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鲍晓红 《中外医疗》2010,29(25):38-38
目的探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伴发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56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和临床资料。结果 56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简称传单)患儿中,20例伴发肺炎支原体感染,发生率35.7%。结论传单可以是多种原因引起的,肺炎支原体感染已成为主要原因之一,治疗时除选用抗病毒等药物外,还应及时选用大环内酯类药物。  相似文献   

2.
宫宏宇   《中国医学工程》2012,(12):43-43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感染所致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我院儿科2009年1月至2012年6月收治36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所致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的临床资料。结果肺炎支原体感染所致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也可引起全身各个系统不同程度损害,36例患儿经阿奇霉素和支持治疗后全部临床痊愈。结论在临床工作中,患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时,要警惕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尽早诊断、尽早治疗,使患儿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3.
骆翠媚  何英 《广东医学》2003,24(11):1267-1268
目的:总结肺炎支原体感染并发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患儿的临床特征及护理经验。方法:对6例确诊为肺炎支原体感染并发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传单)患儿临床特征及护理过程进行分析。结果:6例患儿均有发热、淋巴结肿大、咽峡炎、肺部有改变、肝脾肿大5例、喉梗阻2例、血尿1例、皮疹1例,6例ELISA方法检测MP-IgM均≥1:80和痰MP培养阳性,并排除EB病毒和CMV感染可能,经予红霉素治疗及对症与心理护理,14~21d痊愈。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可并发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其临床特点为不规则发热,均有咽峡炎和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及肝功能异常也多见,用红霉素治疗预后良好,恰当的护理可防止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德清地区200例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流行病学和耐药性进行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选取2015年8月-2016年8月本地区收治的肺炎患儿200例。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结合Taqman荧光探针技术对咽拭子样本中肺炎支原体核酸及抗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突变位点即23S rRNA 2063(A:G)和2064(A:G)突变位点进行检测。结果:在对本地区200例肺炎患儿进行咽拭子肺炎支原体核酸及抗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突变位点检测中,MP核酸检测结果总阳性率为30.15%;不同季节MP阳性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秋季最高,为36.36%;不同年龄组MP感染情况存在显著差异(P<0.05),6-14岁MP感染率最高,为37.21%,其中耐大环内酯类抗生素MP检出率为62.5%。结论:肺炎患儿中MP感染所占比例较高,并且与年龄有关,好发于秋冬季节,其中耐大环内酯类抗生素MP检出率高,耐药MP引起的肺炎并发症多,病情重,病程长,对于肺炎患儿需尽早进行MP咽拭子核酸检测和耐药检测以指导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5.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由EB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或亚急性感染性网状内皮增生性疾病,临床表现有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周围血中淋巴细胞增多.异型淋巴细胞占10%。肺炎支原体(MP)是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一种病原体,MP感染患者临床症状多种多样.病情程度轻重不一.多有发热、畏寒、咳嗽、头痛、全身不适、疲乏、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腹泻等症状,胸部X线检查显示呈点片状阴影及间质性肺炎.可作为诊断MP感染的重要依据。本文对我院2001年1月~2004年9月收治的42例MP感染并发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肺炎支原体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耐药现状,提高对耐药肺炎支原体肺炎的认识以及临床诊治水平。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0月~2014年10月儿科收治的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32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集患儿分泌物及咽拭子,对分离培养阳性MP实施药物敏感性试验,对筛选出来的80例耐药MP肺炎患儿的临床特点及肺外合并症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选取的326例标本中,分离MP阳性株92例,耐药MP肺炎80例,耐药率占87.0%,80例患儿的临床症状、体征、X线胸片均符合支原体肺炎特征,药物敏感性实验结果显示,MP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有较强的耐药性;80例耐药MP肺炎中,肺外合并症58例,占72.5%。结论:对于耐药肺炎支原体肺炎,由于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群体,在临床上应谨慎用药,避免不合理使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MP)感染肺外脏器受累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法。方法采用肺炎支原体抗体被动凝集法检测血MP-IgM,对肺炎支原体抗体MP-IgM均为阳性、确诊为肺炎支原体感染的99例住院患儿进行临床分析。结果40例(40.4%)肺外脏器受累患儿经2周~4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全部治愈,肺外并发症消失,异常化验指标恢复正常。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临床特征及胸部X线检查缺乏特异性,且易有肺外脏器受累,尤以肺外并发症为首发症状时,更易造成误诊;对于疗效不理想及多脏器受累的呼吸道感染,应注意有无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可能,及时进行相关检测,及早确诊,及时给予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规范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了解肺炎支原体的发病率,给临床提供治疗依据.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1 143例患儿进行检测血清含量.结果:1 143例患儿中肺炎、支气管炎患儿占49 %发热患儿占15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占5 %,肾病患儿占4.7 %,咽炎扁桃体炎患儿占2 %,其他患儿15 %.从年龄段分析:~3岁患儿感染肺炎支原体的占15 %,~6岁占23 %,~9岁的占32 %,~12岁占29 %,~15岁占24 %.结论:肺炎支气管炎患儿感染肺炎支原体占比例大一些,同时学龄期儿童发病率高,学龄前儿童亦有发病,有相关报道.提示:感染了肺炎支原体后要用大环内酯类药物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9.
李江 《微创医学》2003,22(5):635-636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MP)感染与哮喘发作的关系,以及MP感染的治疗方法.方法哮喘发作期患儿133例,按是否伴有感染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分别采用ELISA法测定静脉血MP-IgM抗体,观察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疗效.结果感染组患儿MP-IgM阳性率为18.8%(16/85),非感染组阳性率为2.0%(1/48),哮喘组MP-IgM阳性率非常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MP-IgM阳性的哮喘患儿予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后哮喘明显缓解.结论MP感染与哮喘有密切的关系,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0.
肺炎支原体(MP)是小儿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体之一。MP感染一般具有自限性,经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后多数预后良好。但近年来临床中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RMPP)发病率有所上升,部分患儿病情重,进展快,甚至出现一些严重的后遗症,该文就小儿难治性支原体肺炎发病机制及诊治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呼吸道感染患儿肺炎支原体、解脲脲原体、沙眼衣原体的感染情况。方法:应用荧光定量聚合链式反应法对124例呼吸道感染患儿同时进行肺炎支原体、解脲脲原体、沙眼衣原体检测。结果:肺炎支原体、解脲脲原体、沙眼衣原体总检出率为52.0%,其中肺炎支原体为24.0%,解脲脲原体为21.3%,沙眼衣原体为10.2%,肺炎支原体和解脲脲原体为2.2%,解脲脲原体和沙眼衣原体为2.4%。在年龄分布上,〈28 d组患儿解脲脲原体感染率高达30.3%,且与其他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个月~1岁组、〉1~3岁组和〉3岁组的患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率明显高于〈28 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肺炎支原体感染率四季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解脲脲原体冬春季感染率高,沙眼衣原体春季感染率低。结论:新生儿较其他年龄段患儿易感解脲脲原体、沙眼衣原体;肺炎支原体随着年龄的增长感染率逐渐增高。荧光定量聚合链式反应法诊断支原体、衣原体感染快速、敏感,特异性高。  相似文献   

12.
肺炎支原体感染肺外表现6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惠清 《海南医学》2004,15(1):9-9,8
目的 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MP)感染肿外表现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对64例MP感染肺外表现患儿进行临床分析。结果64例MP感染患儿肺外表现主要为神经系统、消化系统损害,分别占25%、50%,心血管系统累及较少,只占125%,累及神经系统者病情严重,占住院MP感染患者的6.3%;应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有效。结论小儿MP的肺外感染发生率很高,累及神经系统者病情严重,临床上应开展新的检查方法,提高对本病的认识,降低误诊率。  相似文献   

13.
肺炎支原体感染并发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 (MP)感染并发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传单 )的临床特征。方法 :对ELISA方法检测EB病毒 (EBV)、巨细胞病毒 (CMV)、疱疹病毒 (HHV)等IgM和PCR检测EBV -DNA均阴性 ,而MP -IgM和PCR检测MP -DNA均阳性的 5例传单患儿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例均有发热、淋巴结肿大、咽峡炎、肝肿大 ,脾肿大 2例 ,咳嗽5例 ,鼻塞、眼睑浮肿 2例 ,腮腺肿大、皮疹 1例 ,肺部炎症、心肌损害 2例。 4例仅用阿奇霉素 ,1例仅用红霉素治疗 2周痊愈。结论 :MP感染可并发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临床特征主要为不规则发热、淋巴结肿大、咽峡炎、肝脾肿大 ,阿奇霉素及红霉素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14.
李旻 《世界感染杂志》2010,10(3):120-122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MP)感染是否诱发小儿喘息。方法用颗粒凝集法检测2007年我院儿科住院部因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发生喘息而收治的70例患儿及非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患儿17例的MP-IgM抗体效价,对比喘息组及对照组之间MP-IgM的阳性率,同时比较喘息组各年龄段MP—IgM阳性率的差异以及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在喘息组中的疗效和支原体表达的相关性。结果70例患儿中39例MP-IgM阳性,阳性率为55.7%,对照组17例患儿MP-IgM阳性仅4例,阳性率为23.5%(Х^2=5.668,P=0.017);喘息患儿中1-3岁年龄段MP-IgM阳性率最高,为27.1%,〈1岁患儿阳性率最低,仅4.3%(Х^2=30.8,P〈0.001);〈1岁组MP-IgM阳性率显著低于1岁以上组(Х^2=30.119,P〈0.001);1-3岁组和〉3岁组间MP—IgM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Х^2=1.089,P=0.297)。喘息患儿中MP-IgM阳性者使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的有效率为94.9%,而MP-IgM阴性者有效率为29.0%(Х^2=37.7,P〈0.001)。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可诱发小儿发生喘息,尤其是〉1岁的小儿发生率较高,呼吸道感染诱发喘息者,需要考虑存在支原体感染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小儿肺炎支原体(MP)感染的肺外表现的临床特征,了解支原体感染造成的多器官系统损害,提高儿科医生对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诊治水平.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近3年收治的病例,总结第一诊断为呼吸系统以外疾病的35例支原体感染患儿,对其临床症状、体征特点加以归纳,结合并发症的治疗和预后、转归进行系统分析.结果 肺炎支原体感染后可引起多器官系统受累,除呼吸系统外,临床主要以结缔组织、消化系统、血液系统、神经系统、皮肤组织、耳鼻喉科疾病等系统损伤为首发症状.结论 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表现多样,可引起多系统、多脏器损伤,且不易早期诊断.因此提高对小儿支原体感染的全面认识,对早期诊治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C-反应蛋白(CRP)同时检测在诊断小儿呼吸道感染中的价值。方法:对呼吸道感染患儿1061例用被动凝集法检测肺炎支原体。其中,对肺炎支原体阳性(支原体肺炎组)121例、肺炎支原体阴性(细菌性肺炎组)50例和对照组30例健康儿童测定CRP。结果:1061例小儿呼吸道感染患儿血清肺炎支原体阳性286例,阳性率为26.96%。支原体肺炎组CRP阳性35例,阳性率为28.93%,细菌性肺炎组CRP阳性47例,阳性率为94.00%.对照组CRP无一例阳性,三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支原体肺炎患儿CRP稍高但没有细菌性肺炎增高明显。肺炎支原体、CRP同时检测对支原体肺炎诊断和鉴别诊断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徐建名 《中国医药导刊》2012,14(9):1495-14,961,498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MP)感染肺外并发症发生状况及其临床特征.方法:对1992年9月到2006的10月本院儿科115例MP感染患儿..筛选出其中有并发症患儿15例作为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并发川畸病9例,占60%(9/15)均发热大于5天,其中6例眼结合膜充血、口唇皲裂、颈淋巴结肿大,全身多形性红斑、肛周潮红脱皮.2例掌跖红斑、肛周潮红脱皮.1例仅心脏B超示冠状动脉扩张.除1例转院外,其余均用“阿奇霉素”、“阿斯匹林”及“丙种球蛋白”治愈出院;并发急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简称传单)4例,占26.6%(4/15)均有发热、淋巴结肿大、咽峡炎.3例肝脾肿大.1例全身出猩红热样皮疹.均经“阿奇霉素”治愈出院;并发肺炎支原体相关性肾炎2例,占13.3%(2/15),2例均有水肿及血尿.经“阿奇霉素”抗MP,辅以对症亦全治愈出院.结论:MP感染肺外并发症多种,其中川畸病占多数60%(9/15).各类并发症均有其相应临床特征及特定治疗方案.临床医师在治疗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患儿时要高度警觉肺外并发症的发生,以免漏诊或误诊,错过相关的治疗时机,造成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血清IL-17、IL-23表达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用ELISA法检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血清IL-17、IL-23含量,对MPIgM抗体阳性和MPIgM、IgG抗体同为阳性患儿以及对照组间血清IL-17、IL-23含量比较,对不同临床症状患儿以及对照组血清IL-17、IL-23含量间进行比较,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MPIgM抗体阳性和MPIgM、IgG抗体同为阳性患儿血清IL-17、IL-23含量比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它们之间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MP感染患儿中上呼吸道感染、MPP患儿血清IL-17、IL-23含量比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它们之间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MPP中不同临床症状的患儿间血清IL-17、IL-23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清IL-17、IL-23含量变化可能促进MP感染患儿的不同临床表现,检测MP感染患儿血清IL-17、IL-23含量对了解疾病的进展和疗效,对MPP治疗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雷玉林  陈黎  雷治宇 《重庆医学》2011,40(18):1797-1798,1801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咽拭子快速培养在儿童支原体感染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对2009年10月至2010年9月重庆医科大学大公馆医院住院部及门诊就诊的疑诊MP感染患儿采用咽拭子快速培养方法检测MP。结果检测患儿578例,阳性数为197例,阳性率为34.08%。MP感染全年均可发生;其中,≤1岁、>1~3岁、>3~6岁及>6~13岁年龄组患儿的MP阳性检出率分别为22.83%、39.51%、39.47%和22.92%;阳性率与性别无关。结论 MP快速培养对儿童MP感染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0.
57例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本院儿科2003年4月至2008年6月57例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7例患儿中持续发热5d以上者37例(37/57,64.9%),无发热5例(5/57,8.8%),淋巴结肿大54例(54/57,94.7%);合并支原体感染21例(21/39,53.8%);合并肺炎13例(13/57,22.8%),其中支原体肺炎6例;异形淋巴细胞计数10%以上者43例(43/57,72%),血清谷丙转氨酶升高35例(35/57,63.6%),异型淋巴细胞比例与肝功能存在正相关关系(r=0.562);合并支原体感染的IM病例在发热天数、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白细胞数、异型淋巴细胞、血清ALT等临床表现上与无合并支原体感染的IM病例差异无显著性,但在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上明显高于后者。结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比例与血清ALT存在正相关关系,虽然合并支原体感染的IM病例在临床表现上无显著性变化,但是临床上仍要加强支原体的检查和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