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并发肺栓塞的治疗效果。方法:对32例下肢深静脉并发肺栓塞患者,根据患者病情分别置入下腔静脉滤网;行局部和全身溶栓、抗凝等治疗,分析术后生命体征、血气分析变化及其疗效。结果:32例患者经综合治疗后24h,患者生命体征及动脉血气分析明显好转;肺栓塞治愈13例,有效16例,无效3例,有效率为90%。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并发肺栓塞应进行综合治疗,方能做到早期有效。  相似文献   

2.
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thrombosis,DVT)是一种常见的静脉阻塞性疾病,是指血液在下肢深静脉形成凝结,阻塞静脉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轻者可造成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ostthrombotic syndrome,PTS),长期影响生活质量,重者可因栓子脱落致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危及患者生命。  相似文献   

3.
深静脉栓塞(DVT)是孕产妇在孕期、产时和产后尤其剖宫产术后容易发生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在美国孕产妇死亡中,17%是由于静脉血栓栓塞所致[1].现将我院近10年来剖宫产术后并发DVT 15例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文建峰  张阁  康昭  祁光裕 《陕西医学杂志》2010,39(9):1192-1193,1197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及诊治。方法:对15例腹腔镜术后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腹腔镜术后深静脉血栓占同期收治血栓病人的9.15%(15/164),所有患者均经溶栓抗凝对症治疗后症状消失,5例放置下腔静脉滤器,所有患者均未发生肺栓塞。随访3~18月,未见复发。结论:腹腔镜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与多因素相关,围手术期应积极应对、处理,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诊治方法。方法:对87例DVT患者的诊治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7例患者中78例患肢肿胀,并有疼痛感,18例有下肢浅静脉曲张,超声多普勒检查异常率达100%,准确率达97.7%;根据病情个体化溶栓、抗凝及中药治疗,治愈率达77.0%(67/87),显效率达14.9%(13/87),总有效率达98.9%(86/87)。随访53例,可正常生活及工作51例,占96.2%,形成DVT后综合征(PTS)2例,占3.8%;1例复发DVT-PTE,置入下腔静脉滤器后抗凝治疗病愈。结论:DVT的诊断并非十分困难,治疗宜高度个体化,根据患者病情全面综合考虑,早期治疗,绝大多数患者会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6.
张阁  康昭  张建华  祁光裕 《陕西医学杂志》2005,34(10):1267-1268
自2000年3月至2004年10月我们采用局部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38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陈平 《广东医学》2001,22(9):805-805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综合医院住院患者的常见病 ,据统计住院患者中2 2 %并发此症。本文对我院 1996~ 2 0 0 0年住院的 45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进行临床分析 ,探讨其病因、诊断和治疗效果。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本组 45例 ,其中男 2 9例 ,女 16例 ;年龄 2 6~ 78岁 ,平均 6 1 3岁。病程 :1~ 3d 13例 ,3~ 7d 17例 ,7~ 14d 11例 ,>14d 4例。发病原因 :有发病原因可寻者 42例 ,其中卧床及 (或 )制动者 2 8例 (包括脑中风 15例 ,术后制动 10例 ,急性脊髓炎 2例 ,坐长途车后 1例 ) ,分娩或剖宫产后 6例 ,腹部或盆腔手术后 3例 ,…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治策略。方法诊断用B超显像+D oppler血流检测,治疗以抗凝、改善微循环为主。结果本组有效率100%,1例最终因肺栓塞死亡,2例转院行下腔静脉滤网置入术痊愈。结论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要早诊断、早治疗,经济条件较差、高龄患者,内科保守治疗仍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溶栓药物在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DVT)中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379例行抗凝、祛聚、溶栓的综合药物治疗的LDVT患者,根据发病时期不同将患者分为急性期(≤3 d)、亚急性期(3~14 d)和慢性期(>14 d),再根据使用药物组合的不同分别将3组分为两个亚组:抗凝祛聚组和溶栓抗凝祛聚组....  相似文献   

11.
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的体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不同治疗方法的安全性、疗效。方法 确诊深静脉血栓患者40例,男16例,女24例;年龄27~81岁,70岁以上15例。左下肢35条,右下肢5条,患肢较健侧增粗2~7cm。病程多数在1~30天。常规抗凝溶栓治疗33例,介入治疗7例,放置下腔静脉滤器,病侧动静脉留置溶栓导管。结果 常规治疗组,3~5天患肢开始缩小。介入治疗组,2天后患肢明显缩小,3例导管留置处皮下血肿,腹部、大腿皮肤青紫明显。两组均抗凝溶栓3~10天。显效3例(均为介入治疗组3/7),有效36例,死亡1例。结论 深静脉血栓溶栓抗凝治疗安全、有效,介入治疗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27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病人的治疗和对其中81例病人的随访,观察药物溶栓的近远期疗效特点。方法对1994年1月-2005年3月住院的271例(286侧)下肢DVT的诊治进行总结。结果全组病人药物溶栓治疗近期均取得比较满意的疗效。81例获得随访(随访率29.9%),随访时间7-96个月,平均49个月。症状消失为19例(23.4%),肢体出现静脉曲张28例(34.6%),皮肤色素沉着24例(29.6%),渍疡9例(11.1%)。结论药物溶栓治疗DVT方法简便,疗效比较满意,创伤小。  相似文献   

13.
李岩  沈焕  杨春宁 《基层医学论坛》2006,10(14):591-592
目的通过对27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VenousThrombosis,DVT)病人的治疗和对其中8l例病人的随访,观察药物溶栓的近远期疗效特点。方法对1994年1月~2005年3月住院的271例(286侧)下肢DVT的诊治进行总结。结果全组病人药物溶栓治疗近期均取得比较满意的疗效。8l例获得随访(随访率29.9%),随访时间7~96个月,平均49个月。症状消失为19例(23.4%),肢体出现静脉曲张28例(34.6%),皮肤色素沉着24例(29.6%),溃疡9例(11.1%)。结论药物溶栓治疗DVT方法简便,疗效比较满意,创伤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经皮机械血栓清除(PMT)联合球囊血管成形(PTA)治疗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至2017年12月于宁波市第二医院血管外科住院治疗的94例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吸栓前是否联合PTA分为PMT+PTA组(50例)和单纯PMT组(44例),比较两组的疗效,下腔静脉滤器取出及栓塞情况,治疗前后血清肌酐、乳酸脱氢酶、血红蛋白的变化,以及症状性肺栓塞、腘窝穿刺点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PMT+PTA组平均血栓清除率较单纯PMT组高,吸栓时间较PMT组短(均P < 0.01),但两组间髂股静脉狭窄率、支架植入率及辅助导管直接溶栓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下腔静脉滤器取出率分别为82.0%(41/50)和81.8%(36/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血清肌酐、乳酸脱氢酶、血红蛋白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PMT+PTA组术后发生症状性肺栓塞1例(2.0%),腘窝穿刺点出血2例(4.0%);单纯PMT组未发现症状性肺栓塞者,腘窝穿刺点出血的发生率为4.5%(2/44),与PMT+PT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MT联合PTA治疗髂股静脉血栓形成不仅缩短了吸栓时间、血栓清除效果更好,同时不增加肺栓塞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张现嵩 《当代医学》2010,16(11):142-143
目的探索介入性综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有效方法。方法收治13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其中72例患者实施了介入治疗。结果术后随访2年,72例患者中,痊愈63例,痊愈率87.5%,无明显好转2例,无明显好转率为2.7%,留有后遗症7例,后遗症发生率9.72%。结论介入综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手术联合腔内技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初步经验。方法: 对48例下肢DVT患者采取腔静脉滤器植入、股静脉切开取栓、髂静脉球囊扩张内置支架以及暂时性动静脉瘘等方法治疗。结果: 随访1-38个月,26例肢体肿胀消退,无浅表静脉怒张,11例肢体轻微肿胀伴浅表静脉扩张,3例肢体肿胀稍消退,症状有所减轻,1例支架内血栓形成。无肺栓塞发生,无滤器内血栓残留。1例术后1个月对侧肢体发生DVT。结论: 本法创伤小,操作简单,安全、有效,是治疗下肢DVT较好的选择,但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DVT)患者的发病机制,研究抗凝血酶(AT)、蛋白S(PS)、蛋白C(PC)、活化蛋白C抵抗性(APCR)在LDVT患者中的变化。方法:用ACL Puturn 型全自动血凝仪检测LDVT患者100例(初发、复发患者各73、27例)和健康者100例的AT、PS、PC活性及APCR。结果:LDVT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LDVT复发组与初发组相比,AT、PS、PC活性明显降低,APCR阳性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001);100例LDVT患者中,25例有抗凝蛋白缺陷,以PS缺陷的总发生率最高,占13%(13例),其次是PC缺陷,占8%(8例),AT缺陷占5%(5例),APCR缺陷的总发生率最小,占4%(4例)。结论:先天性或获得性抗凝蛋白缺陷是LDVT发病和复发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过程中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规律。方法:用乳胶凝集法(tinaquant法)测定20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不同时间(治疗前、治疗后第1~3天、10天、2周)的D-二聚体含量,同时测量患肢与健侧肢体周径差。结果:治疗后D-二聚体水平显著性升高,峰值出现时间平均为2.1d。治疗后10d,D-二聚体下降至溶栓前水平,治疗后2周D-二聚体与溶栓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着治疗后患肢周径的持续下降,D-二聚体呈现先高后低的变化规律。结论:D-二聚体是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断和治疗过程中疗效评价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手术与溶栓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急性期疗效是否存在差异。方法检索Medline、PubMed、CMCC、Ovid以及中国知网(CNKI),检索年限均自建库到2007年3月,并追查所有纳入研究的参考文献。利用Revman 3.2统计软件对纳入相关文献的研究结果进行Meta分析。结果符合标准的文献10篇,Meta分析结果显示手术组急性期缓解率明显高于抗凝溶栓组[OR=3.62,95%CI(1.63,8.05)],肺栓塞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治疗较溶栓治疗能更好地改善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急性期临床表现,肺栓塞的发生率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