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最易为饮食所伤而引起泄泻。笔者从事临床以来,对部分吮乳期小儿的顽固性腹泻治疗其母,收到了良好效果。王××,男,8个月。1983年5月诊。患儿子诊前三月以来,大便溏薄色白,日5~6次,甚则10余次,反复发作,历用中药健脾、利湿、  相似文献   

2.
<正>笔者用藿朴夏苓汤、葛根黄芩黄连汤、三仁汤、理中汤加减治疗小儿泄泻效果较好,举例如下。1湿重热轻李某,男,2岁,2019年9月15日就诊。10余天前出现腹泻,1日3~5次,大便夹有黏液,无血丝,服胃蛋白酶、妈咪爱稍有好转,隔日再次加重。现大便色黄质稀,1日3次,有时排便呈喷射性、较臭秽、无黏液脓血,无呕吐发热,纳差多饮,夜寐欠安。精神欠佳,腹软,触诊无压  相似文献   

3.
笔者在儿科临床工作甘余年,对小儿泄泻的证治颇有体会,总结出几条治泄大法,现琐谈如下。l健脾化湿贵在温运健脾化湿法,为治泄第一大法,始终贯穿于小儿泄泻的治疗之中。脾为湿土之脏,喜燥恶湿,其得阳始运,遇湿则困,因而在小儿泄泻治疗中,健脾与化湿法往往同时运用,两者不可分割、这与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相符合。健脾贵在运,井不在补。运者,乃运转、运斡之意。运脾法旨在运转脾气,舒展脾阳,恢复脾运。若同时加用运化水湿,特别是温化水湿之药物,则正合脾之习性,运牌以升清,祛湿以通阳,尤中本病之肯紫。临床常用的药物有…  相似文献   

4.
病例一:许××,男,二岁,一九七六年八月四日初诊。母代诉:高烧,泄泻已半天多。现在症:患儿于昨天中午开始发热,继而腹泻,腹痛和呕吐。啼哭不宁,因服生产队卫生员煎的防暑降温药水,下午稍解,晚上又复发,泄泻如注,呕吐繁频,至今晨六刚许就诊,计泄泻约二十余次。检查:患儿呈急性病容,Ⅱ度脱水,体温39.5℃,脉搏140次/分,呼吸36次/分,心跳快,节律不齐,无病理性杂音,肺正常,肝脾未触及,腹肌紧张,拒按,泻下物如水,色黄,不呕吐,睡中露睛,舌红苔  相似文献   

5.
<正> 李开注(广州中医学院)小儿泄泻,临床上以湿热型多见,尤其在夏秋之间。在辨证上应辨明湿与热在程度上的孰轻孰重,在治疗上常用清热、祛湿、健脾、导滞等法。笔者在治疗这一证型中常用芳香化湿、清热利湿、健脾燥湿、甘淡渗湿等法治疗,偏热重者用清热化湿法,遵葛根芩连汤意,黄芩黄连往往过于苦寒,婴幼儿难服,或服后易致呕吐,故用自拟葛根清热饮治之。药用葛根、薏苡仁各15克,凤尾草、豆卷、生谷芽、生麦芽各12克,扁豆花10克。偏湿重者  相似文献   

6.
小儿泄泻以大便次数增多,便下稀薄或如水样为主证:是二岁以下常见的消化道疾病。鉴于婴幼儿口服汤药不便(难以达到应给药量),加之消化、吸收、传送机能失常等因素,笔者自拟外敷药(前人验方加味),以治本病脾虚型、脾肾阳虚型、风寒型之泻,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四川张锡君,治小儿病证有独到之处。现将张师治小儿泄泻的经验介绍于下,以窥全豹。1.风寒泄泻证见大便清稀如鸭粪,多带泡沫,无明显臭气,肠鸣腹痛,或兼恶寒发热,咳嗽流涕,舌苔白腻,脉浮,或指纹淡  相似文献   

8.
笔者自1985年以来,采用针刺治疗小儿泄泻74例,获得佳效。其年龄最小者2个月,最大者6岁,4个月至3岁者占90%;  相似文献   

9.
笔者在治疗小儿泄泻时,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适当应用“利小便以实大便”治法,往往收到良好疗效,报告如下.1 伤食泻 患儿,男,2岁,于1995年 2月1日就诊.病儿于2天前在家多食肉丸、米饭,于当天深夜啼  相似文献   

10.
王×,男,11个月。1985年5月10日就诊。症见腹泻3天,为稀液样近5个小时,从肛门不断流出绿色水样便,不能控制,精神萎靡,面色萎黄,拒乳,舌淡质干少津,脉缓而弦,经西医抗菌素治疗3天无效,且逐日加重。 证属饮食不当,至脾胃虚弱,造成泄泻,脾虚中气下陷,因此欲止不能,久泻水失津少,则见舌淡质干少津。  相似文献   

11.
小儿泄泻证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董廷瑶教授(上海市中医文献馆):小儿泄泻一般可辨为寒、热、虚、实四证。实证谓伤食泻,起于乳食过多,停积不化,可见腹痛伴吐,便下酸臭,小溲泔浊,舌苔厚腻或垢腻,脉滑。治当消食导滞,祛积止泻。保和丸为常用方,改用汤剂;丁香脾积丸亦可。药后常见  相似文献   

12.
“反治法”是指疾病的临床表现和它的本质不相一致的情况下所采用的一种治法,大抵分实热与补泻,如《素问玉真要大论》说,“寒因寒用,热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即是以寒治寒,以热治热,以补治塞,以泻治通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泄泻是小儿常见病,四季皆有,夏秋尤多。病位主要在脾和胃,病因主要是湿,故陈修园有“湿气盛,五泄成”之说。治疗重点应在培补脾胃,祛湿止泻。脾胃同属土,脾属阴土,喜燥恶湿,其气宜升;胃为阳土,喜润恶燥,其气宜降,两者相辅相成,燥湿相济,才能保持运化受纳正常。故脾胃用药时一定要掌握好这一矛盾,且小儿又为稚阴稚阳之体,稍有不慎,药性失之平和,非但不能祛邪愈疾,反可伤脾损胃,故选用药性平和,不温不燥,甘淡渗利为主的参苓白主散治疗,并随症加减,收到了明显效果。现小结如下: 药物组成党参9g,白术6g,茯苓12g,甘草6g,薏米6g,山药6g,桔梗3g,砂仁3g。随症加减:  相似文献   

14.
病例一:石××,男,两岁。一九八三年七月十日诊。母述:患儿昨日早上开始发烧,腹泻水样大便,杂有不消化食物残渣,至今二十余次。诊见:体温40℃。泻下黄绿色水样粘液便,内杂不消化食物残渣,肛门发红,小便量少色黄,腹胀矢气,拒按,面红目赤,昏睡露睛,目眶凹陷,皮肤松弛,伴见呕吐。舌质红,苔少而干,指纹青紫透命关。辨证:暑热耗气伤津,损伤脾胃运化功能  相似文献   

15.
小儿泄泻,是一种儿科常见病,多见于两岁以下的婴幼儿,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惟夏秋两季发病最多。本病最易耗伤气液,严重者可引起伤阴或伤阳的危重证候。若病程迁延,因营养不良,常可使小儿发育迟缓。因此,积极防治本病,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病因三端湿为魁首小儿泄泻的原因很多,概括起来不外三种,一因喂养不当,伤于乳食,如食无定时定量,或过食肥甘  相似文献   

16.
贾老认为,泄泻除与脾胃直接有关外,还不能忽视其与小肠之间的密切联系。贾老曾形象地把泄泻比喻为湍急的小河直下而泻,因此若在河旁开一支流,定能起到分利而缓和急流的作用。病例1:楼××,男,16个月。肛温40℃。壮热四日,便泻肠鸣,溺少,苔腻脉数,乃温热泄泻。药用:煨葛根、带皮茯苓、车前子、鸡苏散(包)、六曲、广藿香各9克,白术  相似文献   

17.
腹泻是小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尤以婴幼儿发病率最高,小儿体质纤弱,一旦饮食不节,寒暖失调,都能使脾胃受伤导致运化功能失调,发为泄泻,故本病与脾胃关系密切,《幼幼集成》中道:“夫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引起小儿腹泻的原因很多,但以感受外邪,内伤饮食和脾胃虚弱为常见。  相似文献   

18.
一、李××,女,2岁半,1982年9月6日就诊。患儿三天前开始泻蛋花样稀水,每日3~4次,曾治疗未效,逐渐加重。现泻下稀水,量不甚多,烦躁不安,口渴引饮,精神疲惫,眼窝下陷,皮肤干燥松弛,脉细微,指纹沉紫,  相似文献   

19.
小儿泄泻病因以湿热为主。病机为脾胃升降失调,以致清浊不分。常分实证和实中兼虚,实证多见湿热阻滞中焦或兼食滞,或夹风邪。兼虚证,常见脾虚失运致水谷反滞,合污而下。治宗吴鞠通:“中焦如衡,非重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