次后续评分均较治疗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且每个时间点两指标组间差异也分别具有显著性意义(P<0.001).结论:局部单穴电针疗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较常规取穴电针有更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PTED)对腰椎间盘突出症(LDP)患者腰椎功能、应激反应及腰屈曲活动度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我院收治的40例LDP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接受小切口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观察组接受PTED治疗。比较两组的腰椎功能评分、应激反应指标(NE、PGE2、Cor)、腰屈曲活动度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术前,两组的JOA、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两组的JOA评分均高于术前,ODI评分均低于术前,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1 h,两组的NE、PGE2、Cor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 h,两组的NE、PGE2、Cor水平均低于术后1 h,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术前,两组的腰椎曲度、腰屈曲范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两组的腰椎曲度、腰屈曲范围均大于术前,且观察组大于对照组(P<0.05)。术前,两组的环境、生理、社会关系、心理评分比较,差异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短节段固定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DLS)合并腰椎管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3月5日至2017年3月24日收治的76例DLS合并腰椎管狭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层随机法分为观察组(38例,短节段固定融合术)与对照组(38例,单纯椎管减压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3个月,两组的矢状面平衡、冠状面平衡、Cobb角均减小,且观察组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3个月,两组的VAS、ODI评分均降低,JOA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腰痛症状改善时间及手术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及2年内死亡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短节段固定融合术治疗DLS合并腰椎管狭窄的临床效果显著,可加快患者恢复进展,减少其并发症发生情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背景: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后仍有10%-30%的患者症状缓解不明显,统称为腰椎术后失败综合征,而腰椎不稳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目的:探讨Quadrant系统下后路腰椎管减压、椎间盘摘除、椎间融合和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不稳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2011年12月至2012年10月应用Quadrant系统行后路腰椎管减压、椎间盘摘除、椎间植骨加融合器置入、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不稳患者62例,男38例,女24例。年龄37-69岁,平均年龄为53.7岁,治疗后随访评价治疗效果。结果与结论:手术时间为90-210 min,平均时间145 min。术中失血量50-300 mL,平均失血量120 mL。治疗后住院时间5-9 d,平均住院时间6 d。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随访3-10个月,平均7.2个月。JOA评分治疗前为(10.25±2.34)分,治疗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分别为(18.31±3.12)分和(25.35±2.61)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 <0.01)。目测类比评分治疗前为(8.24±1.15)分,治疗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分别为(2.97±1.12)分和(1.13±0.39)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 <0.01)。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效果,优53例,良9例。证明Quadrant系统下后路腰椎管减压、椎间盘摘除、椎间融合和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不稳,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手术方法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合并腰椎不稳的疗效.方法:2001年1月~2003年1月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合并腰椎不稳定共48例,平均年龄55.7岁,病程1~12年,平均4.5年.全部病例经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及横突间植骨融合手术治疗,其中1个节段椎管减压8例,2个节段减压35例,3节段减压5例.结果:术后随访平均14月(6月~24月),按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下腰痛评分标准,优良率92%.植骨融合未发现骨不连或假关节形成.结论: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合并腰椎不稳可以达到满意疗效.术中减压应彻底,植骨融合对后期腰椎的稳定性有重要作用,应注重植骨床的准备和植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腰椎前凸度(LLA)及骶骨水平角(SHA)大小与腰椎退变性滑脱(LDS)程度的关系。方法采用中立站立位X线摄片,在医学影像存档与通信系统(PACS)上测量LLA、SHA大小和滑脱距离。比较LDS组和正常对照组的LLA值和SHA值,统计120例LDS患者各腰椎的退变性滑脱发生率,并对LLA、SHA和滑脱程度的相关性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LDS组的LLA值和SHA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8.84、9.66,P均<0.05);各腰椎的退变性滑脱发生率显示:腰椎(L)4的退变性滑脱发生率最高,达55.83%,次高为L5,为29.17%,L1最低,为0.83%;Pearson相关分析:LA与退行性脊柱滑脱距离具有相关性(r=0.19,P<0.05);SHA与退行性脊柱滑脱距离具有相关性(r=0.19,P<0.05);LDS患者的LLA与SHA具有相关性(r=0.83,P<0.05)。结论 LLA及SHA与LDS滑脱距离具有相关性,可能是LDS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微创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Mis-TLIF)治疗腰椎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9年1月83例在该院住院的腰椎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法不同分为Mis-TLIF组(n=40)和腰椎后路椎间融合(PLIF)组(n=43).Mis-TLIF组腰椎椎管狭窄原因:腰椎滑脱1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