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Npt、IL-8和HCY与冠心病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钢  庞沛  张军  赵荣诚  袁琛  韩立宪 《山东医药》2009,49(52):34-36
目的 研究新蝶呤(Npt)、白细胞介素8(IL-8)和同型半胱氨酸(HCY)与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稳定性及病变狭窄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取不稳定型心绞痛(UAP)和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各30例,另20例冠脉造影正常者为正常对照组,ELISA法测定Npt、IL-8、HCY水平,均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根据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部位进行记分.结果 心绞痛患者Npt、IL-8、HCY均较正常对照组增高(P均<0.05),且UAP较SAP的Npt、IL-8、HCY升高更明显(P均<0.05).冠状动脉三支病变组Npt、IL-8、HCY的水平高于双支病变组和单支病变组,且3组均高于对照组.Npt、IL-8、HCY是UAP和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Npt、IL-8、HCY可作为判定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稳定性和狭窄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表达与注意及执行功能的关系。方法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35例为观察组,其中Hcy水平>15μmol/L 19例,≤15μmol/L 16例。另选同期在医院进行体检的老年健康志愿者30例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血清Hcy、连续操作测验(CPT)及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比较不同血清Hcy水平患者的阳性及阴性症状量表(PANSS)、CPT及WCST评分,分析患者血清Hcy水平与CPT及WCST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Hcy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CPT中的正确反应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正确平均反应时及干扰项错误数均明显多于对照组,WCST中的正确测验数及分类完成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持续错误数及随机错误数均明显多于对照组(均P<0.05)。Hcy>15μmol/L者CPT的正确反应数均明显少于Hcy≤15μmol/L者,正确平均反应时及干扰项错误数均明显多于Hcy≤15μmol/L者,WCST中的正确测验数及分类完成数均明显少于Hcy≤15μmol/L者,持续错误数及随机错误数均明显多于Hcy≤15μmol/L者(P<0.05)。两组PANSS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血清Hcy与CPT中的正确反应数和WCST中的正确测验数以及分类完成数均呈负相关,而与CPT中的干扰项错误数和WCST中的持续错误数以及随机错误数均呈正相关。结论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Hcy水平与注意及执行功能密切相关,临床诊治过程中可监测患者血清Hcy水平以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中青年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塞(ACI)患者血清胱抑素C(CysC)水平与脑梗塞(CI)及动脉硬化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2月~2015年9月收治的82例中青年ACI患者为研究对象,按脑梗塞体积大小分为小梗塞组(36例)、中梗塞组(22例)和大梗塞组(24例);根据脑梗塞严重程度分为轻度CI组(54例)和重度CI组(28例);根据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分为稳定斑块组(45例)和不稳定斑块组(37例)。另选择46例年龄相当的健康人为健康对照组。测量、比较各组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CysC水平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结果:与急性期比较,ACI各亚组恢复期的血清CysC水平均显著降低(P均<0.01);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小、中和大梗塞组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CysC水平[恢复期:(0.81±0.24)mg/L比(1.03±0.13)mg/L比(1.09±0.19)mg/L比(1.18±0.10)mg/L]均显著升高,且大梗塞组显著高于小和中梗塞组(P均<0.01)。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轻度和重度梗塞组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CysC水平[恢复期:(0.81±0.24)mg/L比(1.07±0.15)mg/L比(1.19±0.16)mg/L]均显著升高,且重度梗塞组显著高于轻度梗塞组(P均<0.01)。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稳定斑块组和不稳定斑块组急性期血清CysC水平[(0.81±0.24)mg/L比(1.18±0.15)mg/L比(1.39±0.27)mg/L]和IMT[(0.72±0.10)mm比(1.24±0.17)mm比(1.30±0.14)mm]显著升高和增厚,且不稳定斑块组的显著高于和厚于稳定斑块组(P均<0.01)。结论:脑梗塞患者血清胱抑素C水平显著升高,可作为脑梗塞防治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早期帕金森病患者血清CysC、Hcy水平与睡眠障碍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究早期帕金森病(PD)患者血清中胱抑素(Cys)C、同型半胱氨酸(Hcy)的表达情况及其与睡眠障碍的相关性。方法选取86例早期PD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选择58例医院体检的健康人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CysC水平,酶转化法测定血清Hcy水平,采用PD睡眠量表(PDSS)评估受试者整体睡眠障碍的情况,分析血清中CysC、Hcy水平与睡眠障碍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血清CysC、Hcy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早期PD患者血清CysC与Hcy水平正相关(r=0.672,P<0.05);观察组PDSS总评分(PDSS-T)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早期PD患者血清CysC、Hcy水平与PDSS-T评分均呈负相关(r=-0.663、r=-0.457,P<0.05)。结论早期PD患者血清CysC、Hcy水平上调,与患者睡眠障碍有关,可能作为早期PD患者睡眠障碍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冠心病(CHD)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脂蛋白a(Lp-a)和尿酸(UA)水平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经冠状动脉造影(CAG)确诊的CHD患者157例(观察组),按病变程度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P,4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65例)、急性心肌梗死(AMI,52例),根据冠脉病变血管支数分为单支病变(52例)、双支病变(52例)、多支病变(53例).另选45例同期因胸痛待查于我科经行CAG排除CHD的患者(阴性组)及30例健康体检者(正常组)作对照.检测各组血清Hcy、Lp-a、UA,分析其与CHD患者病变血管支数、Gensini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与对照组及阴性组比较,观察组Hcy、Lp-a、UA水平随着病变严重程度及冠脉病变血管支数增多而上升(P均<0.05);Spearman相关分析示,CHD患者冠状动脉病变血管支数与血清Hcy 、Lp-a水平呈正相关(r=0.71、0.68,P均<0.01),Gensini积分与血清Hcy、Lp-a、UA水平呈正相关(r=0.78、0.75、0.52,P均<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高血清Hcy、Lp-a、UA水平是CH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血清Hcy、Lp-a、UA随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及病变血管支数的增加呈升高趋势,高血清Hcy、Lp-a、UA水平是CH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联合检测这三个指标可预测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不同同型半胱氨酸(Hcy)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将208例ACS患者采用ELISA法分别测定其外周血Hcy和MAPK水平,根据其值分为非高同型半胱氨酸(A组,106例)及高同型半胱氨酸(B组,102例);冠状动脉病变支数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评定。发病1个月后应用心脏超声测定心脏射血分数(LVEF)。结果 A组单支血管病变比例显著高于B组(P0.01),B组双支血管病变及三支血管病变比例显著高于A组(P0.01)。B组MAPK浓度较A组明显升高(P0.05),LVEF较A组明显降低(P0.01)。结论同型半胱氨酸可作为ACS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预测指标。而MAPK可作为ACS患者在应用同型半胱氨酸评价预后的补充。  相似文献   

7.
刘玉波 《山东医药》2011,51(37):56-57
目的探讨糖尿病并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同型半胱氨酸(Hcy)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70例糖尿病并发TIA者,随访1年,根据TIA发生情况分为3组:A组(TIA发生2~4次)37例、B组(发展为缺血性卒中)8例、C组(未再发生TIA及缺血性卒中)27例,同期选择30例糖尿病无TIA患者作为对照组(D组)。分别检测A、B、C组24 h内及D组入院空腹12 h后血浆hs-CRP、Hcy水平。结果 A、B组患者血浆hs-CRP、Hcy水平明显高于C、D组(P均〈0.05),且糖尿病多次并发TIA患者hs-CRP水平均显著高于糖尿病首次并发TIA者。结论血浆hs-CRP、Hcy水平可作为评价糖尿病并发TIA患者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心功能和外周血管阻力的变化,并分析老年高血压患者心功能、外周血管阻力与同型半胱氨酸(Hcy)、血脂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7年10月~2019年3月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老年病科就诊的年龄≥60岁的高血压患者126例为高血压组,并选取同期来院体检年龄≥60岁的健康体检者107名为对照组.分...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ey)、白细胞介素10(IL-10)及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与脑梗死体积的关系。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125例为观察对象,同期健康体检者为健康对照组(37例)。以ELISA法测定患者外周血清Hcy、IL-10及MMP-9水平;急性脑梗死患者按梗死体积被分为小梗死组(≤5cm,47例),中梗死组(5~15cm,41例),大梗组(≥15cm,37例);比较不同梗死体积Hcy、IL-10及MMP-9水平的变化。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急性脑梗死组患者MMP-9、Hcy水平显著升高;IL-10显著降低。外周血清Hcy水平:大梗死组的显著高于小梗死组和中梗死组[(18.5±4.2)μmol/L比(16.11±3.5)μmol/L、(16.79±3.4)μmol/L、P〈0.01,P〈0.053;外周血清MMP-9水平:大梗死组及中梗死组的均明显高于小梗死组[(256±35)ng/ml、(238±26)ng/ml比(164±35)ng/ml,P〈0.01,P〈0.053;IL-10水平:大梗死组的明显低于小梗死和中梗死组[(0.31±0.12)ng/ml、(0.59±0.15)ng/ml比(0.60±0.17)ng/ml,P均〈0.01]。结论:同型半胱氨酸、白细胞介素10及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水平与急性脑梗死的发病有关系,可反映脑梗死的危险程度。  相似文献   

10.
中国脑卒中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6  
血同型半胱氨酸 (HCY)水平升高近年被确定为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1] 。本组检测 147例国人脑卒中血清HCY水平 ,讨论了其与脑卒中的关系。1 对象与方法 :我院 1999年 7月至 2 0 0 0年 5月脑卒中患者 147例 ,男 10 9例 ,女 38例 ,年龄 32~ 91岁。全部符合中华神经科学会脑血管病诊断标准。晨空腹取静脉血 3ml,静置后即取血清存 - 70°C冰箱待检。采用ELISA方法 ,经2 0 0例健康成人测定获标准正常值上限 ,6 0岁以下≤ 15μmol/L、6 0岁以上≤ 2 0 μmol/L(北京伯乐生化仪器公司 )。以t检验确定年龄差异、以 χ2 检验…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青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硬化的相关性,为降低青年脑梗死的发病率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13年12月入住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神经内科的18~45周岁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将入组的患者分为颈动脉硬化组、无颈动脉硬化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特征以及Hcy水平。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珋±s)表示,若数据服从正态性分布,组间差异显著性直接采用独立两样本t检验,若数据不服从正态性分布,则将数据先经过对数转化再进行独立两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频率表示,采用χ2检验。利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校正非研究因素后,分析Hcy水平对颈动脉硬化的影响。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研究共入选了104例研究对象,其中无动脉硬化组58例,动脉硬化组46例。两组在年龄、性别、吸烟、饮酒、高密度脂蛋白水平、甘油三酯水平、总胆固醇水平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高血压病史(χ2=5.273,P=0.022)、糖尿病史(χ2=5.188,P=0.023)、低密度脂蛋白水平(t=2.505,P=0.014)及Hcy水平(t=3.580,P=0.001)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颈动脉硬化组的Hcy水平高于无颈动脉硬化组。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Hcy浓度的升高,增加颈动脉硬化的形成(β=0.095,P=0.004)。结论我们的研究结果提示在青年脑梗死患者中高Hcy水平可以促进颈动脉硬化形成,这种影响独立于传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XCL16水平与卒中亚型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XCL16水平变化及其与脑梗死TOAST病因学分型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11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XCL16水平,按TOAST分型进行分组,将各亚组之间以及与32例健康对照者进行比较.结果 病例组血清CXCL16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2.29±0.21)ng/ml对(1.75±0.21)ng/ml,t=12.863,P=0.000];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组血清CXCL16水平显著高于小动脉闭塞性卒中组[(2.38±0.23)ng/ml对(2.21±0.11)ng/ml,q=5.743,P=0.000],而且两者均显著高于对照组(q=20.501,P=0.000;q=13.527,P=0.000).在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组中,≥2条动脉狭窄组血清CXCL16水平与仅有1条动脉狭窄组无显著差异[(2.34±0.24)ng/ml对(2.46±0.19)ng/ml,t=-1.969,P=0.054].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XCL16(OR=0.972,95% CI 0.956~0.978,P=0.001)和高脂血症(OR=3.547,95% CI1.160~10.848,P=0.020)足脑梗死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血清CXCL16水平在脑梗死急性期升高,与脑梗死发生密切相关,且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组显著高于小动脉闭塞性卒中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急性期血清新蝶呤(Neopterin,Npt)的变化及其预后判断价值。方法:以86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为对象,与8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62例稳定型心绞痛(SAP)及35例健康者行对照观察。检测两组血Npt水平(AMI、UAP患者测定入院时、3d后和出院前3个时点,SAP与健康者为单次检测),记录AMI组住院及随访期间(11~13个月,平均11.2个月)心脏性死亡、再发性梗死、心绞痛等事件发生情况。结果:AMI组Npt阳性率及平均水平明显高于UAP、SAP及健康者(均P<0.01)。AMI患者入院时及3d后血Npt相似,均明显高于出院前(P<0.01)。血Npt阳性者,住院及随访期间心脏事件发生率显著高于Npt阴性者(P<0.05)。但有与无事件发生者,入院时、3d后、出院前3个时点血Npt水平比较,仅出院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校正其他因素后,3个时点血Npt对AMI患者事件发生的相对危险度(95%可信区间)分别为4.7(0.6~36.3,P>0.05)、4.2(0.8~5.1,P>0.05)、7.2(1.8~29.6,P<0.01)。结论:AMI急性期血Npt明显升高,病情稳定后逐渐下降,此时的水平反映了不稳定斑块的炎症活动状况,是AMI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与血清高敏感性C反应蛋白(hs-CRP)及白细胞介素6(IL-6)的关系。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180例,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并检测血清hs-CRP和IL-6水平。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斑块组78例(IMT≥1.2mm)与非斑块组(IMT<1.2mm)102例。结果斑块组患者的年龄[(62±9)岁]显著高于非斑块组[(51±10)岁,P<0.01)],伴有高血压(69%)及糖尿病(35%)的比例亦明显高于非斑块组(52%,18%,均P<0.05)。两组血脂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s-CRP水平增高的比例,斑块组(67%)显著高于非斑块组(47%,P<0.05),hs-CRP水平斑块组[(27.8±6.4)mg/L]亦显著高于非斑块组[(20.7±5.8)mg/L,P<0.01],而不稳定性斑块组hs-CRP水平[(37.5±7.2)mg/L]显著高于稳定性斑块组[(24.9±6.3)mg/L,P<0.01]。IL-6水平斑块组[(0.22±0.06)μg/L显著高于非斑块组[(0.20±0.08)μg/L,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hs-CRP和IL-6水平增高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存在及其性质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5.
胱硫醚β合酶基因T833C突变与脑梗死发生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同型半胱氨酸(Hcy)代谢相关酶胱硫醚β合酶(CBS)基因T833C位碱基突变与脑梗死发病的相关性。方法对67例经头部CT或MR I证实为脑梗死的患者(脑梗死组)和31名健康对照者(对照组),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法检测CBS基因T833C多态性,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清Hcy水平。结果在脑梗死组有9例CBS基因纯合子突变,28例为杂合子突变;对照组3名为纯合子突变,5名为杂合子突变。两组基因型频率分布差异亦有显著意义,2χ=11.429,P<0.01;脑梗死组C等位基因频率为34.33%,T等位基因频率为65.67%,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2χ=8.978,P<0.01。CBS基因杂合突变者血清Hcy浓度显著高于正常基因者(t=4.612,P<0.01)。脑梗死组患者血清Hcy浓度为(23±7)nmol/m l,显著高于对照组(13±4)nmol/m l,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8.826,P<0.01)。结论Hcy血症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而CBS基因T833C点突变可能是其发病的重要遗传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的血清胆红素水平及其与患者病情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符合诊断标准的脑梗死急性期(发病≤2周)患者177例,基本资料相匹配的非急性期脑梗死(发病〉2周)患者38例、对照组102例。检测各组入院〈72h的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水平,计算间接胆红素值,并检测血脂、血糖、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等生化指标。对急性期组于入院当天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定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于发病后3个月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进行预后评估。结果①脑梗死急性期组的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水平明显高于非急性期组及对照组(P〈0.05,或P〈0.01);间接胆红素水平仅高于非急性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急性期组的三种血清胆红素水平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随着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的增加,脑梗死急性期组三种胆红素水平均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发病后3个月,脑梗死急性期组中,预后良好(mRS为0~2分)者入院时的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水平均高于预后不良者(mRS为3~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总胆红素升高与预后良好独立相关(OR=0.807,95%CI:0.718~0.907,P〈0.01)。结论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清胆红素水平呈应激性升高,血清胆红素水平的增高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无显著相关,但与预后良好有相关性。急性期胆红素水平的增高可能为机体对卒中事件的一种保护性防御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检测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患者血清可溶性Fas(soluble Fas,sFas)和可溶性Fas配体(soluble Fasligand,sFasL)表达水平的变化,探讨sFas和sFasL与ACI病情变化的关系.方法 60例ACI患者(男性32例,女性28例)为研究组,30例健康体检者(男性12例,女性18例)为对照组.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两组血清sFas和sFasL水平,比较两组之间sFas和sFasL浓度的差异.结果 ACI组48 h、7 d和14 d时血清sFas水平分别为(6.27±1.48)ng/L、(4.99±1.15)ng/L和(3.74±0.58)ng/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00±0.38)ng/L(F=7.29,P<0.01);ACI组48 h、7 d和14 d时血清sFasL水平分别为(4.40±1.32)ng/L、(3.19±0.94)ng/L和(1.91±0.45)ng/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15±0.21)ng/L(F=8.60,P<0.01).大梗死组sFas和sFasL水平分别为(7.63±0.64)ng/L和(5.01±1.16)ng/L,显著高于小梗死组的(4.98±0.91)ng/L(t=12.12,P<0.01)和(3.58±0.87)ng/L(t=5.35,P<0.01).ACI患者血清sFas和sFasL水平呈正相关性(r=0.748,P=0.01).结论 血清sFas和sFasL水平高提示ACI患者梗死体积较大.  相似文献   

18.
卒中单元对脑梗死住院患者早期疗效的影响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Ma RH  Wang YJ  Zhao XQ  Wang CX  Yang ZH  Qu H 《中华内科杂志》2004,43(3):183-185
目的 研究卒中单元对脑梗死患者的早期疗效。方法 自 2 0 0 1年 12月至 2 0 0 3年 1月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共 2 85例 ,随机进入卒中单元和普通病房。观察指标是病死率、住院时间、生活能力评价 (BI)、神经功能评价 (NIHSS)、社会功能评价 (OHS) ,出院时患者或亲属填写医疗满意度 (VAS)评分。经SPSS统计 ,结合花费分析卒中单元的效果。结果 虽然卒中单元组和普通病房组住院时间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但出入院BI平均差值 (卒中单元 2 1 0 1± 2 4 4,普通病房 8 49±2 2 3 9)、NIHSS平均差值 (卒中单元 -2 53± 5 73 ,普通病房 0 2 7± 6 80 )、OHS平均差值 (卒中单元-0 79± 0 95,普通病房 -0 2 3± 0 97)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1) ;且卒中单元组住院病死率低(P <0 0 5) ,住院满意度明显增高 (P <0 0 1) ,康复比例增加 (P <0 0 1) ,住院合并症明显减少 (P <0 0 1) ,不增加患者的花费。结论 相比普通病房 ,卒中单元能减少脑梗死住院患者的病死率 ,明显提高患者的早期日常生活能力 ,减少神经功能缺损 ,提高回归社会的能力 ,不增加患者的花费  相似文献   

19.
脑梗死患者血清可溶性黏附分子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可溶性黏附分子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了 77例脑梗死患者血清可溶性黏附分子 ,并与 36例脑出血和 30例健康人对照比较。 结果 脑梗死患者 2 4h内血清可溶性黏附分子水平〔sICAM 1:(4 80 3± 2 6 1) μg/L ,sVCAM 1:(1197± 81) μg/L ,sELAM 1:(5 0 4 4± 2 6 9) μg/L〕明显高于脑出血和健康对照组 (P <0 0 1) ,至第 14天仍高于脑出血组和健康对照组 ;大梗死灶组血清可溶性黏附分子水平〔sICAM 1:(5 0 81± 30 4 ) μg/L ,sVCAM 1:(12 2 3± 4 9) μg/L ,sELAM 1:(5 2 4 4± 2 89) μg/L)明显高于中梗死灶组和小梗死灶组。脑梗死后并发感染患者在 14d内血清可溶性黏附分子水平明显高于无并发感染者。 结论 可溶性黏附分子与急性脑梗死密切相关 ,可溶性黏附分子可作为脑梗死治疗时 ,特别是进展性卒中治疗的重要监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