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药源性耳聋及其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重视耳毒性药物的致聋作用。方法:综述药源性耳聋的发生机制、常见致聋药物、遗传因素及预防措施。结果:常见的致聋药物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利尿剂(利尿酸)、抗肿瘤药物(氮芥、顺铂、卡铂等)等,药源性耳聋不仅与药物的直接毒性作用有关,还与遗传因素有关。结论:应重视药源性耳聋的预防,防止耳毒性药物的滥用。  相似文献   

2.
陆基宗 《天坛药讯》2005,17(1):19-19
耳毒性药物、耳毒性抗生素及药源性耳聋已为大众所熟知。但药物如何导致耳聋?如何有效地预防?耳鸣与耳聋的关系如何?人们却知之不详。  相似文献   

3.
该文介绍了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耳毒性的发生机制,回顾了中药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耳毒性防治作用的研究资料,总结并分析了10味中药(川芎、丹参、刺五加、当归、黄芩、葛根、茯苓、骨碎补、儿茶素、月见草)和多种复方制剂(复聪片、耳聋左慈丸、金匮肾气丸、天鼓冲剂、复方丹参、补肾聪耳片等)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实验性耳毒性的防治作用及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4.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是由链霉索、小单孢菌产生或经半合成制取的一类溶于水的碱性抗生素。目前应用于临床的有链霉素、新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小诺米星、妥布霉素等。近年来,随着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广泛应用,中毒致残或致死者时有报道。因此,合理与安全使用这类抗生素以及在应用过程中进行疗效和不良反应观察是十分必要的。氨基精苷类抗生素主要有以下几类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分析来自全国12个省聋哑学校学生聋前用药情况,提出药物性耳聋防治策略。方法:调查全国12个省聋哑学校的1526名学生聋前用药情况,了解病史、用药史,对有用药史者进一步了解用药种类。结果:在被调查的1526名聋哑学生中,511人有明确聋前用药史,占被调查人数的33.49%,聋前应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者410人,占被调查人数的26.87%。结论:药物性耳聋仍然是重要的致聋因素,其中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致聋仍占主要地位。通过必要手段进行干预可有效减少药物性耳聋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耳毒性的防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具有抗菌谱广 ,对大多数革兰氏阴性需氧杆菌引起的感染显示了良好的效果。但该族类药的耳毒性、肾毒性限制了它的广泛应用。本文就氨基糖苷类的耳毒性症状、预防和治疗作一综述 ,以减少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在治疗中的耳毒性发生。  相似文献   

7.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耳毒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耳毒性是药物在内耳淋巴液内积聚,损害了毛细胞的功能所致。多磷酸肌醇可能是药物在膜上的受体,动物实验证实,毛细胞受损方式主要有两种:毛细胞被破坏,毛细胞从上皮中被挤出,慢性耳毒性的发生与毒性代谢物的形成有关,线粒体基因的1555^G突变可能导致机体对药物耳毒性敏感性有差异。  相似文献   

8.
氨基糖苷类药物属古老抗生素之一,它们通过与细菌30S核糖体亚单位的16S核糖体RNA(rRNA)的氨酰基位置结合,直接干扰细菌蛋白合成而发挥广谱抗菌活性,但对厌氧菌无效。氨基糖苷类具有明显的抗生素后效应。由于用药后尿中浓度是血清浓度的25~100倍,99%在尿中以原形排泄,因此氨基糖苷类是治疗泌尿道感染的强有力药物。对泌尿道感染之外的其它部位革兰阴性菌脓毒血症,单用氨基糖苷类的疗效逊于β-内酰胺类。虽然许多研究者建议氨基糖苷类应与其它类型的抗生素联合应用,但临床试验并未证实氨基糖苷类与β-内酰胺类联合应用的疗效超过β-内酰胺类单药治疗。氨基糖苷类主要不良反应是剂量依赖性肾毒性及耳毒性。延长用药间隔,即每日1次给药对减少肾毒性的发生起重要作用。其耳毒性与遗传因素有关,某些患者耳聋是m.1555A〉G基因变异所致。这一研究思路有望对预防耳毒性找到新方法。  相似文献   

9.
药源性低钾血症81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将  叶亚丽 《医药导报》2009,28(12):1649-1650
[摘要]目的探讨药源性低钾血症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收集药源性低钾血症患者81例,对其用药剂量、临床表现、诱发时间、辅助检查结果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血清钾测定和心电图可作为诊断低钾血症的主要辅助依据,给予不同程度的补钾治疗后,81例均已痊愈。结论药源性低钾血症预后良好。应大力开展药师下临床,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0.
张秀丽 《首都医药》2010,(10):51-52
目的树立合理用药意识,有效减少药源性危害。方法列举国内外药害事件数据,实例说明药源性危害的严重性。结果与结论药源性危害不容轻视,从业人员应加强业务学习,坚守职业道德,药监部门需加大监测力度,以保证人民群众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和致病药物,以期对药物性肝损害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本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各临床科室上报的94例药物性肝损害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94例药物性肝损害中男56例,女36例;年龄最小2岁,最大86岁,平均49.82(±16.32);既往有药物过敏史24例(25.53%)、既往有肝病史8例(8.51%);涉及药物55种,降脂药物居首位(31.92%)、抗菌药物第二位(20.21%)、解热镇痛药和神经系统用药占第三位(9.57%);临床分型:肝细胞型61例(64.89%)、胆汁淤积型19例(21.27%)、混合型14例(14.89%);临床表现以乏力、纳差、恶心、呕吐等不同程度的胃肠道反应多见;潜伏期1~4周。结论药物性肝损害的药物种类较多,且大部分病例起病隐匿。用药期间定期检查肝功能,及时停药是减轻药源性肝损害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药源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情况及一般规律,从而指导合理用药.方法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1995年~2000年国内公开报道的646例药源性心血管疾病的病例进行分析.结果646例药物引起的心血管疾病中,心律失常的发病率为59.8%.诱发的药物涉及155种,其中心血管系统用药占37.2%(240/646),为最多;品种以普罗帕酮引起的最多(75例).致死病例35例(5.4%),致死药物亦以心血管系统用药居首位.药源性心血管疾病以中、老年人多见.结论做到合理用药,对心血管病患者的用药严密监测,可降低药源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3.
646例药源性心血管疾病的文献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了解药源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情况及一般规律 ,从而指导合理用药。方法 :用文献计量学方法 ,对1995年~2000年国内公开报道的646例药源性心血管疾病的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646例药物引起的心血管疾病中 ,心律失常的发病率为59 8 %。诱发的药物涉及155种 ,其中心血管系统用药占37 2 % (240/646) ,为最多 ;品种以普罗帕酮引起的最多 (75例 )。致死病例35例(5 4 % ) ,致死药物亦以心血管系统用药居首位。药源性心血管疾病以中、老年人多见。结论 :做到合理用药 ,对心血管病患者的用药严密监测 ,可降低药源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药物引起耳聋的特点及一般规律。方法检索《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对1994—2011年国内医药学术期刊报道的药物引起耳聋81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引起耳聋的药品种类有12种,涉及药品43个;给药途径为静脉给药、肌肉注射、口服给药等;合并用药28例,单独用药53例;引起耳聋的药物种类以抗感染药、解热镇痛药较多;听力恢复46例,永久性耳聋28例,结果不详7例。结论临床应重视药物引起的耳聋,早期预防和发现是避免听力完全丧失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786例药源性过敏性休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国帅  马世斌 《中国药物警戒》2007,4(5):289-292,296
目的探讨发生药源性过敏性休克的特点和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生物医药文献数据库1996年~2006年医药类期刊报道的药源性过敏性休克病例,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抗微生物药物、中草药、生物制品的过敏性休克发生率及死亡率居前3位;静脉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占69.34%;速发型过敏性休克比例最大,占82.70%;药源性过敏性休克与性别、年龄无关。结论用药前询问过敏史,严格用药指征,观察用药后的不良反应,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格列本脲致低血糖反应发生的情况并分析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格列本脲致的742例低血糖反应文献进行分类统计与分析。结果男女比例为1.1:1,老年人占88.0%,39.6%的病例存在不合理用药行为,14.6%单独用药,43.9%联合用药,临床表现以低血糖昏迷为主(62.7%),93.5%病例治愈,48例转归不良(死亡41例)。结论格列本脲可引起较为严重的低血糖反应,甚至可致死亡,使用时须慎重考虑年龄、用法用量等相关因素,做到合理用药,减少低血糖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临床应用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评价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以供临床医师合理用药参考.方法:采用近期国内外文献综述的方法.结果与结论: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以其独特的化学性质和药理特点仍将是临床上抗感染治疗的重要药物,临床实践中注意合理用药,以尽可能避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各类药物导致药物性肝损害的规律和特点。方法:对2011-2013年上海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数据库内163例严重药物性肝损害报告进行分析。结果:药物性肝损害涉及的怀疑药品品种繁多,抗感染药物、抗肿瘤药、心血管药物较易引起药物性肝损害。65岁及以上年龄段发生不良反应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合并用药将增加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率。结论:应重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合理用药,预防药物性肝损害发生。  相似文献   

19.
格列苯脲低血糖反应致死亡37例文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调查格列苯脲低血糖反应致死亡病例的情况并分析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对37例格列苯脲低血糖反应致死亡病例进行分类统计与分析.结果 男女比例为1.6∶1,87.8%的病例为老年人(>60岁),86.5%的病例不规范用药,8.1%单独用药,75.7%联合用药,100%的病例临床表现均为不同程度的低血糖昏迷,54.1%的病例因发现不及时、误诊、漏诊等原因而延误治疗、抢救时机.死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56.8%的病例因长时间低血糖昏迷造成多器官衰竭或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结论 格列苯脲低血糖昏迷危害极大,要重视降糖药物安全性.使用时须慎重考虑年龄、用法用量等相关因素,做到合理用药,做到早诊断,早治疗,以减少格列苯脲低血糖反应及其严重后果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