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
人胰腺导管上皮表达胰岛淀粉样多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岩  董静霞  李枫  石爱荣 《解剖学报》2000,31(3):283-284,I018
目的 观察人胰腺导管上皮胰岛淀粉样多肽的分布。 方法  4例正常成人胰腺组织石蜡切片 ,用免疫组织化学 PAP方法显示 IAPP- IR细胞 ,Mayer苏木素复染。 结果 发现胰腺小叶间导管、小叶内导管、闰管上皮细胞至泡心细胞均呈胰岛淀粉样多肽免疫反应性 ,阳性物质主要分布于核上方及两侧。 结论 本研究证明人胰腺导管上皮细胞表达胰岛淀粉样多肽 ,推测其可能与胰腺的自我保护和胰液中碳酸氢盐的分泌有关  相似文献   

3.
梁文妹  黄岩 《解剖学报》1997,28(3):329-332
为了探讨人胎胰腺IAPP-与Ins-IR细胞的个体发生及其分布与共存,应用免疫组织化学PAP法,对22例11 ̄30周人胎胰内IAPP-和Ins-IR细胞进行定位研究。结果显示,11周人胎儿胰内已可见到IAPP-IR细胞单个散在,Ins-IR细胞较多,未见IAPP与Ins共存的细胞。16周以后,IAPP-IR细胞逐渐增多,或散在分布,或三五成群。与邻片比较观察,可见到IAPP与Ins定位的细胞相应,  相似文献   

4.
胰岛素淀粉样多肽(isletamyloidpolypeptide,IAPP),又称淀粉不溶素(amylin),是正常胰岛B细胞合成并与胰岛素相伴释放的新激素 ̄[1—4]。从1986年瑞典学者Wester-mark ̄[5]首先在胰岛素瘤病人的瘤组织中分离出IAPP至今,LAPP已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兴趣,随着蛋白质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的不断改进,使人们对IAPP的生化特性、组织定位、基因表达、受体分布和生理作用等进行较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本文主要就六个部分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胚胎期及新生期大鼠胃肠道的胰岛淀粉样多肽(IAPP)与其他生物活性物质的关系,用免疫组织化学PAP法,在相邻切片上分别显示第15~21d大鼠胚胎及新生大鼠胃肠道的IAPP免疫反应性(IR)细胞和生长抑素(SS)IR细胞,观察了IAPP与SS在胚胎及新生大鼠胃肠道的定位分布。结果表明:第15d胚胎,胃肠道内未见IAPP-和SS-IR细胞。第17d胚胎,IAPP-与SS-IR细胞均很少,免疫染色较弱,着色较浅,免疫反应性细胞散布于分化未完全的肠上皮细胞间。胚胎19d,IAPP-和SS-IR细胞出现于胃和小肠,以十二指肠为多。胚胎第21d及新生期,胃肠道各段均可见到IAPP-和SS-IR细胞。经邻片比较证明,胚胎第19d始至新生期,十二指肠和空肠中部分IAPP-IR细胞与部分SS-IR细胞的定位相同,表明IAPP与SS在十二指肠和空肠D细胞中有共存。胃、回肠、结肠和直肠未见到IAPP与SS有细胞内共存的现象。本文对上述结果的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黄岩  李占淳 《解剖学报》1995,26(3):305-308
用免疫组织化学PAP法,在相邻切片上分别显示生后不同时间大鼠胰岛内胰岛淀粉样多肽免疫反应(IAPP-IR)细胞和胰岛素免疫反应(Ins-IR)细胞,对胰岛内IAPP-IR和Ins-IR细胞的数密度(Nv)进行了形态计量学研究。结果表明,IAPP-IR细胞的Nv在生后1d较低,以后逐渐升高,至18d时出现高峰,以后渐降低,45d后趋于稳定。Ins-IR细胞的Nv始终较IAPP-IR细胞的Nv低,但两  相似文献   

7.
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和相邻镜像切片免疫双标记技术,对胰岛淀粉样多肽与甘丙肽在家免和大鼠脊神经节细胞内的分布与共存进行了观察.结果发现:在家兔和大鼠脊神经节存在胰岛淀粉样多肽与甘丙肽免疫反应阳性细胞.在相邻镜像切片上,胰岛淀粉样多肽免疫反应阳性细胞与甘丙肽免疫反应阳性细胞呈镜像式对应重叠,证实二者共存.胰岛淀粉样多肽与甘丙肽在脊神经节细胞内的共存,为进一步研究脊神经节细胞内生物活性物质间的关系提供了形态学证据,并为胰岛淀粉样多肽的胰腺外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8.
梁文妹  王琳 《解剖学报》2005,36(1):110-111
目的 探讨胰岛淀粉样多肽(IAPP)在人胎胃的表达和定位。方法 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对12例11~20周人胎胃体部IAPP免疫反应(IR)细胞进行定位研究。结果 人胎11周,胃黏膜中已有IAPP-IR细胞,主要定位于胃底腺。14~20周,胃黏膜中IAPP-IR细胞数量逐渐增多,免疫反应显色也逐渐加深。经与HE染色的邻片比较,部分IAPP-IR细胞与壁细胞定位一致。结论 IAPP-IR细胞在人胎儿期已存在于胃体部。  相似文献   

9.
梁文妹  石爱荣 《解剖学报》1998,29(4):427-429,I017
为探讨胚期及新生儿大鼠胃肠道的胰岛淀粉样多肽与其他生物活性物质的关系,用免疫组织化学PAP法,在相邻切片分别显示第15-21d大鼠台及新生大鼠胃肠道的IAPP免疫反应性细胞和生长抑素细胞,观察了IAPP与SS在胚胎及新生大鼠胃肠道的定位分布。结果表明:第15d胚胎,胃肠道内未见IAPP和SS-IR细胞。第17d胚胎,IAPP-与SS-IR细胞均少,免疫染色较弱,着色较浅,免疫反应性细胞散布分化未完  相似文献   

10.
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和相邻镜像切片免疫双标记技术,对胰岛淀粉样多肽与甘丙肽在家兔和大鼠脊神经节细胞内的分布与共存进行了观察。结果发现;在家兔和大鼠脊神经节存在胰岛淀粉样多肽与甘丙肽免疫反应阳性细胞。在相邻像切片上,胰岛淀粉样多肽免疫反应阳性细胞与甘丙肽免疫反应阳性细胞呈镜像式对应重叠,证实二者共存,胰岛淀粉样多肽与甘丙肽在脊神经节细胞内的共存,为进一步研究脊神经节细胞内生物活性物质间的关系提供了  相似文献   

11.
为进一步探讨背根神经节细胞间生物活性物质内的关系,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观察到家兔和大鼠背根神经节细胞内有胰岛淀粉样多肽免疫反应。用相邻镜像邻片免疫双标记技术,证实甲硫氨酸-脑啡肽免疫反应的细胞内同时含有胰岛淀粉样多肽免疫反应物质。胰岛淀粉样多肽与甲硫氨酸-脑啡肽在哺乳类动物背根神经节细胞内的共存结果,为进一步探讨背根神经节细胞内生物活性物质间的关系提供了形态学证据,并为胰岛淀粉样多肽的胰腺外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大鼠生后发育期间胰岛淀粉样多肽(isletamyloidpolypeptide,IAPP)与生长抑素(so-matostatin,SS)在胰岛D细胞的表达。方法免疫组织化学PAP邻片单染法。结果从生后1d至成年大鼠胰岛内均有部分IAPP-IR细胞和SS-IR细胞形态相似、定位一致;外分泌部腺泡间散在分布的部分IAPP-IR细胞也呈SS免疫反应性。结论大鼠生后发育过程中胰岛部分D细胞同时表达IAPP和SS,即两者共存于胰岛D细胞内  相似文献   

13.
李占淳  汪翠华 《解剖学报》1994,25(4):408-412,T015
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电镜双标记法研究了胰淀粉样多肽免疫反应细胞在正常大鼠胃肠胰系统的分布、定位和形态特征,并观察了IAPP与胰岛素在胰腺的共存。结果表明,大鼠胰腺和胃道各段均见有IAPP免疫反应细胞。在胰腺,IAPP与胰岛素共存于胰岛的B细胞内,也共存在散在于外分泌部的胰岛素免疫反应细胞内。胃肠道粘膜内IAPP免疫反应细胞主要存在于上皮和固有膜,它们的数量以胃和十二指肠较多,结肠较少。本研究首次发  相似文献   

14.
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在大鼠和家兔背根神经节内观察到胰岛淀粉样多肽免疫阳性细胞.用相邻镜像邻片双重免疫反应技术,证实它分别与5-羟色胺和多巴胺在大鼠和家兔背根神经节细胞内共存,为胰岛淀粉样多肽的胰腺外研究提供新的资料,为进一步研究背根神经节细胞内生物活性物质间的关系提供形态学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