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脑分水岭梗死4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脑分水岭梗死的发病原因。方法 对CT确诊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445例中收集到45例脑分水岭梗死进行病因分析。结果 45例脑分水岭梗塞,其中19例在高血压治疗中降压过速发病,占脑分水岭梗死致病因素的43%。结论 在降压治疗中由于用药不当,使血压降得过低过速已成为促成脑分水岭梗死不可忽视的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本文通过对脑分水岭梗死(CWI)病因的综合临床分析,论证其治疗和发病机制的高度相关性.方法:对84例CWI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血流动力学、颈动脉狭窄或闭塞、微栓塞,血流动力学和微栓子机制可能是分水岭脑梗死的共同发病机制,治疗和发病机制高度相关.结论:虽然对于CWI的临床特征、影像学特点以及病理生理机制的相关研究仍存在争议,但是从临床治疗和康复的角度出发,必须明确其病因才能有效地治疗和预防复发,在实践中宜根据不同的发病机制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3.
脑分水岭梗死(Cerebral Watershed Infarct,CWSI)是指发生在脑内两条动脉供血区交界处的梗死,约占全部脑梗死的10%,由于其发生原因及治疗与其他脑梗死有显著不同,许多医生对这种脑梗死类型认识不足。现将我们诊治的12例脑分水岭梗死报道如下,并综合文献资料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脑分水岭梗死(CWI)是指脑内相邻的较大血管供血区之间局限性缺血,出现相应的神经功能障碍。本病约占全部脑梗死的10%左右,头颅CT可明确显示出病灶部位和范围。现将我院自2004年1月-2006年1月收治的25例幕上CWI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31例脑分水岭梗死(CWI)的病因、发病机理与临床表现、CT、MRI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组临床资料,均采用对症、综合治疗。结果:本组CWI多见于大脑前、中动脉交界区的额顶部;保守治疗后基本痊愈8例,进步17例,无变化2例,死亡4例。结论:体循环低血压、低血容量和动脉粥样硬化与本病有密切关系;诊断主要依靠CT或MRI;积极治疗并发症,消除意识障碍可提高其存活率。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脑分水岭梗死(CWI)的CT表现和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CWI患者的CT及临床资料。结果本组单侧CWI 33例,双侧8例,皮层前型20例,皮层后型17例,皮层下型4例。临床表现因梗塞部位不同而异。结论CWI患者应及早行头颅CT等检查,提高早期诊断率,改善疾病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分水岭梗死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1年2月收治脑分水岭梗患者46例,对临床特点和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本组46例,经过治疗,基本痊愈34例(占73.9%),显效11例(占23.9%),进步1例(占2.2%).结论:CWI的病因:①颈动脉狭窄或闭塞[2],此原因常引起单侧病变.②全身低血压,临床最常见原因是体循环低血压及低血容量[3].③后交通动脉的解剖变异[4].④血管微栓子.⑤其他因素:如镰状细胞病[5]、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血小板黏附及凝集亢进等血液流变学异常,易引起CWI.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脑分水岭梗死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特点、类型、治疗及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57例脑分水岭梗死的临床资料及影像资料。结果该病的主要病因为颅内主要动脉的狭窄或闭塞、体循环低血压、心脏病等。临床分型为皮层前型、皮层后型、皮层下型、皮层上型。结论脑分水岭梗死定位诊断后及时明确病因并针对性治疗可提高疗效,降低致残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脑分水岭梗塞(CWI)的病因、类型及临床特点。方法:分析60例经头颅MRI证实的幕上CWI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CWI的病因为体循环低血压、脑的大动脉狭窄或闭塞、心脏疾患、血流变学异常等。皮层前型21例(35%),在大脑前动脉与大脑中动脉皮层支的边缘带,呈楔形,临床表现为偏瘫、偏身感觉障碍、经皮层运动性失语等;皮层后型24例(40%),在大脑中动脉与大脑后动脉皮层支边缘带,表现为视野缺损、经皮层感觉性失语、皮层型感觉障碍、轻瘫等;皮层下型15例(25%),在大脑中动脉皮层支与深穿支边缘带,表现为偏瘫、偏身感觉障碍,优势半球病变可有言语障碍等。结论:CWI的主要病因为体循环低血压、颈动脉狭窄或闭塞及心脏疾患,多数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脑分水岭梗死的病因、发病机制及预后,为治疗及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88例经头颅MRI证实的脑分水岭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检查结果。根据Bogousslavsky分类法,将脑分水岭梗死分为皮质型分水岭梗死、皮质下型分水岭梗死及混合型分水岭梗死。梗死灶同侧血管狭窄或闭塞视为病变责任血管。结果脑分水岭梗死患者大多有高血压病、糖尿病史及高脂血症病史,并多有吸烟及酗酒史。患者合并颅内外责任血管狭窄达74例(84.1%),且皮质型与皮质下型责任血管情况无明显差异。基本治愈38例,显著进步40例,进步10例,无1例死亡。结论颅内外动脉狭窄是导致脑分水岭梗死发病的主要机制;其次为血流动力学障碍和微栓子栓塞。动脉粥样硬化是脑血管病变的基础。治疗上除常规抑制血小板聚集、清除氧自由基、调控血压、血糖、血脂等治疗外,还要针对不同的病因进行个体化治疗,大多数预后良好。平时生活中应戒烟限酒,及时补充水分。 相似文献
12.
13.
14.
脑分水岭梗死 (CWI)是指脑内相邻的较大血管供血区之间即边缘带局限性缺血并出现相应的神经功能障碍 ,本病约占全部脑梗死的 10 %左右[1] 。本文对 2 0例脑分水岭梗死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2 0例CWI中 ,男 12例 ,女 8例 ,年龄 4 0~78岁 ,平均 5 5岁。患者均经头颅CT或MRI证实为幕上脑分水岭梗死。1.2. 发病因素 ①体循环低血压 :有高血压史 14例 ,均坚持降压治疗 ,发病时血压下降 7例 ,最明显者收缩压下降5 0mmHg ,其中 2例加大降压药的使用。②脑大动脉狭窄 :2 0例患者分别经颈动… 相似文献
15.
刘春英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6,9(9):947-947
急性脑梗死占脑卒中的3/4以上.其中3/4发生于大脑中动脉(MCA),15%-20%发生在椎基底动脉(包括大脑后动脉)供血区,5%-10%发生在动脉交界区。脑分水岭梗死(CWI)是指脑内相邻的较大血管供血区之间即边缘带局限性缺血并出现相应的神经功能障碍。我们对我院1997年5月-2005年11月收治的脑分水岭梗死36例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脑分水岭指脑动脉(如ACA、MCA、PCA)交界区毛细血管吻合网往往呈带状分布,称为分水岭、边缘带或低压带。脑分水岭梗死( watershed infarction CWI ),又称边缘带梗死( borderzone in-farcts),是指脑内相邻动脉供血区之间的边缘带发生的脑梗死,其发病率占缺血性脑血管病10%[1]。脑分水岭梗死分型依据经典的Bogousslavsky 分类法分为3型:①皮质型,包括皮质前型和皮质后型。皮质前型:梗死发生于ACA与MCA皮质支的边缘带,梗死灶呈楔形,尖端朝向侧脑室体前外方,底朝向软脑膜面,或者呈窄带样在侧脑室上方平行大脑纵裂;皮质后型:梗死发生于PCA与MCA皮质支的边缘带,常位于颞顶枕交界区,呈楔状,尖朝向侧脑室后角或侧脑室体后外方。②皮质下型:梗死发生于大脑中动脉皮层与深穿支的边缘带,梗死灶主要半卵圆中心或放射冠,病灶呈串珠样或融合成条索状,也可呈前后走行的线状。③混合型:在椎一基底动脉系统中,2条大血管供血的交界区发生的脑梗死称为幕下脑分水岭梗死,主要见于小脑上动脉( SCA)和小脑前下动脉( AICA)的交界区梗死,称为小脑型脑分水岭梗死。随着医学影像学的广泛应用,人们对CWI的认识不断深入,但其发病机制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争议。 相似文献
17.
常悦 《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07,24(3):280-281
脑分水岭梗死(CWI)是指发生在脑内两条动脉供血区交界处的梗死,约占全部脑梗死的10%。现将我科2003年7月—2005年7月收治的28例CWI患者的资料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28例,男19例,女9例。年龄41~78岁,平均62·6岁。睡眠时发病12例,清晨服用降压药后发病4例,休息时发病3例,活动时发病5例,下蹲后站起时发病4例。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6例,均坚持服用降压药,糖尿病病史7例,冠心病病史8例,高脂血症10例,短暂脑缺血发作(TIA)病史3例。1·2临床表现本组中言语障碍8例(运动性失语4例,经皮层运动性失语2例,命名性失语2例),偏瘫12例,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医源性脑分水岭梗死的病因、发病机制与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医源性脑分水岭梗死的临床资料.结果 30例医源性脑分水岭梗死均为血压或有效循环血容量骤降所致,15例(50%)降压过猛,4例(13.3%)过度脱水,4例(13.3%)过度出汗,4例(13.3%)手术相关性低血压,3例(10%)过度利尿.患者以老年人为主.本组病例中60岁以上患者23例,占76%;26例进行颈动脉彩超检查,16例存在动脉狭窄或闭塞,22例进行TCD检查,17例存在动脉狭窄或闭塞,分别占62%、77%.结论 医源性因素导致的有效循环血容量或血压骤降是脑分水岭梗死发生的始动因素,颅内外主要动脉狭窄、闭塞以及微栓塞是脑分水岭梗死的重要促发因素.及早识别医源性脑分水岭梗死,并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大多数患者可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9.
张成国 《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0,2(2):166-166
脑分水岭梗死(CWI)是发生于脑的较大动脉供血区之间脑组织的梗死。主要位于大的皮层动脉供血区之间、基底节区小动脉供血区之间的边缘带脑组织。此种梗死约占全部脑梗死的10%[1]。我们1996年10月~1999年9月共收治脑梗死238例,其中CWI25例,现将其临床与病因分析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中男17例,平均56.7岁。女8例,平均58.9岁。男:女=2.13:1。45岁以下4例。发病年龄高峰在50~69岁,共19例(76%)。既往有长期吸烟史16例,高血压病史14例,冠心病史11例,高血脂症7例,糖尿病史6例,TIA史4例。发病诱因:低血压11例,其中自发性… 相似文献
20.
胡双武 《南华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38(5):686-687
目的通过分析脑分水岭梗死(CWI)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其发病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脑分水岭梗死(CWI)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 CWI的主要病因有体循环低血压及低血容量,二者占86.7%,其次为颈动脉狭窄,占56.2%。经过扩容等输液对症处理,11例痊愈,占34.3%;好转19例,占59.3%。结论体循环低血压及低血容量为脑分水岭梗死的主要发病原因,其次为颈动脉狭窄;经对症处理后大多数病人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