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大疱性类天疱疮5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明  王培光  杨森  张学军 《安徽医学》2010,31(6):577-579
目的总结大疱性类天疱疮(bullous pemphigoid,BP)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经验。方法对54例BP住院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和临床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中症BP患者糖皮质激素有效控制剂量(以泼尼松为标准量)为(1.08±0.41)mg/(kg·d),重症BP患者有效控制剂量为(1.48±0.34)mg/(kg·d),两者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系统使用糖皮质激素仍是目前治疗BP的首选疗法,可联合免疫抑制剂应用治疗BP。  相似文献   

2.
大疱性类天疱疮1例徐素芹,林元珠,刘月更附属四院皮肤科(050011)关键词类天疱疮,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女性,50岁.全身大疱瘙痒45天.患者于45天前食用虾皮后全身瘙痒,皮肤发红,2天后出现水疱,在当地医院给氟美松治疗,水疱消退,但停药后应疹复发...  相似文献   

3.
1 病例介绍 患者,男,75岁,因全身反复起红斑、水疱伴瘙痒1年,加重1个月,于2010年1月6曰入院.入院前1年,患者无明显诱因于脐周出现红斑,其上或正常皮肤上出现水疱,水疱米粒至黄豆大,一般3~4周消退,但同时有更多水疱出现,伴有轻微瘙痒,经常复发,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检查:全身散在分布黄豆至蚕豆大淡红斑,边界清,压之退色,其上及正常皮肤可见大量绿豆至黄豆大水疱,部分呈花环状排列;疱壁薄而紧张,疱液清,不易破裂,尼氏征(-).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氦氖激光局部照射治疗天疱疮、大疱性类天疱疮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03年1月~2012年5月来新乡市中心医院皮肤科就诊的天疱疮、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69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治疗组38例、对照组31例,两组均给予正规的系统皮质类固醇治疗,治疗组加用氦氖激光局部照射患者皮肤黏膜的糜烂面,疗程8周,观察并比较皮损控制时间、治疗效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①两组患者无新疱疮出现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糜烂面基本无渗出时间[(7.03±1.56)d]、糜烂溃疡面基本愈合时间[(15.16±2.13)d]均短于对照组[(10.53±2.75)、(18.67±2.53)d],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②治疗组治疗8周后痊愈率[73.7%(28/38)]、总有效率[86.8%(33/38)]虽略高于对照组[61.3%(19/31)、74.2% (23/31)],但统计学比较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治疗组出现5例不良反应,对照组出现4例不良反应,治疗后均恢复正常.结论氦氖激光确实能对天疱疮、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的皮肤黏膜糜烂面早期愈合起到很好的作用,副作用较小,临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苏日古嘎  王晓彦 《医学综述》2013,(23):4255-4257
大疱性类天疱疮(BP)是一种表皮下水疱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好发于老年人.本病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认为是自身抗原、抗体、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及炎性因子等参与最终形成水疱的复杂过程.其中HLA在BP的发病、发展过程中可能起一定作用,HLA-Ⅱ类基因与BP的相关性是研究的热点之一.该文就BP与HLA基因的相关性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严密观察与精心护理在大疱性类天疱疮治疗中的疗效。方法:搜集15例大疱性类天疱疮综合征患者。均采用严密观察病情、病室环境、心理护理、皮损护理、及出院指导等护理措施。结果:15例患者均治愈出院,皮损全部控制,无死亡病例。结论:严密观察与精心护理是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康复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7.
8.
大疱性类天疱疮(BP)是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皮肤病,经及时的诊断和治疗预后良好。皮肤活检直接免疫荧光检查(DIF)和血清间接免疫荧光检查(IIF)是诊断BP的重要手段,并有助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大疱性类天疱疮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在我院皮肤科住院治疗的23例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入院时的一般情况、实验室检查及临床疗效。结果轻、中度患者激素控制剂量(以泼尼松为标准量)分别为0.72±0.11 mg/kg·d、1.35±0.40 mg/kg·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无粘膜受累组与粘膜受累组患者激素控制剂量分别为1.38±0.45 mg/kg·d、2.01±0.37 mg/kg·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的激素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高,应权衡利弊,以获得最佳收益。  相似文献   

10.
高英  郭在培  李薇 《西部医学》2008,20(6):1360-1360
病例 患者,女,54岁,因“全身反复红斑、水疱伴疼痛、瘙痒1年”于2007年8月23日收入我院皮肤科。1年余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口腔黏膜水疱、糜烂伴疼痛,随后面颈、躯干、四肢相继出现红斑、水疱伴疼痛及瘙痒。于当地医院就诊,予以强的松及其他药物治疗(强的松早25mg、中25mg口服,1月后渐减为20mg qd,其他药物不祥),病情有所缓解。4月前,患者全身再次出现上述皮损,且有咳嗽、  相似文献   

11.
黄克华  周国富 《医学综述》2014,(23):4252-4254
病理性瘢痕是人皮肤受到创伤后转归异常的结果,分为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其形成机制尚未完全明了,众多研究表明一些细胞因子在病理性瘢痕形成过程中发挥着信号转导物的重要作用,进一步研究相关细胞因子在病理性瘢痕之间的作用以及两者的关系,为深入揭示病理性瘢痕的形成机制和生物学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焦焕利  赵洪林 《医学综述》2011,17(16):2421-2423
在西方国家和我国,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是公认的最常见的慢性肝病类型,也是重要的隐源性肝硬化的主要原因。胰岛素抵抗是NAFLD的重要发病机制,同时已将NAFLD作为代谢异常综合征诊断标准的辅助部分。研究表明,细胞因子通过多个复杂的环节,不仅直接参与"第一次打击"脂肪肝的形成,而且在"第二次打击"脂肪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的启动、发生和进展中起重要作用。现主要讨论:肿瘤坏死因子α、核因子κB、脂联素、瘦素与肝损伤、肝纤维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机体Th1/Th2细胞相关因子及免疫状态在肝癌发生及家族聚集性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150例调查对象,其中来自肝癌高发家族患者共75例,包括癌症患者30例(A组)和未患肝癌的调查对象45例(B组),来自无癌家族(C组)患者75例。血清Th1细胞相关因子水平的检测以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为代表,血清Th2细胞相关因子水平的检测以白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为代表。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 sorbent assay,ELISA)检测各组患者的血清Th1和Th2细胞相关因子水平。研究Th1/Th2两种细胞相关因子及免疫状态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和方差分析进行组间数据比较,并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预测组间的相关性。结果 Th1/Th2细胞因子水平比较结果表明,肝癌高发家族癌症患者的Th1细胞因子水平显著高于无癌家族组,Th2细胞因子水平显著低于无癌家族组(P<0.05)。肝癌高发家族中未患肝癌成员的Th1/Th2细胞因子水平与无癌家族组患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肝癌高发家族中癌症患者的Th1/Th2平衡状态改变,向Th2方向漂移。肝癌高发家族中未患肝癌患者的Th1/Th2水平有向Th2漂移倾向,肝癌高发家族中未患肝癌患者的免疫功能异常可能是癌变前就存在的,而不是肝细胞癌变后逐渐形成的。  相似文献   

14.
张晓琴 《医学综述》2012,18(17):2771-2773
Th17细胞是一类新型的CD4+T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IL)17、IL-22、IL-6、IL-21、IL-23等多种细胞因子,其与多种自身免疫疾病有关。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累及周围关节的多系统性炎性自身免疫病,其发病与多种细胞因子密切相关。因此,加深对Th17细胞在RA进展中的认识将为今后的诊断提供新的依据,Th17及其相关因子也将成为治疗人类RA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5.
李明 《继续医学教育》2007,21(23):22-28
结缔组织病(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CTD)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结缔组织病是指体内结缔组织各种疾病的总称.狭义的结缔组织病是指由于免疫反应等引起的发生于疏松结缔组织的一类疾病.  相似文献   

16.
天疱疮及大疱性类天疱疮的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获得性原发性大疱性皮肤病是一组以皮肤粘膜出现水疱大疱为特点的一组自身免疫性皮肤病,其中以天疱疮和类天疱疮的最为常见。天疱疮和大疱性类天疱疮的病程慢性,可危及生命,属于重症皮肤疾病。因此,积极有效的治疗以及对药物副作用的预防,对于疾病的控制及预后具有重大意义。本文着重介绍我科在天疱疮和类天疱疮治疗方面的一些经验及目前国际上一些新的治疗进展。1皮质类固醇:通常是治疗天疱疮和类天疱疮的首选药物。遵循“早期应用,足量控制,合理减量,小量维持”的原则1.1天疱疮治疗天疱疮常选用强的松,按照皮损范围、严重程度决定最初剂量…  相似文献   

17.
吴芳 《医学综述》2012,18(23):3947-3949
生物制剂英夫利西(IFX)单抗被广泛用于治疗克罗恩病(CD)。它是一种嵌合型单克隆抗体,可靶向CD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的促炎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FX通过中和巨噬细胞和T细胞表面的TNF-α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机体的Th1和Th2等细胞因子以及免疫平衡也存在着相应的变化。现就上述变化及其与CD治疗中临床应答的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大疱性类天疱疮(BP)是一种机体产生抗皮肤基底膜带抗体导致真表皮分离引起的皮肤水疱大疱性皮肤病,可累及黏膜。临床工作中发现,BP患者合并血栓和出血等疾病的可能增加,但目前关于BP与凝血的关系尚未明确。国内外研究显示,BP既可合并凝血功能亢进导致血栓风险提高,也可能出现抗凝血因子抗体,导致出血风险提高。BP患者发生出凝血疾病,可能与嗜酸性粒细胞、抗凝血因子抗体、纤溶系统亢进或抑制有关。  相似文献   

19.
曹学 《中外医疗》2011,30(27):48-49
目的 探讨霉芬酸酯在大疱性类天疱疮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至2011年5月我院采用霉酚酸酯联合强的松治疗的42例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以同期采用雷公藤多甙和强的松治疗的42例患者为对照组,比较2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结果 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霉酚酸酯联合强的松治疗大疱性类天疱疮具有疗效确切,安全性高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