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针刺镇痛对坐骨神经痛患者脑功能成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观察12例坐骨神经痛患者脑功能磁共振信息的变化,研究电针穴位镇痛影响脑功能区的位置及其效应的变化,探索电针镇痛的作用机制与脑功能成像关系。方法选足少阳胆经的阳陵泉和悬钟穴,分别选受试者患侧和健侧下肢穴,应用血氧水平依赖(BOLD)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fMRI)全脑扫描,FSL3.2软件进行图像处理,P〈0.01分析得出脑功能图像。结果电针健侧和患侧肢体相同穴位后,脑激活区脑功能信号增加,包括对侧初级感觉皮层(SⅠ)与次级感觉皮层(SⅡ)区、双侧岛叶(Insula)、双侧扣带前回(ACC)(BA24)、双侧颞上回、双侧小脑等。电针患侧肢体穴位出现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区信号明显增高,双侧尾状核及对侧豆状核(基底节核团Basalganlia)、对侧海马信号明显升高。电针健侧肢穴位,双侧杏仁体及视皮层信号改变,针刺患侧肢体与健侧肢体,引起的脑功能区变化有显著差异,以针刺患侧肢体的脑功能变化更明显。结论肢体在病理和生理状态下,针刺肢体相同穴位对中枢神经系统调节作用不完全相同,fMRI影像适合针刺穴位镇痛的研究,且进一步说明了针刺调节具有双向性特点。  相似文献   

2.
运用fMRI观察电针关元及中脘穴相对特异性的脑功能网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Fang JL  Hong Y  Wang XL  Liu HS  Wang Y  Liu J  Wang L  Xue C  Zhou KH  Song M  Liu BY  Zhu B 《针刺研究》2011,36(5):366-372
目的:比较电针关元和中脘穴激活的脑功能区及其功能区网络连接的异同。方法:21名健康志愿者参加电针关元穴、中脘穴时的fMRI配对试验,在针刺前静息状态、留针、电针(15 Hz,3次30 s,间以1 min)、拔针后静息态采集fMRI脑功能数据,并记录电针任务后的针感。采用t检验及卡方检验分析针感,SPM 2、短程和长程"中心度"法分析脑激活功能区及其之间的功能网络连接。结果:关元穴显示更强的胀满感。电针两穴均产生了额叶内侧部的明显负激活,留针及电针能改变脑静息默认功能模式,额叶内侧回、扣带前回前下部及海马区(脑边缘叶-旁边缘叶-新皮层系统)脑功能网络出现了明显的即时针刺后效应。两穴位脑效应存在较小的差异。结论:针刺关元、中脘穴均具有对脑边缘叶-旁边缘叶-新皮层网络的调制作用,但也存在较小的差异,显示了穴位脑效应相对特异性。  相似文献   

3.
Fang JL  Wang XL  Wang Y  Hong Y  Liu HS  Liu J  Wang L  Xue C  Zhou KH  Song M  Liu BY  Zhu B 《针刺研究》2012,37(1):46-52
目的:利用fMRI脑功能成像,比较电针时位于肢体的足三里穴及腹部的关元穴激活的脑功能区及其功能区网络连接的异同。方法:21名健康志愿者参加电针足三里穴、关元穴时的fMRI试验。分别在针刺前静息状态、留针、电针(15Hz,3次30s,间隔1min)、拔针后静息态采集fMRI脑功能数据,并记录电针任务时针感。采用t检验及卡方检验分析针感,SPM 2、短程和长程"中心度"法分析脑激活功能区及其之间的功能网络连接。结果:在电针电流无显著性差异条件下,电针足三里穴较关元穴诱导出了更强的胀满感及麻木感。电针两穴均产生了相似的前下扣带回-额叶内侧回网络的显著负激活效应,留针及电针能改变脑静息态脑功能默认功能模式,于额叶内侧回、扣带前回前下部短程脑功能网络出现了明显的即时针刺后效应。足三里穴较关元穴产生了更强的短程脑功能网络连接。结论:针刺足三里、关元穴具有显著相似的对脑边缘叶-额叶内侧皮层脑网络的调制作用,但也存在小的差异,体现穴位脑效应的相对特异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耳甲电针对原发性失眠患者脑默认网络相关脑区功能连接的即刻调节作用。方法:纳入原发性失眠患者和健康志愿者各15例,患者予以耳甲电针治疗30 min,并采集治疗前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数据,健康人只在纳入时采集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数据,运用基于种子点的功能连接分析方法,观察患者与健康人脑默认网络功能连接的差异,以及耳甲电针治疗后患者脑默认网络相关脑区功能连接的变化。结果:以后扣带回为种子点进行功能连接分析,患者治疗前与健康人比较,后扣带回与右侧脑岛、右侧岛盖部额下回、右侧中央沟盖功能连接增强。治疗后,患者后扣带回与楔前叶、左侧角回、左侧额上回、左侧额中回、右侧颞下回、右侧颞中回、左侧内侧眶额皮层的功能连接减弱,而与右侧舌回、右侧距状裂周围皮层的功能连接增强。结论:耳甲电针具有调制脑默认网络的即刻作用,这可能是其治疗原发性失眠的中枢机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技术在针灸脑成像研究中的应用发展历程和研究热点,为今后的研究提供新的见解。方法 从Web of Science数据库核心合集中下载2020年前关于针灸fMRI的文献。采用VOSviewer和CiteSpace软件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主要包括机构间和作者间的合作分析、关键词的共现分析、关键词突发性探测和引文分析等。结果 共纳入了321篇文献,发文量随着时间的推移有逐渐增长的趋势。中国科学院(50篇)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50篇)是目前核心研究机构,发文量最多的作者是田捷(35篇),影响力最高的作者是白丽君(0.55)。接受本研究领域文章最多的期刊是《循证补充与替代医学》。针灸fMRI研究中最常用的5个关键词是针灸、fMRI、电针、针刺镇痛、静息态fMRI,前沿话题是:默认模式网络(default mode network, DMN)、恢复和功能连接。结论 目前针灸fMRI研究仍然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我国应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针灸fMRI的研究热点主要是针灸镇痛和经穴特应性研究,今后研究趋势主要是针灸对脑功能连通性的影响,尤其是边缘系统和DMN。今后为了保证研究结果的重复性和可靠性,应进一步加强研究设计和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6.
查阅运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fMRI)技术探讨针灸调节病理状态的研究文献,分析针灸效应中枢作用机制的研究情况,结果表明:1针刺机制研究较之于灸法机制研究,数量上稍多,质量稍高;2研究主要集中于针刺镇痛,针刺镇痛的中枢机制已经初步定位于针刺对"疼痛矩阵"脑区和疼痛相关默认网络的靶向性调节,而针灸其它效应的中枢机制尚处于探索之中;3研究方案中多选用单一穴位,较少关注穴位配伍。故建议今后关于静息态fMRI与针灸机制相关的研究需加强灸法应用的中枢机制探讨,考虑与临床实际治疗方案一致的研究设计。  相似文献   

7.
针刺治疗失眠被广泛应用于临床,通过针刺腧穴可以调节神经中枢代谢功能,但具体作用机制比较复杂。应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可以从影像学角度研究针刺治疗失眠的脑响应区,进而对其中枢机制进行剖析。分析基于fMRI针刺治疗失眠的相关文献,发现主要集中在静息态及任务态fMRI方面,即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bold-fMRI)脑激活区的研究。研究结果证实,认知、情绪调控相关脑区神经元被激活,达到治疗失眠的作用。本文对近些年代表性研究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后续针刺治疗失眠脑效应机制的探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针刺太溪穴脑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应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观察针刺太溪穴后脑激活区的反应。方法:选取健康青年志愿者8例,分别针刺受试者右侧太溪穴,在fMRI下采用静息阶段与针刺阶段交替采集图像,获得数据通过MATLAB 6.1软件SPM模块和REST软件分析,观察太溪穴的脑激活区。结果:8例受试者太溪穴主要激活右侧颞上回(BA22)、颞中回(BA19、BA30、BA39)、颞下回(BA38)、楔前叶(BA7),其次为左右顶叶的中央前回(BA2、BA4)、中央后回(BA40)、左额叶的额下回(BA47)。结论:太溪穴的脑激活区主要位于右侧颞上、中、下各回及楔前叶,主要负责听觉语言及认知功能,与传统的中医理论"肾开窍于耳"、"肾经挟舌本"、"肾主骨生髓,通于脑"相符合。  相似文献   

9.
腹针治疗坐骨神经痛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腹针治疗坐骨神经痛的疗效。方法将120例门诊确诊为坐骨神经痛的患者随机分为腹针治疗组(治疗组)60例和常规针刺组(对照组)60例,两组治疗后用简式麦吉尔疼痛调查问卷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腹针疗法和常规针刺治疗都能明显减轻坐骨神经痛患者的疼痛,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对坐骨神经痛患者疼痛的镇痛效果更为显著(P〈0.05)。结论腹针治疗坐骨神经痛患者疼痛的镇痛效应显著优于常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针刺治疗原发性痛经的脑功能机理。方法:运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Rf MRI)技术,在16名原发性痛经患者月经来潮的第1或第2天小腹疼痛时对其进行静息态扫描(Rest1,R1)、针刺双侧三阴交和地机穴后留针状态扫描(Acupuncture,AP)、去针后第2次静息态扫描(Rest2,R2)。应用低频振荡振幅(amplitude of low frequency fluctuation,ALFF)作为测量指标,对采集的Rf MRI数据进行相关的处理与统计分析。结果:(1)针刺后患者疼痛值(VAS评分)比针刺前明显降低(P0.01);(2)R2与AP配对t检验结果显示:ALFF信号减弱(R2AP)的脑区有双侧扣带回、双侧前扣带、岛叶、海马、丘脑、豆状核、中脑、桥脑、小脑。结论:(1)针刺三阴交和地机穴可明显缓解痛经患者的疼痛。(2)在针刺后效应中激活了脑内的痛觉调节系统,如脑干(中脑、桥脑)、豆状核、丘脑,从而达到镇痛效果。同时,激活了与痛感觉认知相关的边缘系统,如前扣带回、岛叶、海马等,表明心理活动参与其中,这可能是影响针刺镇痛效果的方式之一。由此推测,针刺镇痛效果可能是通过多个功能脑区相互作用而实现。  相似文献   

11.
钟治平  刘波  吴珊珊  叶泳松 《新中医》2014,46(4):174-177
目的:应用静息态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局部一致性探讨足三里穴的中枢神经网络作用机制。方法:选择12名青年健康志愿者,于针刺足三里前及针刺足三里拔针后25 min分别进行静息态脑功能磁共振成像扫描,应用脑功能成像局部一致性(regional homogeneity,ReHo)方法处理功能磁共振(fMRI)成像数据。结果:针刺拔针后25 min后右侧额中回、左侧额上回、右侧颞上回、后扣带回、右侧中央旁小叶、右侧苍白球、右侧枕中回、左侧额内侧回等脑区的ReHo值较针刺前增高;双侧中央后回、左侧枕中回、左侧颞中回、左侧颞下回、左侧梭状回、左侧中央旁小叶、右侧额内侧回等脑区的ReHo值较针刺前减低(P0.05,K值≥10)。结论:针刺足三里后额叶、颞叶、枕叶、扣带回相关脑区局部一致性发生改变,提示足三里的认知影响、镇痛及胃肠功能调节的中枢神经网络作用机制存在。  相似文献   

12.
针刺中渚后溪穴脑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研究针刺中渚穴、后溪穴脑功能变化的规律和脑激活区的定住信息。为针灸治疗的中枢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利用fMRI—BOLD技术,获取8位健康志愿者的中渚穴和后溪穴在行针状态下的脑功能变化图像。利用AFNI软件分析针刺中渚穴和后溪穴时脑功能变化的规律。结果:针刺左侧中渚穴和后溪穴主要引起扣带回、颞叶、小脑、枕叶等的激活。结论:针刺的镇痛效果可能是通过多个脑功能区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针刺手厥阴心包经全经腧穴对健康人静息态(rest1,R1)脑功能磁共振成像低频振幅的影响。方法对16名健康受试者依次进行结构像T1、T2扫描和功能像磁共振成像扫描,功能像包括第1次R1扫描,扫描时间为8 min 6 s和针刺手厥阴心包经全经腧穴后留针状态(acupuncture,AP)扫描,扫描时间为8 min 6 s。对采集的结构像和功能像fMRI数据都进行格式转换和统计分析。结果 R1状态下,ALFF信号活跃的脑区:双侧额上回、额内侧回、枕中回、楔前叶、颞上回、扣带回。AP状态下ALFF信号活跃的脑区:双侧额上回、额内侧回、颞中回、左侧梭状回、楔前叶、后扣带回、小脑山坡部。与R1状态比较,针刺心包经使得ALFF信号明显差异的脑区:双侧楔叶、楔前叶、左侧后扣带回、右侧枕中回、右侧枕叶舌回。结论针刺手厥阴心包经全经腧穴后会显著改变大脑皮层固有活动状态,尤其是双侧额上回、额内侧回、楔前叶的激活。  相似文献   

14.
电针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目的:探讨电针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及其机制。方法:采用电针拮抗针法与传统针刺方法进行临床对比。结果:电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3%,对照组为64.0%,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疗效高于对照组;电针治疗组可明显缓解偏瘫肢体的痉挛度并且优于对照组。结论:电针可有效地缓解中风偏瘫的痉挛状态。  相似文献   

15.
Background: Acupuncture has been used to treat GI symptoms by altering acid secretion, GI motility, and visceral pain.However,the mechanism behind the beneficial effects remains unclarified.In this study, effects of acupuncture on the brain in treating functional dyspepsia(FD) are investigated by fMRI.Methods: Eight FD patients were recruited according to the Rome III criteria, with 8 healthy volunteers as control.The resting fMRI was conducted in patients as well as the healthy subjects before and after one-month acupuncture.Meanwhile, the Symptom Index of Dyspepsia was scored, and the gastric motility barium meal dynamic radiography was monitored in one-minute video,and the serum gastrin(GS) was tested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All clinical data were analyzed with SPSS 18.0.For resting fMRI data, the degree of local connectivity(LC) at each voxel of the brain and the functional connectivity(FC) maps based on a set of seeds were computed, then the comparison between patients and the control was conducted, the regions showing patient/control difference were then masked with the regions showing changes before/after treatment.Results: LC and FC were reduced in FD patients, and were improved after acupuncture individually.The score of Symptom Index of Dyspepsia in FD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healthy subjects before treatment, while it was decreased after acupuncture.The imaging indices of gastric motility and GAS were close to the normal level after acupuncture, including the height of gastric retention liquid, the width of midgastric transverse band, the frequency of peristole and the time of peristole.Conclusion: Acupuncture improved the brain network of FD involving the attention, emotion, cognition, control and default networks.It is consistent with the acupuncture effects for relieving clinical symptoms, enhancing gastric motility and increasing the level of gastrin.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针刺健康志愿者右侧外关穴,采用PET脑功能成像技术观察小脑皮质葡萄糖代谢变化,研究针刺外关穴对小脑皮质的影响,探讨针刺穴位小脑的响应机制。方法将18例健康志愿者随机分为右侧外关穴针刺组、右侧外关穴假针刺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6例,全部受试者接受PET脑功能成像检查,所得图像采用SPM8软件包进行处理和分析。结果以空白对照组作为对照,右侧外关穴假针刺组小脑未见激活区域,而右侧外关穴针刺组激活的小脑脑区为左侧小脑扁桃体、左侧小脑后叶、左侧小脑前叶及右侧小脑后叶山坡。以右侧外关穴假针刺组作为对照,右侧外关穴针刺组激活的小脑脑区为左侧小脑前叶山顶及右侧小脑后叶下半月小叶。结论针刺外关穴激活了左侧小脑前叶及双侧小脑后叶,为解释针刺穴位产生治疗作用的机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来了解针刺神门穴和养老穴的脑激活区情况。方法:选取健康青年志愿者12例,采用组块模式(静息阶段与刺激阶段交替出现,重复3次,分为3个组块),手法捻转行针针刺右侧的神门穴或养老穴(捻转角度180°,频率1.5Hz)。评价针刺的感觉,使用SPM2对扫描后图像进行后处理以观察激活图、激活区的差别,并观察安全指标。结果:针刺捻转时,操作者指下均有得气感,所有受试者也均有"酸、麻、重、胀"的得气感。在校正像情况下(组分析,FWE,0.05,K≥10),神门穴主要激活了右侧额叶的中央后回BA2、BA1、BA43,左侧额下回BA47,其次为右侧顶叶的顶下小叶BA40、右侧额叶的额下回BA44、左侧颞叶的颞上回BA22、右侧脑岛BA40;养老穴主要激活了左顶叶的顶下小叶BA40,右侧额叶的额下回BA45、BA46,其次为左侧颞中回BA37、颞下回BA37、额上回BA10。结论:针刺神门穴和养老穴的激活脑区是不同的,可能与本经相关的经脉、脏腑联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无先兆偏头痛患者脑功能网络的拓扑属性改变,探究针刺治疗无先兆偏头痛的中枢效应机制。[方法]纳入20例无先兆偏头痛患者和20例匹配的健康受试者,患者在针刺疗程前后分别进行1次功能磁共振扫描,采用基于全脑体素水平的度中心度(DC)分析方法和基于图论理论的大尺度脑功能网络分析方法,对比无先兆偏头痛患者与健康受试者、患者针刺前后拓扑指标的变化特点。[结果]与健康受试者相比,无先兆偏头痛患者DC降低的脑区有左侧辅助运动区、边缘叶、额回内侧面、左侧扣带回中部,无DC升高脑区,且无先兆偏头痛患者的聚类系数和局部效率明显下降,最短路径、小世界指数、全局效率呈下降趋势。与针刺前相比,无先兆偏头痛患者针刺后的聚类系数、局部效率、小世界指数、全局效率有升高趋势。[结论]针刺治疗能改善无先兆偏头痛患者下降的聚类系数和局部效率等拓扑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