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总结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的手术体会及术后处理经验。方法采用左乳内动脉、桡动脉和大隐静脉作为移植材料,共实施OPCAB30例,搭桥79支,术后加强呼吸道管理,保持循环稳定。结果本组除1例死亡外,其余随访3~24个月心绞痛症状均消失,无心肌缺血事件发生,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结论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创伤小,恢复快,效果良好,安全经济,是一种理想的手术方法。术后保持循环稳定,加强呼吸道管理可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应用"快通道"麻醉的效果和经验.方法采用"快通道"麻醉方法对56例进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实施静吸复合麻醉.结果①芬太尼应用的平均剂量是(16±4)μg/kg,在ICU期间未用其他的镇痛药物.②患者在ICU期间平均拔管时间为(3.6±1.8)h,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6.8±1.1)d.③患者术后没有发生严重并发症,但房颤的发生比较明显(8例).结论"快通道"麻醉应用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安全有效,但要求麻醉医生掌握相关的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知识.  相似文献   

3.
4.
目的:初步探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安全性和早期效果。方法:12例病人在非体外循环下进行搭桥手术,手术均在全身麻醉,胸骨正中切口心脏跳动下,用Medtronic OctopusⅡ固定器辅助下进行。结果:本组病人均安全顺利地施行了手术,平均搭桥2.7支,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呼吸机辅助时间、住院时间均大大缩短,早期随访所有患者均无心绞痛发作。结论:初步表明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早期效果满意,但考虑远期血管桥的通畅率问题,病例的选择标准和手术程序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6.
我院2002—05—2002—06施行3例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off—pumpCABG,OPCAB)手术,疗效满意,现将麻醉处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疗效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近年来在临床逐渐开展 ,并有望成为一种冠心病心肌缺血血运重建的常规手术方式。 1999年 2月~ 2 0 0 2年 2月 ,我院共施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2 4例 ,占同期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 5 3 3% (2 4 / 4 5例 ) ,无手术死亡 ,效果良好。1 对象和方法1 1 对象 非体外循环组 2 4例中 ,男 18例 ,女 6例 ;年龄 2 9~ 74岁 ,平均 6 0 1± 8 7岁。稳定型心绞痛 5例 ,不稳定型心绞痛 6例 ,有心肌梗死史 13例 ;合并高血压 10例、糖尿病 3例 ,同时合并高血压和糖尿病 5例。射血分数 0 30~ 0 6 9,平均 0 5 …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 (OPCAB)术中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方法 :对 2 0 0 1- 11~ 2 0 0 2 - 0 1接受OPCAB治疗的 16例冠心病人 ,用连续心输出量测定仪监测术中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 :全组病例均成功完成OPCAB。左乳内动脉 -前降支吻合时血流动力学指标无明显变化 ;右冠状动脉搭桥对右心功能有轻度影响 ;与诱导后比较 ,显露回旋支和钝缘支时MPAP、PAWP和CVP显著升高 ,而MAP、CO、CI、SVI和LVSWI显著下降 (P <0 .0 5 )。结论 :OPCAB术中显露回旋支、钝缘支可引起明显的血流动力学改变 ;术中给予恰当的麻醉干预 ,OPCAB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非体外循环跳动心脏上冠脉旁路术治疗体会。方法 我院自 2 0 0 1年 3月— 2 0 0 2年 5月对 6例有心绞痛 ,内科药物治疗无明显好转 ,冠脉造影确诊为 3支病变 ,不适合冠脉腔内支架治疗的病人行非体外循环跳动心脏上冠脉旁路术。女 3例 ,男 3例。年龄 5 6 6 8岁 ,平均年龄 6 1 5岁。心功能 (NYHA)ⅢIV级。左室射血分数 (LVEF) 0 4 0 6。病人均伴有陈旧性心梗。前胸正中切口 ,采用左乳内动脉和大隐静脉为移植材料。结果 本组病人术后全部存活 ,平均搭桥2 6 7根。左乳内动脉桥 6根 ,其余为大隐静脉桥。采用“蛇形桥”2例 ,近端“Y”型吻合 2例。所有病人术后心绞痛消失 ,活动量增加 ,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对手术表示满意。结论 非体外循环跳动心脏上冠脉旁路术安全 ,经济 ,有效 ,病人容易接受 ,并可应用于多支血管病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临床疗效。方法:对8例实施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方法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本组8例患者无手术死亡,术后随访3个月到1年,所有病人心绞痛症状消失,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结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冠心病安全、经济、有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acupoint stimulation,TEAS)对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 CPB)下冠状动脉搭桥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患者肺功能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方法 按照纳入标准选取择期行CPB下CABG患者6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II~III级,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NYHA)心功能分级II~III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n=30):对照组和TEAS组,TEAS组患者诱导前30 min于足三里,肺俞穴和孔最穴行经皮穴位电刺激至手术结束,分别于切皮前(T0),CPB结束后30 min(T1),术毕时(T2),术后12 h(T3)和24 h(T4),取桡动脉血样行动脉血气分析,测定PaO2和PaCO2,同时记录上述时间点潮气量和气道平台压,计算氧合指数(oxygenation index,OI),呼吸指数(respiratory index,RI)和肺静态顺应性(static lung compliance,Cst),同时于上述时间点取中心静脉血样,测定样本中多形核中性白细胞(polymorphonuclear neurtrophil, PMN)数量,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含量,记录患者术后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和住院时间。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T组患者T1~2时刻Cst增加,T1~4时刻OI值增加,RI值降低,血清中IL-6和TNF-α含量降低,SOD活性升高,PMN数量减少,且T组患者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和ICU停留时间显著缩短(P<0.05)。结论 TEAS可减轻CPB下CABG患者全身炎症反应,改善肺功能,具有一定的肺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13.
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58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582例非体外循环辅助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的手术技巧及术后处理的临床经验,并对其疗效及治疗经验进行初步探讨。方法回顾1998年10月~2005年4月共完成OPCAB582例,男506例,女76例,年龄35~86岁,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558例,术前合并其他疾病480例。结果搭桥为2·6±1·3支/例,搭桥术后辅助呼吸时间为3·2±1·2h,术后住院为7±1·6天,心绞痛症状均消失。死亡2例,再次开胸止血1例,其余患者术后无纵隔感染和出血等并发症,均痊愈出院。近、中期随访临床效果满意。结论OPCAB由于避免了体外循环,减少了手术创伤和全身炎症反应,缩短了术后恢复时间,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低,对高危患者具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4.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coronaryarterybypassgrafting,OPCAB),是目前冠心病外科治疗的一大热点。本文结合我院收治的26例临床资料,评价非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疗效。1对象和方法1.1对象26例中,男21例,女5例,男女比例4.2:1。年龄42~74岁,平均(64.8  相似文献   

15.
16.
心脏外伤急诊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 女 ,39岁。心前区刀刺伤后胸痛、胸闷、心悸、气促 ,急送入院。入院时血压为 70 /5 0mmHg ( 1mmHg =0 .1 33kPa) ,心率为 1 30次 /min ,呼吸浅快 ,约 30次 /min ,脉搏细速。患者意识清楚 ,面色苍白 ,心前区第 4,5肋间见一长 3.5cm伤口。心电图 :窦性心动过速 ,ST段抬高。全胸正侧位片 :左侧胸腔积液 ,心影略增大。心脏彩超 :心包积液。入院诊断 :左侧胸外伤 ,左侧血气胸 ,急性心脏压塞可能。紧急气管内插管 ,全身麻醉下行开胸探查 ,择左后外侧切口。术中见左胸腔内约 1 0 0 0~1 5 0 0ml不凝鲜血 ,左肺舌叶见长 2cm裂口 ,心包呈球形…  相似文献   

17.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off -pumpcoronaryarterybypassgrafting ,OPCAB)是当今微创心脏外科的热点术式 ,2 0 0 1-0 5~ 2 0 0 3 -0 5我们共实施OPCAB手术 60例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60例OPCAB占同期冠心病手术的 75% ,年龄 3 6~ 76岁 ,平均 (62 .5± 7.0 )岁 ,其中 40 %小于 60岁 (2 4例 ) ,60~ 70岁 47% (2 8例 ) ,70岁以上 13 % (8例 )。男 47例 ,女 13例 ,有心肌梗塞病史者 13例 ,不稳定心绞痛 3 2例 ,高血压病史 2 7例 ,糖尿病史 14例 ,高血脂 9例 ,双支病变 7例 ,三支病变 3 9例 ,四支病变 12例 ,五支病变 …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病人的麻醉管理。方法择期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病人20例,采用静吸复合全麻。硝酸甘油、艾司洛尔、去氧肾上腺素、多巴胺等用于调控血流动力学指标。观察术后患者血中心肌肌钙蛋白I(cTnI)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含量的变化。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麻醉和手术,无麻醉并发症,预后良好。术后各时间点血中cTnI和CK-MB含量与术前比均有一定程度升高。结论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心肌损伤轻,麻醉管理的关键是维持血流动力学平稳和心肌氧供与氧耗的平衡。  相似文献   

19.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术543例的麻醉经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旁路术(OPCAB)的麻醉方法和效果进行总结和探讨。方法回顾分析1997年1月~2005年3月间连续实施的OPCAB麻醉543例,多数患者心功能差并伴有其他器官功能不全。麻醉诱导采用咪唑安定0·05~0·12mg/kg、氯胺酮0~0·5mg/kg和芬太尼5~15μg/kg,麻醉维持采用以0·3%~1·5%异氟醚和1~3mg/(kg·h)异丙酚,术中随手术操作出现血流动力学的骤然变化时,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及时进行处理。结果麻醉效果满意,术中血压心率调控基本稳定。本组患者苏醒时间为术后2·3±0·8h,拔管时间为术后5·8±1·6h。ICU停留时间0·5~2·0天,术后8·0±1·2天出院。无脑血管意外、心肌梗死等并发症。术后住院死亡2例。结论对于OPCAB麻醉,合理应用麻醉药物和血管活性药物维持循环稳定,对于保证手术实施和患者安全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氨甲环酸在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手术( OPCABG)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OPCABG患者60例,随机分为A组(氨甲环酸组)与B组(对照组),每组30例,在切皮时分别开始静脉缓慢滴注氨甲环酸20 mg/kg和等量的0.9%氯化钠溶液,时间大于30 min,记录围术期出血量、输血情况、D-二聚体以及其他相关凝血功能指标、肾功能指标的变化和过敏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术中平均失血量、输血人数以及术毕心包和纵隔引流量A组少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D-二聚体值均明显增加,但A组增加程度明显小于B组(P<0.05);术后引流量、输血量与B组比较未见显著性差异;两组凝血酶原时间(PT)和部分活化凝血酶时间(APTT)术后无显著延长(P>0.05);组间比较亦无显著性差异;纤维蛋白原(Fib)B组术后比术前显著降低(P<0.05),A组则无显著性变化;两组血小板数量均明显降低,组内差异显著,组间无显著差异。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术后严重低血压、异常出血、肾功能不全以及过敏反应。结论 OPCABG术中应用氨甲环酸可减少术中出血量,抑制术后纤溶亢进,改善术后早期低凝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