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涌吐一得     
涌吐之论,渊源于《内经》。《伤寒论·太阳篇》有瓜蒂散开吐法之先河。《千金方》、《本事方》、《广济方》继之。戴人出,以汗、吐、下三法见长,能独探吐法之奥旨,屡起大症。后世医家,用者鲜少,斯道几至湮微矣!笔者临床以来,每用涌吐法取效,兹作以下介绍,并附验案,以供同道参考。涌吐系猛悍之法,它法能愈之疾不可轻用  相似文献   

2.
谈谈吐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吐法乃治疗八法之一,现今用之者鲜少,除用于误食毒物救急外,濒临废弃。是法作用机理较复杂,如能探其要领,用之得当,确能起疾救死。笔者近年来施用吐法,每能奏效,兹将个人体会介绍如下: 吐法的源流与湮微吐法导源于《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其高者,因而越之”,即指病邪在上,可用涌吐之法。其次见于张仲景著《伤寒论》,如《辨厥阴病脉证并治》355条:“病人手足厥  相似文献   

3.
刘静生 《中医研究》2003,16(3):11-12
张氏远尊《内》、《难》、《伤寒》 ,近宗河间 ,力主攻邪 ,认为病多由邪生 ,邪去则正安 ,力倡汗、吐、下三法 ,尤善吐法 ,可谓集吐法经验之大成。现试小议如下 :1 张子和论吐张子和总结前人经验 ,并弘扬光大 ,临证用吐 ,得心应手 ,恰到好处。正如他说 :“予之用吐法 ,非偶然也。曾见病之在上者 ,诸医尽其投而不效 ,予反思之 ,投以涌剂 ,少少用之 ,颇获征应。既久 ,乃广访多求 ,渐臻精妙 ,过则能止 ,少则能加 ,一吐之中 ,变态无穷 ,屡用屡验 ,以至不疑。”信不殆也。1 1 运用吐法的依据《内经》 :“其高者 ,因而越之” ,“木郁达之”。王冰…  相似文献   

4.
吐法论述     
吐法纲言吐法者,清除咽喉、胸膈、胃脘上焦部份的积物,使之涌吐而出。内经云:“其高者,因而越之。”王水云:“上甚不己,吐而夺之。”汉张仲景著伤寒、金匮,对伤寒、中喝、黄癉有施用吐法治疗。至金元间、有张从正,治病用汗、吐、下三法,运用最精,世称张子和汗吐下法。吐法在中医治疗上是很有重要性的,昔賢运用吐法,极其灵活巧妙,有立起沉疴的功绩。如华陀用醋蒜吐蛇,刘河间用狗油雄黄同瓜蒂吐蟲通膈,徐文伯用油吐发瘕,周顧用硝石雄黄吐蛟龙,在江瓘名医类案中,用吐法治愈重症危疴甚夥:如吐米瘕,吐鱼瘕,吐  相似文献   

5.
金元四大医家攻邪派代表张子和 ,以汗吐下攻邪著称 ,其吐法涉及疾病达 6 0余种 ,其外用吐剂更有特色 ,现略述如下。子和吐法除用内服药涌吐外 ,还借助于物理刺激 ,以达涌吐之效果。而其外治涌吐剂多属吐法变法之应用方剂。子和吐法之目的是驱邪外出 ,达到“吐之令其条达”之效果。因此 ,张氏把凡能引真气上行 ,驱邪外出者 ,皆归吐法。在《儒门事亲》卷二·汗下吐三法赅尽病诠·十三 (简称为“卷二·十三” ,以下同 )中指出 :“引涎、漉涎、嚏气、追泪 ,凡上行者 ,皆吐法也。”这些方法相对应的方剂 ,也就是本文所论及的吐法外用方剂。1 引…  相似文献   

6.
李吉庆 《陕西中医》2011,32(1):99-100
<正>吐法是中医治法之一,宗《黄帝内经》"其高者,因而越之。"是医者运用药物或其它方法使病人发生呕吐,达到治病去邪的一种方法。历代多有应用,汉代张仲景用栀子厚朴汤以吐治懊恼;南宋许叔微用吐法治膈实中满,痰涎上涌之中风;元朱丹溪用探吐法通小便;至金张子和对吐法的应用更是渐臻精妙,临床验案甚多。惜当今医者少用此法,往往将其束之高阁;病人闻之骇然,亦是鲜有配合。吐法临床几乎埋没,笔者偶  相似文献   

7.
1概述1.1涌吐法是中医治病八法之一,是通过药物或其他方法催吐,从而消除咽喉、胸膈、胃脘、上焦等部位疾病的一种方法《内经》中指出“其高者,因而越之”高者即在上之病邪,越之即用涌吐法从上消除病邪。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金贵要略》中记有涌吐法主张用瓜蒂散治疗,到宋金时期,涌吐法较大发展,金朝名医张从正扩大了涌吐法的治疗范围,丰富了此法的内容,对涌吐法的发展贡献最大,其后元朝朱丹溪、滑涛。明朝张景岳、李时珍、廖仲醇、傅青主、张路玉等名医都曾用涌吐法。当今亦有不少医家善用此法,历代医家留下的验案说明涌吐法是一种可行的治疗方法,只要掌握正确,临床科常规使用。  相似文献   

8.
张子和对吐法的应用,每起沉疴。其用吐法的原委,据他本人所述:“予之用此吐法,非偶然也。曾见病之在上者,诸医尽其技而不效,余反思之,投以涌剂,少少用之,颇获征应。既久,乃广访多求,渐臻精妙。”他继承了《内经》、《伤寒  相似文献   

9.
修广慧  孙丰雷 《新中医》2015,47(4):320-321
<正>吐法作为"八法"之一最早可追溯到《黄帝内经》时期,《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云:"其高者,因而越之",即是对吐法运用的描述。狭义的吐法即是通过涌吐的方法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的痰涎,宿食及毒物等从口中吐出的一种方法;广义的吐法还包括"引涎,漉涎,嚏气,追泪"等,张子和概括为"凡上行者,皆吐法也"。1吐法的作用机理古人认为除了直接祛除体内邪气,更重要的是吐能达气,"人之百病,无非治节不行,吐能达气,气从则无所不从,而  相似文献   

10.
吐法亦名撩痰,其主治正如《内经》云:“其高者,因而越之”,①王冰曰:“上盛不已,吐而夺之”,②又曰:“上盈不愈者,吐而夺之,此病乃瘳。”③例如汉代张仲景用葱豉汤引吐,治伤寒头痛;用栀子豉汤引吐,治伤寒发汗吐下后的虚烦不得眠、反复颠倒、心中懊憹;用瓜蒂散引吐,治宿食在上脘及中暍、酒疸等证。张子和遵《内经》之旨,继前贤之法,擅长汗、吐、下三法。  相似文献   

11.
田建中 《中医研究》2006,19(4):18-19
1吐法的适应证宋本《伤寒论》“辨可吐第十九”一节,有五条关于吐法的内容,即———一、大法,春宜吐。二、凡用吐汤,中病即止,不必尽剂也。三、病胸上诸实,胸中郁郁而痛,不能食,欲使人按之,而反有涎唾,下利日十余行,其脉反迟,寸口脉微滑,此可吐之,吐之,利则止。四、宿食,在上脘  相似文献   

12.
浅谈吐法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吐法在八法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吐法常被冷落,因为“夫吐者人之所畏,且顺而下之,尚犹不乐,况逆而上之,不悦者多矣”(张从正《儒门事亲》)。而且吐法运用之分寸不易于掌握。也就是说,运用吐法要极其细心地辨证,胆欲大而心欲细;哪些病该吐而吐,哪些病不该吐而不吐,哪些病当吐而不能吐,哪些病不能吐而又不得不吐等等,都要有个正确的认  相似文献   

13.
吐法又称催吐法.吐法是中医常用的治法之一,是医者运用药物或其他方法使病人呕吐,旨在因势利导,从上驱邪外出的一种方法.该法适用于上焦痰涎阻塞咽喉、呼吸不利,胸膈满闷不舒,饮食不节、胃脘撑胀欲吐及误食毒物而尚未入肠等实邪在上的病证.即<内经>"其高者,引而越之"之意.吐法具有起效迅速、操作简单的特点,同时,还能振奋人体的阳气,有利于疾病的康复.王洪图老师曾多次用药物催吐法治疗疑难精神性病证,每获佳效,兹选两例分析之,以资参考.  相似文献   

14.
潘立敏  刘坤 《吉林中医药》2012,32(5):526-527
"提壶揭盖"法最早出自于金元名医朱丹溪的医案:"一人小便不通……此积痰在肺,肺为上焦,膀胱为下焦,上焦闭则下焦塞.如滴水之器必上窍通而后下窍之水出焉.以药大吐之,病如失."另又在其著作《丹溪心法》论治小便不通时具体阐述了该法:"气虚,用参、芪、升麻等,先服后吐,或参芪药中探吐之;血虚,四物汤,先服后吐,或芎归汤中探吐亦可;痰多,二陈汤,先服后吐,以上皆用探吐.若痰气闭塞,二陈汤加木通、香附探吐之."临床实践中感悟到该法不仅可以治疗小便不通,还可以治疗水肿、便秘等症,实则是通调水道、开上启下,升降相因之法,兹列举学习及临证过程中验案3则,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15.
巧用吐法治重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吐法是中医治疗八法之一。是通过使用药物或机械刺激引起呕吐而排除痰涎、宿食或毒物等有形实邪,以达到治疗之目的。由于种种原因,现在用吐法者甚少。而笔者认为,吐法在临床仍然有很大实用价值,特别在基层医疗单位更有现实意义,如应用对证,时机恰当,可取立竿见影之效。兹举验案如下:  相似文献   

16.
尿毒症是因为高度肾功能损伤后引起氮质排泄不良而起的毒血症,在过去不论国内国外都没有好的办法,重者几天内轻者亦不过一二年即死亡,尤其血内非蛋白氮升到300毫克%以上时,几天内就要死亡,过去用一般对症治疗病人很少能获痊癒。本院陆观虎院长,根据尿毒症状,头晕作吐,水浆不下小便癃闭,神智昏迷,大吐亡阳死人最速,救治之法首在止吐。致吐之因,按金匮水停心下支饮作呕关键是肾虚水不运行,尿毒上浸刺激脑神经反射而吐。欲止其吐法当强肾利水,水去则吐止,吐止生气自复。但是若用胃反吐而欲饮水之茯苓泽泻汤则犯虚其虚之戒;若用“呕而脉弱小便复利”“少阴虚劳腰痛小腹拘急小便不利”及“妇人胞系了戾当利小便则愈”主以肾气丸寓泄于补之法,更用牛夕知母汤送服,借牛夕酸苦涌泄逐血气凝滞,引药下行,知母利水滋阴,相辅而用,虽未以  相似文献   

17.
王业龙 《光明中医》2003,18(6):45-46
1 吐法及概念 吐法又称涌吐法、催吐法.是使用能引起呕吐的药物或其他能引起呕吐的物理刺激(如用消毒过的手指或干净的羽毛探喉引吐),使咽喉、胸膈、胃脘间的有害物质,从呕吐而排出,适用于某些咽喉急症,如痰涎阻塞咽喉妨碍呼吸;或食物停滞胃脘,胀满疼痛;或误食毒物时间不久、尚在胃部时,使用吐法.实证用瓜蒂、藜芦、胆矾等催吐(瓜蒂用量成人1~3克、藜芦用量成人1~3克、胆矾用量成人0.5~1克.三药都可以做散剂).吐法孕妇禁用,虚弱人慎用.虚人胸中有痰饮必须引吐的,用人参芦3~10克.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振子鼓场方后有“得吐者,止后服”之句,《伤寒贯珠集》释之曰:“得吐则邪气散而当愈,不可更吐以伤其气,故止后服。”其“得吐”及“更吐”之云,显然说明桅子鼓场为吐剂。的确,历代有很多医家也均认为本方为吐剂,如成无已《注解伤寒论》曰“振子鼓场以吐胸中之邪”,许宏《金镜内台方议》曰“柜子为君,其性苦寒,以浦宣其上配之虚烦也。淡豆效性平,能吐能汗者,用之为臣任,以吐胸中之邪也”;陶华、方有执、程知、吴谦等也皆持此看法。而柯琴则反对桅子为吐药,只认为豆鼓为吐药,他于《伤寒来苏集》中说:“夫板子之性…  相似文献   

19.
正"吐法"是中医八法之一,指通过运用涌吐药物或探吐诱使患者呕吐,将停留在咽喉之下、胸膈或胃脘之上的痰涎、宿食、毒物等有形实邪排出来,使疾病得以缓解和消除的治疗方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有"其高者,因而越之",即用吐法从上消除病邪之意。《伤寒论》及《金匮要略》应用瓜蒂散或栀子厚朴汤等以吐法治疗疾病,并对吐法及其禁忌有所阐发。其后张子和对吐法发扬光大,使其完备成熟。然至现代,因涌吐药多有毒性,出于安全等因素考虑,  相似文献   

20.
金元四大医家攻邪派代表张子和 ,以汗吐下攻邪三法著称于世。其对吐法的发微尤具特色 ,现仅就其吐法内涵的外延 ,结合《儒门事亲》简述如下。子和吐法 ,仅在《儒门事亲》中《十形三疗》139条 16 2例医案中 ,专用吐法治疗 2 2例 ,与其他法合用 6 2例 ,占全部病例的二分之一 ,涉及病症达 6 0余种。由此可知 ,不能单纯以涌出“上脘及膈间痰涎宿食”这一狭小的内容来界定 ,其吐法之功效亦非现代洗胃与吸痰术所替代。子和吐法已不只拘于具体吐法之形式 ,而是以“吐之令其条达”(卷一·二 )为目的。这从子和吐法内涵的外延方面可以得到具体的说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