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2 毫秒
1.
内毒素在酒精性肝病肠损伤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内毒素在酒精性肝病肠损伤中的作用。方法选择酒精性肝病患者15例和健康不饮酒者15例。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内毒素;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血清丙二醛。另将20只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每组10只,分别喂饲Lieber-Decarli无酒精和含酒精液体饲料。10周后处死小鼠,检测血清内毒素,并进行肝脏和肠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酒精性肝病组和对照组血清内毒素水平分别为0.52±0.54 Eu/L和0.47±0.34 Eu/L(P〈0.05);酒精性肝病组和对照组血清丙二醛水平分别为5.6±5.0nmol/ml和3.7±3.4nmol/m(lP〉0.05);模型组和对照组小鼠血清内毒素水平分别为0.38±0.05 Eu/L和0.13±0.02 Eu/L(P〈0.01);模型组肝细胞明显脂肪变,结肠组织损伤病理学评分为10.3±1.3分,较对照组明显升高(4.8±1.2分,P=0.01)。结论酒精性肝病伴发了肠粘膜损伤,内毒素可能参与了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2.
聂娇  徐有青  崔培林 《山东医药》2012,52(48):1-3,6,119
目的 探讨细胞外基质(ECM)、金属基质蛋白酶-1(MMP-1)、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物(TIMP)在酒精性肝病伴发肠黏膜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将20只c57/BL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每组10只.对照组饲喂Lieber-Decarli无酒精液体饲料,模型组饲喂含4%乙醇Lieber-Decarli液体饲料建立酒精性肝病模型,10周后处死小鼠,心脏采血检测血清内毒素;分别取肝组织、肠组织进行形态学检查,masson染色观察肠黏膜胶原纤维;免疫荧光定位ECM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MMP-1、TIMP-1表达.结果 模型组血清内毒素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模型组结肠损伤病理学评分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模型组肠黏膜胶原纤维较对照组明显增厚;模型组肠黏膜ECM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模型组MMP-1、TIMP-1表达较对照组无明显改变.结论 酒精性肝病伴发肠黏膜胶原纤维的沉积及ECM的大量表达.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及其受体IGF-1R蛋白在直肠癌中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3例直肠癌样本和30例正常直肠黏膜标本中IGF-1及IGF-1R蛋白的表达,分析直肠癌中IGF-1及IGF-1R蛋白的临床意义。[结果]①IGF-1及IGF-1R蛋白在直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均显著高于正常直肠黏膜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IGF-1及IGF-1R蛋白的表达在直肠癌患者不同年龄、性别、浸润程度和距肛缘距离分组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不同肿瘤分期、肿瘤分化程度和有无淋巴结转移分组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0F-1及IGF-1R可能参与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并与直肠癌的分化和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4.
肠道与肝脏在功能上有着广泛的联系,其相互作用被表述为“肠-肝轴”的概念。肠道菌群紊乱和肠壁通透性增加等通过免疫反应介导,可促进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生和发展;相反,应用抗生素、益生元和益生菌等调节肠道菌群,则有益于缓解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IGF1、IGFBP3血清水平在单纯性脂肪肝(NAFL)和脂肪性肝炎(NASH)中的表达差异,探讨血清IGF1、IGFBP3水平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疾病进展及与相关代谢参数的关联性。方法选取符合NAFLD诊断标准的患者80例,其中NASH患者50例,30例年龄、性别匹配的NAFL患者,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测定两组患者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表达水平以及相关代谢参数。结果与NAFL组相比,NASH组患者有更高的体质指数(BMI)、腰围、肝酶指标(ALT、AST、γ-GGT)、胰岛素(Insulin)水平、胰岛素抵抗水平(HOMA-IR)、游离脂肪酸水平(FFA),IGF1水平明显下调(149.89+114.94)对(100.78+51.97),(P=0.034);IGFBP3明显上调(10.52+6.44)对(16.66+11.6),(P=0.003)。结论 IGF1、IGFBP3可能与NAFLD疾病进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沉默调节蛋白1(SIRT1)为Sirtuin家族的一员,是依赖于烟酰腺嘌呤二核苷酸(NAD+)的去乙酰化酶,其主要作用是参与能量代谢﹑细胞生存、衰老及凋亡。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一种与胰岛素抵抗、氧化应激及脂质过氧化等密切相关的慢性肝脏疾病。从SIRT1与NAFLD者的能量代谢关系﹑SIRT1与氧化应激、脂质过氧化、内质网应激等方面进行了阐述,认为SIRT1与NAFLD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在前列腺癌(PCa)患者血清中的水平及其与前列腺特异抗原(PSA)、游离PSA(fPSA)联合检测的意义。方法采用化学发光法(CLIA)检测52例PCa患者、48例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患者和48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清IGF-1,IGFBP-3,PSA及fPSA水平。结果 PCa组IGF-1水平较BPH组、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BPH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a组IGFBP-3水平低于BPH组和健康对照组(P<0.01),BPH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GF-1及IGFBP-3诊断PCa的灵敏度分别为83.6%和76.4%,特异度分别为84.0%和74.0%,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5.2%和76.4%,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2.4%和74.0%。血清IGF-1与PSA或fPSA联合检测可明显提高诊断PCa的灵敏度。结论 PCa患者的IGF-1及IGFBP-3水平较健康对照者发生改变,IGF-1与PSA或fPSA联合检测更有助于PCa的诊断。  相似文献   

8.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被认为是代谢综合征在肝脏的一种表现。目前研究显示,NAFLD与肥胖、胰岛素抵抗有关。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是一种可以通过多种机制调节葡萄糖代谢的肽类激素,具有控制血糖水平、减轻体重以及避免低血糖等多种药理效应。初步研究发现,GLP-1类似物能影响NAFLD患者肝组织中的脂质代谢、改善胰岛素抵抗、抑制炎性反应,可成为治疗NAFLD极具潜力的一类药物。  相似文献   

9.
肝脏和肠道不仅解剖学上而且在生物学功能上存在密切联系,即所谓"肠-肝轴"学说,其对某些疾病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关注,其中肠道菌群在维持肠-肝轴的平衡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肠道菌群紊乱、肠道黏膜通透性改变、肠源性内毒素血症,这将破坏肝脏与肠道之间的正常关系进而导致多种肝脏疾病的发生,进而调整肠微生物成为一种治疗或预防慢性肝病的新手段.有研究表明其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这里就肠道微生物对NAFLD的作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阿尔茨海默(AD)以进行性神经变性导致的认知功能障碍为特点.近年多项临床研究均描述了Ⅱ糖尿病和神经退行性变及记忆减退之间的关系[1.2],研究发现葡萄糖抵抗和胰岛素分泌异常患者更容易发展为痴呆[3].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叶下珠对小鼠酒精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30只小鼠随机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小鼠每日以常规饲料和自来水喂养;酒精损伤组小鼠每日以白酒连续灌胃,常规饲料中拌有白酒;叶下珠保护组小鼠将白酒加浓度70%的叶下珠提取液按酒精损伤组动物灌胃。4周后,处死小鼠,取小鼠血清和肝脏测定ALT、AST、MDA、SOD等指标。结果叶下珠处理能够抑制血清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和肝脏的丙二醛(MDA)上升,其AST、ALT和MDA值比酒精损伤组分别下降了52.5%、41.4%和29.3%。同时叶下珠也能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处理后SOD值上升了16.3%。结论叶下珠对小鼠酒精性肝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柳叶蜡梅提取物对小鼠急性酒精性肝损伤是否具有保护作用。方法雄性C57BL/6小鼠分为4组,每组10只。对照组为正常C57BL/6小鼠;模型组用75%酒精溶液(8 mL/kg)灌胃,每天一次,连续4 d ,建立急性酒精性肝损伤模型;柳叶蜡梅组用柳叶蜡梅提取物(12 g/kg )溶于生理盐水后灌胃,每天两次,连续11 d;实验组先按柳叶蜡梅组方法灌胃11 d ,同时在最后4 d按模型组方法建立急性酒精性肝损伤模型。通过比较各组血清ALT和AST水平,并评价肝组织病理损伤程度,观察柳叶蜡梅提取物对小鼠急性酒精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柳叶蜡梅提取物可明显减轻酒精所致急性肝损伤,实验组小鼠血清ALT[(148.75±13.30) U/L]、AST [(170.75±16.96) U/L]与模型组ALT[(260.75±27.35) U/L]、AST[(337.75±37.68) U/L]相比明显降低,肝组织病理损伤和炎症反应减轻(P<0.05)。结论柳叶蜡梅提取物在小鼠急性酒精性肝损伤中起到保护作用,可能成为急性酒精性肝损伤的新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肝脏病理形态学、肝功能、氧化应激因子的变化,探讨氢盐水(hydrogen-rich saline,HS)对大鼠酒精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低剂量HS治疗组、高剂量HS治疗组;采用梯度酒精灌胃方法建立大鼠慢性酒精性肝损伤模型,模型组及治疗组给予酒精灌胃12wk,低剂量HS治疗组和高剂量HS治疗组同时分别给予HS5g/kg、10g/kg体质量,腹腔注射;空白对照组给予等热量、等体积的糖水灌胃.12wk后检测大鼠血清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肝组织匀浆丙二醛(malonyldialdehyde,MDA)、还原型谷胱甘肽(reduced glulathione hormone,GSH)、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的含量,肝组织HE染色观察肝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灌酒12wk后模型组大鼠血清ALT、AST、TG、TBIL水平均明显上升(65.82±16.14vs36.43±4.92,180.45±35.51vs110.53±18.43,0.92±0.13vs0.35±0.07,1.92±0.34vs0.74±0.12,P<0.01);肝脏GSH含量、SOD活性下降(78.56±16.45vs135.43±19.81,93.14±21.05vs181.53±30.13,P<0.01),而MDA含量增加显著(8.04±1.12vs3.25±0.83,P<0.01);HS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大鼠血清ALT、AST、TG、TBIL下降显著(43.26±8.81,41.15±8.89vs65.82±16.14;130.42±11.64,125.81±10.84vs180.45±35.51;0.44±0.09,0.38±0.08vs0.92±0.13;1.03±0.21,0.89±0.15vs1.92±0.34;P<0.01);SOD、GSH活性明显增加(162.51±28.56,164.24±30.07vs93.14±21.05;105.42±17.32,110.67±20.51vs78.56±16.45;P<0.01),MDA含量明显上升(4.56±0.98,4.21±1.05vs8.04±1.12;P<0.01).HE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肝组织可见中重度肝细胞变性,胞质内见大小不一的脂滴空泡,窦内皮细胞肿胀,汇管区炎细胞浸润;HS低、高剂量组肝组织脂肪变性、炎细胞浸润程度减轻.结论:HS可有效地抗氧化应激和脂质过氧化,改善肝功能,减轻酒精诱导的大鼠慢性肝损伤.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酒精性肝损伤大鼠肠道屏障功能的改变,并探讨谷氨酰胺的保护作用。方法 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模型组(B组)和谷氨酰胺治疗组(C组),分别检测肠道细菌易位率、肠粘膜通透性,同时观察血生化、肝脏和末段回肠粘膜病理学改变。结果 与A组比,B组大鼠血清AST和ALT水平显著升高(AST:256.6±50.8U/L对175.2±16.2U/L,P〈0.05;ALT:86.5±5.4U/L对53.7±13.2U/L,P〈0.05),C组无显著变化(P〉0.05);B组肠道细菌易位率明显增高(62.5%,P〈0.05),C组无显著变化(35.0%,P〉0.05);B组肠粘膜通透性显著升高(235.1±26.4ml·min^-1·cm^2对30.1±33.6ml·min^-1·cm^2,P〈0.05),C组肠粘膜通透性比B组明显下降(190.9±19.8ml·min^-1·cm^2对235.1±26.4ml·min^-1·cm^2,P〈0.05):B组大鼠末段回肠病理损伤明显加重(3.8±0.9对0.4±0.5,P〈0.05),C组比B组明显下降(2.7±0.7对3.8±0.9,P〈0.05)。结论 大鼠酒精性肝损伤伴有肠道屏障功能改变,谷氨酰胺对大鼠酒精性肝损伤及肠道屏障功能具有双重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慢性肝病患者肠黏膜屏障及炎症细胞因子的变化.方法 收集各种慢性肝病患者和正常人的血清,统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和改良分光光度法检测血清D-乳酸(D-Lac)、二胺氧化酶(DAO)、内毒素(ET)、降钙素原(PCT)和肿瘤坏死因子(TNF)水平.结果 各组患者人口学特征无明显差别(P>0.05),从肝炎病毒携带者...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建立一次性暴饮小鼠急性酒精性肝损伤模型,并动态研究肝脏病理形态学、氧化应激因子、炎症因子的变化.方法:将48只ICR小鼠随机分成2组,空白对照组一次性给予等热量、等体积的糖水6 g/kg灌胃,模型组一次性给予50%乙醇(6 g/kg)体质量灌胃,分别于灌胃后1.5、3、6、12 h动态监测小鼠血清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肝组织匀浆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还原型谷胱甘肽(reduced glulathione hormone(GSH)、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及肝组织白介素-1β(interleukin 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表达;肝组织HE染色、苏丹Ⅲ染色观察肝组织形态学、脂肪变性程度.结果:成功复制了一次性暴饮50%乙醇(6 g/kg)的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小鼠无死亡,出现翻正反射消失、嗜睡等醉酒状态.模型组小鼠血清ALT、TG水平随时间逐渐升高,6 h达峰值,12 h略下降;肝匀浆GSH含量6 h降至最低;造模后1.5 h肝脏SOD含量下降最为显著,下降约24%;1.5 h肝脏MDA含量上升最为显著,上升至正常组的2.2倍;肝脏IL-1β、TNF-α水平升高,12 h达峰值;HE染色结果示,造模后12 h可见中央静脉及小叶间经脉周围出现肝细胞肿胀、水样变性等病理改变;苏丹Ⅲ染色结果显示随着造模时间延长肝脂肪变性程度加重.结论:此模型造模周期短、易复制、稳定性好,是研究急性酒精性肝损伤发病机制和筛选药物的理想模型.  相似文献   

18.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