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背景:传统修复单椎体胸腰椎骨折常采用跨伤椎4钉固定,由于存在“平行四边形效应”及“悬挂效应”,容易发生内固定失败,复位高度及矫正角度丢失等并发症,而经伤椎椎弓根钉内固定,可避免或减少上述并发症发生。 目的:探讨经伤椎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修复单椎体胸腰椎骨折的可行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兰州大学第一医院骨科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23例,损伤节段为T11-L2,平均年龄47.8岁,所有患者均在受伤后10 d内接受后路伤椎椎弓根螺钉和相邻上下椎椎弓根螺钉6枚螺钉内固定治疗,观察修复效果,包括术后短期并发症、椎体前缘高度比值及后凸Cobb角,以及脊髓神经功能损伤恢复情况。 d内接受后路伤椎椎弓根螺钉和相邻上下椎椎弓根螺钉6枚螺钉内固定治疗,观察修复效果,包括术后短期并发症、椎体前缘高度比值及后凸Cobb角,以及脊髓神经功能损伤恢复情况。 结果与结论:23例患者随访4-15个月,所有病例治疗后短期内(4-15个月)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末次随访未出现钉棒断裂及内固定松动等情况。治疗后及末次随访所测得椎体前缘高度比值及后凸Cobb角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两项指标末次随访与治疗后相比稍有反弹,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末次随访时大部分患者脊髓神经功能有所恢复。提示经伤椎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修复单节段胸腰椎骨折,能够有效恢复伤椎高度及矫正后凸畸形,并能保持矫正效果,钉棒断裂发生率低,优势明显。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2.
背景:后路短节段经椎弓根内固定器械可使骨折达到近似解剖复位效果,明显提高疗效,但远期随访矫形度数丢失、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较普遍。 目的:探讨经伤椎椎弓根螺钉置入固定结合经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可行性。 方法:对73例胸腰椎骨折应用椎弓根钉棒系统后路伤椎一侧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对侧经椎弓根通道采用自体骨和同种异体骨行椎体内植骨。 结果与结论:73例随访6个月内均获骨性愈合,脊柱植骨融合率100%,无螺钉松动、折断。1例Frankel分级C级无变化,1例D级无变化,其余患者神经功能及腰背痛明显改善;置入后6个月损伤节段后凸平均Cobb角、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椎管前后径残留程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恢复。表明经伤椎椎弓根钉置入内固定结合经椎弓根植骨治疗骨折可获得满意复位,重建椎体高度,增强脊柱的抗压稳定性,减少内固定因应力过大造成的断钉、矫正丢失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 复习一组应用中华长城椎弓根螺钉系统复位并多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治疗的胸腰椎骨折病人的临床资料,探讨该技术对胸腰椎骨折复位及内固定的临床效果。方法 本组12例,应用中华长城椎弓根螺钉系统复位并多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治疗的胸腰椎骨折,均于伤后4小时~2天内手术,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3个月~25个月,平均17个月。结果 本组12例患者均无术中严重并发症,神经功能A级7例中1例无恢复,其余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伤椎高度由术前51.30%恢复为95.94%,矢状面弯曲恢复正常,术后随访伤椎高度丢失1.27%,矢状面Cobb角增加1.54%,没有出现断钉,断棒等。结论 应用中华长城椎弓根螺钉系统进行多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对榀伤节段可有满意的复位及内固定效果,而且可有效预防远期纠正丢失及内固定失败。  相似文献   

4.
背景:既往研究大多采用回顾性、小样本分析应用椎弓根置钉技术修复胸腰椎骨折的近期临床效果,结论较为单薄。同时有学者提出经伤椎置入螺钉可进一步稳定椎体,减少断钉断棒、矫正度丢失等情况。目的:评价经伤椎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修复胸腰椎骨折的远期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2月至2012年2月广州市番禺区第二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36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应用经伤椎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治疗。治疗前伤椎前缘高度比平均36%,脊柱后凸角(Cobb角)25°,椎管正中矢状径60%,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A级2例,B级6例,C级10例,D级9例,E级9例。比较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的伤椎前缘高度比、脊柱后凸角(Cobb角)、椎管正中矢状径以及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情况。结果与结论:治疗后随访3-3.5年,36例患者治疗后疼痛明显缓解,治疗后平均伤椎前缘高度比恢复到95%,脊柱后凸角(Cobb角)为3.5°,椎管正中矢状径恢复到96%,治疗前后患者的上述指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A级1例,B级2例,C级3例,D级4例,E级26例。治疗后骨折均获得复位,未发生内固定断裂、松动,矫正丢失等并发症。提示经伤椎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修复胸腰椎骨折能让骨折获得满意复位,增强脊柱的抗压稳定性,减少内固定断裂和椎体高度丢失,远期效果良好,说明植入物与宿主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伤椎内植骨术在胸腰椎骨折后路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和疗效。方法:26例胸腰椎骨折先行后路椎弓根螺钉撑开复位内固定,9例行术中后路减压,后经椎弓根向骨折椎体内植入自体髂骨粒。结果:术后随访12~18月,平均14.2个月。术后1a椎体前缘平均高度恢复至正常95.8%,平均Cobb角丢失〈2°。无一例出现神经症状加重,无内固定松动、断裂并发症。结论:经椎弓根伤椎内自体骨移植应用于胸腰椎后路内固定术能增强伤椎抗压稳定性,提供脊柱即时及晚期稳定性,加速骨折的愈合,重建椎体高度,减少内固定并发症,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综合评价AF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应用AF椎弓根内固定治疗的胸腰椎骨折患者手术前后的神经功能及复位情况。结果:54例患者平均随访14个月(9~20个月)。术后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A级的5例无变化,其余49例均有1~2级的提高,椎体前缘高度由术前的47.6%恢复至95.4%,椎体后缘高度由术前的78.3%提高至术后的98.6%。结论:AF系统具有良好的复位和固定作用,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后路小切口椎弓根螺钉治疗胸腰段单一椎体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脊柱胸腰段单一椎体骨折患者采用经后路小切口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术后、随访均行X线检查,测量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值、Cobb角,其中爆裂性骨折16例患者采用术前和术后CT检查测量椎管骨折块占位比.观察术后并发症和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随访6 ~ 36个月,平均19个月.椎弓根螺钉植入准确,螺钉位置及稳定性良好,术中失血少、无切口感染,无神经损伤,11例术前有神经损伤症状者均完全恢复.无内固定松动、断钉现象;伤椎前缘高度无明显丢失.结论 经后路小切口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脊柱胸腰段单一椎体骨折,手术时间短、组织损伤小,能有效复位及维持伤椎高度、矫正后凸畸形、重建脊柱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经伤椎椎弓根植骨联合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6年6月-2009年8月的52例胸腰段段骨折患者,均为AO分型中的A型骨折,采用经伤椎椎弓根植骨联合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患者手术前后和随访均行X线检查,测量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值、Cobb's角。手术前后CT测量椎管内占位比并评估植骨情况。观察术后并发症和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 患者随访(16.5±7.8)月(12~30月)。无切口感染、神经症状加重,无内固定松动及断裂。伤椎前缘高度术后和末次随访均较术前恢复满意。Cobb's角术后和末次随访无明显矫正丢失。椎管内占位比为较术前明显改善。神经功能较术前均有1~2级的改善。 结论 伤椎椎弓根植骨可有效修复伤椎复位后的椎体缺损,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能有效重建骨折稳定性,前中后三柱重建稳定,是治疗胸腰椎A型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皮椎弓根螺钉系统配合伤椎可注射人工骨充填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无神经症状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T12∕L1﹚23例,采用经皮椎弓根螺钉系统联合伤椎可注射用人工骨填充治疗,随访近期效果。结果手术时间70~90分钟,平均80分钟。术中失血量50~100ml,平均72ml。术后住院时间7~10天,平均8天。随访3~5月,平均3.5月。随访过程中没有患者出现内固定物松动断裂,椎体高度塌陷。随访腰椎CT显示椎体内注入的人工骨边缘模糊,融合良好,无骨吸收现象。伤椎椎体高度维持良好。病椎前缘压缩程度和后凸Cobb角度改变,23例术前伤椎前缘压缩程度为﹙53.41±7.35﹚%,后凸畸形Cobb角为22.72±5.6°。术后伤椎压缩程度为10.78±4.53°,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1﹚,术后后凸cobb角为8.6±3.9°。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1﹚。结论经皮椎弓根螺钉系统配合伤椎可注射人工骨充填治疗胸腰椎骨折可获得良好的近期临床效果,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硫酸钙骨水泥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优势、临床疗效及经验。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2月~2013年2月胸腰椎骨折患者32例,采用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硫酸钙骨水泥椎体成形术治疗。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在侧位X线平片上测量Cobb角,伤椎前、后缘椎体高度,伤椎上、下相邻椎体的前、后缘高度并计算椎体前缘高度压缩率及椎体后缘高度压缩率。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分别评估神经功能损伤Frankel分级。结果 32例患者得到随访;术后及末次随访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压缩率及椎体后缘高度压缩率与术前比较有显著差异(0.05);神经功能损伤按Frankel分级术后及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有显著差异(0.05)。结论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硫酸钙骨水泥椎体成形术是一种治疗胸腰椎骨折切实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腰椎后入路切开复位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经椎弓根硫酸钙骨替代材料椎体内填充治疗胸腰椎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1年10月接受后路复位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硫酸钙骨替代材料椎体内填充治疗的18例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患者术前、术后影像学改变,以及术前和末次随访时Cobb角、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变化.结果 18例患者随访14 ~24个月,平均(18±2)个月,无并发症发生,无螺钉断裂、松动.椎体前柱前缘高度术前为(18.69±2.59)mm,术后为(26.43±1.94)mm;中柱前缘高度术前为(21.05±2.85)mm,术后为(26.16±1.25)mm;术前Cobb角16.44°±3.07°,末次随访为2.89°±1.28°;术前ODI为82.38% ±7.02%,末次随访为17.14% ±7.53%.各观察项目术前、术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 后路椎弓根钉固定结合硫酸钙骨替代材料填充治疗胸腰椎压缩骨折,可有效恢复椎体高度,避免椎体高度丢失.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解剖学基础。方法:在10具脊柱标本上模拟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共拧入60枚螺钉,观察螺钉在椎体内的位置、椎体终板与螺钉的位置关系、前纵韧带和膈肌脚的位置及毗邻。结果:侧面观椎弓根螺钉于椎体上1/4处;冠状面观,螺钉位于椎体侧缘,距椎体边缘5~8mm,螺钉前端可直达椎体前缘;矢状面观,椎弓根螺钉紧贴上终板,距终板仅2~3mm。膈肌脚纤维粗大,左右各一,呈腱肌混合纵行,紧密附着于椎体前侧方。结论:(1)椎弓根螺钉在椎体内的位置是经伤椎椎弓根螺钉直接撬拨复位的解剖学依据;(2)腰大肌及膈肌脚纤维是经伤椎椎弓根撑开复位的软组织夹板样结构,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结构特点进行伤椎复位;(3)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内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具有科学和可靠的形态学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胸腰爆裂骨折短节段固定附加伤椎置钉内固定并椎体内植骨不融合临床疗效。 方法 2011年1月-2013年8月选择51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给予附加伤椎固定的三椎体固定,并经伤椎椎体内植骨,不融合进行临床研究。 结果 51例随诊3~26个月,平均18个月,椎体高度和后凸角无明显丟失,无内固定松动、断裂。术后CT片显示椎管狭窄得到明显改善。脊髓损伤恢复程度,按Frankel分级标准评定,平均改善2~3级。 结论 胸腰椎爆裂骨折行伤椎固定使术后脊柱稳定性増加,有利于矫正后凸畸形,保留了胸腰椎运动节段,可有效防止创伤后椎间盘退变的发生,有利于脊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保留后韧带复合体及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可行性。方法对4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于伤后1周内行后路保留后韧带复合体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术。全部病例随访6个月~2年,术后根据临床(丹尼斯疼痛量表,Frankel分级)、影像学(骨折椎体度压缩百分比,后凸畸形指数,内植物松动或断裂)、功能(丹尼斯工作量表)标准评估治疗效果。结果疼痛度:23例(57.5%)Ⅰ度疼痛,12例(30%)Ⅱ度疼痛,2例(5%)Ⅲ度疼痛,2例(5%)Ⅳ度疼痛,1例(2.5%)Ⅴ度疼痛。Frankel分级:20例维持E级,14例由D级恢复至E级,6例由C级恢复至D级。骨折椎体高度压缩百分比由术前的(29.12±11.47)改善为(21.9±10.02);后凸畸形指数术前为【(20.81±6.23)°】,术后为【(10.72±4.41)°】。将术后的骨折椎体高度压缩百分比及后凸畸形指数同术前进行比较,两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6和0.002)。所有病例未见内植物松动或断裂。工作能力:26例(65%)具有Ⅰ级工作能力,10例(25%)具有Ⅱ级工作能力,4例(10%)具有Ⅲ级工作能力。结论保留后韧带复合体及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在操作技术上是可行的,可有效恢复椎体高度,改善后凸畸形。  相似文献   

15.
背景:传统椎弓根内固定系统加后外侧植骨融合治疗老年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易发生复位角度、高度丢失,迟发性神经损伤,内固定松动。 目的:观察经骨折椎椎弓根植骨联合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老年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方法和效果。 方法:采用经骨折椎椎弓根植骨结合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60岁以上老年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32例。评价患者内固定置入前、后及随访时椎体高度、后凸角、椎管内占位,神经功能改变及腰背疼痛等变化。 结果与结论:32例病例均随访6个月以上。无断钉及内固定物松动,椎体高度、后凸角、椎管内占位、神经功能及腰背疼痛明显改善,且椎体高度、后凸角、椎管内占位无明显再丢失。提示经骨折椎椎弓根植骨联合椎弓根内固定,能同时恢复椎体高度及强度,能即时增加椎体的骨容量和脊柱的稳定性,减少内固定因应力过大造成的断钉、断棒、椎体高度丢失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背景:后路经伤椎单节段固定与跨伤椎短节段固定是治疗胸腰椎B型骨折常用的方法,但两种术式的近远期疗效及各自优缺点尚未明确。 目的:探讨后路经伤椎置钉单椎间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与传统跨伤椎短节段固定治疗创伤性B型胸腰椎骨折,治疗后脊柱稳定性及对固定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完成随访的AO分型B型胸腰椎骨折患者80例,按照不同的内固定方式分为经伤椎单节段固定组(n=40)和跨伤椎短节段固定组(n=45)。分别对两组患者的疼痛目测类比评分疼痛分级、ASIA脊髓功能分级、椎体前缘压缩率、椎管受堵指数、后凸Cobb角、UCLA相邻节段退变分级进行测量。  结果与结论:两组在ASIA脊髓功能分级、椎管受堵指数、后凸Cobb角的疗效相当。而在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疼痛目测类比评分疼痛分级、椎体前缘压缩率、UCLA相邻节段退变分级,单节段组要优于短节段组。后路经伤椎单节段固定及传统的短节段固定在治疗胸腰椎B型骨折上都有显著的疗效,而单节段固定组在椎体前缘压缩率的改善及疼痛目测类比评分评分的改善情况要明显优于短节段组。此种手术方式还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减少固定节段以节省脊柱的活动节段,减少固定节段的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的优点。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7.
赵继文 《医学信息》2018,(6):113-114
目的 分析短节段固定结合伤椎置钉、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5年2月~2017年2月我院收治的78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随机分为甲组和乙组,每组39例。甲组采用传统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技术治疗,乙组采用短节段固定结合伤椎置钉、植骨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和椎体中间高度评分。结果 乙组的优良率为92.30%,高于甲组的66.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乙组的椎体中间高度评分为(95.5±0.4)%,高于甲组的(80.1±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短节段固定结合伤椎置钉、植骨方式进行治疗,能让患者尽快愈合,弥补传统治疗方式的不足,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腰椎前方大血管与腰椎椎弓根螺钉预出钉部位的位置关系,为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时椎前大血管损伤的预警提供形态依据。方法:对33套成人腰椎标本进行放射解剖学测量,得出腰椎椎弓根螺钉进钉角度与预出钉点位置关系;通过成人120例CT片的相关测量,得出椎前大血管与椎体周缘的位置关系。结果:(1)X线解剖学观测,当进钉角度在0—5°时,出钉点多在椎体侧方0—60°;当进钉角度为5~10°时,出钉点在椎体前外侧方60~70°;当进钉角度为10~20°时,出钉点在椎体前方70~90°。(2)CT观测,在L1~L4椎体水平,腹主动脉大多位于椎体左侧前方70-90°,下腔静脉位于椎体右侧前外侧方50—80°。L5椎体水平,髂部血管位于左、右侧方45~70°。结论:以人字嵴顶点为进钉点行腰椎椎弓根螺钉手术时,在L1~L4进钉角度为0~5°时,预出钉点在椎体前外侧方60~70°可避开椎前大血管,相对安全。左侧较右侧相对安全。在L5进钉角度为10~20°可避开椎前大血管,相对安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侧前路减压短节段融合固定治疗胸腰椎体爆裂性骨折伴小完全性瘫痪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31例胸腰椎体爆裂性骨折伴不完全性瘫痪,行侧前路减压,16例采用Z—PLATE、15例采用TSRH系统短节段融合同定。结果:31例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6个月(5~26个月),术后椎间隙高度及胸腰椎生理曲度恢复满意,平均Cobb’s角(度)及平均椎管狭窄指数得到明显改善,Frankel分级提高1~3级。本组未发生断棒脱钉等并发症。结论:侧前路减压短节段融合同定具有符合胸腰椎生物力学要求、减压直接彻底及融合率高等特点,为脊髓神经功能的恢复尽可能提供最大机会。  相似文献   

20.
BACKGROUND: Pedicle screw fixation is a common repair method for thoracolumbar fractures. Of them, pedicle screw placement into the injured vertebra is an important method. However, the long-term effects and the related biomechanical properties deserve further analysis.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long-term effect and bio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ternal fixation of thoracolumbar fractures by pedicle screw implantation.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was performed in 126 cases of thoracolumbar fractures. The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pedicle screw implantation and the treatment was followed up regularly. Ten specimens of fresh calf chest and lumbar spines were obtained. Five specimens served as an experimental group to prepare models of anterior middle column fractures, and these specimens received pedicle screw fixation into the injured vertebra. The other five specimens served as the control group, and did not receive any treatment. In the two groups, along the sagittal axis, axial compression displacement, anterior flexion displacement, posterior extension displacement, torsion angle and pull-out strength were measured and recorded.  RESULTS AND CONCLUSION: (1) Clinical trial results: 126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10-36 months. Compared with pre-treatment, compression ratio of the injured vertebra, the height of intervertebral space, vertebral slip distance, visual analogue score and Cobb angle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at 1 month after treatment and during final follow-up (all P < 0.05).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above indexed was detected between 1 month and final follow-up (all P > 0.05). At the end of follow-up, Frankel spinal cord injury grade wa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Z=-4.127, P < 0.05). After operation, three patients suffered from pulmonary infection, four patients affected urinary tract infection, and one patient experienced delayed wound healing. (2) Biomechanical results: axial compression displacement, anterior flexion displacement, posterior extension displacement, torsion angle and pull-out strength were smaller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all P > 0.05). (3) Above findings showed that pedicle screw fixation into the injured vertebra for thoracolumbar fractures obtained good long-term effects, and had good biomechanical propert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