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慢性鼻炎临床上分为可明确过敏原的变应性鼻炎和过敏原不明确的非变应性鼻炎。文中探求不同类型鼻炎对下气道炎症影响的差异,以利于更好地认识并干预不同类型鼻炎对于下气道炎症的影响。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12月初次在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就诊的鼻炎患者共639例。依据鼻炎诊断标准将受试者分为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组377例、非变应性鼻炎(nonallergic rhinitis,NAR)组262例,以及264例无鼻炎症状患者作为健康对照组。分别进行乙酰甲胆碱支气管激发试验、呼出气一氧化氮及诱导痰炎症细胞分类检测,明确不同类型鼻炎患者下气道炎症的特征和差异。结果 AR组和NAR组患者Fe NO阳性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7.93%vs 20.99%,P<0.05);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20%vs 6.10%,P<0.05);诱导痰EOS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0(0.25,7.10)vs0.50(0.00,1.71),P<0.05],但诱导痰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R和NAR均可能加重患者的下气道嗜酸细胞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需要进行治疗和干预,而AR对下气道炎症的影响比NAR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简单易行的小鼠鼻气道阻力检测方法及鼻灌洗方法。方法雌性小鼠16只,随机分为两组,每组8只,变应性鼻炎组(AR组)采用卵清蛋白+氢氧化铝生理盐水混悬液腹腔注射致敏及滴鼻激发致敏,建立变应性鼻炎小鼠模型,对照组用生理盐水腹腔注射致敏和滴鼻激发。致敏后小鼠麻醉分离气管,近喉部切开气管插入18 G插管至鼻咽部,插管连接"T"形管,再分别连接实验精密注射泵和压力传感器,应用灌注/吸引模型模拟呼气/吸气,检测鼻气道的压力,计算鼻阻力。对小鼠鼻腔进行组胺雾化激发,检测鼻气道反应性。采用一侧鼻腔插管灌洗,对侧鼻腔收集灌洗液的方法,对鼻腔灌洗液进行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处死小鼠后取鼻黏膜组织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对照组小鼠的基础鼻气道阻力、反应性及鼻激发后的鼻气道阻力、反应性均低于AR组(P均〈0.01);AR组鼻腔灌洗液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细胞总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1);AR组的鼻黏膜有明显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血管轻度充血水肿。对照组小鼠鼻黏膜无明显异常。结论成功建立了简单易行的小鼠鼻气道阻力检测方法及鼻灌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吸入肝素对哮喘豚鼠气道炎症的影响,探讨肝素治疗哮喘的可能机制。方法:建立哮喘豚鼠模型,用肝素雾化吸入,观察支气管灌洗液(BALF)和支气管或细支气管壁的细胞成分变化。光镜和电镜下观察气道及肺组织病理变化。结果:肝素治疗组BALF中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上皮细胞较哮喘模型组有显著减少(P<0.01),在支气管或细支气管壁,肝素治疗组肥大细胞数显著高于哮喘模型组(P<0.01),嗜酸性粒细胞有显著下降(P<0.01),光镜和电镜下气道损伤减轻。结论:肝素可以抑制哮喘豚鼠气道炎症,减轻哮喘豚鼠气道炎症损伤。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嗜酸性粒细胞与各种变应原的关系。方法对具有典型鼻炎症状的初诊疑似患者1622例行皮肤点刺试验和鼻涂片嗜酸性粒细胞检测。结果变应原的分布特征:主要以屋尘螨、粉尘螨为主,占88.4%。变应原皮试阳性者嗜酸性粒细胞比例较变应原皮试阴性者高(P<0.01)。螨虫过敏者嗜酸性粒细胞比例较其他过敏原者鼻涂片嗜酸性粒细胞比例高(P<0.05)。结论嗜酸性粒细胞是变应性鼻炎的主要炎症细胞,在以螨虫过敏为主的变应性鼻炎中,鼻嗜酸性粒细胞升高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黄芪注射液对支气管哮喘诱导痰、血液嗜酸性粒细胞的影响。方法:(1)将支气管哮喘40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联用黄芪注射液治疗组,联用黄芪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用黄芪注射液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诱导痰、血液嗜酸性粒细胞的变化。(2)根据哮喘病情严重程度,分为间歇状态组和轻度持续组,观察两组治疗前诱导痰、血液嗜酸性粒细胞的差异。结果:(1)治疗前诱导痰嗜酸性粒细胞比值:间歇状态组为3.77+1.25,轻度持续组为8.62+2.73(t=6.8022,P<0.01);(2)治疗前血液嗜酸性粒细胞比值:间歇状态组0.32+0.26,轻度持续组为0.49+0.35(t=1.6865,P>0.0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联用黄芪治疗组治疗后诱导痰、血液嗜酸性粒细胞均低于常规组(P<0.01;P<0.05)。结论:黄芪注射液能明显降低支气管哮喘患者诱导痰和血液嗜酸性粒细胞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和评价咳嗽变异型哮喘患者痰细胞学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63例符合慢性咳嗽诊断标准的咳嗽变异型哮喘(CVA组,31例)以及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患者(AECOPD组,32例)进行气道反应性测定、痰液诱导及诱导痰细胞学分类,并测定诱导痰上清液中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结果:咳嗽变异型哮喘组诱导痰嗜酸性粒细胞(0.186±0.163)×109/L、中性粒细胞(0.401±0.279)×109/L、ECP为(2.93±2.01)mg/L。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组诱导痰嗜酸性粒细胞(0.012±0.005)×109/L、中性粒细胞(0.555±0.288)×109/L、ECP为(0.36±0.28)mg/L。上述3个指标在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咳嗽变异型哮喘表现为痰嗜酸性粒细胞活化为主的多细胞炎症,痰嗜酸性粒细胞咳嗽变异型哮喘气道炎症中有较重要的作用,诱导痰细胞学分析对咳嗽变异型哮喘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胃不和"患者的痰液量及其细胞成分.方法:采用高渗盐水诱导痰液,并作细菌培养,常法计算痰液细胞总数,涂片姬姆萨染色检查细胞类型,测定受试者的呼气流速峰值(peak expiratory fliw,PEF).结果:"胃不和"患者的痰液量、痰液细胞总数、嗜酸性粒细胞数均高于正常对照组,诱痰后PEF下降.经中药治疗有80.0%的病人症状缓解,上述指标恢复至正常对照组水平,痰液细菌培养阴性.结论:"胃不和"可引起气道(非感染性)嗜酸性粒细胞性炎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安脱达脱敏治疗过敏性鼻炎(AR)对鼻阻力、嗜酸性粒细胞(EOS)与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的影响。方法收集65例行安脱达脱敏治疗的AR患者(病例组)进行为期1年的追踪,分别记录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12个月的鼻症状评分、鼻阻力大小及鼻灌洗液中EOS、ECP水平,并与同期60例健康者(对照组)作比较。结果病例组治疗后6个月、12个月鼻症状评分均明显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EOS阳性率明显较治疗前降低(P0.05)。病例组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的鼻阻力、ECP含量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而治疗12个月后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相关性分析:病例组治疗12个月的鼻症状评分与鼻阻力、ECP含量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在AR脱敏治疗中,鼻阻力、EOS及ECP呈动态改善的过程,可作为独立于鼻症状评分之外的疗效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髓过氧化物酶(MPO)、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在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重叠(ACO)患者气道炎症中的 作用及其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入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哮喘、ACO患者及正常人各20例,行肺功能检查测定第 1秒用力呼气量、用力肺活量、呼气流量峰值、最大呼气中期流量。COPD组及ACO组利用COPD患者自我评估测试进行临床 症状评估,哮喘组及ACO组采用哮喘控制测试进行哮喘控制评估。诱导痰检查留取痰液,行细胞分类计数并计算中性粒细胞 比例及嗜酸性粒细胞比例,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痰MPO、ECP水平。结果ACO组自我评估测试评分较COPD组差异无统 计学意义(P>0.05),但哮喘控制测试评分较哮喘组减小(P<0.05)。ACO组第1秒用力呼气量、呼气流量峰值、最大呼气中期流 量较哮喘组减小(P<0.05),用力肺活量较COPD组增大(P<0.05)。ACO组痰中性粒细胞比例较哮喘患者增大(P<0.01),痰嗜酸 性粒细胞比例较COPD组增大(P<0.01)。ACO组痰MPO水平较哮喘组增高(P<0.05),痰ECP水平较哮喘组及COPD组均增 高(P<0.05,P<0.01)。ACO组痰MPO水平与痰中性粒细胞比例呈正相关(r=0.8358,P<0.01),与自我评估测试评分及第1秒用 力呼气量无相关性(P>0.05)。ACO组痰ECP水平与痰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呈正相关(r=0.4666,P<0.05),与哮喘控制测试评分及 第1秒用力呼气量呈负相关(r=-0.4966,P<0.05;r=-0.4610,P<0.05)。结论ACO患者气道炎症同时存在中性粒细胞性炎症及嗜 酸性粒细胞性炎症,痰ECP水平与哮喘控制水平及阻塞性气流受限程度均存在一定的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的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气道炎症特征。方法:对63例稳定期COPD患者作肺功能测定和支气管舒张试验,并分别采用瑞氏染色、荧光免疫法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诱导痰中细胞学计数、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和髓过氧化物酶(MPO)、白介素-5(IL-5)、白介素-8(IL-8)水平。选择30名急性发作期哮喘患者和20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结果:63例稳定期COPD患者中,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15例(23.8%)。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的COPD患者诱导痰中嗜酸性粒细胞(EOS)[(4.9±2.1)%]和ECP[(121.3±60.2)μg/L]水平显著高于支气管舒张试验阴性的COPD患者(P<0.05)和健康对照组(P<0.01),但显著低于哮喘组(P<0.01);患者诱导痰IL-5水平[(14.6±8.1)μg/L]显著低于哮喘患者(P<0.01),与支气管舒张试验阴性的COPD患者和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诱导痰中性粒细胞数量[(58.1±14.3)%]、MPO[(521.9±98.5)μg/L]和IL-8[(30.2±12.7)μg/L]水平与支气管舒张试验阴性的COPD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显著高于哮喘组和健康对照组(P<0.01)。结论: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的COPD患者既具有气道嗜酸性粒细胞炎症特征,又存在气道中性粒细胞炎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支气管哮喘发病中的作用,以及诱导痰技术在哮喘气道炎症与气道重塑检测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利用ELISA法检测哮喘患者诱导痰中VEGF的浓度并检测各种炎症细胞的数量。结果:中重度哮喘患者与健康对照组相比痰中VEGF的水平有显著性差异(P(0.05)。嗜酸性粒细胞数与VEGF水平呈正相关。结论:诱导痰中嗜酸性粒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检测可用于评价支气管哮喘气道炎症与气道重塑。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难治性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的临床特征和诱导痰炎症细胞分类,为难治性哮喘炎症类型研究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09年10月至2010年10月在我院呼吸内科门诊和住院治疗的难治性哮喘患者32例和COPD患者21例,分析临床资料,经瑞氏-吉姆萨染色后比较分析诱导痰中炎症细胞的分类百分比。结果①71.9%(23/32)的难治性哮喘患者存在严重的气流受限(FEV1<60%预计值),仅6.3%(2/32)的患者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80%;60%患者(9/15)气道阻塞可逆性>12%,与COPD组临床特征相似。②68.8%(22/32)的难治性哮喘患者诱导痰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嗜酸性粒细胞比例≥3%),28.1%(9/32)的患者中性粒细胞增多(中性粒细胞比例≥61%);仅1例(3.1%)患者诱导痰中出现嗜酸性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增高。难治性哮喘组诱导痰中嗜酸性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比例与COPD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中性粒细胞性哮喘组与COPD组比较则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依据诱导痰中炎症细胞的分类百分比,难治性哮喘可分为嗜酸性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哮喘两种亚型,其中,中性粒细胞性哮喘与COPD诱导痰检测有明显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测定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诱导痰液中嗜酸性粒细胞(EOS)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确诊的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41例,以同期健康36例作为对照组,治疗前后痰液以痰液诱导法获得,行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分析痰液EOS总阳性率及出现EOS百分比。结果发作期哮喘患者诱导痰液EOS总阳性率31.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8%及缓解组的21.1%(P〈0.05或P〈0.01)。结论 EOS是哮喘的主要炎性细胞,诱导痰液的EOS计数检查是判断哮喘诊断及病情转归的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哮喘患者血清瘦素与气道和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的相关性。 方法 对124例受试者进行横断面研究,包括92例哮喘患者(46名超重患者,46名非超重患者)和32例健康对照,分别作为哮喘组(包括超重哮喘组和非超重哮喘组)、正常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测定血清瘦素水平,其中57例哮喘患者测定诱导痰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3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相关分析及有序多项式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 哮喘组的血清瘦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超重哮喘组瘦素水平高于非超重哮喘组,17.7(11.1,27.4)vs 10.2(7.8,14.9)ng/mL, z=3.577, P<0.001。哮喘患者血清瘦素水平与诱导痰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呈低度正相关(r=0.285, P=0.031),与诱导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及血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无关。调整血嗜酸性粒细胞、血清IgE、过敏性鼻炎和吸入性糖皮质激素治疗后,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瘦素水平与诱导痰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有统计学意义的关联(OR=1.091, 95%CI:1.004~1.186, P=0.039)。非超重哮喘组血清瘦素水平与诱导痰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呈中度正相关(r=0.496, P=0.005),而超重哮喘组血清瘦素水平与诱导痰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无相关性(r=0.094, P=0.640)。 结论 超重哮喘患者血清瘦素水平明显高于非超重哮喘患者。哮喘患者血清瘦素水平与气道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Toll样受体-2(TLR-2)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诱导痰巨噬细胞上的表达及其与气道炎症的关系。方法:20例COPD急性发作期(AECOPD)、16例COPD稳定期患者、年龄相当的正常人、支气管肺炎患者及健肺支气管肺泡灌洗者各10例纳入本研究。3%-5%氯化钠注射液进行痰液诱导,瑞氏染色行痰细胞分类计数,人淋巴细胞分离液行诱导痰单个核细胞分离。荧光物标记的抗人Toll样受体-2及CD14抗体行巨噬细胞双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巨噬细胞平均荧光强度(rMFI)。结果:AECOPD、COPD稳定期、肺炎组诱导痰细胞总数、巨噬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数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肺炎组治疗后中性粒细胞数显著低于COPD稳定期组(P<0.01)。正常对照组及肺炎组疗前巨噬细胞TLR-2表达水平分别显著高于COPD稳定期、AECOPD治疗前后(P<0.01),肺炎组疗后则接近正常(P>0.05)。COPD稳定期、AECOPD巨噬细胞TLR-2表达水平与气道中性粒细胞数呈显著正相关(r=0.572,0.892,0.649,P<0.05或0.01)。结论:COPD诱导痰巨噬细胞TLR-2表达水平较正常人低下,这与COPD慢性气道炎症的形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诱导痰中白介素13对哮喘患者的临床意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白介素13(IL-13)在支气管哮喘发病中的作用以及诱导痰IL-13在哮喘气道炎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支气管哮喘重度发作(重度组)12例、轻~中度发作(轻~中度组)12例、缓解组10例以及10例健康者(对照组)的诱导痰及血清中IL-13水平,并分别与痰液、血液中白细胞分类以及肺功能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支气管哮喘患者IL-13水平在重度组、轻~中度组、缓解组、对照组的诱导痰和血清中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分别与痰液和血液中嗜酸粒细胞分数呈正相关(P<0.05),与肺功能指标呈负相关(P<0.001).重度发作组痰液和血液的嗜酸粒细胞分数呈正相关(P=0.021).诱导痰嗜酸粒细胞分数在缓解组和轻~中度组中无直线相关(P>0.05).结论 利用诱导痰检测支气管哮喘患者的气道炎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支气管哮喘患者诱导痰及血清IL-13水平有助于诊断哮喘和判断病情.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19):10-13
目的 探讨哮喘患者病程严重程度与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血浆硫化氢(H2S)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我院2017年4月~2019年3月收治的急性发作期哮喘患者70例作为研究组,根据疾病诊断指南进行分度,轻度、中度和重度患者分别18、23、29例,选取同期进行体检的健康人7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受试对象均进行诱导痰计数,计算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占比,并抽取血液测定血浆H2S水平,比较对照组和研究组以及研究组不同严重程度患者的诱导痰嗜酸性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占比及血浆H2S水平,对三个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诱导痰嗜酸性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占比显著高于对照组,血浆H2S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随着疾病程度加重,哮喘患者诱导痰嗜酸性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占比逐渐升高,而血浆H2S水平逐渐降低;哮喘患者血浆H2S与诱导痰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占比之间呈负相关;血浆H2S水平和疾病严重程度呈负相关,诱导痰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占比和疾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以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哮喘患者诱导痰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占比升高,血浆H2S水平降低,随着病程的逐渐加重,哮喘患者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占比会逐渐升高,血浆H2S水平将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改良涂片法+瑞氏-姬姆萨染色法与传统涂片法+瑞氏染色法两种制片染色方案对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及痰标本嗜酸性粒细胞检出率的差异。方法首先采用瑞氏-姬姆萨染色法和瑞氏染色法分别检测40例嗜酸性粒细胞在5%-15%的的血液标本涂片,镜检嗜酸细胞比例,比较两种染色方法对嗜酸细胞检测准确度的差异。然后对92例本院住院及门诊患者BALF或痰查找嗜酸性粒细胞的病例采用改良涂片法+瑞氏-姬姆萨染色法进行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并与传统方法即单纯涂抹制片法和瑞氏染色法相比较,观察改良涂片法+瑞氏-姬姆萨染色法对肺泡灌洗液中嗜酸性粒细胞的检出效果。结果40例血涂片中,两种染色方案对嗜酸性粒细胞的检出准确度相当。BALF及痰标本涂片染色镜检时,传统涂片方法 +瑞氏染色法制作的涂片着色时间长(10-15 min),部分涂片标本存在脱落,嗜酸性粒细胞阳性检出率39.1%(36/92)。改良涂片法+瑞氏-姬姆萨染色法,着色时间短(约3 min),标本未见脱落,嗜酸性粒细胞阳性检出率为60.9%(56/92)。结论采用改良涂片法和瑞氏-姬姆萨染色法能有效缩短涂片染色时间,大大提高了BALF和痰嗜酸性粒细胞的检出率,从而为临床诊断和治疗相关疾病提供更准确的实验室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大鼠变应性鼻炎模型上、下气道Th1和Th2失衡的研究,探讨上、下气道炎症反应的相关性及其机制。方法:以卵蛋白为致敏原建立大鼠变应性鼻炎模型。HE染色观察鼻黏膜和肺组织的病理学改变;免疫组化检测鼻黏膜和肺组织中IL-5和IFN-1的表达;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assay,ELISA)检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ialalveoluslavagefluid,BALF)中IL-5和IFN-γ的水平。结果:变应性鼻炎大鼠模型组鼻黏膜和肺组织有明显炎症细胞浸润。模型组鼻黏膜和肺组织IL-5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且和嗜酸性粒细胞的数量呈正相关。模型组鼻黏膜和肺组织IFN-γ的表达低于对照组。模型组BALF中IL-5的含量高于对照组,而IFN-γ的含量低于对照组。结论:变应性鼻炎大鼠上、下气道有Th1和Th2的失衡,鼻的变应性炎症不仅导致鼻黏膜局部的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学的改变,同时还引起下气道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20.
目的:阐明咳嗽变异型哮喘(CVA)的支气管炎症和变态反应特征。方法:采用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支气管肺泡灌洗术(BAL)、支气管粘膜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及屋尘螨和兔抗人IgE诱导灌洗液中肥大细胞释放组织胺试验,观察17例CVA患者的气道炎症及变态反应特征。结果:CVA组BALF中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和过敏指数(AI)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屋尘螨诱导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肥大细胞释放组织胺试验,呈现一种浓度-反应正相关。结论:CVA存在有嗜酸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并有Ⅰ型变态反应参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