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自主呼吸试验(SBT)作为程序化拔管步骤在机械通气脱机过程中的应用.方法 程序化拔管患者行前瞻性研究,非程序化拔管患者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机械通气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48 h复插管率、住ICU天数及ICU病死率.对于程序化拔管组患者,比较SBT成功与SBT失败、拔管成功与拔管失败组SBT前后监测指标的变化.结果 程序化拔管组较非程序化拔管组机械通气小时数(经Ln数据转换后)缩短(4.01±0.71 vs 4.51±0.85,P<0.05).住ICU天数(经Ln数据转换后)缩短(1.86±0.82 vs 2±48±0.92±P<0.05),VAP发生率及48 h复插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程序化拔管组SBT成功与SBT失败患者SBT前后心率、呼吸频率、浅快呼吸指数(f/Vt)、PaC_2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拔管成功与拔管失败患者SBT前后监测指标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例拔管失败患者中3例由于痰液引流障碍导致48 h内复插管.结论 程序化拔管可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减少住ICU天数,不增加48 h复插管率.SBT前后心率、呼吸频率、f/Vt、PaCO_2变化对于判断SBT是否成功较其他指标更为重要.对于拔管后可能存在痰液引流障碍的患者需谨慎拔除气管插管.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自主呼吸试验(SBT)在COPD机械通气患者撤机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选择52例COPD机械通气撤机成功的患者,分为两组:S组24例,采用SBT方式撤机拔管;NS组28例,采用逐渐降低机械通气支持水平的方式撤机拔管。对比两组患者的拔管时间、住重症监护病房(ICU)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48 h内再插管率以及住院病死率。结果 S组与NS组的拔出气管插管时间120 min和(300.01±65.23)min)、住ICU时间(9.50±4.20)d和(18.60±10.30)d、VAP发生率12.50%和28.57%,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48 h内再插管率20.83%和21.43%、ICU病死率16.67%和17.85%,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应用SBT法撤机比渐减机械通气支持水平的方法具有更早拔出气管插管、住ICU时间短的优点,而且降低了VAP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指令频率通气(mandatory rate ventilation,MRV)在机械通气患者撤机过程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2004年1月至2006年1月ICU病房长期机械通气患者28例,随机分为两组,当患者病情平稳拟行撤机时,一组应用压力支持模式(PSV)进行撤机作为对照,另一组应用MRV模式进行撤机,记录分钟通气量、呼吸频率、撤机过程所用时间和撤机成功例数。结果 应用MRV模式撤机组和应用PSV模式撤机组比较,撤机过程中分钟通气量稳定(P<0.05),呼吸频率明显减慢(P<0.05),撤机过程用时明显缩短(P<0.05),但撤机成功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MRV模式进行撤机,患者舒适程度好,呼吸稳定,人一机协调性良好,撤机过程缩短,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毕俏杰  曲彦 《山东医药》2000,40(10):24-24
机械通气在临床上已广泛应用 ,普遍认为上机容易、撤机困难。选择何种方式撤机已成为临床关注的热点。笔者应用压力支持通气(Pressure Support Ventilation,PSV)方式撤机 ,取得了较大成功。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病例选择  30例均为行机械通气的患者 (5 2± 2 2岁 ) ,经常规药物及其他支持治疗后 ,原发病有所控制 ,循环稳定 ,呼吸兴奋性正常。其中心胸外科体外循环术后 1 2例 ,腹部手术后 1 0例 ,慢性阻塞性肺病 (COPD)呼衰 8例。1 .2方法 在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无呼吸中枢抑制因素时 ,即将通气方式直接由辅助控制通气 (A/C)…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程序化撤机策略在重症脑梗死患者机械通气(MV)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别采用程序化撤机(程序组,34例)和经验性撤机(经验组,35例)2种方法对MV的重症脑梗死患者进行撤机试验,对比2组撤机成功率、MV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和住院费用。结果程序组撤机成功率高于经验组(67.6%vs 42.9%,P<0.05);与经验组比较,程序组撤机前MV时间、总MV时间和住ICU时间均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程序组VAP发生率、气管切开、住院死亡和住院费用方面均明显低于经验组(P<0.05);2组48h内再插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程序化撤机策略能提高撤机成功率,缩短MV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减少住院费用,为脑梗死患者提供了一种安全且有效的撤机方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护士主导呼吸康复治疗对加快严重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撤除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01~2019-07该院呼吸重症监护室(RICU)37例因各种原因导致严重呼吸衰竭接受机械通气治疗>48 h成人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进行呼吸康复治疗将患者分为康复组(14例)和对照组(23例)。两组患者均由主治医师根据患者情况给予抗菌药物和营养治疗等综合措施,呼吸机参数由主治医师根据患者情况调整。康复组患者在上述治疗基础上,经主管医师评估患者生命征后由RICU康复护士团队制定和实施个体化呼吸康复方案。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RICU期间疗效比较,康复组机械通气时间短于对照组[89.0(60.0,111.0)h vs 178.0(111.5,280.5)h,P=0.003],康复组住RICU时间短于对照组[7.5(4.0,11.0)d vs 12.0(8.0,16.0)d,P=0.018]。康复组患者RICU病死或病情恶化率(7.1%,1/14)与对照组(39.1%,9/2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士主导呼吸康复能够缩短RICU机械通气患者撤机时间,但尚不能证实可以降低患者的RICU病死率和病情恶化率。  相似文献   

7.
机械通气撤机目前仍然是困扰临床医师的一大难题,其中膈肌功能障碍是导致困难撤机或延长撤机的重要原因之一.准确评估并调整膈肌功能状态可提高撤机成功率,减少呼吸机相关肺炎、呼吸机相关肺损伤等并发症,减少困难撤机及延迟撤机现象.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接受有创机械通气患者采用2种撤机决策(临床医生经验与自主呼吸试验)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4例COPD急性加重期且需要有创机械通气的患者,按照PaCO2水平应用分层随机化法分为自主呼吸试验(SBT)组和临床医生经验(DED)组各47例,2组均给予常规基础治疗。每日对2组患者进行撤机筛选试验,完成筛选试验的SBT组患者行SBT后实施撤机;完成筛选试验的DED组患者,由科室呼吸治疗小组根据临床经验决定是否撤机。观察病死率、住ICU时间、有创机械通气时间、脱机成功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2次插管率、SBT组SBT终止原因等。结果:SBT组患者住ICU时间、有创机械通气时间、病死率及VAP发生率均明显高于DED组患者(均P<0.05)。DED组患者脱机成功率显著高于SBT组(P<0.05)。DED组患者2次插管率略高于SBT组患者,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SBT有可能导致撤机延迟,增加有创机械通气时间,应重视COPD加重期有创机械通气撤机决策中医生临床经验的重要性,提高撤机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机械通气的主要目的是维持适当的气体交换,纠正呼吸性酸碱失衡、辅助或替代呼吸肌作功,让呼吸肌休息和恢复疲劳。一旦诱发呼吸衰竭的过程开始逆转,撤机就成为另一个主要目标。撤机时机的掌握十分重要,也是经常困惑临床医生的一个问题。“Weaning”按字面原意直译是为婴儿断奶。“撤机”一词的英文用“Weaning”竟几乎为所有学者毫无争议地接受,  相似文献   

10.
随着有创机械通气在临床上的广泛使用,救治了大量的危重症患者,但也有较多使用有创通气的患者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撤机困难,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该文将从机械通气困难撤机/延迟撤机的病理生理学角度,阐述临床上困难撤机/延迟撤机的相关要点,总结并提出对应的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压力支持通气(PSV)、低水平持续气道内正压(CPAP,5 cmH_2O)和T管三种自主呼吸试验方式在指导昏迷患者撤机中的意义。方法通过筛查试验的133例患者根据自主呼吸试验方式随机分为T管组、CPAP组和PSV组,比较三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撤机时间及撤机失败率。结果 T管组机械通气时间(51.98±15.21)h、住ICU时间(4.67±1.36)d、撤机时间(0.26±0.50)d均较CPAP、PSV组短(P0.05),三组患者撤机失败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昏迷患者进行自主呼吸试验T管试验优于CPAP和PSV。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浅快呼吸指数(RSBI)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机械通气撤机的预测价值。方法符合撤机条件的70例COPD机械通气患者在无任何呼吸支持条件下测定RSBI值,然后进行撤机试验,观察RSBI值与撤机结果之间的关系。结果 70例COPD机械通气患者撤机成功52例(74.3%),撤机失败18例(25.7%),撤机成功组RSBI值(81.44±14.15)明显低于撤机失败组(108.72±18.81)(P<0.05),RSBI预测脱机成功的灵敏度为78.6%,特异度55.6%。结论 RSBI测定方法简单易行、无创伤性、无需患者主动配合,对COPD患者机械通气撤机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前常用的脱机技术包括T型管自主呼吸试验(SBT)、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和压力支持通气(PSV)。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缺点:即在脱机过程中,需要严密观察患者有没有呼吸困难,需要多次采集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然后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血气分析结果调整呼吸机的参数,这无疑增加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和患者的痛苦。为克服这些不足,新的闭环通气模式(closed-loop mechanical ventilation)逐渐开始应用于脱机阶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通过自主呼吸试验(SBT)后拔管失败的原因,提高撤机拔管的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重症监护病房(ICU)接受机械通气并通过SBT后拔管的12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其拔管失败原因。结果:拔管失败28例(22.22%),因呼吸系统原因导致拔管失败15例,其中气道分泌物过多且喘憋加重14例,呼吸骤停1例;低氧血症7例;呼吸性酸中毒3例,其中喉水肿1例,支气管狭窄1例;意识障碍加重3例,其中脑出血1例。拔管失败患者中,血白蛋白水平是拔管失败后患者病死率的保护因素。结论:仅通过SBT来指导撤机拔管可能有一定的局限性,除了呼吸系统原因外,氧合状态、中枢神经系统、营养状态等都可能对拔管结局产生影响,因此对于通过SBT进行脱机拔管的患者,仍应该充分评估呼吸道、中枢神经、心功能以及营养状态等多方面因素。  相似文献   

15.
机械通气是重症患者重要的呼吸支持手段,机械通气时间延长或缩短均会对患者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准确地评估及判定撤机时间是重症患者治疗过程中的重点及难点。撤机过程可引起心血管及呼吸系统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如胸内压显著下降、呼吸功增加、肾上腺素能激活、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等,它们被认为是撤机所致心原性肺水肿的主要机制。最新的一系列研究提示,患者的心功能可能是影响撤机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重症心脏超声近年来在许多疾病中均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与应用。最新研究提示,重症心脏超声能够帮助预测撤机失败,并且诊断是否为心原性原因引起。因此,重症心脏超声可能能够为指导成功撤机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机械通气治疗COPD患者撤机失败的原因。方法收集我院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住院的38例共45次COPD患者撤机失败、进行回顾性研究,总结撤机失败的原因。结果38例45次撤机失败的原因:感染未控制18例次(40.0%);呼吸肌疲劳10例次(22.2%);呼吸机依赖7例次(15.6%);并发症致再次接机6例次(13.3%);误吸致再次接机3例次(6.7%),其他1例次(2.2%)。结论有效的抗感染治疗,加强营养支持,防治并发症和注意心理疏导是防止撤机失败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浆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与肺部感染患者机械通气撤机结局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入住广安门医院重症监护病房的重症肺部感染患者30例,在患者入院第二天及达到撤机标准行自主呼吸试验(spontaneous breathing trials,SBT)前检测PCT及CRP水平,如通过SBT则予撤机拔管。根据48 h内的撤机结局,将患者分为成功组及失败组。比较两组间性别、年龄、APACHEⅡ评分、机械通气时间、PCT及CRP水平,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评价PCT及CRP水平对撤机结局的预测价值。结果 30例患者中,撤机成功组24例,失败组6例,两组男女比例、年龄及APACHEⅡ评分、机械通气时间、入院第二天PCT及C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撤机成功组撤机前PCT及CRP水平均较失败组低(P0.05)。PCT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85±0.061),最佳截点值为0.71 ng/ml,此时的敏感度为83.3%,特异性为20.8%;CRP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382±0.138)(P0.05)。结论 PCT在预测肺部感染患者撤机结局中有一定价值,可作为撤机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8.
孙运粉  李学勤 《山东医药》2012,52(42):78-79
目的探讨气囊漏气试验在机械通气患者撤机后拔管时机选择中的作用。方法对165例机械通气患者拔管前进行气囊漏气试验,根据试验结果分为阴性组和阳性组,拔除气管插管后观察两组患者喘鸣发生情况。结果 165例患者中气囊漏气试验阴性127例、阳性38例。拔除气管插管后,气囊漏气试验阴性组有4例拔管后因严重上气道梗阻而再次气管插管,再插管率3.15%;气囊漏气试验阳性组有6例拔管后因发生严重上气道梗阻而再次气管插管,再插管率为15.79%;两组再插管率相比,P<0.01。结论气囊漏气试验对机械通气患者撤机后选择拔管时机有指导作用,可预防拔管后的气道阻塞,避免再次插管。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两种自主呼吸试验(SBTs)在有创机械通气(IPPV)撤离中的价值。方法对接受IPPV治疗〉48小时(经口、鼻插管)的患者,采用两种不同SBTs,前瞻组每天120分钟/次,连续1~3天,满足条件后拔除人工气道(拔管);回顾组初始SBTs为每天120分钟/次,以后逐日延长SBTs时间,直至持续24小时符合条件后才拔管。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总SBTs时间、气管插管与ICU停留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拔管成功率、再插管率和病死率。结果前瞻组25例(男18例,女7例),平均年龄(78.1±8.8)岁;回顾组23例(男15例,女8例),平均年龄(76.7±7.5)岁。原发病均分别为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急性加重(AECOPD)、重症肺炎、心衰,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回顾组比较,前瞻组SBTs和拔管成功率高(P〈0.05);总SBTs、气管插管、ICU停留时间短(P〈0.05);病死率低(P〈0.05)。两组VAP发生率和再插管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PPV撤离中,采用每天120分钟/次,连续1~3天的SBTs法可能比初始每天120分钟/次,以后逐日延长、直至持续24小时符合条件后才拔管的方法更有价值。  相似文献   

20.
郭太礼 《内科》2013,(2):142-143
目的观察程序化撤离与非程序化撤离呼吸机对患者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ICU收治的病情稳定且准备撤离呼吸机的患者59例,随机分为程序化组、非程序化组,程序化组30例,非程序化组29例。程序化组进行程序化自主呼吸试验撤离呼吸机、拔除气管插管;非程序化组进行非程序化自主呼吸试验撤离呼吸机、拔除气管插管,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情况。结果程序化组27例患者成功撤离呼吸机(90.0%),非程序化组23例患者成功撤离呼吸机(79.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程序化组再插管率为6.7%(2/30),非程序化组为27.6%(8/29),两组再插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程序化拔管时间明显比非程序化组缩短(P〈0.05)。结论程序化撤机气管再插管率低,可明显减少插管时间,减少患者痛苦,降低感染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