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辽宁中医杂志》2016,(5):936-938
慢性肾脏病的定义为肾损害(病理,血,尿,影像学异常)≥3个月。或者肾小球滤过率60 m L/min/1.73m~2,持续时间≥3个月。其临床可表现为蛋白尿、血尿、肾功能不全,多为久病,且常常合并消化系统症状,中医可辨证为中气不足,本文根据《黄帝内经》中的言论讨论"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如何指导慢性肾脏病治疗。  相似文献   

2.
文中从阴阳之理,阴阳升降的气机运动,与人在地面"立于阴、面向阳"的观察角度,还原了《内经》"左右者,阴阳之道路"的立论由来,与其所代表的阴阳气机升降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以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为切入点,并从此条经文的内涵、病因病机以及中气和溲便的关系揭示中气不足是导致二便失常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运用益气补中、升阳举陷之法,探析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在临床上的辨证运用。  相似文献   

4.
郑霞 《亚太传统医药》2009,5(6):127-127
通过对心主血脉和藏神功能的分析,揭示了心为"生之本,神之变"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5.
试论中医之“肝主疏泄”现代生化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之所以冒昧地提出这样一个论题,是因为在中医之“肝主疏泄”与现代肝脏的生物化学理论之间,发现了诸多有意义的联系。本文有兴趣在这方面作一些初步探讨。所谓“肝主疏泄”是指“肝”具有疏通、宣泄、调畅之功能,是我国古代医家对“肝”生理功用的高度概括,是“肝气条  相似文献   

6.
历代医家对是动,所生病的认识、理解各有不同,使后学者不知应如何遵循。本文概括了历代(如秦越人、徐灵胎、杨康候、张志聪、罔本一抱)以及近现代医家(如陆瘦燕、裘沛然、李鼎、李今庸、郭兵权)各自对是动,所生病的认识以及不足之处。然后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认为是动与所生病二者既不矛盾,又不重复。是动是指经脉受邪所产生的症状,所生病则着重叙述是动所生症状的先后次序,二者是符合编排叙述的,故经文所载症候既有重复,又有补充是可理解的,不能因此而曲解其意思。  相似文献   

7.
和与变的思想在中医配伍组方中随处可见,临证时应以病因病机为纲,审因立法,组方依法,用药精当,灵活配伍,通过知变的思维方式致和。通过阐析左金丸方中和与变的对立统一,和中寓变,变中求和,启迪后学应以循生生之道以不变应万般疾病之变。  相似文献   

8.
<正>阴阳学说与中医学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金元时期滋阴学派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与温补学派的"阳非有余,真阴不足"看似针锋相对,实则阐述角度不同。本文将从学术流派代表人物思想渊源及所制代表方剂两个方面对这两种观点进行解释与融通。  相似文献   

9.
试论“辛以润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以润之”,其旨蕴深,历代医家颇多阐发,其论纷繁。本文拟从其渊源及衍化,论其真要,旨在对临证有所启迪,管窥所及,祈请赐正。一、“辛以润之“的渊源“辛以润之”之说,出自《素问·脏气法时论》,原文曰:“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惟令人费解的是:辛味之药大多性偏温燥,何以能润?岂无以燥益燥之弊?此说则不与《素问·至真要大论》:“燥者濡之”相悖乎?其实,所谓“辛以润之”,经文本身就已作了解释,辛味药物之所以能  相似文献   

10.
陈文松 《陕西中医》2007,28(8):1051-1053
目的:探讨使人体脏腑组织恢复健康的中医运动康复之"动"与"静"。方法:参阅相关文献和临床资料,对命题之动静理论、动静内涵、动静方法进行论述。结论:中医康复学重视运动康复中的"动"与"静",有独特的理论和卓越的效果,内容包括练身养性,动静互根,形神兼养,动静合一,以及动形、静神康复法等。能使伤残者、病残者、老衰病者、慢性病及急性病缓解期病人的生理功能和精神状态最大限度地恢复健康。  相似文献   

11.
“高梁之变,足生大丁”语出《素问·生气通天论》。对此历代注解大致有三:①膏粱厚味太过,生疔于足。持此观点者以王冰为代表。其云:“所以生疔于足者,四肢为诸阳之本也”。②膏粱厚味太过,能生大疗,不只在足。此以姚止庵、吴昆为代表。如《素问经注节解》云:“热毒伤人,无处不到,岂必在足?注言疔生于足,误也”。《素问吴注·卷一》云:“足,能也。膏粱之人,内多滞热,故其病变能生大疔”。③文字有误,当以校  相似文献   

12.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高粱之变,足生大丁”。中唐·王冰注解《内经》认为“足生大丁”即“丁生于足”。后世不少医家对此注提出异议,认为冰之所注有望文生训之嫌。清·张琦《素问释义》说“冰之注得不偿失……曲为解说,牵合附会,强以相通”。胡澍以为“足,当作是字之误也。是犹则也”。吴崑著《内经吴注》亦认为“膏粱之人,内多滞热,故其病变,能生大  相似文献   

13.
溲,即小便;便,指大便。溲便的改变,是临床多种疾病的常见症状,也是很多患者病痛苦楚之所在。中医认为,小便系膀胱所司,但与肺、脾、肾、肝、三焦等脏腑有密切的关系。故治疗小便异常,通常采用实脾利水、温肾化气,开提肺气,疏肝行气,疏理三焦,或固元缩泉、清热通淋等法。大便的正常与否,与胃肠功能直接相关。故治疗大便异常,通常采用健脾利湿以  相似文献   

14.
读了“变亦变 ,不变亦变”一文后 ,有许多不同的看法 ,如中医该不该“变” ?发展还是“变”质 ?什么是中医的精神 ?中医落后吗 ?中医要“西医化”吗 ?学习西医的目的是什么 ?中西医结合等于发展中医吗 ?如何找契入点 ?中医理论体系要作一番重构吗 ?中医学能建立在科学的形态基础之上吗 ?某些新一代中医如何克服“无知” ?并对这一系列问题谈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5.
<正> 哮喘是儿科常见的一种发作性痰鸣气喘疾病,发作时喉间痰鸣,呼吸困难、不能平卧,每因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而影响小儿生长发育。小儿哮喘之所以缠绵难愈,其根本原因就是有“宿根”存在。祖国医学早在《内经》时代就开始了对哮喘病的论述,但哮喘有”“宿根”说首见于明代,《景岳全书·喘促门》说;“喘有宿根.遇寒即发或遇劳即发者,亦名哮喘。”《幼科发挥》认为:“小儿素有哮喘,遇天雨则发者,……此为宿痰不除也。”后世医家又集中承认了内因与哮喘有直接关系,主要病因是“痰”,也即认为“痰饮内伏,结成(?)臼,潜  相似文献   

16.
哮喘是一种由气道挛急所致的发作性痰鸣气喘疾患,以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急促困难,甚则不能平卧为主要临床表现。对哮喘的论述,古代从《内经》中开始,但人们把哮和喘分为两个疾病来论述,直至元代朱丹溪才首创哮喘病名,明代张景岳首先提出哮喘"宿根",他在《景岳全书.喘促》中说:"喘有宿根,遇寒即发,或与劳即发者,亦名哮喘。"然而,"宿根"究指何物,古人多认  相似文献   

17.
概述 “药动学”(Pharmacokinetics,PK)是现代药理学分支,是以人和动物为对象,借助先进仪器设备,利用动力学原理,用数学模型定性、定量地描述机体对药(营养)物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的动态过程。遗传基因的组成不同可构成不同的个体PK特征,机体病  相似文献   

18.
朱兰 《中国针灸》1997,17(10):596-597
试论针刺之“守神”朱兰(北京市宣武中医医院,100050)《内经》对于针灸临床治疗强调治神。《素问·宝命全形论》曰:“凡刺之法,必先治神。”《灵枢·本神》曰:“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灵枢·九针十二原》曰:“粗守形,上守神”。意即“粗工”只知拘守针...  相似文献   

19.
"医之成,悟也;方之精,变也"由李冀教授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提出。他将"大医之道"的最高境界聚焦于"悟""变"二字。"方之精"在于"变","变"赋予了方剂鲜活的生命,"方之变"的依据,乃医者临证之悟。"悟乃医之至,变乃方之至",力倡"方无至方,方以效论"之说。该论文结合李冀教授临床医案,论述了其辨证施治时运用"悟变"理念的思维特点。  相似文献   

20.
随着微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计算机在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掌握计算机应用已成为现代从业者的基本素质要求,从教学的角度分析,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已经成为各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其教学效果将对学生以后的学习乃至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对于计算机应用课程的教学改革应给予高度的重视。 下面,仅就“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中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作一初步的探索。 1 与计算机技术发展同步的课程设置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课程,加上计算机本身发展迅速,使得它同时具有很强的时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